民 生福祉得到增進,社會保持穩定,成績來之不易。”8月20日下午,市十六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舉行代表分組會議,市人大代表圍繞龔正市長所作的上半年市政府工作報告進行評議。
報告中坦承,當前上海仍然存在新舊動能轉換不暢、有效需求不足、部分企業經營面臨較多困難等問題。代表們認為,從總體上看,上半年上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得到鞏固和增強,接下來全市上下要付出更加艱苦的努力,才能完成全年經濟增長預期目標。上海要學習貫徹好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認真貫徹落實十二屆市委五次全會精神,以更高起點、更寬視野、更深層次,精準高效地推動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走深走實。
進一步破除體制機制瓶頸掣肘
去年,習近平總書記來滬考察時,要求上海在更高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并對浦東新區綜合改革試點、臨港新片區建設、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改革開放重點領域提出明確要求、作出具體部署。
在代表們看來,上海是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要更加深入推進改革開放,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努力為國家試制度、測壓力、探新路。
曹暉代表關注到,浦東機場綜合保稅區將把“一線放開、二線管住”從貨物拓展到自然人,培育國際商務、國際會展等功能。他認為,放眼全球,資源流動頻繁的城市會將國際會展中心建在機場周邊,利于集聚國際商務資源、觸發互動交流。目前上海仍需進一步破除體制機制瓶頸掣肘,包括綜合考量如何與現有各方面資源統籌聯動。
今年是臨港新片區掛牌五周年,上海首批自貿試驗區聯動創新區成立。以納入試點區域的黃浦區重點區域為例,張為忠代表認為,要繼續夯實基礎設施建設,對標國際規則標準,搶抓全球金融領域的話語權。由此,更好地與上海自貿試驗區及臨港新片區實現“空間接應、產業接續、政策接力”,放大制度創新溢出效應。
聚焦產業發展,多位代表提及“協同”。林蘭代表認為,鋼鐵、石化等傳統產業在經濟中仍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其中部分產業還是優勢產業,建議健全傳統產業優化升級體制機制,建設一批協同轉型應用場景。一方面,將有潛力的傳統產業打造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陣地;另一方面,形成梯次化的轉移替代,助力新興產業有序發展。
以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為切入點,呂琰代表從報告中讀出了上海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更開放的心態”。他留意到其中提及推動區域性股權市場機構聯動發展,推動跨國公司研發、結算、生產等功能在長三角合理布局等,將有助于進一步打破地區分割和行政壁壘。
涂宏代表建議,進一步明確中央和地方在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中的責權利配置方式,同時在容錯機制方面給出具體量化指標,讓“三個區分開來” “盡職免責”真正落地,消除工作人員迎檢、迎審顧慮,讓國有金融企業可以更好服務實體經濟。
“能源產業是經濟發展的基礎性產業,在穩增長、促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林華代表建議,進一步提高對發展綠色低碳能源的重視程度,加強與國家部委溝通、與兄弟省市協作,加大對海上風電、綠色算力、海島核電等高投入、低能耗、低排放的綠色能源項目的投入力度,加快推動項目建設運行進程,讓能源產業在經濟回升向好過程中發揮更重要作用。
讓市場的“細胞”活躍起來
改革開放進行到今天,首創性改革的難度越來越大,往往會遇到比過往更大的困難和問題。代表們認為,這就要求改革更加注重系統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點,多做一些前瞻性的布局和研究。
“上海要想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政府部門要提前做一些研究。這種研究要跳出單一的行業視角,從全局角度來看那些影響上海未來發展的共性問題。”許麗萍代表說,在事關未來的戰略謀劃布局上,政府部門的步子可以邁得更大一點。講規則是上海的優勢,但是什么都小心翼翼,可能會錯失一些戰略機遇。
“今年上半年,得益于多項改革政策落地,打通了堵點,上海的郵輪經濟發展很快。”在談到加快建設國際航運中心時,汪泓代表說,這是“有為”政府的一個很好范例。但是,“有為”不代表政府要大包大攬。汪泓代表說,當前,宏觀經濟數據和企業,尤其是一些中小微企業的感受之間存在“溫差”。這就要求政府部門在解決制度性障礙后,及時把市場還給企業等市場主體,讓這些市場的“細胞”活躍起來,經濟才能真正有活力。
劉士安代表也認為,當前,上海正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政府的職責主要是創造合適的環境和條件,具體的創新工作應該更多交給市場主體來完成。
“海納百川的開放、包容心態,是上海這座城市全面深化改革、實現高質量發展的一個重要優勢。”呂琰代表說,這就要求上海的政府部門始終能夠正視自身的不足,同時要為所有的改革創新者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和氛圍。
原創性創新不能停留在嘴巴上紙面上
要讓發展新質生產力勇爭先、走在前,科技創新至關重要。
代表們認為,要以科技制度改革推動相關產業強鏈、補鏈、延鏈;要引導耐心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要把原創性、顛覆性創新擺到更加重要位置。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科技服務業也要做大做強。”謝企華代表說,大力發展科技服務業,不能只停留在嘴巴上,要有具體政策落實,要大膽突破一些政策瓶頸。
在鄭軍奇代表看來,科技創新不能一味靠政策“投喂”,也要符合市場需求的規律。他舉例說,上半年人形機器人特別火,但是到現在還沒有一個好的產品落地到具體應用場景。“如果不是基于市場需求的創新,而只是‘別人做了我也要做’的一哄而上,可能會導致損失,不能有效實現創業鏈、產業鏈的深度融合。”
談到科技成果轉化,焦揚代表提到,一些科研攻關項目很前沿,也投入了重金,但是推動轉化的積極性不是很高,科研項目一旦結題、論文發表,科研工作者往往就松了一口氣,開始投入下一個課題,這就造成一定程度的浪費,“產業界有需求,但是不知道科學家的成果,這非常遺憾,要推動科研成果轉化,就要加強實打實的轉化舉措”。
“科技人才培養不能和產業脫節。”鄭佩蕓代表說,一些高校已經加大對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但還是沿襲了學術型研究生的培養模式,這個需要引起重視,建議產業行業界專家也來參與專業評估。
一些代表認為,科技人才培養理念、人才培養范式、人才培養的專業學科都要調整,才能適應未來國家戰略需求,上海要有更多的緊迫感。
有效破解就業結構性矛盾
上半年就業形勢總體平穩,但還存在結構性矛盾。在楊佳瑛代表看來,一是思想觀念還轉不過來,很多家長無法接受子女做藍領,而實際上優秀技能人才的收入水平高于不少白領。二是,很多人的技能跟不上時代變化。比如,中高端家政服務、養老護理需求旺盛,可苦于供給難以有效匹配。“人工智能取代了很多崗位,也創造了很多新崗位,但是員工需要經過培訓才能跟得上。”她表示,針對不斷涌現的新興產業需求,人社部門將提供模型運用等高質量技能提升課程,助力培育一批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高技能人才,破解就業結構性矛盾。同時倡導改變就業觀,讓高技能人才、產業工人、家政服務人員等都得到社會尊重,成為年輕人的就業選項。
如何避免“有活沒人干” “有人沒活干”現象?胡敏霞代表認為,要解決就業結構性矛盾,不能流于形式,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要和市場需求緊密結合起來,對未來產業行業結構需求,要有客觀、科學分析,高等教育與市場需求應該建立有效的聯動機制。陳浩代表建議,重視年輕人的就業心態,注重引導年輕人從事實業。
徐敏代表說,現在養老產業方面的就業崗位需求旺盛,但愿意去從事相關工作的專業人群不多。建議在學校學科設計方面,增設更多適應現有產業需求、民生需求和社會實際需求的專業。
徐軍代表建議,面向全球加強對浦東“1+1+N”人才政策體系的宣傳,及時精準傳遞給目標群體。加大人才市場在人才評價體系中的比重,提高企業在人才引進和認定過程中的話語權。
以多樣形式加快解決百姓“身邊事”
從“一間房” “一套房”,到“一張床”,持續完善保障性租賃住房建設、管理、運營機制……在報告中看到這些,不少代表直呼“暖心”。
本市大量房屋開始步入“中老年”,報告里提到要建立房屋定期體檢制度、房屋安全保險制度、房屋養老金制度,代表們對此連連稱好。孫曄代表說,這些制度都是很好的探索,希望下一步能有效落實。馬偉琴代表建議提前謀劃、加快探索,助力提升居民生活品質。許麗萍代表提到,一些20年以上房齡的老舊小區要更換電梯,但是有的小區沒有成立業委會,讓很多問題都“卡”在了這里,建議借鑒新加坡等城市經驗,加強居民自治管理,讓小區能夠用上、用好房屋養老金。
結合實地探訪,王海波代表建議,在構建多層次、多元化租賃住房供應體系中,應注重與城市規劃、產業發展、人口分布等協調銜接,確保資源有效配置利用。
城市治理中還存有不少“硬骨頭”。周明代表以電動自行車管理舉例,建議針對空間狹小的老舊小區增加充電點位,同時打開思路,向小區外圍要空間,以多樣形式加快落實解決百姓“身邊事”。
毛玉華代表說,關于電動自行車安全治理,目前不同小區的工作口徑和手勢不同,工作內容也有不同,希望可以有更整體全面的統籌安排,同時強化法治保障。
“作為基層代表,我很關心一些政策傳導到居民時,他們的感受度是怎么樣的。”施政代表提到最近非機動車堵塞地鐵站門口道路的情況,“每天可能有上百萬市民騎電瓶車到地鐵口換乘,應該先問問他們是否有地方停車,民生工作要做好,也應該注重這些銜接段的細節。”
“民生工作體現人民性,服務于人的全生命周期,傳遞的是一個城市的溫度。”徐佳代表說,民生項目要更加注重制度建設,更加強化頂層設計,不斷擴大政策的供給,更好解決居民群眾的急難愁盼,推動保民生和促發展的良性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