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作為學校教育的核心通道,不僅承載著教師引導學生深入學科領域進行探索、思考與實踐的重要功能,更是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環節。數字化浪潮下,我校將課程育人確立為當前學校立德樹人工作的核心突破點,將德育工作緊密融入課程教學之中,通過數字化建設全面系統地推動以“內容建設為核心、隊伍建設為支撐、機制建設為保障”的學校德育生態鏈構建,為學生打造一個更加積極、健康的成長環境,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數字化建設賦能德育課程發展
學校德育應當以計劃性、目的性和系統性為導向,精準地對學生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多維度的影響,確保教育成果深入人心,并轉化為學生的實際行動。為達成這一目標,需確保德育內容扎實且全面,深入介入學生的校園生活之中。然而,校園生活的核心載體即為課程。近年來,我校著重推進“童年·成長”十大德育課程群建設,為系統實施課程育人提供有力的內容支撐。
首先,強化頂層設計,編制學校德育課程綱要,明確基于國家德育總要求之下學校德育課程的校本化實施策略;其次,細化學校德育內容建設,形成全覆蓋的課程育人內容框架,進一步明確學校課程育人任務;再次,深化課程迭代,完成從1.0校本德育選修課程開發,到2.0梳理國家學科教材德育要素,以大單元重構的方式落實國家課程思政校本化實施,再到3.0“學科德育+班本課程”的立體化課程育人,推行學校德育課程班本化,豐富課程育人的毛細血管。
其間,數字化建設對課程資源的豐富、調取與課程的高效實施、評價都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以勞動教育為例,針對勞動教育在課程實施、課程評價、校家社聯動等方面有別于其他課程的特質,我校開展專項研究,并建立了以數字化評價為特征的勞動課程群模式。比如,在我校自主研發的“勞動萌主”評價系統中,教師可便捷上傳勞動教育相關資料并發布任務,家長可及時上傳學生的勞動過程和成果,雙方對學生的勞動情況進行評價,形成家校聯動的合作模式。學生則在“勞動萌主”數字化評價系統中積累勞動教育的成長數據值,完成“勞動萌主”進階升級,逐漸形成主動參與勞動、主動學習勞動技能、主動愛護勞動成果、主動修煉勞動意志品質的強勁內驅力。
經過三年多的實踐,學生勞動教育實時數據已超百萬條,構建起特色鮮明的勞動教育大數據庫,同時由我校主導的重慶市中小學勞動教育聯盟也形成了勞動教育的數據化鏈接,開辟出共同研究、共享資源、協同實施、互動評價的勞動教育校際協作新生態。
數字化建設提升德育隊伍育德能力
為有效應對當前課程育人領域的新發展、新挑戰,我校積極推進以班主任職業化改革為核心的德育隊伍建設,摒棄了傳統的“班主任+學科教師”模式,創新實施“班主任+準班主任”模式。具體而言,一是打破語文教師長期擔任班主任的固有觀念,將全體學科教師納入班主任選用范圍,拓寬班主任隊伍的來源渠道;二是摒棄僅憑經驗選用和評價班主任的傳統做法,將課程育人的執行能力作為班主任選拔和考核的重要依據,提升班主任隊伍的專業素養;三是改變班主任成長過度依賴經驗積累的舊有模式,將課程育人專業能力提升作為班主任培訓的核心內容,促進班主任隊伍的整體進步和發展。
在此基礎上,學校全面推行數字化評價工具在班級管理和學科教學中的廣泛應用,精心研發了學生綜合素養評價數字畫像系統,旨在實現對學生全面、客觀、科學的評價。該系統將德智體美勞五大核心領域與小學階段的國家課程、地方特色課程以及校本特色課程進行了緊密對接,確保評價內容與教育目標的高度一致。同時,采用“學分芯片卡”與“集體積分”相結合的創新評價方式,打通各學科教師在專業引領、學科學習指導、班級建設與學生個性化成長、全面發展之間的同步同頻運行數據鏈,實現教育教學的有效整合。
這一評價系統的運用,使學生評價工作實現了線上有詳細數據記錄、線下有豐富實踐體驗的完美結合。通過對數據的深入分析和挖掘,我們得以精準勾勒出學生成長的數字畫像,為每位學生提供了個性化的數據咨詢和針對性的發展建議,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也為學校的教育教學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數字化評價工具的有力支撐下,立德樹人良好生態得以形成,人人皆能成為德育工作的積極參與者,教師在利用高效、迅捷的數字化工具進行學科教學、課堂教學的過程性評價中顯著提升了育德能力。
數字化建設助力德育管理機制完善
完善學校德育課堂教學機制。我校積極實施“童年三課”工程,有效落實課程育人理念:堅持上好每節40分鐘的道德與法治課,確保嚴格遵循國家課程標準進行教學與考核;精心安排20分鐘的班會活動課以及10分鐘的日常朝會課,這兩類課程均基于學校德育十大課程群進行組織教學,并輔以科學的評估機制。為進一步提升德育教學的質量與效果,我校依據十大德育課程群組建了跨學科課程育人團隊,他們既是課程開發的主體力量,也是課程實施的重要隊伍。
與此同時,在德育課堂教學機制的完善過程中,我校特別注重數字化建設的融合與應用。通過融入數字技術,開放媒體資源,實現跨學科備課備教,精準服務教學。開展個性化學生指導,有效打破傳統的說教式德育模式,形成以數據要素為核心、課堂互動為推手、個性化發展為目標的德育課堂教學新模式。這一模式的實施,不僅提升了德育教學的實效性,也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優化升級學生體質健康管理系統。積極運用數字化設備,精準捕獲學生日常運動數據以及身心健康測評數據,并依托先進的AI、大數據等技術手段進行深入分析,旨在針對性改進體育課堂的教學方式并優化大課間活動的設計,從而更有效地提升學生的體質健康水平。比如,我校自主研發的護眼衛兵系統,其通過整合小程序與教室內攝像頭,實現對學生眼保健操完成情況的實時監測與評價,從而提高學生的護眼意識與視力水平。攝像頭隨機抓拍學生的眼保健操執行情況,借助AI技術進行智能評分,使原本難以管理和監控的場景實現了視覺化與數字化,并實時存檔,為后續分析提供有力支持。
此外,該系統還將原本難以量化考核的定性評價成功轉化為定量評價,使評價結果更為客觀、公正,同時將原本難以落地實施的評價工作變得簡便可行,極大地提升了評價工作的效率與質量。這一系列舉措的實施,為我校學生體質健康管理工作帶來全新的突破與提升。
學校德育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尤其在新時代背景下,其面臨著信息技術所帶來的巨大沖擊和挑戰。對于如何構建更具時代特征的數字化思維模式,以及如何更加高效地運用數字化工具實現對“數字原住民”的思想引領與素養提升,已然成為每所學校必須深入思考、積極探索的重要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