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體育活動中的風險客觀存在,而體育課堂教學是以體育活動為主要載體的,因此,教學過程中的風險不可避免,而通過結構化的教學設計,可以有效降低體育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內源性風險。同時針對不同的運動項目,開展符合人體運動規律的結構化教學,是降低體育課堂中風險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體育課堂;運動風險;防控;結構化
中圖分類號:G62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24)08-0032-04
體育運動是促進健康水平的重要途經,但是運動中的風險是客觀存在的。學校體育運動風險是指學校體育運動過程中可能發生人員身體損傷的風險。體育運動傷害事故是指體育運動中發生的造成人員身體損傷后果的事故[1]。近年來校園體育課程中的安全事件頻發,使許多學校和體育教師有意識放棄所謂的“高風險”體育項目,嚴重制約了學校體育的正常開展,如何對體育教學過程中的安全風險進行防控是每位一線體育教師所面臨的難題。
一、體育課堂中運動風險防控的內涵及意義
(一)體育教學運動風險防范的內涵
運動風險的存在是具有客觀性的,運動風險包括體育運動本身存在的內源性風險[2],比如皮膚擦傷、韌帶損傷、肌肉拉傷、骨骼損傷等運動損傷,也包括一些外源性風險,比如由于場地、器材安全隱患、自然災害等引起的體育活動中受傷等。體育運動是體育教學活動的主要手段,因此,在體育教學中也存在著一定的運動風險,雖說完全避免體育教學活動中的風險是很難實現的,但是通過安全、高效的組織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運動風險的發生。體育教學中運動風險防范要以學生的安全為前提,采取一系列措施,保證學生完成高質量體育課程,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運動風險防范從內涵上看,至少有以下幾個特征:1.是高質量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前提,并貫穿整個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實施過程;2.是一個系統工程,包括安全教育、安全組織、安全監察等多方面內容;3.風險預防是關鍵,防患于未然是風險防范體系的重點。
(二)體育課堂運動風險防控的意義
1.學生基本權利的保障
生命體是生命存在的載體,安全是生命體存在的基本保障,馬斯洛需求理論認為人對安全的需求是處于第二層次的需求,如果安全得不到保障,人很難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人類對于生命安全的基本訴求是體育產生的本源要素之一[3],雖然隨著社會生產力的不斷發展,體育的功能已經發生了從個人對生存、安全等基本功能向社會功能的擴展,但是其作為生命安全需求的最基本功能應該放在首要位置。《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明確提出,要重視生命與安全教育,建立健全中小學各學科學業質量和體質健康標準[4]。為學生提供安全的教育環境,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有效防范學生在體育課中的運動風險,首先是對學生生命的尊重,人的生存權是基本權利,安全則是生存的前提,理應得以保障。其次,更是對學生未來生命的期盼,是對高質量生命的期許。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生產力得到空前的提升,與此同時,缺乏運動與高熱量的食物攝入導致了肥胖率呈大幅度的增加,隨之而來的是相關的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嚴重威脅了人類的生命安全,通過對可能存在的風險進行防范,比如如何安全地進行有氧運動,確保機體遠離疾病的侵襲,這是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的最根本動力,也是學生基本權利的保障。
2.“立德樹人”指導思想的具體體現
自黨的十八大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以來,我國的教育改革目的得到了進一步的明確,具體到各個學科,深度挖掘學科特點,在學科教育中踐行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終身使命。中小學體育與健康課程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體育課程中的安全教育,是立德樹人指導思想的具體體現,首先從立德層面的要求來看,樹立學生的意識形態安全意識,將德育融合到學科的教學中去,是新時代教師的應有擔當。體育教學中,德育是教育的主旋律,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懷、自立自強的意志品質、明辨是非的能力、團結合作的意識等都是德育的重要內容,也是促進學生意識形態安全的重要內容。其次,從樹人層面來看,樹立學生安全教育的知識和技能,既是高質量體育課的有效保障,也是高質量體育課的內容要求,最終達成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3.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本質要求
體育與健康課程的目的是“健康”,隨著大健康概念的不斷深入,健康的內涵得到了擴展,不僅僅是“身體沒病”,更應該包括體質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等多層次的要求,這對新時代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體育與健康課程堅持“健康第一”教育理念,重視育體與育心、體育與健康教育相融合[4],可見,“健康第一”已經成為核心理念,體育需要健康,“健康”的前提是安全,學生只有在安全的環境中學習才可能有健康的收獲。與“健康”相對應的是“不健康”,學生出現運動損傷則是“不健康”的第一表現。如果體育課堂上出現了安全事故,無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均在一定程度上危害了學生的健康,也違背了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基本原則。向學生傳授相關安全的知識與技能,為學生的終身健康提供良好的知識架構,提升學生的健康水平,這是體育與健康課程的應有之義。但是,與此同時,要分清安全事故和意外損傷,兩者的表現雖然都是以學生受傷為結果,但是安全事故是人為原因造成的,是可以避免的,而意外損傷則由不可抗拒的因素造成,是無法避免的,體育與健康課程的要求是要完全杜絕安全責任事故,有效處理意外傷害事故,最大程度地保障學生的安全,絕不能出現以取消所謂的“高風險”運動項目為代價從而規避體育風險的現象。
二、降低體育教學內源性風險的教學設計依據
從風險分類防控的難度來看,外源性風險的防控相對來說較為簡單,只需對教育教學場地、設備進行定期檢查維護,而內源性風險是體育運動中所固有的風險,進行風險防控則更為復雜,其中建設高質量體育課程,從生理惰性和人體技能形成規律的角度來進行教學設計,是降低學校體育內源性風險、提升體育教學安全最重要的途徑。
(一)生理惰性的客觀存在
人體的生理惰性是指人體的運動器官和內臟器官的機能不能立刻由相對靜止狀態達到最高機能水平,而需要一定的時間,所需要的這一時間稱為生理惰性。正是由于生理惰性的存在,人體參加運動時可以分為賽前狀態、進入工作狀態、穩定狀、疲勞狀態和恢復狀態。對于運動系統來說,生理惰性的主要表現是肌肉具有粘滯性,通過熱身活動可以提高肌肉溫度,減少肌肉的粘滯性,很大程度上降低人體在劇烈運動中產生的肌肉拉傷風險的發生,而各關節的活動也可以起到降低在劇烈運動中關節、韌帶受傷的風險,也就是說,充分的熱身活動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克服生理惰性,快速進入工作狀態,提高運動成績,也是預防學生發生運動損傷風險的重要手段。在學生長時間、高強度地進行運動時,可能會由于機體進入了疲勞狀態而發生運動損傷的風險,這里的長時間、高強度是因人而異的,不同的學生由于水平不同,進入疲勞狀態的時間和強度都不同,因此,對于教材內容的安排,應該按照學生的實際情況來設計,防止出現超出學生能力的教材內容而導致的學生受傷。恢復階段對應的教學過程是放松活動,當學生的大強度運動結束后,需要進行積極的放松活動,以加快機體的恢復,避免由機體疲勞堆積而發生受傷的情況。
(二)人體技能形成規律
人體在某項運動技能學習的過程中,一般要經歷泛化、分化、鞏固化和自動化過程,泛化是運動技能的初學階段,此時由于神經和肌肉的連接沒有建立,學生大腦中沒有動作概念,會表現出動作僵硬、遲緩、不協調、多余動作等現象,此時往往最容易發生運動風險,由于此階段學習者主要依靠視覺來構建自己的動作概念,因此,規范的動作示范極為重要,可以減少學生的錯誤動作,進而降低運動中風險的發生;分化階段學生已經建立了一定的動作概念,但是由于動作不熟練,還是容易出現錯誤動作,此階段學生很容易發生由于不經意的錯誤而導致的受傷,比如支撐跳躍時,學生可能會因為前撐不到位而發生受傷,此階段要注重對學生的保護與幫助,并且通過低強度的運動來練習正確動作;當運動技能學習通過不斷的練習達到鞏固化和自動化之后,動作進入熟練階段,此時運動風險的發生率雖然也會在一定程度上下降,但此階段可能會由于學生運動強度過高而發生受傷,因此,教師需要對練習強度和密度進行控制,保障學生的練習安全。
三、風險防控視角下結構化教學設計的設計邏輯
人體的生理特點決定了運動中內源性風險的客觀存在,而通過結構化的教學設計可以有效降低風險。進行結構化教學,需要教師遵循一定的設計邏輯,從運動風險的調查作為起點,分析不同運動項目中存在風險的因素,最后再根據不同的運動項目特點進行結構化教學設計。
(一)運動風險調查,尋找運動項目內源性風險
不同的運動技術潛在的風險是不同的,即使同樣的運動,練習強度不同,潛在的風險也是不同的。一線體育教師是體育課堂的執行者,他們對課堂教學內容所存在的風險認知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反映出體育教學中所存在的風險。在一項對蘇州市工作三年以上體育教師關于體育課堂風險的問卷調查中,被調查的615位體育教師認為體育課堂教學中的運動項目風險從高到低依次是足球(51.2%)、籃球(48.8%)、體操技巧(44.7%)、跳高(42.3%)、單雙杠(41.5%)、跑步(39.8)、支撐跳躍(35%)、跳遠(27.6%)、投擲(8.9%)、其他(包括輪滑、飛盤等新興體育運動項目)(4.9%)、羽毛球(2.4%)、乒乓球(1.8%)、武術(1.6%)、健美操(0.8%)、網球(0.2%)、游泳(0.1%)。雖然有些項目比如網球、游泳在中小學中開設比較少,可能會影響其體育風險程度的評定,但是調查結果反映出了大多數運動項目在體育課堂上的風險程度。同時,從體育課上發生運動損傷風險的練習形式來看,81.3%的教師認為風險發生在比賽時,65%的教師認為風險發生在課堂練習中,還有8.3%的學生認為風險發生在放松活動時。受傷類型從高到低排名依次為擦傷(86.2%)、扭傷(73.2%)、拉傷(48%)、骨折(43.9%)、挫傷(38.2%)、脫臼(8.9%)、其他(3.3%);受傷部位按照從高到低排名依次為踝關節(76.4%)、膝關節(52%)、手腕(36.6%)、小臂(31.7%)、手指(31.7%)、肘關節(28.5%)、小腿(21.1%)、大腿(10.6%)和其他(0.8%)。
(二)運動風險來源分析,探尋體育教學中的風險因素
從調查結果可以得出,體育教學中發生運動損傷呈現出兩個特征,一是項目潛在的風險與運動內容有密切關系,對抗性強的運動項目比如足球、籃球等受傷的風險高;技術難度高的運動項目比如體操技巧、跳高、單雙杠等受傷的風險也較高,運動強度大的項目,比如跑步(快速跑)、跳遠等受傷的風險也相對較高。二是同樣的項目,運動的程度越激烈,受傷的風險也越高,比如比賽的風險程度高于練習。
學生的身體認知水平是教學的起點,也是教學的終點,教師對學生的身體認知水平的起點準確把握,并根據這個起點來設計教學,可以有效地規避運動風險,比如學生的上肢力量將會直接決定支撐跳躍、單雙杠等高難度動作中的風險。即使是同樣的運動項目,學生的水平不一樣,發生風險的類型也是有區別的(表1)。可見,增加準備活動的效率、進行結構化的教學設計可以有效預防內源性運動風險的發生。
(三)整體設計,有效規避運動風險
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以及不同學生的水平對教學進行結構化設計,是有效降低體育課堂上運動風險的途徑。
1.結構化教學單元的設計
從一個單元來看,教學內容應該基于運動特點和學生的實際運動水平來進行結構化設計,有效地保障學生在進行練習、比賽時的安全(表2)。
結構化教學設計是以大單元的形成呈現,讓學生從易到難地展開學習,逐漸構建起學科概念,針對不同的運動項目,教學內容呈現是有所區別的,第一類是以籃球、足球等為代表的對抗性強的運動項目,這類運動項目在課堂教學中的運動風險多數發生在學生不合理的對抗中。因此,大單元教學的內容宜按照個人的技術動作、個人的對抗技術、小范圍的攻防和比賽的順序展開教學,不僅要逐漸教會學生運動技術,還要教會學生如何進行合理對抗,以保護自己以及同伴。第二類是以體操、跳高等為代表的技術難度高的運動項目,有足夠的肌肉力量是確保動作安全的基礎,比如在進行支持跳躍教學單元時,教學內容的安排應該先進行前臂相關的力量訓練,如立臥撐、俯臥支撐、跪臥撐、俯臥撐、各種姿勢的爬行等,這些練習既可以作為課堂教學的內容,也可以作為體育作業,讓學生提前完成,當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肌肉力量之后,再圍繞支撐跳躍的核心概念“跑跳結合”展開教學,并將這個核心概念運用到其他運動項目教學中,比如跳遠、跳高、籃球跳投、排球扣球等,統籌安排以“跑跳結合”項目為切入點的運動項目學習,最后再組織學生進行教學比賽,這樣,以“跑跳結合”核心概念為統領的大單元教學內容的安排能夠有效保障學生的安全,避免學生由于力量不足以及技術掌握不熟練而發生的安全事故。第三類是以跑步、跳遠等為代表的高強度運動項目,這些項目中肌肉力量是重要的基礎,在大單元教學的起始階段,應該先進行相關力量練習,比如提踵、半蹲跳、跨步跳、連續跳、連續跳、高抬腿等,然后再進行稍低強度完整的技術動作教學,最后組織學生進行完整動作練習與比賽。
2.結構化課時教學設計
從一節課來看,結構化教學設計應該遵循人體參加運動的規律,通常一節課可以用熱身—技能學習—體能—放松的教學程序來展開。熱身活動是必不可少的,其內容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只要采用低強度、低難度的運動讓身體逐漸熱起來,就可以達到熱身的效果,以減少肌肉的粘滯性,進而降低參加劇烈運動時肌肉拉傷的風險;而熱身之后的關節操也是熱身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活動各個關節,可以有效降低各個關節的受傷風險。放松活動同樣重要,這里的放松不僅是課堂結束部分的專門放松部分,還包括在一次高強度運動之后的放松方式,比如完成一次快速跑之后,不能立刻坐下來休息,而是要采用低強度的運動如慢跑和走等方式來進行放松,防止發生重力性休克等風險。
四、安全保障基礎下的體育課堂教學實踐路徑
(一)安全教育,常抓不懈,傳授學生結構化的安全技能
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是降低體育課堂安全風險的重要途徑,對于學生來說,學會結構化的安全技能尤為重要。結構化的安全技能可以分為安全意識、安全技能兩個部分,體育教師要在每節課上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和提醒,做到常抓不懈,幫助學生養成安全運動的意識和習慣,比如每節課上宣布教學內容之后,提醒學生不攜帶不適宜運動的物品,關注自己的身體狀況,有無不適宜運動的情況等。其次,在組織有安全風險的運動之前,要提醒學生根據教師的組織要求開始運動,如投擲實心球時學生的組織形式。最后,在每次劇烈運動之后,教師要組織學生進行低強度的運動來進行放松。當向學生傳授安全技能的時候,教師還需要向學生傳授相關的運動安全原理,比如劇烈運動之后不能立刻坐下來的原因是由于安靜時缺乏肌肉收縮導致血液無法回流,可能會造成重力性休克,運動前的熱身活動是為了讓肌肉充分激活,減少肌肉由于粘滯而發生的拉傷風險。這樣,對于安全技能,學生不僅能夠知其然,更能夠知其所以然,逐漸形成結構化的安全技能,才能更好地將安全技能運用到自主體育鍛煉中去,讓安全意識伴隨學生終身,不僅能夠有效降低體育課堂上的風險發生,更有助于降低學生自主參加體育活動時的安全風險。
(二)安全培訓,定期開展,提升教師結構化的安全素養
教師的安全素養是學生體育課堂安全的重要保障和關鍵措施,學生體育課堂上的安全需要通過教師的組織才能落實。將體育教師的安全培訓納入體育教師繼續教育范疇,每年定期組織體育教師進行安全知識和安全技能的培訓,是提高教師安全素養的有效手段。體育教師安全培訓,要從安全意識和安全技能兩個方面展開。安全意識方面,在安全培訓的過程中,需要將學生在體育課過程中由于教師疏忽、課堂組織不當、安全處理不當等原因造成的安全事故進行總結性的回顧,提醒教師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在安全技能方面,培訓中需要向體育教師開展安全急救流程、方法和措施等技能的培訓,比如骨折病人的急救、流血病人的包扎、心肺復蘇等技能操作,讓體育教師形成具有結構化的安全技能和知識,有助于提升學生在體育課堂上的安全系數,為學生的安全筑牢最后一道防線,保障學生安全地開展體育活動。
(三)政策保障,廣泛覆蓋,增加體育風險轉移的渠道
安全管理是保障學生體育安全最有效的措施,無論是學校、政府還是社會,都有義務為學生在體育活動中的安全盡自己的力量。從學校層面來看,需要將包括體育課堂教學安全在內的要求納入到常規管理中,除了要制定相關的安全管理制度、應急管理制度之外,還需要對體育教師進行課堂安全管理,比如制定相關的安全管理措施時,要求體育教師將每節課對學生的安全教育反映在教案中,并將學生的安全作為教師考核的重要內容之一,增強教師對學生安全問題的重視;從社會層面來看,目前我國中小學生所能享受到的保險為醫療保險和學平險,但是受到經費不足、保險賠付程序復雜等多方面影響,許多保險無法覆蓋所有學生。加大對學生運動風險防范專項經費的投入,特別是對于學生在校期間參加體育活動中保險經費的投入,確保學生在受傷甚至致殘后能夠得到妥善的治療和賠付,可以很大程度上減少學生受傷而發生的糾紛,干擾正常的體育課堂教學的行為,對于轉移校園體育的風險,保障高質量體育教學有著重要的作用;最后,政府層面,要制定相關校園體育活動安全保障立法政策,明確在學生參加體育運動時受傷的主體責任,特別是在處理相關安全責任事件和意外事件之間的區別,引導家長理性處理學生在體育活動中所遇到的安全事件,防止由于家長不理性的行為而干擾正常的體育教學甚至是學校教學活動的情況發生。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學校體育運動風險防控暫行辦法[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943/moe_946/201505/t20150515_189495.html/2015/5/15/.
[2]李萬虎,鐘霞.學校體育風險管理研究追溯與風險應對反思[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7(01).
[3]劉德,王華倬.生命安全教育:體育教育的本源回歸探索[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5,38(07).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