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閱讀教學是小學英語教學的主要內容。在開展閱讀教學時,教師除了可以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文本,還可以引導學生結合教材文本進行多文本閱讀。這樣做可以進一步開闊學生的視野,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文章分析了教師組織指向主題意義探究的多文本閱讀活動的四點策略,具體說明了教師如何引導學生深耕主題、如何分層設問、如何創設情境以及如何指導學生繪制思維導圖,期望可以幫助廣大小學英語教師科學引導學生在多文本閱讀活動中進行對比分析,從而有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小學英語;主題意義;多文本閱讀
多文本閱讀活動不僅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接觸更豐富的語言表達形式和更復雜的文化知識,還能有效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促使學生繼續學習科學的閱讀技巧,逐步提升閱讀效率。開展多文本閱讀活動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有規劃地進行閱讀,而不是讓學生隨意地閱讀多篇文本。在組織指向主題意義探究的小學英語多文本閱讀活動時,教師需要給學生提供同一主題下的多篇閱讀文本,引導學生聚焦單一主題進行思考,以確保學生對于這一主題形成深刻的認知,牢牢記住有關這一主題的表達方式。下面,文章以圍繞牛津譯林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下冊Unit 1“The lion and the mouse”組織的多文本閱讀活動為例,說明開展指向主題意義探究的英語多文本閱讀活動的策略。
一、深耕主題,全面解讀
教師在開展指向主題意義探究的英語多文本閱讀活動時,要先引導學生全面解讀教材文本的主題,這能為他們后續進行多文本閱讀奠定堅實的基礎,也有利于他們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批判性思維,學會從不同角度審視問題,提升創新能力。
在帶領學生全面解讀教材文本的主題時,教師需要指導學生把握文本的核心思想和情感基調,從而更深入地理解文本中的細節[1]。首先,在開展教學活動前,教師需要深入分析教材文本,確定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以及如何有效引導學生掌握故事情節、學會文本中的重要單詞和詞組。其次,在帶領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提出有趣的問題、分享相關故事等方式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或者指導學生進行推斷、概括,以逐步提高他們的閱讀速度和閱讀能力。最后,為了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和學生閱讀能力提升情況,教師可以設計復述文章、回答相關問題、進行角色扮演等任務。
在教授“The lion and the mouse”時,首先,教師在研讀Story time部分的文本后,梳理出“相互幫助”這一教學主題。除此之外,這一文本是一篇寓言故事,通過簡潔的語言傳達了深刻的道理,而且這一文本中包含大量形容詞和副詞,以描繪故事發生的場景和主要角色的動作。為了在課堂上有效引導學生掌握故事情節,教師梳理了這則故事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尾,分析了這則故事講述的深刻道理。
其次,在帶領學生閱讀時,教師利用圖片、視頻、音頻等類型的資源,將故事內容以生動有趣的方式呈現出來,并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分析獅子和老鼠之間的關系,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概括故事的內容。除此之外,教師還著重強調了教材文本中的關鍵單詞、詞組、句子,以幫助學生記住這些內容。接下來,教師將學生分成多個學習小組,并提出合作學習任務“嘗試在小組內用英語分享自己曾經幫助他人或者得到他人幫助的經歷”,同時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生活經歷,思考“相互幫助”這一教學主題。在小組中,學生可以輪流發言,說出自己的想法,傾聽他人的意見。為了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討論活動,教師適時提出了“How do you feel about helping others?”“How do you feel about being helped?”等問題。
最后,教師提出了一些有針對性的問題,以檢驗學生的閱讀效果。教師提出的問題包括“What did the mouse tell the lion?”“How do you think of the mouse in the story?”等,這些問題能考查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深入分析教材文本的能力。
教師指導學生全面解讀教材文本的主題時,不僅需要幫助學生扎實掌握重難點知識,還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閱讀積極性,同時推動學生的閱讀能力提升。當學生對某一主題形成閱讀期待后,他們會更愿意閱讀同一主題的其他文本,這能為教師后續引導學生進行更廣泛的閱讀、培養學生的良好閱讀習慣奠定堅實基礎[2]。
二、重視主體,分層設問
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時,一定要重視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采取多種方式幫助學生通過閱讀提升綜合能力、發展核心素養。在多文本閱讀活動中,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可以得到凸顯,因為教師在組織這類閱讀活動時能夠給學生提供更大的閱讀空間和更自由的閱讀選擇[3]。
在指導學生進行多文本閱讀時,教師可以通過問題引導學生比較不同文本的內容,分析不同的表達方式,以切實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在設計問題時,教師需要遵循以下原則:首先,確保問題具有層次性,能引導學生從簡單的內容開始思考,再逐步分析復雜的內容,從而準確把握多篇閱讀文本中的信息;其次,確保問題具有針對性,緊扣文本內容,能引導學生分析文本的情感基調、角色形象等;最后,確保問題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推動學生參與交流和討論,從而促進學生思維發展。教師在提出問題后,要盡可能地給學生提供展示機會。對于簡單的問題,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獨立回答;對于略有難度的問題,教師可以建議學生和同桌討論;對于遷移創新類問題,教師可以建議學生在學習小組內
討論。
在教授“The lion and the mouse”時,考慮到Story time部分的寓言故事的主題為“相互幫助”,教師在組織多文本閱讀活動時,帶領學生閱讀了另外兩則與這一主題有關聯的寓言故事—“The Bear and the Two Friends”“The Ant and the Dove”。
在具體指導學生進行多文本閱讀時,首先,教師提出了相對簡單的問題,如“What is the main theme of these three fables?”“Can you retell the fables?”,幫助學生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從而更好地把握寓言故事的特點。
其次,教師提出了略有難度的問題,如“Why did the lion laugh at the mouse?”“What do you learn from the story?”,引導學生深入分析故事情節的發展,從中得到有益的啟示。
最后,教師提出了遷移創新類問題,包括“Who is your favorite character and why? Which story is your favorite story?”“What would have happened if the characters in these stories didn't helped each other?”,以引導學生探討這些寓言故事的內容,促使學生深入思考“相互幫助”這一主題的意義。
三、創設情境,整體思考
在指導學生進行多文本閱讀時,教師還應該基于教材文本設置教學情境,將多篇閱讀文本聯系起來,這有助于學生進行整體思考。因此,教師在設置教學情境時,不應設置碎片化的教學情境,而是要設置一個與多篇閱讀文本有關的綜合性大情境。除此之外,這個大情境應該是具體的,并且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有關聯。在基于這樣的大情境學習時,學生可以更好地從多文本閱讀中學到語篇知識、語法知識、文化知識[4]。
在圍繞“The lion and the mouse”組織的多文本閱讀活動中,教師創設了“森林聯歡會”這一大情境,將三個故事串聯起來。為此,教師展示了許多展現森林的生機盎然的圖片,以及森林里的各種動物的圖片。在展示動物圖片時,教師鼓勵學生說出這些動物的名稱和特點,回顧通過三個故事學到的lion、mouse、bear、ant、dove等名詞,以及big、strong、powerful、stocky、tiny、hardworking等形容詞。接下來,教師則引導學生在大情境中深入分析不同文本的內容,讓學生用英語描述他們讀到的不同角色在森林中做的事、說的話。在學生描述的時候,教師要認真傾聽學生的想法,及時指出學生表達中存在的語法問題,并引導學生聯系“相互幫助”這一教學主題進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四、繪制思維導圖,加深閱讀理解
在組織閱讀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繪制思維導圖,讓學生以直觀、簡潔的方式展現閱讀文本中復雜的信息和角色之間的關系。在繪制思維導圖的過程中,學生需要不斷地思考、分析和歸納,這有利于他們把握文章的整體框架和核心內容,提高閱讀水平,也會促使他們從不同層面去思考問題,并逐步形成一個科學、完善的知識框架,從而更好地記憶相關語篇知識、語法知識、文化知識。
在圍繞“The lion and the mouse”組織的多文本閱讀活動中,教師引導學生從兩個方面繪制思維導圖,以推動他們深入分析三則寓言故事的內容、主題、角色關系以及深層含義。
一方面,教師建議學生根據這三則寓言故事繪制思維導圖,以故事的名稱為中心,補充故事的主要角色、發生地點、寓意,以及故事的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等內容。在根據“The Bear and the Two Friends”繪制思維導圖時,學生可以加上故事的開端“two friends were walking through the forest”,故事的發展“a large bear approached them”,故事的高潮“the bear came near the man lying on the ground”,故事的結尾“one person said not to believe a false friend”。在根據“The Ant and the Dove”繪制思維導圖時,學生可以加上故事的開端“an ant was searching for some water”,故事的發展“a dove saw the ant falling into the river”,故事的高潮“the dove saved the ant”,故事的結尾“the ant helped the dove”。通過繪制這一類型的思維導圖,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文本內容,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創造力也會得到培養。
另一方面,教師建議學生根據角色關系繪制思維導圖,標明不同角色在不同時刻的關系,如友好、敵對、相對幫助等。比如學生可以寫上中心詞“relationship”,然后畫三個分支,分別寫上“the lion
and the mouse”“the bear and the two friends”“the ant and the dove”。接下來,學生可以在“the lion and the mouse”下面增加以下描述:“the lion caught the mouse”
“the mouse saved the lion”“the lion and the mouse became friends”。這樣的思維導圖有助于學生深刻地理解故事的內涵,也有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由此可見,教師可以在組織多文本閱讀活動時,指導學生繪制思維導圖,并據此對比多篇閱讀文本的內容,找到多篇閱讀文本之間的聯系以及不同文本中的角色的共同點。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學生整合信息的能力可以得到有效鍛煉,與此同時,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思維也會在對比分析的過程中逐步發展[5]。
結語
開展指向主題意義探究的多文本閱讀活動時,教師需要帶領學生接觸同一主題的多篇閱讀文本,引導學生從不同層次、不同角度分析同一主題,這有助于學生思維能力發展,也有助于學生形成結構化的知識體系。除此之外,這樣的閱讀教學模式能激發學生探索文本內涵的熱情,還能提高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總而言之,小學英語教師應當積極嘗試組織多文本閱讀教學活動,以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幫助他們在英語課堂上有效學習語言知識、文化知識、語言技能、學習策略,并使他們形成正確的態度和價值判斷。
【參考文獻】
[1]孫琳.超越文本理解:探究小學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意義建構[J].英語學習,2018(3):48-52.
[2]孫楊.主題意義引領下的小學英語閱讀教學實踐[J].讀寫算,2024(10):95-97.
[3]胡建英.英語學習活動觀背景下小學英語單元主題閱讀教學策略[J].校園英語,2024(1):145-147.
[4]昝淑華.搭建學習支架,深化主題理解,提升思維品質:以譯林版《英語》教學為例[J].教學月刊小學版(綜合),2023(9):34-37.
[5]陸璐.多維度解讀英語文本策略微探:以譯林版小學英語6A Unit 1《The king's new clothes》教學為例[J].小學教學參考,2021(6):59-60.
作者簡介:朱惠(1986—),女,江蘇省南通市崇川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