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倪閩景
全國政協委員、上海科技館館長
在人工智能“撲面而來”的當下,人類的職業會不會被全面取代?針對這個問題,有些人為人類的未來感到擔憂,而有些人卻樂觀地認為,技術的發展會產生許多創新型的工作,如夢境架構師。提出這個觀點的正是上海科技館館長倪閩景。在他看來,創新沒有天選之人,只要有自主行動力、有專注力、有堅持不懈的精神,每個人都能成為科技創新領域的人才“后備軍”。
趣味十足的童年
Q很多人認為“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科學家”,請您談談一兩件小時候印象深刻的童年趣事,您與科學結緣,是否也與童年的成長經歷有關?
A我的童年在江南水鄉,雖然沒有科技環境,但自然環境十分適合兒童的成長。我曾和其他孩子一起玩“地雷戰”:在路上挖許多坑,里面放進鐵環,中間裝上橡皮筋驅動的撥片,撒上灶灰,有人走過的時候,就會騰起很大的煙塵,像地雷爆炸一樣。暑假的時候,我們把大頭針彎成鉤子,鉤子上串上蚯蚓,用線綁在筷子上,一次做近百個,晚上插到水稻田里去釣黃鱔(shàn),第二天早上能捉到幾十條鱔魚。可以說,這些活動給了我探究自然、愛好科技最好的啟蒙。
Q現在很多小朋友都會把科學家作為自己的偶像,您兒時有自己的偶像嗎?為什么會把他/ 她當作自己的偶像?
A小時候在閱讀書籍的過程中,我知道了愛迪生、愛因斯坦,非常著迷看他們的故事,覺得自己也要做個科學家、發明家。之所以把他們當作自己的偶像,就是覺得創造發明是很好玩的事情,如果自己也能創造發明,那就太有意思了。
Q閱讀科普書籍是現在很多孩子獲取科學知識的重要途徑,您小時候喜歡閱讀嗎?您比較喜歡閱讀哪些書籍?除了閱讀,您還有哪些愛好呢?
A小時候,家里并沒有什么書。我平時主要聽大人講故事,大多是神神鬼鬼的內容,也有許多寓言故事和民間傳說。上了初中,我才知道有圖書館。那個時候,我拼命看書,主要看春秋戰國等歷史故事書,還看了許多小人書,當然也讀了《上下五千年》《十萬個為什么》等。那個時候書比較少,拿到什么書就看什么書。晚上我甚至會躲在被窩里用手電筒照明來看書,結果初中就近視了。
孜孜不倦,自主創新
Q在您的求學和科研之路上,有哪幾位對您影響比較大的人物或老師?發生過哪些令您印象深刻的事情呢?
A我讀高中的時候在縣城中學,學校的語文老師鼓勵我創辦了學校第一個文學社,還辦了學生刊物《萌芽》。新年快到來的時候,文學社自己拍攝校園景點照片,做了一套黑白的日歷,分發給老師們。這些活動大大鍛煉了我的自主性和做事的能力。后來我考到復旦大學物理系,我的成績十分平常,但是對物理學本身十分有興趣。到中學做了物理老師后,我抽時間回復旦,拜物理系劉貴興老師為師,跟他學自主物理實驗,這讓我對科學教育有了比較深刻的理解,也對自己的物理教學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Q您曾經是高中物理老師,物理學比較深奧,對于小學生來說,如何幫助他們建立對物理的興趣、做好物理學的啟蒙呢?
A很多孩子對學習物理會產生畏難情緒, 這是因為很多孩子習慣用記憶的方法學習, 但學物理是不能通過簡單的記憶學好的,需要在對物理現象理解的基礎上,選擇合理的對應公式去解決問題。而對于物理現象的理解, 需要有比較強的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因此對小學的孩子們來說, 學習自然或科學學科的時候, 要特別關注觀察對象及其發生的現象變化,最好養成動手做實驗的習慣。許多物理現象, 通過動手做, 往往會有比較形象的理解。
Q您曾經說過“創新沒有天選之人”,您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呢?想要成為一名科學家,或者成為科技領域的人才“后備軍”,應該從哪些方面做準備呢?
A大家對創新的理解可能有偏差, 講一個從未有人講過的笑話、走一條從未走過的新路、炒一個全新的菜肴……這些都是創新。這和科學家有新的科學發現、在大腦中產生新思維的過程并沒有兩樣,“創新沒有天選之人”是從這個角度講的。事實也反復告訴我們,許多有偉大發現或發明的人,在他們有重大發現發明之前都是普通人。這些人有幾個共同的特質:第一,特別自主,有行動力;第二,對某個領域特別有興趣,很專注,形成了超越常人的知識富集和能力特長;第三,特別有韌性,能堅持。無論考試成績好壞,都能培養這三個素養,這是教育真正的價值與力量。想要成為一名科學家,或者成為科技領域的人才“后備軍”,主要是在自主、專注和堅韌這三方面做好準備。
引領孩子走上科學之路
Q以前,有些家長和老師聽到“玩”字就有些避之不及,但孩子的天性是好奇和愛玩愛動。在您看來,應該如何平衡好“學”和“玩”之間的關系呢?如何能讓孩子學好又玩好,在玩中輕松學到相關知識呢?
A兒童是通過玩來學習的。兒童時期多到大自然中去玩,是發展感受世界能力最好的方法,因為大自然有最豐富的色彩、聲音和形狀。在兒童時期形成的大腦腦神經最底層的連接,是未來科學觀察最好的基礎。玩也能培養孩子的自主性,一個人的自主是未來擁有獨立人格最重要的素養。對兒童來說,玩就是學習,哪怕到了學校后,有了學科學習,玩依然是青少年非常重要的學習方式。
現在的孩子和我們小時候最大的區別是,他們玩電子游戲的機會比較多。我是十分反對青少年玩電子游戲的,雖然玩電子游戲并不是一無是處,但是自然世界遠比虛擬世界要好玩。
Q您認為在科學教育方面有哪些好的方式方法呢?特別是在現在人工智能大力發展的情況下,要如何引導孩子愛上科學、培養他們的科學創新能力呢?
A科學教育好的方式方法有兩條,一個是堅持多樣化,一個是堅持實踐性。多樣化就是讓孩子們形成多樣的興趣和思維方法。萬物皆可研究,對某個領域的專注和知識富集,就是未來創新能力的基礎。實踐性就是要倡導多動手探究,只有動手實驗才最能塑造科學大腦。在人工智能大力發展的情況下,“ 發現現象、提出問題” 的能力將越發重要, 只有對于新現象有所發現并據此提出高質量問題,才是科學教育需要突出加強的內容。引導孩子愛上科學、培養他們的科學創新能力, 根本在于讓孩子們知道這個世界還充滿了未知, 任何事物都包含了無數可研究的機會。愛科學的內涵就是愛生活, 因為你深愛生活, 就會有生命的張力去觀察世界、改變世界,科學探究和創新由此而生。
Q現在去博物館、科技館等場所研學非常受家長和孩子歡迎,您認為這種方式對提升孩子科學素養有哪些好處?在這些研學的過程中,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A博物館、科技館是基于藏品展陳的實物學習,實物學習能夠給孩子們提供再發現的機會。信息時代,每個人接受了過多的數字化信息,而這些信息都是基于實物的數字化產物,與實物有很大的區別。之所以越來越多的人來到博物館、科技館,實際上是對實物學習的一種回歸。到博物館、科技館學習,首先要特別注意發揮孩子學習的主動性,讓孩子自己規劃線路,自由決定參觀展品的時間;其次要鼓勵孩子提問,讓孩子帶著問題來,帶著問題去。提出的問題越多,越顯示出參觀博物館、科技館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