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兒戶外自主游戲具有自主性和自然性,對幼兒的身心健康、智力成長和人格發展有積極作用。在開展幼兒戶外自主游戲時,應遵循“兒童本位”,鼓勵幼兒自主選擇游戲內容、制訂游戲規則、組織游戲活動、解決問題和矛盾,以激發幼兒的興趣,培養他們的游戲技能,達成游戲目標。同時,教師應發揮主導作用,為幼兒提供必要的支持。
【關鍵詞】戶外自主游戲;“兒童本位”;教師支持
在學前教育課程游戲化的背景下,幼兒園應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游戲的潛力,將游戲元素融入幼兒園日常學習與生活中,為幼兒營造一個充滿樂趣的學習環境。戶外自主游戲指在幼兒園戶外場所組織開展的活動,旨在引導幼兒自主選擇、自主開展并自發交流,以促進幼兒智力、游戲能力和個性品質的發展。這種游戲的場地不僅包括幼兒園內的戶外場所如運動場、游戲區,還涵蓋了周邊自然空間。自主游戲強調幼兒的主體性和自主性,減少了外部的干預,激發了幼兒的天性,有助于幼兒的全面發展。教師通過精心組織戶外自主游戲,能夠彰顯幼兒園“兒童本位”的教育理念,提升幼兒園教育質量。
一、戶外自主游戲對幼兒發展的意義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世界在游戲中展現給兒童,而兒童的創造力也在游戲中顯現。他認為,沒有游戲就不會有完美的智力發展[1]。幼兒園戶外自主游戲既能帶給幼兒快樂的游戲體驗,讓他們盡情享受童年的歡樂,同時也對幼兒的多方面發展,特別是身心健康和社交能力,產生積極影響。
(一)促進幼兒游戲能力培養提升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強調:“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2]游戲能力作為學習能力與行動能力的關鍵要素,其自主性程度成為衡量游戲效果的重要維度之一。戶外自主游戲是在戶外環境中開展的游戲活動,其開放性環境有助于激發幼兒的天性和創造力。在自主游戲中,幼兒擁有較高的主體性與自主性,他們在選擇、開展和完成游戲的過程中扮演著主導角色,而教師則更多扮演支持與輔助的角色。因此,可以說戶外自主游戲是培養幼兒游戲能力的有效途徑。
(二)促進幼兒身體機能成長發育
健康是幼兒教育的重要內容與目標之一。良好的身體狀況、強健的體質、協調的動作、愉快的情緒是幼兒身心健康的重要標志。3至6歲的兒童處于身體機能快速發展的時期,適當的戶外游戲和運動有利于幼兒骨骼、肌肉和心肺功能的發展,同時也有助于提升他們的手部動作和身體協調性。幼兒園戶外自主游戲通常具有娛樂性與體育性的雙重特點。幼兒在游戲過程中讓身體器官協同參與,獲得體能、協調性、靈敏性的充分鍛煉。例如,“背對背運球”“過橋”“運彩蛋”等游戲可以提高幼兒的身體協調性;“貓捉老鼠”和“捕小魚”等游戲可以鍛煉幼兒的速度與敏捷性;而“滾鐵環”和“轉陀螺”等游戲可以提升幼兒手部動作的靈活性。
(三)促進幼兒社會交往品質發展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強調:“良好的社會性發展對幼兒身心健康和其他各方面的發展都具有重要影響。”[2]幼兒的社會性發展依賴于他們在日常生活和游戲中觀察和模仿的過程。在幼兒園戶外自主游戲中,幼兒有機會參與集體性和團隊性游戲,培養模仿、溝通和交流的能力,探討完成游戲任務的方法,溝通想法,齊心協力,以及分享游戲的收獲與樂趣。這樣的活動可以促進幼兒的同伴關系和社會性發展,有利于他們健康成長。
二、“兒童本位”下的幼兒園戶外自主游戲的開展策略
幼兒園戶外自主游戲的核心價值在于其強調“自主性”,這種自主性賦予游戲活動以生機和靈性,使幼兒能夠在游戲中獲得更豐富的成長體驗。在實施過程中,應該真正做到“兒童本位”,凸顯幼兒自主性。
(一)自主選擇游戲內容,激發游戲興趣
游戲內容對于幼兒的自主性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教師在幼兒園戶外游戲中應考慮如何促進幼兒的自主選擇。一方面,教師可以在推薦和設計游戲時給予幼兒一定程度的選擇權,引導他們自主設計新穎有趣的游戲項目,如“紅綠燈”“運彩蛋”“快樂跳跳球”“背對背運球”“穿越火線”“踢球進桶”“趕小豬”等,并在游戲開始前介紹游戲規則與目的,鼓勵幼兒自主選擇并參與游戲。另一方面,教師應尊重幼兒的游戲選擇,特別是那些喜歡獨立游戲的幼兒,應給予他們自主游戲的空間和時間。為創造積極的游戲環境,教師需要提供豐富多樣的游戲資源,包括各類游戲區域(如沙池區域、攀爬區域、運動區域等)和游戲設備(如蹺蹺板、滑滑梯、平衡木、攀爬網等),以及游戲材料(如平衡車、陀螺、皮球等),以激發幼兒的游戲興趣。此外,教師應根據幼兒的興趣和發展需求選擇適宜的游戲材料,鼓勵幼兒參與游戲道具的制作,以培養其動手能力和創造力。
(二)自主制訂游戲規則,強化主體意識
在教育實踐中,游戲規則決定游戲的進行方式,教師應引導幼兒在游戲過程中發揮自主性,自主決定游戲內容和規則。“兒童本位”理念指導下的幼兒園戶外自主游戲中,幼兒不僅可以自主選擇游戲內容,還可以共同商討、制訂游戲規則。
以廣受幼兒喜愛的皮球游戲為例,幼兒可以在“意見領袖”的帶領下自行商量游戲的具體規則,體現游戲的創造性和靈活性。他們獨特的想法為游戲注入了新的靈性,提升了游戲的趣味性。比如,在“彈球入桶”游戲中,設定起始線和目標桶,規定球先著地反彈入桶才算得分;在“夾球袋鼠跳”游戲中,利用雙腿夾球并跳至終點線,強調不得用手扶皮球等規則。幼兒通過自主制訂游戲規則,不僅加強了自身的規則遵守意識,還促進了游戲創造力的發展。許多幼兒逐漸習慣于積極為游戲提出新點子,從而增強了自身的主體意識。
(三)自主開展游戲活動,提高游戲能力
正所謂“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游戲家”。教師不宜過分限制或干預幼兒的游戲行為,而應推崇幼兒自主開展游戲活動。在此過程中,要引導幼兒擺脫對教師的依賴,自信勇敢地探索,拓展游戲思維,不斷地積累游戲經驗。
一方面,教師應鼓勵幼兒利用游戲經驗完成游戲任務。游戲能力的提升是一個需要經驗積累的過程。每一次游戲都是一個學習機會,也是經驗累積的過程。首先,教師應當鼓勵幼兒通過自主嘗試來積累經驗。3至6歲的幼兒有了一定的自主行為能力,他們在親身參與、體驗和嘗試中積累游戲經驗,并轉化為自主游戲的能力。其次,教師應鼓勵幼兒在模仿過程中積累經驗。教師可以引導游戲經驗不足、游戲能力較弱的幼兒觀察其他同學的做法,進行模仿和學習,從而轉化為自身的經驗與能力。教師可以表揚那些快速完成游戲任務且表現出色的幼兒,并鼓勵他們分享自己的游戲經驗,以便其他幼兒能夠從中學習有益的游戲經驗。另一方面,教師應引導幼兒開展同伴互助,共同完成游戲任務。教師應當鼓勵幼兒在完成自己的游戲任務的基礎上,幫助其他同伴,傳授游戲方法與技巧,以便那些獨自完成游戲困難的幼兒也能順利地完成游戲。通過戶外自主游戲過程中的同伴互助,不僅培養了幼兒互相幫助的品德,還提高了他們的游戲能力。
在幼兒自主開展自主游戲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持續觀察幼兒的游戲行為和過程,并在必要時提供恰當的指導和幫助,以幫助他們克服游戲中遇到的障礙。這樣可以讓幼兒體驗到完成游戲任務和取得游戲勝利的愉悅感,從而激發他們的成就感。
(四)自主解決問題矛盾,培養良好品格
在幼兒園戶外自主游戲過程中,幼兒之間可能會出現矛盾、糾紛甚至沖突的情況。這些情況是幼兒人際交往的正常現象,同時也為教師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教育機會。教師在面對這些矛盾和沖突時,應該給予幼兒足夠的自主解決問題的空間,而不是急于干預和解決問題。通過讓幼兒在互動中學會溝通、協商和解決問題,能夠更好地發展他們的社會技能,提高他們的人際交往能力。
一方面,要鼓勵幼兒合理地表達訴求。消極情緒的累積和壓抑容易導致矛盾和沖突的產生。在游戲之前,教師應強調幼兒需遵守游戲的紀律與規則,當他們的個人訴求和權益受到損害時,要正確合理地表達自己的需求,讓同伴了解自己的訴求,及時化解負面情緒,避免矛盾和沖突的發生。教師應指導幼兒在戶外自主游戲中使用文明禮貌的語言進行交流,例如“請問是否可以讓我參與一下?”“請不要插隊”“可以不擠我嗎?我感到不舒服”等。注重交際的禮貌和文明可以更好地實現交際目的,有效地表達合理訴求,從而減少游戲過程中的矛盾。另一方面,應教育幼兒運用中華傳統美德解決問題。例如,教育他們學會禮讓—不以自我利益為先,不侵犯其他同伴參與游戲的合法權益;學會包容—不計較同伴不當的言行,包容對方的小錯誤;學會換位思考—站在對方的立場考慮問題,待人如己;學會善良—擁有仁慈和善良的心,以自己的善良感染和鼓舞他人;學會公平—意識到他人有平等使用玩具、場地和游戲體驗的權利等[3]。
總之,在幼兒園戶外自主游戲中,對于輕微的問題、矛盾與沖突,教師應引導幼兒學會有效溝通解決,促使其在人際交往中發展良好的品格。
三、“兒童本位”下幼兒園戶外自主游戲的教師支持
自主游戲不意味著教師對幼兒游戲行為完全放任,在“兒童本位”理念指導下的幼兒園戶外自主游戲實踐中,教師應是幼兒游戲的引導者、解讀者和支持者。教師要充分尊重幼兒主體性,同時發揮自己在游戲中的領導作用,為促進幼兒在游戲中的自主發展提供必要支持。
(一)安全指導與紀律維護
戶外自主游戲的活動場地的安全管理對于保障幼兒的健康和安全至關重要。在“兒童本位”理念的指導下,教師需要提供必要的安全保障,認真審核游戲場所、游戲材料和幼兒的游戲行為,盡力消除安全隱患。同時,教師在游戲活動中要維持良好的游戲紀律,及時制止幼兒的危險行為,并在發生沖突或糾紛時迅速干預,以維護游戲環境的秩序。通過營造安全、有序的游戲環境,教師能幫助幼兒更好地參與游戲活動,促進他們的健康成長。
(二)環境創設與材料投放
環境與材料是戶外自主游戲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一定的活動空間、場地與材料。教師為幼兒提供安全、舒適、有探索性的游戲空間和豐富有趣的游戲材料,是激發其游戲興趣和發展的關鍵。教師在這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需要精心設計適宜的戶外自主游戲環境,并精心選擇適宜的游戲材料。首先,教師應根據幼兒的需求和特點,合理布局環境,確保其安全性,并最大限度地激發幼兒參與游戲的熱情[4]。教師應按照“分析功能—確保安全—保障基本—凸顯實用”的思路,采用環境功能整合化、區域屬性關聯化、區域設置邊沿化等策略,因地制宜地合理規劃空間布局。其次,教師應當選擇豐富多樣、趣味性強、具有開放性的游戲材料,以滿足幼兒的需求和興趣,促進其動手能力和思維發展。最后,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環境與材料,為幼兒提供更具啟發性和創造性的戶外游戲體驗[5]。
(三)思維點撥與情感激勵
在幼兒園戶外自主游戲實施過程中,幼兒可能會面臨各種障礙和挫折,導致焦慮、煩躁和挫敗情緒的產生。教師應及時提供必要的認知引導和行動支持,幫助幼兒克服困難。同時,教師可以運用有效的激勵策略,向幼兒傳遞正面情緒,提高他們的自信心和動機水平。教師進行認知引導可以促使幼兒突破認知障礙,使他們充滿動力,進而能順利地完成游戲任務,享受游戲的樂趣。
結語
幼兒園戶外自主游戲的重要性在于將游戲的主導權交還給幼兒,使他們成為游戲的主角,從中獲取樂趣、身心健康和社會交往的經驗。自主游戲不應止步于形式和表面,而應真正體現幼兒在游戲中的自主性。教師在其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通過密切觀察幼兒的游戲行為與過程,并在必要時提供支持和保障,以幫助他們在戶外自主游戲中獲得更多樂趣并更好地發展。
【參考文獻】
[1]閆學.跟蘇霍姆林斯基學當老師[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3]潘曉潔.大班幼兒在幼兒園建構游戲中的沖突行為研究[J].教育觀察,2023(6):30-32.
[4]黃純真.幼兒園戶外自主游戲中教師有效指導的策略研究[J].教師,2024(9):99-101.
[5]王萍.幼兒園戶外自主游戲環境的動態創設[J].湖北教育(教育教學),2024(1):78.
作者簡介:官伙金(1992—),女,福州市連江縣教育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