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西部科學城重慶高新區作為重慶落實國家戰略、建設現代化新重慶的重要引擎,作為全市科技創新的核心承載區,搶抓西部大開發、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戰略機遇和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迭代升級的歷史機遇,以“數字思維”“賽道思維”準確識變、科學應變、主動求變,用數字認知、數字技術、數字邏輯、數字生態重構工作體系、再造業務流程、重塑教育生態,整體推動區域教育實現“換道超車”和高質量發展。
超前布局,創新構建新智慧教育“1345”整體智治體系
乘著數字時代的東風,我們始終以人為中心、以學習為中心,以促進人的自由、全面、個性化發展為目標,朝著可持續、有溫度的方向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為此,我們確立了“科創高新·智慧教育”發展理念,創新構建了新智慧教育“1345”整體智治體系,以此推動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落實,區域教育質量全面提升。其中,“1”是指“一大目標”,即通過實施“新智慧教育”,打造以“西部教育高地引領區、教育創新發展先行區、全國智慧教育示范區”為內涵的“西部基礎教育特區”;“3”是指“三化協同”,即推進人的智慧化、技術的智能化和生態的協同化;“4”是指“四大支撐”,即構建教學、學習、評價、治理四大支撐體系;“5”是指“五五策略”,即畫出“五高要求”路線圖、彈好“五主協同”合奏曲、跳好“五智教育”引領舞、搭建“五大行動”立交橋、跑出“五項改革”加速度。
高位引領,以“人的智慧化”推動育人方式深刻變革
我們聚焦教育場景中校長、教師、學生、家長等參與者的智慧生長,用制度化、模塊化、課程化的實踐探索,全方位推動育人環境、育人方式、育人矩陣的深刻變革。
擘畫數字教育“新藍圖”。圍繞教育領域全方位、全過程、全員數字實踐,我們大力實施數字教育“十百千萬”工程(打造10所智慧學校、選樹10名智慧校長、培育100名智慧名師、構建1000堂智慧優課、培育10000名智慧之星),出臺《“新智慧教育”建設三年行動方案》和“1+5”配套文件,制訂智慧學校、智慧校長、智慧教師、智慧課堂、智慧學生“五智教育”評價標準,營造“校校爭創智慧學校”“人人爭當智慧名師”“堂堂爭創智慧優課”“生生爭做智慧之星”的新智慧教育氛圍。
構建數字教育“新生態”。圍繞“高效精準的教、自主創生的學、集約融通的研、多元協同的治”,我們全面實施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2.0工程和數字素養提升工程,創新開展“5+N”智慧教研活動(5是規定動作,指閱讀一本數字專著、執教一堂智慧優課、展示一項數字技能、撰寫一篇數字論文、參加一次數字論壇;N是自選動作),搭建教師“大學習、大培訓、大練兵、大比武、大論壇”五大平臺,開展教師全員數字素養培訓活動,實現教師數字素養考核全覆蓋。
創生智慧課堂“新范式”。運用數字思維和數字技術,我們探索出“一體+兩翼”新智慧教育“五學課堂”教學范式,以此構建核心素養導向下的智慧課堂。其中,“一體”指以學為中心,“兩翼”指“五度評教”(基于線上線下課堂觀察,從目標精準度、方法適切度、思維活躍度、數字融合度、效果達成度五個方面,評價教師的教學行為)和“五據評學”(基于線上線下采集數據,從學情數據、互動數據、作業數據、情感數據、發展數據五個方面,了解、分析學生的學習表現和學習效果,為學生學習“畫像”、個性學習賦能),“五學”指“問題引學、情境創學、活動互學、評價優學、數字助學”五大策略。“五學課堂”強調數字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深度融合,以此推動規模化教育與個性化培養的有機結合,助力學生全面發展、個性成長。
資源聚合,以“技術的智能化”探索教育數字化應用場景
在推動區域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我們整合各方教育資源,積極構建教育數字化應用生態。
暢通數字“跑道”。我們按照“教育資源一張網、數據看板一塊屏、數字教育一朵云”的建設藍圖,加強教育城域網建設,推動40所學校完成“萬兆進校”光纖改造工程,試點“5G到校應用”,實現校園無線網絡全覆蓋;實施老舊校450余個信息化改造項目,完成52所學校設施設備添置工作,實現數字校園“硬場景”全達標;組織新建校開展“未來校園”國際設計公開招標,積極打造面向未來的智慧校園標桿校、示范校。
搭建數字平臺。我們搭建“1+4+N”智慧教育平臺,分級建設“數據中樞”1個基座、“教學、學習、評價、治理”4大場景體系、N個學校子平臺,全面集成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重慶智慧教育平臺、現代學校管理、校園安全監管等系統,建造數字教育云矩陣,實現數字資源全域共享、互聯互通。探索學校辦學質量考核評估全流程數字管理機制,開發“政府履行教育職責監管”數字督導平臺,通過“在線評分—獲獎申報—在線評價—結果反饋—問題整改—報告回復”6個步驟,實現“評價指標一鍵發布、加扣分事項一鍵呈現、評價報告一鍵生成”,推動學校發展評價形成閉環。
研創數字課程。我們與教育部課程教材研究所合作,與中國科學院重慶科學中心、北京大學重慶大數據研究院、西部(重慶)科學城種質創制大科學中心等高能級科研平臺對接,創新開設“數字大課程”;與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共同開發“學生安全與健康數字化資源開發與研究”項目,共建數字化課程資源;強力推進校本課程體系建設、課后服務特色課程打造,指導學校開設3D打印、Scratch創意編程、機械結構等特色課程200余門,建設機器人、無人機等科創實驗中心8個。
高效推動,以“生態的協同化”構建多跨協同教育體系
我們聚焦教育環境中人、技術、環境的全要素、全環節、全鏈條高度協同,構建跨層級、跨系統、跨領域的多跨協同育人新生態,賦能區域教育高質量發展。
拓寬數字學習空間。我們充分發揮大學城創新資源集聚優勢,推進科學城與大學城融合發展、雙向奔赴。一是推動52所中小學及幼兒園與重慶大學、四川美術學院、四川音樂學院、重慶師范大學等72所成渝地區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通過視頻連線、在線教育、網絡公開課等,打造“無邊界校園”,建設“泛在課堂”。二是開展“百名教授進校園、萬名學生進高校”雙進式教學活動,推動中小學課堂進場館、進實驗室、進大學校園,打造虛實融合、沉浸體驗、智能互聯的智慧學習空間。
拓展數字應用邊界。我們利用“國家智慧教育平臺”,引導全體教師“人人用平臺、人人上優課、月月曬數據”,以平臺利用率、資源貢獻度等為依據,考評學校數字應用效果;鏈接北京市第四中學、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等全國名校優質教育資源,引進在線名優教學課程資源,基本形成與前沿接軌、與先進同行的智慧研訓形態;組建9個“1+X”辦學聯盟體,打造區域“數字助學”聯合教研組,實施“專遞課堂、名師課堂、名校網絡課堂”,實現同步資源、同步教研、同步教學,形成“研學自主、研訓自由、研修自選”教研常態,縮小校際差距,促進區域教育優質均衡發展。
提升數字治理水平。我們利用公共服務局多部門融合的體制優勢,通過城市大腦、政務平臺歸集的民政、衛生、文旅等數據,推進教育數字治理與民生服務精準對接、全方位融合。目前,“1+4+N”智慧教育平臺已集成學籍管理、學生資助、營養改善、數字改薄等28個子系統,設置基建維修、項目采購、衛生健康報告、“入學一件事”等多個數字治理模塊,實現對學生轉學、招生調檔、控輟保學、項目評審等工作的一鍵式管理,全面提升教育教學管理現代化水平,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教育滿意度、幸福感和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