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能見到的“手”,最早的字形出現在金文當中,描畫的是伸出五根手指的手的形狀。到了小篆,手指的形狀基本還在。后來,由隸書再到楷書,原本表示手指的彎曲筆畫變成了橫筆,就看不出手的樣子了。
“手”從一開始就指手,即腕以下能拿東西、能做事的部分。許慎《說文解字》:“手,拳也。”清代段玉裁注釋:“今人舒之為手,卷之為拳。其實一也。”也就是說,伸開來是“手”,握起來是“拳”,“手”和“拳”是一回事。《詩經·邶風·擊鼓》:“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讓我握住你的手,和你一起生死與共。這句話原本講的是同生死、共患難的戰友情,現在常常被人們用作“白頭到老”的愛情誓言。
“手”也可以表示某些形狀或作用與手類似的事物。《楚辭·天問》中有“鰲戴山抃”一句,東漢王逸注:“擊手曰抃。”將鰲的前肢叫“手”。此外,一些動物伸出的感觸器官也叫做“手”,比如章魚的“觸手”;某些代替手工作的機械也叫“手”,比如“扳手、機械手”等。
人用手可以做很多動作,“手”自然就發展出表示行為動作方面的意思。首先,手能持物,所以,“手”能表示“拿著、執持”的意思。《逸周書·克殷》:“武王乃手太白以麾諸侯,諸侯畢拜,遂揖之。”周武王手持太白旗,指揮諸侯聯軍。各路諸侯紛紛響應,周武王拱手答謝。
由“拿著”的意思更進一步,“手”又能表示“取”的意思。《詩經·小雅·賓之初筵》:“賓載手仇,室人入又。”是說賓主比試射箭,賓客選取了對手之后,主人又隨之進去耦射。金末元初劉祁《歸潛志·游西山記》:“諸人相謂曰:‘此境絕不可不志。’即手泉研石各題詩。”眾人行至泉源,興之所至,取了泉水研墨題詩。
再進一步,“手”又能表示“用手擊殺、徒手搏擊”的意思。《漢書·司馬相如傳》:“手熊羆。”意思是說,赤手空拳把熊羆
打死。
在用手做事這一含義基礎上,“手”又發展出“親手、親自”的意思。《后漢書·隗囂傳》有“帝報以手書”,光武帝親筆寫信回復隗囂,足見對其禮遇有加。《晉書·紀瞻傳》:“好讀書,或手自抄寫。”“手自”就是親手、親自的意思。
“手”還能表示“本領、手藝”的意思,這也是從用手做事的含義發展而來的。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王手嘗不如兩道許,而欲敵道戲,試以觀之。”江虨(bīn)年少的時候,王丞相(王導)叫他一起下棋。王丞相的棋藝比起江虨來有兩子左右的差距,但這次卻想以對等的方式跟他下,想借此看看江虨的表現。南宋姜夔《滿江紅·仙姥來時》:“卻笑英雄無好手,一篙春水走曹瞞。”笑人世間那些所謂的“英雄”,沒有幾個是真正有本事的。你看,一篙春水,就把不可一世的曹阿瞞給嚇跑了。沿著這條意義脈絡進一步發展,“手”后來又能表示技能或本領的數量。魯迅《且介亭雜文·病后雜談二》:“瞑想的結果,擬定了兩手太極拳。”再如,“露一手、一手絕活兒、他做菜真有兩手”等等。
“手”還能表示做出行為動作的人,也就是“精通某種技藝或專門做某種事情的人”的意思。《北齊書·崔季舒傳》:“季舒大好醫術,天保中,于徙所無事,更銳意研精,遂為名手。”“名手”是以技藝或文筆等高超而聞名的人。唐代崔櫓《過南城縣麻姑山》詩之二:“詩手難題畫手慚,淺青濃碧疊東南。”詩人面對麻姑山的壯美景色,為自己的文才感到慚愧。“詩手”“畫手”是詩人、畫家的意思。《宋書·黃回傳》:“明寶啟太宗使回募江西楚人,得快射手八百。”“快射手”跟“神箭手、神槍手”等都屬于同樣的用法。
人以手執筆寫字,由此,“手”能表示“筆跡”的意思。《漢書·郊祀志上》:“天子識其手,問之,果為書。”這段文字講的是方士少翁偽造帛書,被漢武帝認出了他的筆跡,一審問,果然是他偽造的。
“手”可以作為部首使用。包含“手”的字,在意思上都跟手或手部的動作有關,比如“拳、掌、擎、攀”等。由于字形演變,到了隸書和楷書,當“手”出現在字的左半邊的時候,一般都演變成了“扌”,比如“打、抓、投”等。此外,“手”在構成漢字的時候,還有一種比較特殊的變形“”,這種變形基本上只用于“看”這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