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重慶市江北區寸灘實驗學校始終堅持五育并舉,以校園“雅正農場”為切入點,積極探索和實踐勞動教育,構建了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勞動教育模式,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和良好的勞動品質。
建設“雅正農場”,開創勞動教育新樣態
著力做好“雅正農場”頂層設計,讓勞動教育有“顏值”。學校抓住原址新建改造的契機,在校內建成了約1800平方米的屋頂農場,并結合學校的辦學理念和特色將農場命名為“雅正農場”。學校師生全程參與建設規劃,我們將農場分為4個區域:幸福花兒區、有機果蔬區、休閑桃坪區、國粹中藥區。在農場建設過程中,學校還進行了兩次升級改造,一是文化形象提升工程,增設了方便學生種植、采摘的埂道,鋪設了瓷磚,美化了圍墻,制作了宣傳欄;二是硬件設施提升工程,增設了土壤和天氣監測系統、自動噴淋系統,將現代化科學技術運用于農場實踐中。未來,學校還將增添無土種植區和豐收展示區等區域,不斷豐富農場勞動實踐內容。
著力構建“雅正農場”實踐機制,讓勞動教育有“根骨”。一是實行班級責任制。學校將大部分農場劃分給3—8年級12個班,作為班級的勞動基地,每個班種植面積約有40平方米。各班自主命名,設計了百草園、東籬園、樂耕園等班級菜園。學校利用勞動課、綜合實踐活動課、班隊活動課和課后服務時間讓學生親歷勞動過程,提升了勞動教育的實效性。
二是成立學生種植社團。在指導教師的幫助下,社團成員承擔校園農場的日常管理工作,包括挑選果蔬種子、選購肥料、管理勞動工具等任務。學生種植社團已成為維護農場有序運行的一支生力軍。
三是組建專業指導團隊。學校組建了四個層次的專業指導團隊:院校專家團隊,每學期至少邀請一位院校專家進校園舉辦新農業方面的科普講座,指導學生科學勞動;專業老農團隊,聘請農耕經驗豐富的農民擔任學校專職種植師傅,指導班級日常耕種活動;骨干教師團隊,以科學、勞動學科的骨干教師為主,帶領學生開展項目式研究勞動;志愿家長團隊,各班聘請有種植經驗和樂于奉獻的家長作為志愿者,參與并指導學生開展農場勞動。
課程、活動、評價為一體,讓勞動教育腳踏實地
整體構建勞動教育課程體系,發揮主導作用。一是構建了以“骨干教師+班主任”為主要力量的勞動教育必修課師資隊伍。我們以《勞動教育》教材內容為指導,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將勞動教育落實到每周一節的勞動課中,每學期至少開展兩次勞動教育專題教研活動、上好一堂校級研究課,有效落實勞動課堂教學任務。
二是以雅正課程體系為統領。我們將校本課程中“學一門技能”落實到種植課程的開發應用中,分階段開發勞動內容及實施策略,如:1—3年級設置“我與農作物交朋友”主題,帶領學生認識、觀察、記錄農作物的生長情況;4—6年級設置“開心小農夫”主題,讓學生體驗播種、除草、灌溉、施肥、采摘等勞動的全過程;7—9年級設置“種植小達人”主題,引導學生在常規勞作基礎上思考、探究土壤、氣候等因素與農作物生長之間的關系,探索優質的種植方法。
三是強化學科融合,為學生成長打好底色。各學科教師結合學科特點有機融入勞動教育內容,注重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勞動實踐中的實際問題,如:數學學科以尋找農場里的數學元素為項目,鼓勵學生在農場勞動中發現數學知識的實際運用;語文學科以“田園詩歌”“生命的力量”等為主題,激發學生主動創作的欲望;美術學科以“農場身影”“農場四季”等為主題開展課程,既豐富了學科綜合學習內容,又豐富了勞動實踐教育的樣態。
開展勞動教育實踐活動,發揮輔助作用。只有將勞動教育與學生的個人生活、校園生活和社會生活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勞動價值。
學校組織開展了豐富的勞動教育實踐活動,如:我們將勞動節的前一周定為主題活動周,開展“雅正勞動節”主題活動,包括一次主題教育(講座、演講、電影等)、一次勞動技能競賽、一場勞動成果展示、一批“雅正小蜜蜂”授章儀式等。
在春季開展“我們為雅正農場代言”系列活動,其中,“農場最佳小導游”活動由學生自己擔任導游,向參觀者介紹農場特色;“農場最佳代言人”活動讓學生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制作,發布農場宣傳片、報道農場新聞。在冬季開展的“雅正農場美食節”活動中,每個班成立農場美食小達人分隊,合作完成蔬菜采摘、清洗、切分、烹飪、裝盤等環節,由家長、教師、學生代表擔任評委,評選出最受歡迎的美食小達人。
在蔬菜豐收旺季,我們帶領學生走出校門,面向周邊居民開展“小雅鮮蔬”義賣活動,學生參與方案策劃、廣告宣傳、人員分工、采摘售賣、資金核算等勞動全過程,用義賣收入購買學習用品,贈送給困難家庭的同學。通過這樣的活動,讓學生在勞動中體會生活的不易,懂得尊重與感恩,懂得通過自己的勞動為他人帶來幫助和快樂。
綜合探索勞動教育多元評價,發揮導向作用。學校以勞動教育目標、內容要求為依據,將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結合起來,健全和完善學生勞動素養評價標準、程序和方法,設計制作了“雅正小蜜蜂”成長手冊。在學校的勞動教育多元評價中,我們一方面注重平時表現評價,包括每周家庭評價、每月學校評價、每學期綜合評價等,以學生自評為主,輔以教師、同伴、家長等他評方式,指導學生如實記錄勞動教育活動情況,并將其納入綜合素質檔案,作為學生學年評優評先的重要參考。另一方面進行學段綜合評價,學段結束時,依據學段目標和內容,結合綜合素質檔案分析,兼顧必修課學習和課外勞動實踐,綜合評定學生的勞動觀念、勞動能力、勞動精神、勞動習慣和勞動品質等勞動素養的發展情況。
家校社聯動,讓勞動教育穩步前行
家庭勞動日常化。首先,由勞動教研組編寫“雅正小蜜蜂·我愛我家”成長手冊,明確各學段家庭勞動的具體要求及落實意見。其次,構建家校勞動共育機制,讓家庭勞動教育落實到日常生活中。學校通過“博雅家長加油站”家長學校和公眾號向家長宣傳勞動教育的重要性,就如何在家庭中培養孩子的勞動技能和習慣進行培訓,幫助家長掌握更好的培養方法。每學年伊始,學校勞動教研組印發各學段家庭勞動建議及記錄表,每月在班級團隊活動課上匯報,每年度進行總結表彰。
學校勞動規范化。結合勞動節、學雷鋒紀念日、植樹節等重要節點,將勞動習慣、勞動品質和養成教育融入學校勞動教育;各年級班主任研討梳理班級勞動的內容、要求及評價方案,讓人人都有參與班級勞動的機會;德育處牽頭擬定值周小管家、閱覽室小管家、雅正小交警等具體勞動職責、管理和評價辦法;教導處牽頭擬定每月一次勞動實踐課程表:1—2年級開展整理“雅正書吧”勞動、參觀“雅正農場”活動,3—4年級開展“雅正園藝”校園除草美化勞動、參與“雅正農場”豐收勞動,5—8年級參加“雅正食堂”“雅正農場”相關勞動及“小雅鮮蔬義賣”實踐活動。
社會勞動多樣化。學校拓寬渠道,積極開展校外勞動實踐,與周邊部門和單位對接,創建勞動教育社會實踐基地,讓學生走出校園體驗各行各業的勞動,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感恩意識。學校自上而下研究設計勞動教育的開展形式,以校園“雅正農場”勞動實踐基地為切入點,逐步構建了以“勞動正品、勞動育雅、勞動啟思”為主線,校園、家庭、社會聯動的勞動教育架構,讓學生在勞動實踐中觀察、思考和創造,深化學生主體意識,提升學生勞動素養,培養其良好的勞動品質,讓他們感受勞動帶來的美好,由此追尋求真尚雅的境界。
【重慶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9年度重點無經費課題(渝教規辦〔2019〕2號),“基于‘雅正人格’培養的小學勞動教育活動設計與實施策略研究”(課題批準號:2019-06-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