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ity不city啊?”近日,伴隨著外國博主一句熱梗的“出圈”,讓國內外社交平臺上都刮起了“China Travel”(中國旅行)風,透過外國游客的鏡頭,我們看見一座座風格迥異的中國城市遞上的生動名片,也通過他們第一人稱的敘述,傾聽著另一種視角的“中國故事”。
“city”這個詞第一次出現在外國博主“保保熊”的視頻中,是5月31日他帶著妹妹手拿咖啡走在上海外灘,兩人感嘆上海是一座大城市,用“好city啊”一詞形容。隨后,在博主“保保熊”帶領家人在中國四處游玩時,他都會問一句“city不city啊?”。通過“保保熊”在抖音賬號的置頂視頻可以發現,多條“city系列”視頻點贊量超百萬,最高一條達到261萬點贊。
隨后,這句中英文結合并帶有魔性尾音的話火了,引得中外網友模仿演繹,各地文旅也紛紛用“city不city啊?”為自己的城市引流。“city”這一英文單詞本身是指城市化,但伴隨著熱梗“city不city啊?”的出圈,它逐漸延伸出洋氣、新穎、刺激等含義。
這并非第一位拍攝來中國旅游而火的外國博主。此前,外國游客來中國體驗高鐵;挑戰中國夜晚“最危險的地方”夜市等視頻都很出圈。通過外國友人的鏡頭,不管是美景美食,還是安靜舒適的公共交通、安全便利的生活環境、熱情友好的中國人,都給許多從未來過中國的外國人“種了草”。
在國外一平臺上,以“China Travel”(中國旅行)為主題的視頻引發了廣泛關注,這一詞條觀看量高達7億。而據國家移民管理局最新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國各口岸入境外國人1463.5萬人次,同比增長152.7%。其中通過免簽入境854.2萬人次,占比52%,同比增長190.1%。國家移民管理局預計,今年下半年外國人來華熱度將持續升溫。
“我看到很多人對著一棟建筑拍照,通過谷歌搜索才發現,這是一棟展示中國歷史的博物館。我對中國歷史的了解并不多,現在擁有每次6天的簽證時間,足夠讓我探索類似的陳列館了解中國的巨變。”來上海旅游的加拿大游客介紹。他所提到的“6天簽證時間”,與目前中國施行的72/144小時入境免簽政策相關。去年以來,我國進一步加大旅游領域對外開放力度,特別是簽證便利化取得明顯進展。截至目前,我國已對法國、德國、意大利、荷蘭、西班牙、瑞士等國施行單方面免簽,與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數十個國家互免簽證,位于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41個對外開放口岸,對54個國家人員實施72小時或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
伴隨著政策落地,外國人的旅游方式發生變更。走馬觀花式的景點游覽已不再新鮮,深入、個性化地了解一座城市,成為了更多外國人打開中國的新方式。“新手村”北京、上海、廣州,“進階版”成都、西安、重慶,“Hard模式”新疆、西藏,都成為老外中國游的熱門地。北京的英、法、意三語導游梁強表示,近期小語種導游“供不應求”,日薪從600元漲到800元,和去年相比,月收入幾近翻番。
一名成都的專職西班牙語導游也表示,他從6月到10月底的行程都被排滿了。“每個月至少帶團25天。”他說道。此外,隨著入境游的“爆單”,專職旅行定制師這一職業也火了起來,他們負責幫入境游客定制獨特的旅行計劃,更深度地體驗中國文化。
“中國行”成熱潮,也為各地文旅行業的發展帶來新機遇。
作為境內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上海今年5月起上線新版都市旅游卡“Shanghai Pass”,這張卡不需要實名,一下飛機就可以辦理。用戶將現金預存到該卡中,就能夠輕松串聯起出行、購物、景區等多種場景的小額支付,還支持在全國330多個城市的公共交通出行。一張卡片,讓“支付便捷”成為外國游客在上海旅游體驗的高頻詞匯。此外,上海的待客之道還體現在許多細節上。如中英文雙語版的公告、酒店旅社會提供英文版上海地圖。一上海旅舍店長表示:“考慮到外國人的需求,今年我們特意打造了一個精釀啤酒吧,為旅客營造便于交流的公共空間,目前住店的外國游客基本占到50%。”
而在2024上半年,成都航空口岸外國人出入境45.8萬,幾乎達到2019年全年的數量。為保障旅客隨到隨檢、順暢通關,四川邊檢總站邊檢處也采取了一系列應對舉措,包括在高峰時段打開所有百余條通道,安排了精通俄語、法語、意大利語等小語種的民警,為旅客提供多語種、人性化的通關服務等。
伴隨著各地文旅的“絲滑連招”,外國旅客親身感受到溫暖而文明的中國,也通過鏡頭讓更多人了解到真實的中國。如果說,此前李子柒的視頻火出海外,是對東方田園主義的一種詩意傳播。那么,現在大量海外游客用鏡頭展示的“China Travel”畫面,則是中國眾多城市各美其美最豐富與具象的符號傳遞。
海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畢研韜表示:“‘China Travel’爆紅是個重要的轉折點,外國博主的公信力、粉絲文化、計算傳播、年輕一代對多元信息的偏好,都是背后的重要原因。”在畢研韜看來,當外國人通過視頻看到與認知中不同的中國,就會萌生親自來中國深度體驗、了解真實中國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