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高校將提升高校輔導員專業能力素養作為重點,培育支持高校思政工作中青年骨干、網絡教育名師、高校輔導員工作室,舉辦高校輔導員素質能力大賽以及高校輔導員素質能力提升骨干訓練營等,樹立“最美輔導員”和“高校輔導員年度人物”標桿,引導高校輔導員隊伍聚焦主責主業,持續提升專業能力素養。高校輔導員能力素養整體趨勢向好的情形之下,一些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值得關注,有必要針對性地改善解決。
輔導員專業化、職業化、專家化發展的現實困境
狀態實然和效益應然之間存在矛盾。輔導員專業化、職業化、專家化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多部門共同設計發展體系。但鑒于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和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分屬不同的部門負責,很多高校在體制機制上缺少整體化的設計、條塊化的設置,沒有站在“大思政”隊伍建設培養的高度進行統籌。即便有一些高校通過建立本科生學院、研究生學院,成立大學生工作黨委等方式進行了一些有益探索,但涉及面依舊有限,未能完全基于“學生側”的角度,推動各類思政工作骨干隊伍針對對象的一致性特征,聚焦目標的高度相似性特點,發揮指導思想上的同構性優勢,實現隊伍建設的協同與貫通。
職責有限和要求無限之間存在沖突。高校輔導員職業發展面臨著自身能力素養的有限性和工作現實需求的無限性之間的矛盾,有限性是我們一直強調的“輔導員要聚焦主責主業”,無限性則是由于輔導員難以徹底擺脫各類行政事務的羈絆。本來年輕同志在基層中就容易多承擔日常瑣碎工作,再加上很多工作內容需要相互支持,很難完全脫離行政事務,這就造成了輔導員既要專注于學生思政工作的專業能力提升,也要兼顧行政溝通協調能力的培養。高校在進一步明確主責主業的基礎之上,如何針對輔導員在行政溝通和協調方面的能力加強培養,這一類的探索還不夠充分。
專業發展和專家進階之間存在斷檔。高校輔導員專業化、職業化、專家化發展是一個長期化的積累過程,需要聚焦方向、深耕精培。從專業化到專家化最主要的問題,是如何解決“逢優必轉”的矛盾。這既由輔導員發展的現實瓶頸和困難引發,又由輔導員對崗位發展空間和達成效果不了解、沒信心導致。在隊伍保障上,思政工作干部職務職級“雙線”晉升和職稱評審單列計劃、單設標準、單獨評審的落實情況還不均衡,區域、學校之間仍有差異。重視的學校明顯舉措更實,高校輔導員發展的動力較足,重視不夠的學校力度還需加強,特別是個別民辦高校輔導員流動性強,好的留不住,隊伍不關注,制約了高校輔導員政治引領作用的發揮。從社會認知上看,公眾對高校輔導員依舊存在一定的“刻板化”“標簽化”印象。有的未將高校輔導員視為教師和干部,有的僅僅理解為生活老師。甚至同在校內工作的干部和教師,也有為數不少的人將高校輔導員理解為“跑腿的”“打雜的”“孩子王”。這些片面認知影響了高校輔導員隊伍的信心和穩定性。
情感傾注與行為投入之間存在不足。個別高校輔導員情感投入不夠,未將其視為“可以成就職業理想的事業”,不重視理論學習和素養能力提升,或者急于通過素質能力大賽、網絡作品創作等機遇迅速實現“彎道超車”,雖然能夠短暫取得成效,但往往持續性不足,發展后續動力有限。還有一些高校輔導員在職業發展中缺少耐心和定力,存在倦怠心理及行為,致使能力素養提升缺少連續性,難以實現有效成長。
輔導員專業化、職業化、專家化發展的培養進路
完善“大思政”機制。統籌開展思想政治工作隊伍的培養培訓,分類明確各支隊伍的工作內容、陣地載體、職責要求、銜接方式、考評體系,按照“思政課教師第一課堂講什么,高校輔導員第二課堂引導什么”的方式,一體化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同時,改變傳統的網絡思想政治工作認知,由單一打造思想政治工作網絡,增強用戶黏性和吸引力,改為通過制定網絡成果納入科研評價體系,激勵帶動各類育人主體依托網絡開展教育管理服務,也能在其中積極融入思政元素,擴大育人覆蓋面,實現“大思政”統合。近年來,一些高校通過獨立設置網絡思政中心、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院等形式,建立統合各類思政工作隊伍發展與培養的專職實體機構,就是制度化落實的有效探索。
建立“大協同”體系。針對輔導員對于專業能力素養和行政能力素養雙向需求的特點,高校要組建校內校外、網上網下兩支輔導員培養隊伍。校內由學校黨政領導、職能部門負責人、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以及思政工作骨干組成,按照2:3:2:3的比例配置。根據高校輔導員能力素養發展階段,設置基礎班、強化班兩個類別。校外由馬克思主義學科專家、教育行政機關及高校領導干部、思想政治工作骨干以及校外導師組成,按照2:3:3:2的比例配置,主要設置高階班,也參與強化班的有關培養任務。我們不妨結合專業化、職業化、專家化三個階段的高校輔導員需求和特點,采取“三三三”式的培養輔導模式。第一個“三”是政治理論素養培養,第二個“三”是政策制度解讀培養,第三個“三”則是圍繞具體需求開展的分類培養。對于新入職的高校輔導員,我們要重點圍繞其工作的難點、重點、困惑點開展案例式輔導;對于有一定經驗的高校輔導員,我們要重點圍繞其關注的要點、堵點、急切點開展針對性輔導;對于基礎較好的高校輔導員,我們要重點圍繞其工作需求和專業需要的現實點、結合點、切入點,開展有效性輔導。
開展“大進階”行動。解決輔導員從專業化、職業化到專家化發展的問題,聚焦“高階思維”能力素養的關鍵,提升輔導員的理論修養和團隊(輔導員工作室)引領能力,按發展區段,把能力素養的培養內容設計為若干項目任務,并統籌協調好各類項目的內容和形式,使之不重復,構建起教學目標明確、教學內容系統、教學方法多元、教學資源本土化的培養項目,用不同的培養內容和方式強化高校輔導員對相關專業內容的認知。比如高校輔導員要想從基礎班升維到強化班、高階班,必須完成相應的實踐教學環節。基礎班的高校輔導員(工作1~4年)需要每學期完成召開黨團干部會議、開展心理健康狀況普篩、帶領實踐或志愿服務等十項工作,學習閱讀思想政治工作有關的著述、理論文章、經驗案例,參加高校輔導員素質能力“大練兵”,達到思想政治教育及相關專業的本科生知識素養。強化班的高校輔導員(5~10年)均需要每年參加某類學習團隊、參與一項高校輔導員競賽或評比、完成一篇調研論文、開展理論宣講等十項任務,達到思想政治教育及相關專業的研究生素養。同時,鼓勵輔導員攻讀相關專業的博士研究生。高階班的高校輔導員(10年以上)要完成學習團隊任務、主持與專題研究方向有關的一項校級項目課題、撰寫完成一篇工作調研報告等十項任務,主持一個輔導員工作室,爭取獲得思想政治教育和相關學科的博士學位,真正成為理論與實踐領域的專家。
提升“大情懷”格局。高校輔導員要有胸懷天下的格局視野,樹立大格局,苦練基本功,持續拓展自身的視野體系和領域版圖。高校要進一步明確閉環思維,參照質量認定標準,建立完善專業資質認定考評機制,綜合考評激勵高校輔導員知情意行各個維度的工作成效,探索建立職業資質證書制度,理清職業資質證書和高校輔導員職業準入條件乃至“雙線晉升”之間的關系,進一步發揮考評這一“指揮棒”作用,重點聚焦思想政治素養、道德品格素養、行動研究素養、人文與法律素養等內在素養,考察高校輔導員的溝通協調能力、應急處突能力、組織領導能力、媒介運用能力、信息分析能力以及工作執行力等外在素養,綜合教師評價、同行評價、學生評價情況,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定期和不定期相結合中對其培養狀況進行最終評價,實現對于輔導員的正向激勵和認證化培養。
推動輔導員專業化、職業化、專家化發展,既要讓高校輔導員站在“大我”之上深刻理解“小我”,準確定位“小我”;也要切實解決學生最關注、高校輔導員最關切、日常思政工作中最棘手的難題,推動這支骨干力量內涵式發展、高水平進階、接續化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