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要做一粒好種子。”中共浙江省金華市浦江縣委宣傳部原部長徐利民生前經常用種子作譬,勉勵自己和他人要心懷種子的信念,扎根基層,干好事業。
徐利民常年工作在基層一線,為民辦實事,大力推進文化傳承,直至生命最后一刻。2022年9月20日,他因病去世,生命永遠定格在了52歲。2024年6月,中央宣傳部追授徐利民“時代楷模”稱號。
回憶起徐利民,人們都說,他人如其名,處處為民辦實事。他常說:“總要給這片土地留下點東西。”
2005年,浦江縣虞宅鄉山區水源緊張,當時還是虞宅鄉鄉長的徐利民面對鄉親們的用水難題,作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修建一個可以為14個村供水的水庫。他擲地有聲地對大家說:“只要對老百姓有利,困難再大也要做。”就是抱著這樣的決心,徐利民開始了水庫建設的籌備工作,為了尋找一個理想的水庫建設地點,他帶著同事們冒著酷暑,一趟趟往深山老林里鉆,爬遍了虞宅鄉所有的山頭。一副手套、一把鐮刀,餓了吃餅干,渴了喝山泉水,工地少說跑了有100多趟。就這樣,短短兩年時間,徐利民就帶領大家完成了深清源水庫的建設。如今,即便是在干旱季節,水龍頭一擰,潺潺流水就直接流進了老百姓家里。
2020年6月,在徐利民擔任浦江縣委宣傳部部長期間,縣委宣傳部、縣委網信辦籌辦輿情平臺“民情暖哨”。縣委網信辦主任傅杰楨說:“我們原定的名稱叫‘民情哨’,徐利民部長說,群眾的訴求不能冷冰冰地處理,要加一個‘暖’字。”
從違章停車、垃圾堆放到井蓋破損、村莊拆遷,不同類型的群眾訴求匯聚到“民情暖哨”平臺,又迅速分流到各職能部門。群眾上網反映,部門上網回復,對于辦理結果,當事人還可以打星評價。
那段時間,徐利民發現市容問題都會通過平臺匿名反映。傅杰楨說:“事后,他和我們說,有幾件事是他反映的,平臺為民辦事的效果還不錯。”
回憶起徐利民,人們都說,他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竭力弘揚上山文化。他常說:“延續文化根脈,是我們的職責和使命。”
上山文化得名于浦江上山遺址,是長江下游及東南沿海地區最久遠的新石器文化。2019年5月,徐利民就任浦江縣委宣傳部部長。當時,上山文化的研究工作進入“平淡期”,徐利民在筆記本上寫下“前方路漫漫,關鍵要啟航”。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蔣樂平回憶,2020年10月,他前往湖南長沙拜訪袁隆平先生,徐利民特地做了一本小冊子,“他讓我指著其中的照片,這個是石磨盤,這個黑乎乎的是炭化稻米……一點點教我怎么向袁隆平先生介紹。我特別驚嘆,他能把20年來研究上山文化的成果濃縮在這三四頁紙上,他真正愛著上山,琢磨著上山,吃透了上山”。
2024年5月,國際學術期刊《科學》上發表了一篇論文,揭秘“10萬年水稻演化史”,進一步確認中國是世界水稻起源地。“他對我們的支持非常大。”提到徐利民的名字,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呂厚遠的聲音有些哽咽。2021年10月,他請徐利民協調采集一批用于科研的水稻樣本,徐利民很快就組織人員辦妥了。“現在想起來,當時他身體已不太好,但是仍在為上山文化的研究工作盡心盡力。”呂厚遠說。
回憶起徐利民,人們說,他干事有激情、有章法,無論在哪里都能帶領一支隊伍往前沖。他常說:“人總要為什么而燃燒。”
2007年3月,徐利民接任虞宅鄉黨委書記,針對鄉干部身在農村不知農,到農家“進不去、坐不下、談不攏”的弊病,建議推行“一卡五單”駐村工作法,讓村民找得到干部,叫得應干部。
徐利民在浦江縣委組織部任副部長期間,針對中層干部中的“中梗阻”現象,他和同事們推出了跨部門交流、跨鄉鎮交流等一系列措施,增強了中層干部的工作活力。
就任浦江縣委宣傳部部長后,為加強全縣理論宣講力量,徐利民提出“以賽選人、以訓育人”,在全縣發掘宣講好苗子。2020年和2021年,浦江縣青年宣講員先后在金華市和浙江省的青年理論宣講大賽中獲得佳績。2022年,浦江縣委宣傳部又獲得浙江省基層理論宣講先進集體。
2021年底,上山文化考古特展在國家博物館展出。開幕式結束后,徐利民專門帶著大家去了某大型IT企業參觀。進了展廳,縣融媒體中心總編輯洪建堅才明白了他的用意:“他來帶我們看未來數字生活場景,是為了更好地研究媒體融合工作。”
在徐利民的辦公桌上,一本《之江新語》里留下了一頁頁的折痕,字里行間常有他劃下的學習重點。心無百姓莫為“官”、做人民群眾的貼心人、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習近平總書記的諄諄教誨,給了他扎實進取的無窮動力。
人,為什么而燃燒?徐利民用52歲的人生,完成了一份無悔的答卷。
(摘自《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