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似乎總對會發光的物體充滿好奇。白天,人們觀察太陽升起和降落的軌跡,夜晚,人們仰望那些閃閃發亮的星星。除了天體,會發光的生物也格外惹人注意。3000 多年前的《詩經》中就有“熠耀宵行”的詞句,說的就是閃閃發光的螢火蟲;成語“囊螢映雪”中的“螢”指的也是螢火蟲。說到發光生物,許多人第一個想到的可能就是螢火蟲。確實,陸地上能夠發光的生物不算太多,但是,如果把目光轉向占地球表面積71% 的海洋,那些神秘的海洋發光生物就像霓虹燈一樣,在大海中散發著神秘的光芒。
顏值組
看, 海面上有數萬只“ 螢火蟲”,它們隨著海浪游移聚攏,形成一道銀藍色的光帶……不,這些發著熒光的不是螢火蟲,而是螢火魷。這種魷魚家族中的小個子,身長只有7~8 厘米, 是典型的晝夜洄(huí)游生物。它們白天待在數百米深的深海,夜晚則來到淺層“干飯”,發出熒熒之光,點亮了沉沉夜色下的海面。
如果說螢火魷造就的景觀不多見,那么你也許聽說過“藍眼淚”。有不少海岸都出現過被昵稱為“藍眼淚” 的閃著幽幽藍光的自然現象,這可是不少人向往的旅游目的地呢!不過,你知道嗎?“藍眼淚”的締造者之一—— 海螢,就被稱為“海里的螢火蟲”。一旦受到刺激,海里的螢火蟲就會將體內的黃色熒光素顆粒、無色熒光酶顆粒及發光腺(xiàn)產生的黏液一起排入海中,散發出淺藍色的光,為人們帶來絕美的海洋奇景。
與螢火魷和海螢相比,櫛(zhì)水母發光的顏值更難得見。櫛水母雖然名為水母,長得像水母,卻比水母更原始,只因身上長著一排排櫛(梳子)樣的櫛板而得名。這些“梳子”上有無數纖毛,纖毛拍打海浪,讓櫛水母在游動的同時,還能反射光線,就像一道道流動的彩虹。對了,櫛水母發光可不僅是為了好看,還有恐嚇敵人的作用哦。
實力組
被歸入“顏值組”的螢火魷其實也擁有進入“實力組”的實力。它的這一實力在海洋生物中并不罕見, 被稱為“ 反照明”, 也就是將身體的亮度和顏色與海洋上方透出的微光相匹配, 使捕食者很難發現它們。螢火魷每晚上升幾百米覓食, 當它們感受到月光因云層移動而發生明暗變化時, 就會調節自身光亮, 給我們帶來視覺享受的同時也保護了自己。
有顏值的未必沒實力,而有些“實力組”的成員卻完全沒有顏值可言。比如,長得有點嚇人的鮟鱇(ānkāng)魚,它的前背鰭(qí)演化成了一根“釣魚竿”,竿子頂端掛著一盞小燈籠,里面住著數不清的發光共生細菌。試想一下:在黑沉沉的深海里,小魚小蝦被這盞燈吸引而來,又如何能逃脫光芒下鮟鱇魚的血盆大口?
無獨有偶,一種叫作雪茄達摩鯊的魚腹部也可以發光,遠遠看去, 這些光斑像小魚一樣,于是某些相對大型的捕食性魚類被吸引而來,反成了雪茄達摩鯊的盤中餐。
心機組
如果覺得“心機”不好聽,我們也可以稱這些發光生物為“智慧組”。那么,它們究竟有多智慧?來看看和海螢共同造就“藍眼淚”奇景的甲藻吧,它甚至能通過發光主動暴露位置來防身。甲藻經常被一些低級浮游生物盯上,這時候它就會發光,而更高級的捕食者一看到光就會蜂擁而來,反而把那些浮游生物吃掉了。聽起來是不是有種黑暗叢林法則的意思?
若是最終還是難逃敵手被吃掉了呢?有些海洋發光生物甚至能死后報仇。比如,一種長得像蜈蚣、實則與蚯蚓是一家人的浮蠶就很怕誤食了發光生物。這是因為,浮蠶為了隱藏自身,早已進化出了全透明的身體,而發光生物即使死后依然能持續發光。不難想象,吃了發光生物的浮蠶該有多絕望吧!好在浮蠶也是個“心機boy”,它能將發光物質加工成“ 閃光彈”, 危急時刻就從“ 腳丫” 放出如火花般耀眼的發光顆粒, 分散捕食者的注意力。不得不說, 這頗有些蚯蚓斷體求生的神韻。
“社牛”組
看到這里,你可能會問:既然海洋里的光亮往往暗含危險,為什么還要干飛蛾撲火的蠢事呢?也許,有些海洋生物越是在黑暗的深海中,越是要尋找光明—— 燈籠魚就是海洋中當之無愧的“指路明燈”。
論起數量,燈籠魚占深海魚類總量的一多半;論起分布,燈籠魚也是世界上分布最廣的脊椎動物之一。這樣的實際情況,讓燈籠魚亟(jí)需與同伴溝通交流,而對它們來說, 最好的溝通方式就是發光。憑借身上各種發光器官,不同種類的燈籠魚有不同的排列圖案,不同發光形式就是它們彼此之間想要說的話。是不是很神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