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 1 世紀的奧運會上,最吸引眼球的項目是“機器人掰彎鋼鐵”大賽。比賽中,選手們把一根根鋼鐵掰成麻花,裁判則以最終鋼鐵的形狀以及掰彎過程中機器人的姿態是否優美來判斷勝負。機器人班德也想成為超級“掰彎王”……
這個情節你熟悉嗎?這是美國著名喜劇動畫片《飛出個未來》里的劇情,當年在播放的時候,觀眾們都以為這是個遙不可及的科學幻想,而在機器人技術與人工智能飛速發展的今天,這個幻想似乎也沒那么遙遠了。有人說,遠遠用不了1 0 0 0 年,也許就在不久以后,奧運會中的精英運動員就不再是人類了。對此,你怎么看呢?
擁護派
論據1
鷹的眼睛、狼的耳朵、熊的力量、豹的速度……這些一直都是我們人類可望而不可即的天賦,但對機器人來說就不同了。就拿力量來說,機器人憑借精準的機械結構和強大的電力系統,在舉重、鐵餅、鉛球等需要高強度力量的項目中能夠分分鐘改寫世界紀錄。
論據2
乒乓球是我們的“ 國球”,大概率也是大家在奧運會上最關注的項目?,F在,你可能會猜測王楚欽對陣樊振東誰勝誰負,未來,你可能要擔心這些“國手”是否會輸給機器人了。畢竟,用高速攝像頭捕捉球的軌跡、旋轉、速度,再迅速反應,調整出手方向、力量,這一切對機器人來說易如反掌。這正是機器人運動員的另一大優勢:精準的運動控制能力。憑借先進的算法和高精度傳感器,機器人能夠控制球的運動軌跡與速度,在球類項目中完全具備戰勝人類運動員的能力——無論是乒乓球,還是足球、籃球。
論據3
不管是普通人鍛煉,還是運動員訓練、比賽,出現運動疲勞、乳酸堆積都是再正常不過的事,這時候可能就需要熱敷、按摩以及休息恢復了。不過,機器人可不怕疲勞,它們可以全天24 小時訓練,完全不需要休息,它們也不會因疲勞而影響賽場表現,可見,它們是多么適合馬拉松、競走這些需要體能和耐力的項目。
反對派
論據1
機器人畢竟不是人, 在賽場上, 機器人運動員可以通過預設的算法和程序實現一定程度的智能決策,但是在情況復雜和比賽場面膠著的情況下, 它們能夠應對嗎? 就像再先進的掃地機器人也不會想到搬開桌子掃地一樣,也許一個人類運動員可以輕松解決的小問題,就能難倒機器人。
論據2
機器人運動員的成本也是一個大問題,從研發、制造到后期維護, 所需的費用可能是個天文數字。更重要的是,真的有這個必要嗎?也許你會提出打敗人類棋手的AlphaGo,可是想想看,AlphaGo是一個以算法為核心的純軟件,可以應用到其他很多領域, 對圍棋也有指導意義。而機器人運動員除了比賽和表演展示, 似乎用處并不多, 而力量速度的巨大差異也決定了人類運動員沒法照搬機器人的運動方法。
論據3
如果前兩個理由還無法說服你,那么關鍵論據來了——你真的愿意觀看充滿機器人運動員的奧運會嗎?從理性角度說,以“更高、更快、更強——更團結”為格言的奧運會看的是人類如何不斷挑戰自身極限,而不是打造出更高科技的機器人;從感性角度說,那就是一句話:作為觀眾的我,可不會因為機器人運動員的精彩表現而激動得熱淚盈眶,更不會因為機器人運動員的失誤而氣得直跺腳。
中立派
論據
擁護派和反對派或許都太極端了, 那么, 折中一下: 讓機器人以“ 非運動員” 的身份進入奧運會,作為人類運動員的訓練伙伴乃至教練不是更好嗎? 事實上, 這也不是新鮮事了。早在東京奧運會時,我們乒乓球隊就出了一位“龐教練”——“他”的身高只有一米,卻能模仿許多球員的打球路數,讓咱們的球員可以更有針對性地去訓練。作為機器人,“他”一手拋球,一手持球拍擊打,永不疲倦,能為多名球員“喂球”,更重要的是,“他”的人工智能算法能將捕捉到的乒乓球運動軌跡轉化為數據 ,量化運動員的表現。2023 年,在成都舉辦的第31 屆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上,也有一位機器人乒乓球陪練,“他”不僅得到了世界各國運動員的喜愛,還收到“蓉寶”這一愛稱。
除了教練、陪練, 機器人還能做更多。比如,你聽說過足球射門機器人嗎?別看“他”只有一條腿和一只腳, 踢出的球卻精準又刁鉆, 像什么直線球、香蕉球統統不在話下。雖然“他”可以給守門員當陪練,但“他”最大的用處還是在正式比賽之前測試世界杯用球。試想一下:第一個踢上世界杯專屬用球的不是C 羅、梅西,而是身為機器人的“他”,這是不是很奇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