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引發了知識呈現與傳遞的重大變革,重塑著包括美育在內的基礎教育形態。運用數字技術融合小學美育,已成為美育發展的創新思路。博雅小學依托區域智慧之城的建設優勢,以數字技術為重要途徑,以教師智研為主要推手,以智慧美育課堂為主陣地,共同構建新時代美育實踐的新圖景。
強化師資,提升教師數字勝任力
在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浪潮中,教師角色的重塑顯得尤為重要,他們需逐步成長為“超越信息技術工具屬性的適應性專家”。這意味著,教師不僅要掌握基本的信息技術工具使用技能,更要具備數字生存力、數字創造力與數字領導力這三大核心數字勝任力,以適應日新月異的數字化教學環境。在這一轉型過程中,我校積極探索,定期組織培訓,不僅在日常教育教學中充分利用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的豐富資源,還激勵教師持續投入美育數字資源的開發與創新之中,力求在數字化時代為學生帶來更加豐富多元的學習體驗。
定期組織培訓。為有效提升教師在美育數字資源開發方面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學校定期組織系列培訓活動,涵蓋最新的數字資源開發理念和技術等內容,確保教師洞悉行業前沿,了解美育資源數字化的最新趨勢。同時通過案例分析、實操演練等多種形式,幫助1de506d4123dc22e149c02b44d22d568教師掌握高效、全維度的大數據檢索技術,從而使其系統地梳理和整合各級數字平臺上的美育資源,提升數字勝任力。
構建知識圖譜。知識圖譜是一種將知識以圖形結構進行表示的方法,用于捕捉實體之間的關系和屬性。學校緊密圍繞《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提出的藝術核心素養要求,從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文化理解四個關鍵維度出發,精心構建了一套系統的美育知識圖譜。這一圖譜不僅全面覆蓋了美育的核心領域,還搭建了基于素養的美育知識體系,化“抽象之美育”為“具象之體驗”,為教師提供了清晰的教學指導和資源開發框架。
開發美育資源。美育教師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教學實際需求,精心篩選和整合美育資源,建設“五彩博雅美育校本資源庫”。資源庫內容豐富,注重科學性和針對性,為教師提供強大的教學支持。此外,音樂、美術等教研組采用“普適+心動”的設計策略,開發了具有本校特色的小學段博雅藝術課堂教學“43W”數字資源。這一資源體系涵蓋了音樂、美術、舞蹈、書法四大學科,內容包含重要知識點、經典名作賞析以及中華傳統美育文化知識三大類,每個微資源都控制在60秒內,具有“小粒度、不粘連、多元化、預植入”的特點,便于教師在教學中靈活運用與個性拓展。
數字賦能,實現美育精研智教
技術的不斷革新為課堂變革、教與學方式的轉變以及教師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在數字化時代背景下,我校堅持應用驅動原則,將師生實踐需求置于核心位置,致力于實現教師精研智教的目標。
數字聯動,開展跨學科融合教學。學校強調美育教育的全面性,借助區域高科技企業和高校研究機構的匯聚優勢,引進校外高端平臺資源,開展跨學科融合教學,營造積極的智慧美育浸潤環境。比如,學校與企業共建“博雅小學人工智能聯合實驗室”,并以此為平臺,共同研發了一系列技術支持的探究式活動課程,如智慧田園沙盤課程、智慧社區項目式課程等。在多學科融合滲透的課堂中,美育知識與現代信息技術充分交融,學生在探索、創造與分享的過程中增強審美感知力、藝術表現力及文化理解力,全面提升美育素養。
數字運用,實現“可視化”教學。為實現教學的精準化、便捷化和個性化,學校積極推進AI技術在美育教學中的應用。借助教育數字化平臺的集體備課和課堂觀察系統,學校實現了教研過程的數據可視化、可追蹤和可發現。教師能更加科學地分析課堂教學情況,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和問題所在,從而有針對性地反思教學、調整教學,為學生提供更加優質、個性化的美育教育體驗。同時,學校基于AI技術的智能分析功能,建立學生藝術素養數據庫,記錄和分析學生在不同藝術學科中的學習表現、興趣愛好和發展潛力,為教師提供有力的教學支持,同時也為學校制定更加科學、個性化的美育教育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據。
深度融合,創新智慧美育課堂
技術不僅是教育的輔助工具,更是推動教育創新的重要力量。在美育教學中學校依托智慧校園的建設,深度融合智慧教育理念,創新應用智慧技術,構建了“五維三步”藝術課堂教學范式,重構教學流程,同時注入新科技元素,融合科技與人文,打造生動有趣的智慧美育課堂。
學校圍繞學生藝術學習的實踐性、體驗性、創造性等特點積極探索,將技術工具與美育教學深度融合,精心選擇并應用合適的技術工具,強化教學互動,創新美育學習方式,為學生打造一個充滿活力和創意的學習環境,提升其藝術素養和創造力。
在美術課堂中,學校引入數字繪畫與圖書設計軟件,對不同學段的學生開展個性化教學。借助設計工具,低段學生可以在自由表達中認知顏色、識別形狀。游戲化的學習形式寓教于樂,學生能逐漸掌握繪畫和設計的基本技能,萌發對美術的興趣和熱愛。而中高段美術課堂的教學重點以培養學生的設計思維和視覺表達能力為主,持續深化圖形設計軟件的應用,以小組合作學習形式引導學生設計海報、卡片、PPT等作品,共同探索藝術的無限可能。這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還提升了其設計水平和視覺表達能力。
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教師前置學習任務,讓學生在國家中小學網絡云平臺上自主搜索、聚焦研究主題,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此外,學校巧妙利用技術輔助,引導學生了解音樂作品的背景、風格和情感表達,從而更好地欣賞和理解音樂的美,培養審美感知。例如,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靈活運用智能樂器、虛擬現實等技術,調動學生五感,激發課堂活力,在多維沉浸的環境中培養學生的藝術感悟力和情感體驗。在這一框架下,課堂不再是單一的知識灌輸場所,而是成了師生共同探索、創造的場域,實現了“做中學,用中學,創中學”。
(本文系重慶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一般課題“融合視域下小學美育校本化課程體系的建構研究”的階段成果,課題批準號:K23YG139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