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 女真人占據北方建立金國, 定都中都(今北京),并于公元1192 年在宛平城外建成一座石橋,用來取代原有的擺渡船,以避免在水流湍急的永定河上行船的危險。這座石橋全長266.5 米, 寬7.5米, 是華北最長的石造聯拱橋, 即為廣利橋, 后因跨蘆溝河(即永定河), 改名為蘆溝橋, 現在一般被稱作盧溝橋。
堅固的橋身,精美的石雕
盧溝橋設計修建得十分堅固,橋下河床鋪設有幾米厚的鵝卵石和石英砂用來固定橋的地基,地基上面再修建橋墩。盧溝橋的橋墩也很有特點,被建造成了平底小船的樣子,船頭朝向上游的北方。其中,船頭的頂尖稱為分水尖,它的外面還各套一根三角形的鑄鐵塊被稱為“斬凌劍”,用來減輕洪水和春季冰塊對分水尖的沖擊。分水尖上蓋有分水石板,稱為“鳳凰臺”,既保護了分水尖,也穩定了橋墩,可謂是一舉兩得。橋墩的南面為順水面,修成船尾的樣子,分散水流的同時也減輕了洪水來時對橋洞的壓力。
盧溝橋橋身用天然石英砂巖和大理石砌筑,橋面鋪滿花崗巖大條石,橋面兩邊是由大理石雕砌的281 根望柱和279 塊欄板圍成的石欄桿。這些望柱和欄板上都刻有精美的花卉圖案。望柱頂端均雕有體態各異、數量不等的大小石獅子。石橋兩端的抱鼓石(就是橋頭的最后一塊欄板,形似三角形。石橋兩端分兩側,共4 塊)也有精美雕刻——東側是兩頭大石獅,西側是兩頭大石象,是佛教文化中的“金獅白象”之意,象征著“知與行”,又包含普度眾生,保佑平安的美好愿望。兩端橋頭共有華表4 座,柱身是八角形的石柱,柱子上面有橫插的云板,柱頭上蹲坐著神獸朝天吼,向著橋外的方向,仿佛在看護石橋,守望和平。
巍巍盧溝橋,獅子數不清
聊起盧溝橋的石雕,就必須要好好說說石欄望柱上的石獅子。盧溝橋的石獅子有大有小,大的有幾十厘米高,小的只有幾厘米,它們形態各異,造型萬千,自古就有“盧溝橋的獅子數不清”的傳說——這些獅子有的蹲坐在石柱上,好像朝著遠方長吼;有的低著頭,好像專心聽橋下的流水聲;有的小獅子偎依在母獅子的懷里,df347f0501864f03dd21bd2397f92031f1308bacddceea7f4efa5f02adf1acda好像正在熟睡;有的小獅子藏在大獅子的身后,好像在做有趣的游戲;還有的小獅子大概太淘氣了,被大獅子用爪子按在地上……好奇的人們曾數過獅子的數量, 得出的結論不一:458、489、492、498、502……都出現過。文物保護工作人員給出的最新的石獅數量是501 個。那到底有多少呢?可能就要大家自己去實地數一數了。
盧溝橋飛架永定河之上已近千年。黎明之時,銀月彎鉤倒映水中,波光掠影,更顯明媚皎潔。故,自金章宗年間就有“盧溝曉月”之說,且被列為“燕京八景”之一并延續至今。面對如此近水遠山、石橋古城的美景,元代馬可·波羅游歷大都的時候都不禁評價:“各處橋梁之美鮮有及之者。”游歷四方的一代帝王乾隆皇帝到訪盧溝橋時,亦感嘆眼前的美景而頻發“朋友圈”,留下多首詩句,并題下“盧溝曉月”以碑記之。
但如此靜謐安逸的美景卻在1937年7 月7 日被槍炮聲打破——
自1931 年“九一八”事變日本侵占我國東北后,為進一步占領中國,日本陸續運兵進入山海關。從1937 年6 月起,駐扎在豐臺的日軍就已經在未通知中國政府的情況下,連續舉行帶有嚴重挑釁性質的軍事演習。7 月7 日晚,日軍以演習中一名士兵失蹤為借口,要求進入盧溝橋旁的宛平城搜查。在遭到中國駐軍的拒絕后,于8 日向宛平城發起進攻,這就是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又稱“七七事變”,日本侵華戰爭自此全面爆發。盧溝橋也因此成為宛平城的防御戰場,石獅子身上的彈孔和橋身上斑駁的炮彈傷痕都深刻地記錄了當天的激戰與侵華日軍犯下的累累罪行。
“盧溝橋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全民抗戰的開端。事變第二天,中共中央就通電全國,號召全國同胞團結起來抵抗日寇入侵。十天后,蔣介石發表“廬山談話”,宣布中國全面抗戰,自此開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戰場。
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盧溝橋上的小獅子們見證了祖國翻天覆地的變化。生活在和平時代的我們不能忘記那些苦難的歷史,如果你有機會去盧溝橋,一定要認認真真看看這些經歷過歷史滄桑的小獅子,撫摸它們,感受歷史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