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獨具特色的本土藝術資源往往更容易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初中美術教學中合理利用本土藝術資源,能夠在豐富美術課堂教學內容的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探索精神,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文章從挖掘本土藝術資源,創設審美情境;聯系課本知識,創新課堂;多元化實踐,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這三個角度出發論述南通本土藝術資源與中學美術課堂的融合。
【關鍵詞】本土資源;中學教學;美術教育;藝術資源
認識本土文化是學生學習藝術的基礎。教師有必要引導學生深入地學習本土文化,從學生周圍的環境開始挖掘生活的美與鄉土文化的美[1]。在初中美術教學中,教師融入本土獨特的文化,可以讓課堂更有活力。南通歷史悠久,有著得天獨厚的本土藝術資源,這為當地校園開展美術教學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教師可以挖掘本土藝術資源,構建美術課堂。
一、挖掘本土藝術資源,創設審美情境
對于學生來說,脫離特定的情境理解美術知識,無疑緣木求魚。教師有必要把美術知識融入特定的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加深他們對美術知識的認識與理解。筆者著力將南通本土藝術資源融入美術課堂,創設特定的審美情境,這對優化學生的審美體驗有著重要意義[2]。
以“風箏”為例。南通是中國四大風箏產地之一,亦是南派風箏的主要產地。南通的板鷂風箏以古樸的造型、明艷的色彩及多樣的繪圖手法而聞名,深受人們的喜愛。筆者充分挖掘南通本土的風箏藝術資源,能夠讓學生領略本土藝術的魅力,有效培養學生的美術素養。
1.展示風箏,講述歷史
筆者向學生展示南通本土的風箏。
有的學生指出:“這不是咱們這里的板鷂風箏嗎?難道今天我們要學習如何制作風箏嗎?”
筆者順勢提問學生:“同學們都知道板鷂風箏是我們這里的,那么同學們是否知道板鷂風箏的發展歷史呢?”
學生紛紛啞口無言,很顯然,他們沒有深入了解板鷂風箏的發展歷史。對此,筆者利用信息技術播放視頻,讓學生在視聽結合的情境下了解板鷂風箏的歷史。這樣可以將抽象的內容形象地展示,幫助學生全面了解板鷂風箏的發展歷史。
2.多角度欣賞,感受藝術韻味
筆者又向學生展示具有現代氣息的風箏,并提問學生:“同學們能否說出觀察到了什么?”
有的學生回答:“這個風箏好像是蝙蝠俠,充滿科技感。”
筆者又提問道:“與南通本土的風箏對比,同學們更喜歡那一種?它們各有什么優點?從歷史、文化和藝術等多個層面出發,這兩種風箏分別帶給同學們哪些感覺?”
這樣引導學生比較本土風箏與現代風箏的區別,能夠讓學生指出更多有關本土風箏的優點及特色。
美術課堂強調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緊密聯系,使學生在積極的情感體驗中發展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創造能力。在上述課例中,筆者圍繞“風箏”的話題,挖掘南通本土藝術資源,并聯系現代藝術作品,引導學生進行對比欣賞,不但可以有效喚醒學生對美的追求和向往,還可以調動學生的創作欲望和創新意識。
筆者反思,初中美術課堂教學不能空談理論,而要在滿足學生學習需求的基礎上,積極挖掘本土藝術資源,創設各種各樣的審美情境,引導學生走向生活,讓他們能夠在生活中享受美。
二、聯系課本知識,創新課堂
初中美術課堂教學既要挖掘本土藝術資源,又要積極聯系課本知識,實現課堂創新,為高效教學奠定基礎。
在人教版美術七年級下冊“校園藝術節”這一單元中,學習目標主要有兩點:一是通過設計制作請柬、設計制作道具和設計布置會場的形式參與班級或學校的活動,學習和鞏固有關的繪畫、設計知識和技能技巧;二是進一步認識美術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增強集體責任感,充分提高運用知識為社會服務的能力。
南通市栟茶古鎮位于如東縣西南角,栟茶古鎮景區是國家AAA級旅游景區。在栟茶古鎮景區,游客可以打卡汪刃鋒版畫藝術館、大東旅社、耕讀居、志遠美術館、關帝廟等特色景點。
筆者聯系課本的學習要求,以“設計制作南通市栟茶古鎮景區旅游請柬”為主題,為學生設計以下兩個具有針對性的問題。
問題一:南通還有哪些寶貴的藝術資源?
問題二:如果我們需要制作一張請柬邀請外地的朋友來南通市栟茶古鎮景區旅游,同學們會如何設計具有南通風格的圖案?
1.利用多媒體設備,創新課堂教學手段
筆者利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請柬的設計思路,要求學生細致觀察。
第一步,筆者將栟茶古鎮的迎客大門放在請柬的正面,在大門的中央標注真摯的祝福語。
第二步,筆者將“栟茶古鎮漁家燈火夜游”項目放在請柬的第二頁,呈現燈光與古鎮交相輝映的畫面。
第三步,在請柬的選色方面,筆者主要以暖色調為主,這樣不但能夠保護游客的眼睛,還不會造成視覺疲勞。
第四步,筆者將請柬的背面設計為栟茶古鎮的路線圖,這樣游客便可以按照路線圖的提示直截了當地找到目的地。
筆者通過多媒體設備呈現請柬的設計思路之后,提問學生:“老師對這個設計不太滿意,總覺得未能真正表現我們栟茶古鎮的底蘊。同學們是否還有更好的創意?如果由同學們來設計請柬,大家會如何利用本土藝術資源?”
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經過熱烈的小組討論,很快給出不一樣的答案。
學生甲回答:“我會將栟茶古鎮一年四季的風景以四格漫畫的形式展示出來,然后在不同季節的漫畫旁標注不同的內容。如在春天的漫畫旁標注請柬的正文,在夏天的漫畫旁標注栟茶古鎮的位置,在秋冬兩季的漫畫旁標注祝福語。”
學生乙回答:“我會在引入栟茶古鎮元素的同時,將板鷂風箏的元素融入其中,這樣可以更好地彰顯我們南通的本土藝術特色。”
學生丙回答:“我會將請柬的邊框設計為迎客大門。”
“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筆者及時地給予學生肯定,并通過多媒體技術,將學生的構想呈現出來。此外,筆者還通過細節性的設問引導學生進行反思,由此升華課堂,增強課堂的有效性。
2.小組合作,創新學生互動方式
考慮到學生個體能力的局限性,為了提高他們的實踐效率,筆者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互動。
首先,在設計制作請柬的過程中,小組成員各司其職,有的成員負責選圖,有的成員負責繪畫,有的成員負責撰寫文字等。
其次,筆者通過巡視的方式,對學生的設計制作過程加以指導。
最后,筆者引導學生展示小組的作品,并互相進行鑒賞。針對表現優異的小組,筆者給予其實物獎勵。
這樣,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還能夠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
三、多元化實踐,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南通本土藝術資源豐富,很多本土藝術,不僅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還是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傳承發揚。筆者給學生提供多元化的實踐契機,創造條件,發動家長,聯系課外實踐基地,鼓勵學生到田野去,激發學生的審美靈感,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以“南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為例。南通藍印花布以青白著稱,花紋精美,富有文化內涵。
1.指導學生制作藍印花布,學習印染技藝
首先,筆者借助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呈現藍印花布的制作過程,啟發他們創新制作思路,為下一階段動手實踐奠定基礎。通過觀看視頻,學生了解并梳理藍印花布的制作過程。
第一步:刻替版。刻一張紙版,當母版替樣保存起來。
第二步:刻板。用刻刀刻出紋樣,形成鏤空花紙版。
第三步:上桐油。為增加紙版的使用壽命,刻完紙版后,需要反復打磨刻刀口,并刷上桐油。
第四步:刮漿。紙版置于白坯布上,用刀將黃豆粉與石灰粉調制的防染漿刮在紙版上。
第五步:染色。反復進行入缸染色與出缸透風氧化的操作,使布料達到所需顏色。
第六步:刮灰。曬干布料后,用刀刮去防染漿,再洗滌。洗滌后,藍色部分越藍,白色花紋越清晰。
第七步:晾曬。晾曬架高度大約七米,需要人工挑布晾曬。
其次,筆者引導學生根據實際準備制作藍印花布的藍草、桐油、白坯布、防染漿、刮刀等材料和工具。
最后,學生發揮想象,自主設計包含動植物的紋樣,動手體驗藍印花布刻板、刮漿、染色、刮灰等環節,領略非遺的魅力。
2.參加社會實踐,豐富藝術體驗
藍印花布作為南通本土藝術的代表,承載著南通深厚的歷史文化和豐富的生活藝術內涵。這樣具有本土藝術特征的技藝,影響著南通一代又一代的人。當前,部分學生對這一技藝了解不足。教師有必要開展具有針對性的課外實踐活動,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藍印花布的文化和技藝。
例如,筆者組織學生參觀博物館,讓學生通過古今藍印花布作品,了解藍印花布的發展歷史,感受藍印花布的藝術魅力。
又如,筆者組織學生參加藍印花布的相關講座。通過講座,學生能夠增強傳承與發揚藍印花布印染技藝的意識,增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豪感、認同感,為傳承與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貢獻自己的力量。
再如,筆者引導學生采訪藍印花布的傳承人。通過采訪,學生能夠感受傳統技藝背后的文化精神和歷史傳承,拓寬藝術視野,有效提升審美素養。
結語
總而言之,教師將本土藝術資源與中學美術課堂融合,有助于激發學生的自豪感,深化學生對美術知識的認知,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為學生今后的美術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許春蕾.讓美術教學濡染鄉土醇香[J].教育藝術,2012(9):72.
[2]王理臻.結合農村獨特資源,凸顯小學美術特色教學[J].天津教育,2019(12):87-88.
作者簡介:張典(1994—),女,江蘇省南通市張謇第一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