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雙減”政策下校外體育培訓機構參與體育課后服務主要面臨的問題有:學校開展課后體育服務是否需要校外培訓機構;選擇什么樣的校外體育培訓機構;如何處理校內體育教師與校外體育培訓機構的關系;如何監管校外體育培訓機構的服務過程;如何評估校外體育培訓機構的服務質量。建議靈活判斷開展課后體育服務是否需要校外培訓機構;多方考量和選擇校外體育培訓機構;充分協調體育教師與校外體育培訓機構的關系;綜合監管校外體育培訓機構的服務過程;多維度評估校外體育培訓機構的服務質量。
關鍵詞:雙減;體育課后服務;校外培訓機構
中圖分類號:G62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24)08-0041-03
2020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提出鼓勵學校與體校、社會體育俱樂部合作,共同開展體育教學、訓練、競賽以及促進競賽體系深度融合[1]。2021年7月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以下簡稱“雙減”政策)。課后服務形式有“基本托管服務”和“個性發展服務”,其中“個性化發展服務”是由政府資助,學校引進第三方培訓機構,在課后至下午7時為學生提供付費的個性化課后服務,內容包括閱讀指導、科技、體育、藝術、游戲等[2]。
“雙減”政策實施已進入第三年,經歷了前期的“攻堅克難”階段,如何推進下一個歷程,需要總結前期的經驗與困境。《條例》提出,鼓勵與支持少年宮、科技館等開展校外培訓,明確地方政府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引入質量高、信用好的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參與學校課后服務,滿足學生合理的多樣化教育需求[3]。體育培訓機構進校園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它不僅涉及學生需求、學校經費來源、培訓機構資質等,而且還涉及室外組織學生運動管理與運動安全等因素。因此,進一步探討體育培訓機構進校園的困境及應對具有重要意義。
一、校外培訓機構參與體育課后服務的難點
(一)難點之一:學校課后體育服務是否需要校外培訓機構參與
并不是所有學校均需要校外培訓機構參與校內體育課后服務,這與學校領導的管理意圖、學校性質、辦學規模、教師(體育教師)數量、學校運動場地器材、學校教學運行經費等密切相關。首先,在學校領導層面,校長是學校體育的第一責任人,如果校長十分重視學生的體質健康、課后體育服務工作,且認為校內教師無力承擔全校性課后體育活動,那么引入校外培訓機構的可能性較大。其次,在學校性質方面,如果學校性質屬于“私立”,在引入校外培訓機構資金方面可能較為充足且自由度更高,如果學校屬于“公立”,那么在引入校外培訓機構資金方面可能較為匱乏。再次,在學校辦學規模方面,如果學校在校學生較少,學?;緵]有必要引入校外培訓機構。如果學生人數較多,校內體育教師較少且無法正常提供高質量的課后體育服務,那么引入校外培訓機構是可行的。
(二)難點之二:學校應選擇什么樣的校外體育培訓機構
校外培訓機構是具備辦學許可證的規范化機構,應具備詳細的辦學章程與發展規劃、教學管理、教師管理、學生管理、財務及衛生安全管理、設備管理等多項制度,同時需要具備一定的人才儲備。當前體育培訓機構的快速發展顯示出培訓項目的多樣性和課程設置的靈活性,傳統項目主要有足球、籃球、武術、游泳等,新興項目主要有跆拳道、擊劍、滑冰、馬術、攀巖等。然而,體育培訓機構也存在師資力量與培訓質量、設施條件與環境、價格參差不齊的情況:(1)一些校外體育培訓機構教練的資質和教學經驗不足,無法保證教學效果的連續性和系統性,影響培訓效果。(2)一些校外體育培訓機構投資少、規模小,不具備培訓能力。(3)一些校外體育培訓機構將重心放在營銷招生、場地改善等方面,忽視了課程和服務的質量與特色。因此,校外體育培訓機構的資質與口碑的考量是引入校外培訓機構提升體育課后服務質量的難點。
(三)難點之三:如何處理校內體育教師與校外體育培訓機構的關系
校內體育教師和校外培訓機構師資在教育和培訓領域各自承擔著不同的職責和角色,存在一定的重疊和互補:(1)從定位與職責來看,校內體育教師是學校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負責校內體育課程與教學。校外體育培訓機構是商業化運作的教育服務提供者,專注于提供特定體育項目的深度培訓。(2)從教學內容與方式來看,校內體育教師的教學內容具有基礎性、普及性和規定性的特點;校外體育培訓機構的教學內容具有專項性、靈活性和個性化的特點。然而,若學校引入校外培訓機構,那么就需要解決校內體育教師與校外體育培訓機構師資之間的關系,處理好分工、責任與義務等,進而實現現有資源的最佳配置和教育效果的最大化,避免相互推諉、抵觸抵抗或對抗矛盾等現象的出現。
(四)難點之四:如何監管校外體育培訓機構的服務過程與質量
校外體育培訓機構在管理課外體育活動過程中,到底質量與效果如何,必須要進行監管,否則將流于形式,效果不佳。對校外體育培訓機構服務過程與質量的評估應主要包括教練員活動方案的科學性與實效性,運動安全保護措施是否滿足學生運動需要、活動效果是否達到基本要求、運動負荷是否適宜,學生是否有興趣與樂趣等。校外培訓機構進校園有幾個“雷區”不可觸碰,否則將直接進入“黑名單”:(1)師德師風問題。機構教練禁止體罰、侮辱學生,發表不當言論等有違師德行為;(2)安全責任事故。安全問題是各學校校長最關心問題。(3)不得以任何形式與體育中考掛鉤。4月3日,《北京市體育類校外培訓機構設置標準(試行)》(以下簡稱《標準》)已正式公布,明確規定體育類校外培訓機構不得以任何形式開設學科類課程內容,不得以任何形式與體育中考等掛鉤,以防制造社會焦慮[4]。
二、校外培訓機構參與體育課后服務的難題應對
(一)研判學校課后體育服務引入校外培訓機構的必要性
學校開展課后體育服務是否需要引入校外培訓機構,需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處理。首先,需要全面評估現有體育教師的數量和能力。學校體育教師是課后體育服務的核心資源,如果教師數量不足或專業水平不夠,可以通過引進校外培訓機構方式增強課外活動的師資力量。其次,需要對現有場地設施進行評估。學校運動場地和體育器材是開展體育活動的基礎設施,如果學校擁有足夠的體育教師與充足的運動資源,則可以完全自主開展課后體育活動。若存在教師力量不足,特別是存在運動場地設施缺乏問題,則可以引入校外培訓機構或利用校外培訓機構的運動資源、社區資源等途徑加以彌補。
(二)考量校外體育培訓機構的資質與口碑
選擇校外體育培訓機構首先明確學校體育目標與機構的匹配度,考慮其教育理念是否與學校教育目標一致。體育教育不僅僅是為了增強體質,還應包括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精神、競爭意識以及積極的生活態度[5]。其次,應考慮課后體育服務方案與學生需求匹配度。學生有不同的體育興趣和發展需求,校外培訓機構應提供多樣化課后體育服務方案,以適應學校學生的多元需求。再次,學校應重點考察培訓教練資質和教學經驗,以確保他們不僅具有專業的體育技能,還具備良好的教育素養和教學方法。此外,機構的市場信譽辦學效果也是選擇的重要標準。學校可通過多種渠道了解校外培訓機構在社會上的口碑。
(三)協調體育教師與校外體育培訓機構師資的關系
校內體育教師和校外體育培訓機構在課外體育活動中各有定位和優勢,校內體育教師側重于基礎教育和素質培養,提供普及性的體育教育;校外體育培訓機構則注重專業技能的提升和興趣培養,提供個性化服務。兩者在資源利用、教學內容和方式上的合作可以實現互補。為確保合作的有效性,校內教師和校外培訓機構應共同參與制定學生課外體育發展的目標和計劃。處理好校內體育教師與校外體育培訓機構的關系,是實現課后體育服務成功的關鍵。通過明確角色和職責,促進合作與交流,最大化地利用各自的資源和能力,共同促進學生的體育發展和健康成長。
(四)監管校外體育培訓機構的課后體育服務過程
引入校外體育培訓機構支持學校的課后體育服務是一種有效的補充,為確保這些機構的服務質量和安全性,學校必須建立一套完善的監管機制:(1)在引入校外體育培訓機構之前,學校必須嚴格審查其資質。這包括查看其營業執照、相關體育培訓資質證書、教練的專業資格證書和工作經歷、培訓機構的信譽等。(2)在正式簽約之前,學??砂才旁囘\行期,邀請機構在校內進行一段時間的試訓,觀察體育培訓機構的教學方法、互動方式以及學生的反饋,以確定機構的適應性和專業性。(3)學校與校外體育培訓機構之間應簽訂詳細的合作協議,明確雙方的權利、義務和責任。此外,可成立由管理人員、教師、家長和學生代表組成的監督委員會,負責監督和評估校外體育培訓機構的服務情況。
三、結語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校外體育培訓機構參與中小學課后體育服務是有效彌補校內體育教師資源不足、管理難度大等的有效舉措。而學校是否需要引入校外體育培訓機構,取決于學校性質、辦學規模、學校師資力量、校長重視程度等。毫無疑問,學校引入校外體育培訓機構既有益處,同時也帶來一定風險,如學生運動安全問題、校外體育培訓機構的資質與成效問題、學生管理問題等,因此,學校需要做好基礎調研工作,謹慎處理以上問題,以期實現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目標koA/Gn73dsxjBdrwz4R51FbqG4AV0It+kXvYOjX2DA4=。
參考文獻:
[1]中國政府網.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和《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EB/OL].(2020-10-15).http://www.gov.cn/xinwen/2020-10/15/content_5551609.htm.
[2]體育總局辦公廳.體育總局辦公廳關于印發《課外體育培訓行為規范》的通知[EB/OL].(2021-12-17).https://www.sport.gov.cn/n315/n20001395/c23835973/content.html
[3]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EB/OL].(2021-07-24).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107/t20210724_546566.html
[4]北京市體育局.北京市教育委員會關于印發《北京市體育類校外培訓機構設置標準(試行)》的通知[EB/0L].(2024-4-2).https://tyj.beijing.gov.cn/bjsports/zfxxgk_/2024zcwj/gfxwj0/436468355/index.html
[5]張強峰,雷雨星,郭汝,等.我國中小學體育課后服務的實施困境與突破路徑[J].體育學刊,2022,2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