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質生產力作為綠色生產力,區別于以資源消耗為主導的傳統生產力。把握新質生產力的生態維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新質生產力符合新時代背景下生態文明發展的要求,以綠色發展為底色,具備高質和高效發展的特征,體現出創新協調的發展理念。新質生產力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強勁的動力。新質生產力系統的組成要素是處于發展變化的,即新質勞動資料的發展變革,新質勞動對象的拓展壯大,新質勞動者的技能提升。為實現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協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本文提出四條實踐路徑:以體制和機制改革作為建設的抓手;以科技創新作為建設的引擎;以綠色產業作為建設的支撐;以科技人才作為建設的資源。
關鍵詞:新質生產力;生態文明建設;傳統生產力;綠色發展;綠色經濟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24)08(b)--04
在發展資源環境面臨約束的局面下,新質生產力應運而生。新質生產力符合生產力不斷演進的規律,是生產力發展在質層面的飛躍。我國正處于邁向高質量發展的階段,需要改變不適應現階段生產發展要求的經濟增長方式。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哈爾濱進行考察時提出:“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1] 新質生產力的提出順應時代發展要求,抓住新質生產力,掌握社會經濟發展的主動權。生態文明建設需要先進的生產力作為物質推動力量。中國共產黨在領導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過程中不斷認識到生態環境的重要性,習近平總書記對此曾強調:“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2] 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基礎位列其中,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是人與自然關系不斷發展的歷程。
1 新質生產力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聯系
新質生產力是擺脫傳統的資源高消耗、污染物高排放的生產形式,遵循經濟綠色發展的規律。經濟的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具有內在統一性,生態價值在一定條件下會轉化為經濟價值。新質生產力以高質量發展作為著力點,生產工具的更新提高了生產效率。新質生產力以科技創新為主導,是從技術革命中催生出來的新時代先進生產力。通過對生產要素的重組和整合,即對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進行優化組合,實現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提高。生態文明建設的主線就是以生產力的發展而開展的。工業文明以自然資源的消耗獲得發展,以環境的污染作為巨大的代價。生態文明建設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作為科學指南。自然環境與人類的生存息息相關,人類變革生產方式,不斷推進生產力的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會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達到新的高度,進而解放自然生產力。
1.1 新質生產力彰顯綠色發展的底色
在尊重自然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新質生產力作為綠色生產力,有利于進行人與自然之間的合理物質變換。生態文明的實現需要解決工業文明發展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深化人與自然的認識,實現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的和諧統一。生態文明建設是建立在工業文明發展的基礎上,指明時代發展的方向。生態文明建設是基于對自然發展規律的正確認識,排斥以污染環境為代價的發展方式,探索綠色發展和健康發展的新路子。新質生產力依托新技術對資源和能源加以高效、循環利用,倡導綠色的經濟發展方式。新質生產力讓經濟社會發展方式更加綠色化和高效化,對自然環境的良性循環更加友好。新時代的發展是以綠色發展作為導向,以生態為優先發展點,新質生產力符合新發展理念。不同于傳統的生產方式,新質生產力以綠色為發展點,關注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符合世界綠色轉型的發展需要,新能源實現優化升級,低碳技術助力。綠色的生態環境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讓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成為可能。新質生產力是實現綠色轉型的物質推動力量,是美麗中國實現的推動力。新質生產力以綠色為特征,高度契合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發展的需要。重點發展領域亟須綠色轉型,以新質生產力作為物質推動力破解發展難題。
1.2 新質生產力突顯高質高效的特征
新質生產力符合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要求。新質生產力通過科學技術的應用,帶來高質量的發展成果。科技運用到生產勞動過程中,改變了傳統的低效生產方式,科技的注入極大提高了發展的質量和發展的效率。科學技術進入生產過程,實現生產的高效,資源開發和能源利用的高效。生產的機械化水平不斷提高,生產的能力得到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生產力,是能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生產力。在經濟發展的結構上,不斷優化經濟結構,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產業的發展。在經濟發展的方式上,以綠色、高效、低碳的方式為主,減少污染物的排放,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以科技為引領,生產值不斷增加,新的能源供給,為高效發展提供強勁動力。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提高,推動著社會的物質生產和發展,科學技術與新質生產力各要素充分結合,帶來了高效的生產和發展,推動社會物質財富的積累,進而創造出豐富的精神成果。
1.3 新質生產力體現創新協調的理念
以科技創新為主導的新質生產力,以“新”和“質”為突出點。“新”體現在以創新為核心,新的生產形式,有別于傳統的生產形式。“質”體現在生產力在量層面的積累達到質變的程度。創新作為事物發展的第一動力,以創新去應對變化發展的經濟環境。馬克思和恩格斯從唯物史觀的視角認識人與自然的歷史發展,指出“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3] 人類使生產力和所處的環境發生變化,也在所處的物質條件下進行生產和生活。人不斷發揮主觀能動性,主動的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創造滿足人類生存發展所需的物質條件。在改變環境的過程中,也受制于現有自然條件和認識力的不足,但人類不斷的認識自身發展,也認識自然之道。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論為推進認識人與自然的發展規律奠定了理論基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良好生態環境既是自然財富,也是經濟財富,關系經濟社會發展潛力和后勁。”[4] 生態良好發展,產業興旺是可以協調發展的,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是辯證統一的。新質生產力符合協調發展理念,是經濟和生態協調發展的調和劑。新質生產力是對馬克思生產力理論創新發展,以創新為主導,在遵循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力求創新。
2 新質生產力賦能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邏輯
從生產力系統的實體性要素來看,新質生產力所包含的新質勞動資料、新質勞動對象和新質勞動者是隨著時代發展而發生變化。生產力系統的組成要素在量上不斷積累推動生產力在質上實現飛躍。勞動資料發生了變革,以生產工具的更新最為突出。勞動對象不斷壯大,生產的范圍不斷擴大。對勞動者的智力和技能的要求不斷提高,以腦力勞動者的需求為主要,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圍繞生產力為主線而開展的,生態文明建設要以經濟融合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作為推動力。從生產力整體出發,各要素有機協調和升級優化才能迸發出強大的生產力,不僅僅依靠單一要素的作用,而是要求整體要素的共同發力。
2.1 以新質勞動資料的發展變革為支撐
勞動資料作為生產力系統的基本要素,作為物的要素,是勞動過程中所不可缺少的物質條件,特別是生產工具,對改造和影響自然的程度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關系到人與自然之間矛盾的解決和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發展問題。人類社會的發展伴隨生產工具的演變,原始時期使用以石器為主的原始生產工具,社會不斷發展到使用機器等機械化生產工具。人類文明實現從原始文明到農業文明的跨越,走向工業文明,又邁向信息文明。每一時代的主要生產工具都有所不同。信息時代以信息技術為核心,勞動資料和信息和數據關系日益密切,逐漸走向虛擬化。培育新質生產力要不斷創造和改進生產工具,探索核心領域的技術,新興產業的發展需要核心技術的支撐。核心技術的掌握有利于把握發展的先機,能拓寬核心領域的發展范圍,能夠獲得更多的勞動價值,是社會經濟發展的助推器。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要對勞動資料進行進一步的改進和革新,這能有效的解放勞動者,也是區別于經濟時代標志。
2.2 以新質勞動對象的拓展壯大為前提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要依托物質載體,需要新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大數據支撐。自然界存在的一切客觀物質都可能成為勞動對象,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要新質的勞動對象作為生產的前提。生產力的縱深發展,需要依托勞動對象的拓展壯大。深挖現存勞動對象的內在價值,物盡其用,實現其最大價值,勞動對象的狀況影響著勞動產品。隨著人認識客觀世界的范圍不斷擴大,勞動對象的范圍也隨著拓展和壯大。勞動對象的智能化水平不斷提高,勞動對象進行不斷的演變,勞動對象由物質化向信息化開始轉變,信息和數據進入勞動對象的范圍。信息和數據都是人類活動不斷發展的產物,勞動對象也不僅僅限于自然資源的范圍,勞動對象更具有社會性[5]。信息和數據都是為人所需要而具有價值,與人的關系密切,越為人所需要其價值越大。處于信息時代,勞動對象與數據關系緊密,與社會發展需要聯系密切。勞動對象范圍的拓寬是人不斷認識自然的結果,人類發揮主觀能動性,加深對自然的認識。勞動對象的拓寬使生產的范圍持續擴大,挖掘出更多價值和資源。
2.3 以新質勞動者的技能提升為基本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要勞動者具備精湛的技術、掌握充分的勞動知識,其中腦力勞動者極大推動了勞動生產力的發展。勞動者作為生產力系統中的“人的要素”,是具備重要作用的要素。勞動者作為勞動工具的生產者和使用者。勞動者將使用勞動資料作用于勞動對象,是解決同自然之間矛盾的實踐主體。新質生產力所需要的勞動者具備一定高度的智力能力和技術能力。勞動者需要不斷更新自己頭腦中的知識結構,增加理論儲備,具備豐富的理論知識。實踐的水平不斷提升,對勞動者的素質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時代的進一步發展要求勞動者更新勞動技能,具備從事復雜勞動的能力。生態文明建設需要新質勞動者參與,勞動者要具備綠色發展的價值觀念,要更為主動的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新質生產力條件下,要求勞動者能掌握熟練的勞動技能和知識能更好的操作勞動工具作用于勞動對象。勞動者具備主觀能動性,是最活躍的要素。生產過程依賴于勞動者作用的發揮。勞動者在思想和行為層面都需要改變,緊緊跟隨時代發展的要求,自覺提高勞動者的素質。腦力勞動者對社會發展的推動作用日益重要,核心科技的開發和科技成果的轉化都基于勞動者知識和技能的掌握。
3 新質生產力賦能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路徑
新質生產力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從具體的實踐路徑來看,就生產關系來說,新質生產力需要發揮新質生產關系的反作用。體制和機制要進行變革,適合的制度安排能破解生產力發展的難題,為生產力發展帶來活力。要依靠先進的科學技術為新質生產力發展保駕護航。綠色生態產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物質形式,要依托產業為建設提供物質支撐。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需要人才資源作為強大的先手棋。人才的教育和人才隊伍的建設等都是值得關注的方面。
3.1 以體制改革為生態文明建設抓手
從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兩者之間的關系來看,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發展要求時,要對生產關系進行變革。結合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相關理論,得出政治經濟學認識,即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需要新型生產關系與之相適應。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生產關系必須與生產力發展要求相適應。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6] 新質生產力的發展,要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優勢,要進行經濟體制改革,激活市場經濟發展活力。要發揮市場主體的參與性和積極性,提高發展的參與度。合理的體制機制是實現生產力解放的重要一環,生態文明建設也需要合理的制度安排。
經濟體制改革關系到生產關系的完善。要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激發市場的活力。就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來看,要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就勞動產品的分配關系上來看,要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在此基礎上,要建立健全要素參與收入分配的機制,充分調動技術人才和知識人才的生產積極性。調整生產關系,變革生產關系中與經濟發展要求不相適應的部分,促進新質生產力的發展。以經濟體制改革為首發,政治體制、文化體制也要進行調整和完善。體制的革新是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疏通堵點,適合的制度安排是發展經濟和調整矛盾的必要舉措。
3.2 以科技創新為生態文明建設引擎
科技創新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推動力。馬克思恩格斯很早就認識到科學技術會推動人類社會變化和發展,曾指出:“大工業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學并入生產過程,必然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7] 人類社會不斷向前發展,從蒸汽機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到電力廣泛使用的第二次科技革命,再到以原子能、空間技術發展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發展到以人工智能為標志的第四次科技革命時代。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對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不斷推進科技創新,抓住發展的機遇,以創新賦能生態文明建設,推進人類文明進步和發展。
科學技術是產業發展的支撐力。鄧小平曾強調,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要充分認識科學技術的重要性[8]。進入信息時代,以科技創新為主導的生產力逐漸發展。科技推動了社會的發展,也推動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步伐。科學技術作為勞動系統的要素,在生產勞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新質生產力作為先進生產力的代表,是科學技術發展的產物,我們要認識科學技術的作用,推動科學技術的進步,進而能享受到科學技術給人類帶來的精神和物質層面的滿足,將科學技術融入生態文明的建設過程,推進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
3.3 以綠色產業為生態文明建設支撐
綠色產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物質載體。新質生產力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發展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空間。產業是新質生產力的孕育地,生態產業的開發和建設有利于加快實現新質生產力的增長。產業發展結構進行優化升級,通過注入科技,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的出現使生態文明建設邁向新的臺階。解放自然生產力,同時發展壯大社會生產力,進而實現社會經濟的循環發展。科技成果要促進社會經濟發展,需要進行科技成果產業化,產業是社會生產力的物質支撐。產業的發展滿足人們的物質需求,也是生態文明的物質基礎。綠色產業是促進綠色發展的經濟脈絡[9]。生態文明的建設成果由精神成果和物質成果所構成,推進精神文化產業建設,滿足人們對生態文化的需求。
綠色產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果體現。綠色產業的遍地開花是不斷推進生態建設步伐的結果,生態文明建設通過貫徹綠色發展的理念,創新綠色的發展方式,轉變傳統發展的模式。在認識自然,順應自然發展規律的過程中,解放自然生產力,將生態優勢合理轉化為社會經濟發展優勢,生態產業的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實踐。建設良好的生態滿足人們對生存環境的需求,發展生態產業、追求社會經濟效益是滿足人們的物質需要。生態文明建設不只是發展觀念層面,也要追求現實的物質成果,不斷拓展文明發展的空間。
3.4 以科技人才為生態文明建設資源
基于人才資源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為提高勞動者的素質,要發揮教育培養人才的作用,深化對人才重要性的認識。教育是人才培養的重要渠道,教育使人掌握知識和技能。發展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人才作為第一資源,發展離不開科技人才的力量支撐。社會發展的推動力量有從事簡單勞動的勞動群體和從事復雜勞動的勞動群體。社會的進步離不開簡單勞動者,更離不開復雜勞動者。處于信息文明時代,科技人才在高科技領域越來越具有重要作用,發揮著關鍵作用。人力資本的積累使勞動者提升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效率[10]。加快人才高地建設步伐,對生產力發展保持良好態勢至關重要,科技人才為技術進步提供智力貢獻。人才是經濟發展的先手棋,人才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日益凸顯。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既需要培育新質勞動力,也需要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高素質人才。
人才隊伍方面,加大隊伍建設的投入力度。科技人才隊伍的建設不是簡單的工程,而應該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人才的培養是一個漫長且持續的過程。人才資源需要持續儲備,為生產發展注入不竭的動力。建立健全人才隊伍培養制度,營造人才成長和發展的空間和氛圍。加強人才交流的平臺搭建,促進人才的成長,生態文明建設的推進需要發揮人才的作用。人才的培育為社會的精神發展和物質發展提供了活力和源泉。人工智能、新材料領域的拓展都需要發揮高科技人才的作用。人才隊伍的建設要以促進社會發展為目標。
4 結語
新質生產力作為習近平經濟思想的重大理論成果,是對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規律進行科學把握而形成的智慧凝結。新質生產力符合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能實現自然生態和經濟發展的良性互動。新質生產力的提出是對鄧小平關于科學技術理論的創新和發展,也是對馬克思生產力理論進一步深化。生態文明建設以生態環境的治理和保護為聚焦點,在思考生態循環發展的基礎上解決社會經濟的發展問題。生態文明建設過程是人與自然實現良好互動的實踐過程,新質生產力滿足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要求。新質生產力賦能生態文明建設是值得關注的話題,新質生產力加快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也推動著人類認識和開拓自然的步伐進一步加快。在新質生產力的助推下,有助于實現人與自然良性互動、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雙贏局面,符合經濟綠色發展的方向。
參考文獻
習近平.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強調牢牢把握東北的重要使命奮力譜寫東北全面振興新篇章[N].人民日報,2023-09-10.
習近平.關于《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的說明[N].人民日報,2021-11-17(2).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3.
崔妍.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低碳發展[N].人民日報,2024-01-11.
王天恩.信息文明時代勞動對象演變的勞動價值和人類發展意蘊[J].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2022(7): 48-56.
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扎實推進高質量發展[N].人民日報,2024-02-02.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424.
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5.
余文濤,戴圣鵬.綠色發展的實踐探索與中國經驗[J].決策與信息,2024(4):79-89.
丁任重,李溪銘.新質生產力的理論基礎、時代邏輯與實踐路徑[J].經濟縱橫,20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