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數字化轉型中通用性技術與學校特色化建設有差位、標準化資源與個性化發展有差異、靜態化數據與動態化生長有差距、經驗性評判與科學化診斷有差別等難題,重慶兩江新區云錦小學校緊扣“致廣大而盡精微”的辦學理念,從場景、課程、評價等方面構建精微教育,建立“數智云錦,精微教育”的育人生態,打造全面創新的數字化校園,精準地為每一個學生提供適合的教育,培養具有“精進之志、微探之心、廣開之知、大氣之格”的時代新人。
數智空間>傳統空間,營造精微泛在的學習場景
著名的“墻中洞”教育實驗深刻地揭示了教育的本質規律:在適當的環境中,學習會自然而然地發生。數字技術改變了教育實踐的傳統場所及空間的基本形態,搭建了互聯互通的教育空間,革新了教與學。
數字平臺賦能教師教學。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作為新型教育空間,提供了豐富的數字資源和公共服務,讓更多優質資源變得易于獲取。實現優質資源的高質量使用不能僅依靠教師自覺,學校需通過有效方式整合資源,建立符合學校教育教學所需的資源平臺,并通過創建應用場景,提高資源的可用性和功效性。我校融合國家智慧教育平臺資源,統籌架構校級資源平臺,實現了備課、上課、評課、研課的一體化。教師可依據資源的使用量、瀏覽量等下載最優質的資源,精打細磨,形成新的課程體系資源。同時,教師能隨時隨地運用智慧設備檢索相應教學資源,在平臺上完成備課,將上課所需資源同步到電子教材中;完成授課后再將打磨后的教學資源(包括校內40分鐘的精微課例、20分鐘的精品微課、3—5分鐘的精巧工具)同步到校、區級智慧教育平臺。基于此,資源的集成、傳輸、迭代更為便捷,數字技術與教育資源實現了最優融合,并逐步形成學科的核心數據,找到學生學習的基本特征和規律,既為教師教學減負提質,也為學生學習提供支持,進一步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數智空間賦能學生學習。兒童地理學理論認為兒童有著天然的空間主體性,他們能為空間賦予獨特意義。基于此,學校向高校院館借力,在校園內建立數智絲織博物館、數智花園、數智地質博物館、大思政課程博物館、成長寫實館等數智空間,創設線上線下應用場景,讓學生基于真實的問題和情境開展學習,實現“做中學”“學中做”。數智空間融合物理、社會、信息、心理空間為一體,利用互聯網、物聯網打開學校邊界,為教育資源的跨時空共享、教育者與學習者的跨時空互動提供可能;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釋放學生知識探索潛力,為深度學習提供更多空間;利用大數據統計分析發現學生的學習起點及難點,使教學更加個性化、精準化,從而實現“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
好奇驅動>定式拉動,共創貼近現實的數智課程
學校課程是學校教育活動開展的基本依據,也是學校教育目標實現的基本保證。在搭建數智空間的基礎上,學校師生開啟了共創數智課程的旅程。
“老師,為什么只在春天養蠶?”這個簡單的問題在校園內引發了一場課程變革。以成人預設為主的傳統勞動教育模式開始轉向以兒童好奇心驅動、注重體驗和探索的智慧勞動教育模式:通過跨學科的學習方式,學生設計并制作出了智慧養蠶箱,使得四季養蠶的夢想在智能制造技術的支持下成為可能。學生的好奇心并未止步于此,他們繼續追問:“一枚蠶繭能繅出多長的絲?”“我們可以設計一款織布機嗎?”“如果自動刺繡,那該節省多少時間啊”“也許制圖軟件可以幫忙”……3年來,學生在一個個問題的驅使下尋找著答案,讓“兒童數智絲織博物館”應運而生。在博物館里,學生不僅能體驗傳統的養蠶、繅絲、織布和刺繡過程,還能接觸到智能溫控箱養蠶、編程機器人繅絲、自動織布和刺繡等現代科技手段,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探究,在探究中被“點燃”。
學校共開設數智課程12門。數智花園課程融合了太陽能追光、土壤濕度監測、按需自動灌溉等技術,低年齡段的學生一下課便駐足在人造彩虹前,好奇心與探索欲望就此被激發;地質博物館課程里的沙堆埋藏著許多會“說話”的古生物化石,學生動手挖掘,掃描化石上的二維碼就能聽見歷史,實現寓教于樂;數智紅巖課程通過豐富的影音資源帶領學生從線上線下感受革命先輩的榮光,樹立偉大志向……數智課程不僅關注“學以致用”與“用以致學”的成長體驗,也關注學生知識邏輯和心理邏輯的統一,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個性成長提供多種可能。
增值評價>定性評價,構建“1335”數智評價體系
學生小軒(化名)曾因多動癥轉學復讀,通過數據分析其成長報告,學校發現了他在美術方面的天賦。在班主任、美術教師、家長的鼓勵下,小軒積極參加各類美術比賽,舉辦個人畫展,告別自卑,成為了校園的小明星。校園評價應符合兒童生命節律,回歸育人為本、德育為先,激發學生更多成長潛能。
成長有階,讓評價成體系。學校深知評價對學生發展的重要性,結合辦學特色和育人目標將其細化為“有大愛、有情懷、會學習、會生活”等內容,建立“小云朵12個評價指標”,并將其融入德智體美勞五個方面。同時,學校在北京師范大學團隊的支持下架構了“1335”評價體系,堅持以學生核心素養為中心,堅持3大課程群、3級進階式評價,實現德智體美勞五育融合。學校依據每節課的課堂評價、每天的學業反饋、每周的學科實踐活動、每月的主題活動、每學期的融學科實踐活動收集數據,形成個性化成長方案,將評價貫穿學生學習的全過程、全時段、全要素。
數據可視,讓評價有依循。基于評價數據,每位學生均有一位數字孿生伙伴。根據評價指標,學生獲得相應積分,當積分達到規定的數值,數字孿生的虛擬角色會經歷“積分—云錦吉祥物—云錦小神獸”三級角色的升級過程。利用數字孿生伙伴,評價變得有跡可循,增值評價的作用不斷放大,能準確反饋學生的綜合素質表現。學生可以在游戲化過程中,明確發展方向,自我激勵,提升自覺性和主動性。家長、教師可以清晰地看見學生德智體美勞發展情況以及成長軌跡,適時調整教育策略,引導其全面發展。
實施智慧教育3年來,學校獲得各級獎項百余項,教學質量在全區質量檢測中名列前茅。未來,學校將持續以智慧教育為切入口,關注學生個性化成長,為實現中華民族“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千年夢貢獻云錦智慧和云錦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