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白天到黑夜,在“十二時辰”里,
動物們過著自己的生活,
無論是在白天“勤學苦練”,
還是在黃昏“伺機而動”,
或者是在夜晚享受“夜生活”……
生活習性不同的它們,
都有著自己的“獨門秘籍”,
成為大自然中不可或缺的物種,
與人類共享同一個家園。
本期“特別行動組”,
帶你走近十二種動物的生活,
和它們共度難忘的“十二時辰”。
Part 1
白天,“勤學苦練”的它們
當陽光灑向大地,勤勞的人們開始了一天的工作和生活,有些動物也開始行動起來。動物世界和人類世界一樣,不同的動物有自己的生物鐘。古話有云:一日之計在于晨。和人類一樣,習慣在白天“勤學苦練”的動物們在早晨準點開始“上班”了。下面,就讓我們走近它們的生活,看看它們正在做些什么吧!
動物小檔案
姓名:中華斑羚
科屬:牛科斑羚屬
分布范圍:亞洲東部及北部山區,包括俄羅斯、中國及韓國。
主要特征:被毛深褐色( 隨地區略有差異),覆蓋灰色針毛,四肢與體色對比鮮明,尾不長但有叢毛。
生活習性:多棲息于高海拔陡峭及多巖石的山區,以草、灌木枝葉、堅果和水果為食。它們喜歡在溫暖向陽的地方生活,善于在懸崖峭壁上跳躍、攀登。
中華斑羚
身姿矯健的攀巖高手
它身姿矯健,在動物園里,常常可以看到它在籠舍里跳上跳下;它善于奔跑,在懸崖峭壁上行走跳躍穩如泰山;它的體型和羊差不多大, 在森林中到處取食, 留下痕跡;它的分布區域和大熊貓相近,但更偏好陡峭的巖壁——它就是典型的林棲獸類、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中華斑羚(líng)。
從外形上看,中華斑羚的眼睛圓溜溜的,四肢短而勻稱,蹄狹窄而強健,它被毛深褐色(隨地區略有差異), 覆蓋灰色針毛,背部有褐色斑紋,喉部還有一塊白斑。除此之外,中華斑羚無論雌雄均具有短而直的角。
雖然外貌看上去有些不怎么起眼,但中華斑羚以超強的攀巖能力和驚人的跳躍能力著稱,在漫長的自然演化中,它逐漸掌握了高超的本領——無論是懸崖還是峭壁,它都能如履平地。它生活于山地森林中,在密林間的陡峭崖坡攀巖跳躍,在幾乎垂直的崖壁上來去自如。一旦遇到危險或者敵人追趕, 它還會展現出“ 失蹤大法” ——從懸崖上縱深跳下,以躲避敵害的追趕。不過, 你也不必擔心它會掉下來,因為它的蹄子像釘子一樣,只要有一點點的地方,就能穩穩地扎在上面,或者把偶蹄插進巖壁縫隙中,讓身體牢牢固定在巖壁上。
每天一大早,中華斑羚就開始了一天的覓食活動,它有著敏銳的視覺和聽覺,奔跑跳躍時行動敏捷、動作靈活。
由于人類活動的干擾, 中華斑羚種群數量急劇下降,目前,全國范圍內的中華斑羚已處于瀕危狀態,只有浙江省仙居國家公園、重慶市陰條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河北省靈壽縣五岳寨國家森林公園等地,出現了中華斑羚的身影。希望在未來,這位身姿矯健的攀巖高手可以在更廣闊的天地里自由奔跑。
動物小檔案
姓名:大食蟻獸
科屬:食蟻獸科大食蟻獸屬
分布范圍:主要分布于中美洲和南美洲。
主要特征:毛發基本為灰色,胸部黑色斑塊延伸至肩部而呈三角形斑塊,并伴有白色飾邊,前肢為灰白色,后肢毛發則呈黑色;口鼻部很長,眼、耳極小,舌細長并能伸縮,以蟻類、白蟻及其他昆蟲為食。
生活習性:喜歡在水邊低洼處和森林、沼澤地帶營筑家園。它們精力充沛,食量巨大。
大食蟻獸
性格溫和的“干飯人”
說起世界上的奇特動物,每天能吃3 萬只螞蟻的大食蟻獸肯定能算一種了。作為現存四種食蟻獸中體型最大的一種,它們性情溫和、人畜無害,它們沒有牙齒,卻有一個很長的嘴和一條靈活的長舌, 舌頭最長約60 厘米,1 分鐘內可伸縮160次以上,在野外主要靠長舌頭分泌的黏液采食螞蟻為生,當它們嗅出螞蟻的氣味以后,便會用鋒利的前爪刨開蟻封,直掏蟻窩。
大食蟻獸擅長“閃電戰”,它們只在一個蟻群中停留很短的時間,在善戰的兵蟻到來前,它們會利用舌上的黏液粘住螞蟻,囫圇(húlún)吞食,在幾分鐘內迅速消滅數千只螞蟻。就這樣,大食蟻獸利用嗅覺來尋找蟻穴,每天會造訪200 個左右的蟻巢,一天可以進食3 萬只螞蟻。
螞蟻是大食蟻獸的最愛,而人工飼養的大食蟻獸無法被提供這么龐大數量的螞蟻,所以它們也會吃一些水果,工作人員會為它們準備特色的食品。例如,人們用螞蟻粉、牛肉、貓糧、哈密瓜、木瓜、酸奶等14 種食材按比例混合,打漿制成糊狀食物,作為它們的美食。
除了奇特的舌頭,它們棕灰色的尾巴也很“吸睛”—— 這條濃密蓬松的尾巴幾乎和身體一樣長。你可別小瞧這條尾巴:在雨天和熱天可以當傘,夜晚不僅能包裹住自己,還有助于在睡覺時偽裝自己。
大食蟻獸還是游泳健將,尤其喜歡在水邊低洼處和森林、沼澤地帶營筑家園。它們可以游過河流,也會在河水中清潔洗澡。一旦遇到危險,大食蟻獸會迅速逃走,若實在無法逃脫,它們就會豎起前半身,用其巨大的前爪來反擊,保護自己不受侵害。就目前看來,棲息地破壞、火災以及以毛皮和野味為目的的盜獵是它們面臨的最大威脅。
動物小檔案
姓名:黃喉貂
科屬:鼬科貂屬
分布范圍: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在俄羅斯、朝鮮半島、尼泊爾、巴基斯坦和東南亞等地也有分布。
主要特征:因前胸部具有明顯的黃橙色喉斑而得名,頭部、背部、四肢以及尾巴主要為暗棕色和黑色,體形細長,大小如狐貍,外表可愛卻十分兇悍。
生活習性:生活在山地森林或丘陵地帶,善攀援、爬樹,行動敏捷。由于它們喜歡吃蜂蜜,因而又有“蜜狗”之稱。作為肉食類動物,捕獵是它們的頭等大事,昆蟲、魚類、小型鳥獸都可以出現在它們的餐桌上。
黃喉貂
最愛蜂蜜的捕獵高手
有這樣一種動物,它雖然外表看起來萌萌的,卻是性情兇猛的捕獵高手;它雖然是典型的食肉獸,最愛的食物卻是蜂蜜;而身為一種貂,它竟然超級怕冷——是全世界唯二的熱帶貂,它就是黃喉貂。目前在全亞洲,只有不到5 家動物園里有它的身影。
看起來軟萌可愛的黃喉貂,戰斗力卻是超強的,可以說是“外表軟萌但超能打”,早些年還因為疑似圍攻大熊貓而登上了《人民日報》的微博。雖然事后證明,這起事件與黃喉貂無關,但能夠列入“被懷疑者名單”,也證明了它超強的實力。此外,令人想不到的是,黃喉貂竟然還是野豬的天敵,還會攻擊體型比自己大很多的林麝(shè)、小麂(jǐ)、斑羚等動物。面對比自己大的動物, 在一般情況下,黃喉貂采取的策略是“狗皮膏藥大法”——盡管體型小,但它行動敏捷、身手靈活,如同匕首一樣的利爪是它獵取食物的主要武器。它會緊緊纏著對手,圍著對手來回轉悠,再趁對方不注意的時候,一口咬住不松口,有時候還會順著背部咬中氣管,直到對手慢慢喪生。
黃喉貂擅長爬樹,它的腳掌寬大,便于扒住樹干,還有一條保持平衡的大尾巴。它的適應能力也很強,常在白天活動,但早晚活動更加頻繁。黃喉貂還是鼬科中首屈一指的模范夫妻,雌雄伴侶終身不換。
黃喉貂原來的數量比較多,但隨著被捕食動物的減少,它們的數量也相應減少了。現在,黃喉貂在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有分布,尤其是在神農架林區的分布很廣泛。
動物小檔案
姓名:狐獴
科屬:獴科狐獴屬
分布范圍:棲息于非洲最干旱的國家,生活在草原和開闊平原地區。
主要特征:狐獴普遍身高為25~35厘米,尾巴長17~25 厘米,又細又長的尾巴十分矚目,雙眼周圍的毛呈黑色,就像天生戴著一副墨鏡。
生活習性:狐獴是一種社會性極強的動物,它們擅長挖洞,會一起住在自己挖掘的洞穴中,主要以昆蟲為食,也會吃一些小型哺乳動物。由于它們體內無法儲存脂肪,因此需要每天外出覓食。喜歡曬日光浴的它們,白天總是站在太陽下,充分享受陽光的照耀。
狐獴
善于挖洞的小可愛
無論是動畫片《獅子王》中的丁滿,還是電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占據著海島的小精靈,它們的原型都是狐獴(měng)。
狐獴動作敏捷,看起來十分聰慧機敏,它們擅長挖洞,經常會用后肢站立起來,向四周瞭望。看起來永不停歇的它們,小小的身體里似乎充滿了大大的能量,呆萌可愛的外形也讓它們被CNN 評選為最可愛的物種之一。
狐獴生活在氣候炎熱的非洲,它們愛群居,也擅長挖洞,并且把家建在了地下。白天,它們外出覓食活動,順便曬太陽,到了夜晚,整個種群都會回到地下洞穴里。可別小看這個看上去平平無奇的地洞,里面可是四通八達,能有幾十個“小房間”呢。
此外,如果仔細觀察這只小可愛,你會發現它的眼睛周圍都有黑色塊,這是為了能夠在烈日下清晰地看到身邊的事物,它們甚至可以直視太陽;它們的耳朵呈新月形,又黑又小,在挖洞時,耳朵可以閉起來,以避免沙土進入耳內。
狐獴是雜食性動物,主要以昆蟲為食,它們可是號稱“百毒不侵”的哦!在它們的菜單上,有許多有毒的食物—— 蜘蛛、毒蛇和蝎子等。就像其他獴一樣,經過了漫長的進化,狐獴的體內已經形成了一套對毒素免疫的系統,這使得它們成了“食毒高手”。
狐獴的群居生活很豐富,它們有時會開展摔跤、賽跑,甚至是唱歌比賽……而在成員玩耍覓食的時候,會有專門的狐獴“哨兵”來“站崗”,一旦出現危險,“哨兵”會馬上發出警示的聲音,通知其他狐獴迅速躲避起來,等到危險解除,“哨兵”也會第一個從洞口出來,其他狐獴會在其后安全出洞。
Part 2
黃昏,“伺機而動”的它們
傍晚時分,陽光漸漸柔和,忙碌了一天的動物們,結束了一天的“工作”,開心地迎接著日落時分的到來。然而,隨著黃昏的來臨,另外一些在白天“無所事事”的家伙們,卻在這時開始精神抖擻。它們白天養精蓄銳,在傍晚伺機而動。它們舒展筋骨、活動拳腳,屬于它們的捕獵時間就要來臨。
動物小檔案
姓名:兔猻
科屬:貓科兔猻屬
分布范圍:兔猻主要分布在亞洲中部地帶的沙漠、荒漠、草原或戈壁地區。
主要特征:體長5 0 ~ 6 5 厘米,體重2 ~ 5 千克。它們的實際大小與家貓相似,但由于毛發十分柔軟蓬松,因此看上去比家貓要壯實許多。它們的額部較寬,耳朵短寬,耳尖圓鈍。兔猻作為小型貓科動物,卻擁有和大型貓科動物類似的圓形瞳孔,圓圓的眼睛成為它們萌翻眾人的法寶。
生活習性:棲息于沙漠、草原、荒漠地區,環境適應能力非常強,耐寒耐旱,常常單獨棲居于巖石縫隙或洞穴中,在黃昏時它們會開始活動和捕獵。
兔猻
圓圓眼睛的“胖貓”
今年3 月中旬,西寧野生動物園發布的一條消息讓許多動物愛好者扼腕嘆息,動物園官方稱,一只叫“猻(sūn)大娘”的雌性兔猻因病不幸離世。說起這只“猻大娘”,它的來頭可絕對不小——它的父親是網紅雄性兔猻“猻思邈”,它的母親是因表情包而走紅的雌性兔猻“猻尚香”。“猻大娘”出生于2021 年5 月,即將年滿3 歲。它的誕生曾經轟動國內動物界,因為它是國內第一只人工繁育成活的兔猻。而今,“ 猻大娘” 不幸去世的消息也揭示了現階段兔猻的人工繁育還面臨許多困難和挑戰。
兔猻因為它的外形而廣受人們的喜愛,作為貓科動物的它們擁有和其他貓科動物一樣的習性,喜歡晨昏活動。在白天的大多數時間里,兔猻們都休養生息,到了傍晚,太陽快要落山的時候,它們就開始了捕獵行動。兔猻是肉食動物,捕獵對象主要是各種鼠類,野兔和沙雞也是它們理想的美食。它們有著非常發達的視覺和聽覺,可以在黃昏較暗的光線中敏銳地洞察到捕食對象的蹤跡,同時在遇到危險時,會迅速逃竄或隱蔽。
作為貓科兔猻屬的唯一動物,兔猻已有650 萬年的歷史,現在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由于兔猻自身免疫系統不健全,對于一般貓科動物危害不大的弓形蟲病,對兔猻幼崽的致死率卻極高。因此,兔猻繁育曾困擾全世界數十年。在“猻大娘”出生前,國內更是從未成功繁育成活。網紅“猻尚香”一家曾經是西寧野生動物園的明星,但它們也是命運多舛(chuǎn)。2022 年10 月,“猻大娘”的父親“猻思邈”,在進食時因雞肉卡喉,不幸窒息死亡,終年7 歲半。這一次“猻大娘”的離世,又一次提醒人類:野生動物保護的路,我們還要走很遠。
動物小檔案
姓名:藏狐
科屬:犬科狐屬
分布范圍:主要分布在我國青藏高原地區,甘肅、云南西部、四川西部、新疆等地也有藏狐出沒,少量分布在印度和尼泊爾等地。
外貌特征:與其他狐屬動物相比,藏狐“方”得獨具特色。一張“ 嫩牛五方”的臉是它最具標志性的外貌特征。藏狐鼻吻部較長,咀嚼肌發達,為了適應寒冷天氣,毛發較為濃密。一對瞇瞇眼讓藏狐成了出圈的“厭世臉”表情包。
生活習性:喜歡生活在海拔30 0 0 米以上的干旱或半干旱地區,常活動于草地、高山草甸等開闊環境中。遇到危險逃跑時,有回頭張望的習性。在夏秋季,藏狐一般獨居,冬春季群居。
藏狐
“嫩牛五方”天然呆
說到西寧野生動物園的明星動物,除了網紅兔猻,許多人還會想到藏狐。與兔猻一樣,藏狐也是一種晨昏型動物, 并和兔猻、雪豹一起被人們稱為“高原三傻”。
它們方方的臉、瞇著的眼、呆萌的表情和自帶的喜感,為我們貢獻了許多表情包,有人甚至把藏狐叫作“行走的表情包”。兔猻和藏狐在野外經常交鋒,因為它們的捕獵對象都是鼠類和野兔等動物,所以會為了食物而發生斗爭。不過,藏狐因為體型稍大,常常占據上風。
與其他狐屬動物相比,一臉正氣的藏狐看上去不是那么機靈,但實際上,藏狐非常聰明。它們不會自己打洞,就找到旱獺(tǎ)辛辛苦苦搭建的巢穴,并且占為己有。雖然這種不勞而獲的行為并不值得贊揚,但不得不說,這也是一種生存的智慧。
除此以外,藏狐還有“專情”的“美德”。藏狐是獨居動物,成年的藏狐喜歡獨來獨往,過著“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的瀟灑生活。但在選定配偶后,藏狐會與配偶終身相伴,雙方共同生活、捕食、撫養后代。小藏狐會在爸爸媽媽的呵護下成長到8~9 個月,然后離開父母,獨立生活。所以,在網絡上常見的那些藏狐瞇著眼睛的照片中,它們可能并不是在發呆,而是在深情對望呢!
動物小檔案
姓名:狼
科屬:犬科犬屬
分布范圍:曾廣泛分布在北半球的極地苔原、亞寒帶針葉林、溫帶和亞熱帶常綠林、溫帶草原、高山和荒漠。現在,狼的分布區急劇縮小,尤其是在人口稠密地區,已經很少有狼出沒。
外貌特征: 形態與狗較為相似,只是被馴化的狗大多數體型比狼要小。它們四肢修長,顏面部長,鼻端突出,耳朵尖且直立,毛粗而長;毛色較為單一,以灰色、白色、棕色為主。
生活習性:狼是一種適應性很強的動物,在許多環境中都可以生存。它們是群居動物,以群體的形式生活和狩獵。狼群中有很嚴格的等級制度,具有很復雜的社會性。作為晨昏型動物,傍晚是狼最喜歡出動捕獵的時刻,在捕獵時,狼群團體作戰,嚴格分工,有很強的紀律性。
狼
高度社會化的群居動物
曾有游客在網上發布過一條視頻,畫面中,武漢九峰動物園的狼園里出現的竟然是一條大黃狗。
消息一出,引發了網友們的熱議:難道動物園會“以犬充狼”?這也太小看游客們的智商了。后來,動物園通過官方平臺解釋,原來這個狼舍是專門給一頭曾經的狼王圈出來的。這只狼曾經是狼群的“帶頭大哥”,后來,它的狼王位置被更加年輕力壯的狼奪走了,為了避免這只狼受到其他狼的攻擊,動物園將它遷到單獨的狼舍。這只曾經的狼王陷入了一段低谷期,飼養員經常在清晨時分聽到它凄厲的嚎叫。而機緣巧合下,飼養員把大黃狗放入狼舍,經過觀察發現:它們出乎意料地相處得很融洽。
狼是群居動物,在狼群中有非常森嚴的等級制度。作為一個大家庭的狼群會有一個領導者,就是阿爾法狼,通常被稱為頭狼或者狼王。阿爾法狼在狼群中有很高的地位,它負責維護群落的安全和生存,還要調節內部矛盾。狼王的地位不是繼承的,通常狼王在位期間會遇到許多挑戰者,它們會通過決斗的勝負來決定“王位”的歸屬。武漢九峰動物園中那只曾經的狼王,就是在挑戰中落敗了,從狼王變成了一只普通的狼。
由此可見,狼群有著極為復雜和成熟的社會化制度,勝者為王的原則讓曾經驕傲的狼王也會有如此悲涼的時刻。然而,如果你以為在狼群中可以用“武力”解決一切問題,那就大錯特錯了。“能征善戰”是成為首領的必要條件,但如果過于刻薄和暴力,它也很可能會失去狼王的地位,狼群中的其他狼會合力攻擊不合格的狼王。
動物小檔案
姓名:馬來貘
科屬:貘科貘屬
分布范圍:亞洲的馬來半島、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泰國南部和緬甸南部的丹那沙林等地。
外貌特征:“似豬不是豬,似象不是象”。馬來貘又叫亞洲貘,鼻吻部突出,呈圓筒形,柔軟下垂,像短版的大象鼻子,又像加長版的豬鼻子。它的尾巴短,體毛較少,皮膚厚,身體由白色和深褐色兩種顏色組成,看上去就像披了一塊白色的毯子。
生活習性:亞洲貘性情比較孤僻,大多數時候都在叢林中獨自行動,偶爾也有2~3 只結成小群。因為不喜歡強烈的陽光,它們經常在太陽落山以后才開始行動,白天就躲在光線暗的地方休息。
馬來貘
吃掉噩夢的治愈系動物
馬來貘(mò)是馬來西亞的國寶級動物,它們體型龐大,出沒于叢林之中,神秘莫測,是叢林的守護者。
我國的許多動物園中都有馬來貘,它們大多來自馬來西亞,而并非原生于中國。但其實在很早以前,我國也有貘,后來隨著氣候的變化,大型熱帶動物的分布線逐漸南移,馬來貘便在我國銷聲匿跡了。
關于馬來貘有許多傳說,在唐朝時期,那時的人覺得貘有祛除邪祟的力量,就把它的皮做成坐墊和被子,用來祛除邪祟。
貘還有一個稱號,叫作食夢獸,傳說中它可以吃掉人們的噩夢。每當夜幕降臨,食夢獸會趁著黑夜從叢林最深處出發,抵達人們居住的地方,然后悄悄把噩夢吞噬(shì)。為了防止熟睡的人們清醒,貘會發出類似搖籃曲的旋律,聽到這個旋律,人們就會沉沉地睡去。雖然,馬來貘吃掉人們噩夢的說法純屬虛構,但卻符合它們“日落而作”的生活習性。
現在,馬來貘已經被列入瀕危物種,每年的4 月27 日被設立為“世界貘日”,相信有了人類的保護,馬來貘的“世界末日”永遠都不會到來。
Part 3
夜晚,享受“夜生活”的它們
夜幕降臨,太陽收斂了最后一絲光線,熱鬧了一天的動物世界也逐漸安靜了下來。但是,千萬不要被這安靜的假象所欺騙,如果你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夜行動物們迎來屬于自己的高光時刻了!現在就讓我們一起看看這些白天呼呼大睡的動物們精彩的“夜生活”吧!
動物小檔案
姓名:雕鸮
科屬:鴟(chī)鸮科雕鸮屬
分布范圍:分布在亞非歐各地,在我國大部分地區都可以看到。
外貌特征:雕鸮面盤顯著,耳羽特別發達,顯著突出于頭頂兩側。雕鸮飛羽呈棕色,全長55 ~71 厘米,是一種比較大的貓頭鷹。
生活習性:以田鼠等小型動物為食,偶爾也吃蛇和青蛙等動物,它們過著晝伏夜出的生活,在樹洞、巖縫間棲息。
雕鸮
驍勇善戰的夜行俠
大家看到雕鸮(xiāo)的第一反應可能是貓頭鷹,其實,貓頭鷹是鸮形目鳥類的統稱,從這個角度說,雕鸮確實是貓頭鷹的一種。和大家想象的貓頭鷹一樣,雕鸮以田鼠、野兔等為食,偶爾也吃蛇和青蛙等小型動物。由于雕鸮分布范圍廣,它們的食物也有很大變化,有些雕鸮連猛禽也不放過。雕鸮過著晝伏夜出的生活,每到夜幕降臨的時刻,它們便睜開圓溜溜的眼睛,開始活動了。
有的小朋友可能在網上看到過一張動圖,一只背對著大家的貓頭鷹,緩緩地把頭轉過來凝視你。大家沒看錯,這只貓頭鷹沒有轉身,只是把頭轉了過來。和貓頭鷹一樣,雕鸮也可以做到。
大家不妨想象一下:一只大型貓頭鷹,突然轉過頭凝視你,你是什么感覺?是不是覺得后背發涼?那么,問題來了:雕鸮頭部的轉動幅度為什么這么大?我們的眼睛也被稱為眼球,因為它們是球體的,可以轉動。而雕鸮的眼睛是圓柱體,也就不能隨便轉動。為了擴大視野,它只能轉動脖子。那么,雕鸮是怎么做到的呢?這就要看它脖子的結構了。首先,雕鸮的脖子很長,有14 節頸椎。長得長,關節多,而且雕鸮的頸椎管管腔還很粗,這就給里面的血管活動提供了空間,這樣,雕鸮的脖子就可以自由轉動了。
不過,大家被雕鸮凝視會脊背發涼的原因,應該不只是因為它的眼神,也因為這是一只猛禽。
雕鸮憑借自己靈敏的聽力和夜間視覺,以及強勁的握力可以將獵物一擊斃命。雕鸮的握力可以達到500 磅,而我們人類的握力大概只有60 磅, 簡直不可同日而語。雖然雕鸮以田鼠等小型動物為食,遇到兇猛的動物,它們也不會輕易打退堂鼓,甚至連豪豬都不放過。難怪我國古代著名的女將軍婦好墓中會出土鸮尊,用鸮尊表現婦好的驍勇善戰,果然十分貼切呢!
動物小檔案
姓名:斑鬣狗
科屬:鬣狗科斑鬣狗屬
分布范圍:分布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直到南非除熱帶雨林以外的較開闊地區。
外貌特征:斑鬣狗頭大,耳朵寬而圓。通常為棕紅色或土黃色,隨著年齡增大,顏色會變淡,它是非洲大陸強大的捕食者。
生活習性:棲息于稀樹草原、森林邊緣、半沙漠地區以及海拔4000米以下的山地,群居生活,以動物、動物腐肉和植物為食。斑鬣狗具有極強的夜視能力,月黑風高的夜晚是它們活動最頻繁的時刻。
斑鬣狗
兇猛的狩獵者
斑鬣(liè)狗的名字中有“狗”,長得也像狗,但其實它屬于貓型亞目獴總科的鬣狗科。看到這里,你是不是驚呆了:這個長得“狗里狗氣”的斑鬣狗,其實是貓?別急,這個我們可要好好說說了。首先,我們來看看斑鬣狗的舌頭和牙齒。
斑鬣狗的舌頭上滿是倒刺,牙齒少但十分粗壯,前臼齒尤其發達,這些都是貓科動物的特征。當然,我們也不能說斑鬣狗屬于貓科動物,因為根據現代的動物分類,貓型亞目被降級為貓型總科,所以,根據這個分類,只能說斑鬣狗更接近貓科動物的特征。
斑鬣狗喜歡在夜晚開始捕獵行動,因為它們有強大的夜視能力,這讓它們夜晚的狩獵成功率大大提高。除了夜視能力,斑鬣狗的嗅覺也非常敏銳,它們能夠聞到幾千米外的腐肉味和血腥味,因此即便在黑夜中,眼睛看不清獵物,它們也可以通過嗅覺準確定位。
很多人不喜歡斑鬣狗,除了外表不討喜,還因為它經常吃腐肉或者和獅子搶食。這就是大家的誤解了,斑鬣狗是群居動物,大家一起捕獵,因此,它們的食物一半以上都是自己捕食的。
近年來,關于斑鬣狗被馴化的照片和傳言很多。雖然斑鬣狗傷人的事件確實不多,但斑鬣狗至今未被馴化。我們經常在一些照片中看到非洲人牽著斑鬣狗散步,但這也只是個例。隨著自然環境的破壞、狩獵的增多,斑鬣狗的數量也在減少。物競天擇,斑鬣狗經受住了自然的考驗,希望它也能經受住人類社會的考驗,繼續做非洲草原上食物鏈中的一環。
動物小檔案
姓名:紅白鼯鼠
科屬:松鼠科鼯鼠屬
分布范圍:分布于南亞、東南亞以及我國的中部和西南部。
外貌特征:紅白鼯鼠頭鈍圓,很像松鼠,體毛以紅色和白色為主,頭寬吻部較短,眼圓大,耳廓發達,晝伏夜出,善于滑翔。成年的紅白鼯鼠體長約3 5 ~5 8 厘米,尾巴和身體差不多等長,甚至更長一些。
生活習性:紅白鼯鼠以堅果、水果、植物嫩芽等為食,擁有高超的滑翔能力,它可以改變空中飛翔的速度和軌跡,并能迅速轉彎避開障礙物。
紅白鼯鼠
大眼睛的飛行家
熟悉《學與玩》雜志的小讀者看到這個標題會不會覺得有點眼熟?沒錯,我們在2024 年第5 期《學與玩》雜志的《動物便便知多少?》一文中, 就曾經提到過鼯(wú)鼠, 它的糞便是著名的中藥——五靈脂。我們今天說的紅白鼯鼠就是鼯鼠家族的一員。
很多人看到紅白鼯鼠大大的眼睛和長長的尾巴,會覺得這是一只萌萌的松鼠。但是,一旦它張開飛膜,馬上變成了一只蝙蝠。不過,紅白鼯鼠的飛膜不能像鳥類的翅膀那樣可以上下扇動, 只能張開飛翔。那么, 它是怎么飛起來的呢? 這就要靠它高超的滑翔能力了。紅白鼯鼠依靠它的飛膜, 滑翔距離可以達到幾十米。人們受此啟發,發明了一種滑翔服,甚至還有一種運動被稱為“鼯鼠裝滑翔”。
紅白鼯鼠以堅果、水果、植物嫩芽等為食。科學家發現它們的飛行簡直不受空氣動力學的約束! 除了攜帶重物不會影響到飛行, 甚至它們在空中的飛行迎角( 飛機機身與其運動方向之間的夾角)可以達到60°,而一般的飛機迎角超過15°~20°就會失速。當然, 紅白鼯鼠不可能打破科學規律, 它們飛行的秘訣就是手腕外突出的軟骨棒, 這就像飛機的“ 翼尖”, 紅白鼯鼠可以輕松控制“ 翼尖” 的左右, 以此改變空中飛翔的速度和軌跡, 并能迅速轉彎避開障礙物。
動物小檔案
姓名:穿山甲
科屬:穿山甲科穿山甲屬
分布范圍:在我國主要分布在福建、廣東、廣西、云南、貴州等地。目前,全世界共有8 種穿山甲,其中,4 種分布在亞洲,4 種分布在非洲。
外貌特征:穿山甲頭體長42~92 厘米,尾長2 8 ~3 5 厘米,腦顱大,呈圓錐形,形體狹長,全身有鱗甲,四肢粗短,尾扁平而長。
生活習性:穿山甲白天生活在洞穴里,夜間出來覓食,是典型的夜行動物。
穿山甲
沒有天敵的國寶
大自然中,每種動物幾乎都是食物鏈的一環, 然而,夜行動物穿山甲卻幾乎沒有天敵。這是為什么呢?這主要靠它一身堅硬的鱗片。穿山甲鱗片的主要成分是硬脂酸,還有鋅、鈉、鈦等17 種微量元素,就連雄獅的利爪和尖牙都很難將其攻破。
別看穿山甲如此“ 無敵”,但它們其實膽小而謹慎。敏感的穿山甲大約每過10 天左右就會換一次洞穴。那些空置的洞穴并不會廢棄,食蛇龜和鼬獾(huān)都對穿山甲的洞穴“情有獨鐘”,很快就會將其據為己有。可見,穿山甲為自己和其他動物造了很多房子,簡直就是勤勞的“建筑工人”。
不過, 令人遺憾的是, 如今人們在野外已經很少能看到穿山甲了。為了大自然的和諧美好,大家一定要拒絕野生動物的買賣,還動物一個和諧安全友好的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