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重視心理健康和精神衛生”。輔導員隊伍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力量,其心理健康狀況對大學生會產生直接影響。從教師心理健康調查來看,教師群體心理健康問題總檢出率約為16%,明顯高于其他職業群體的心理健康問題檢出率。輔導員兼任教師和管理雙重身份,面臨著工作量超負荷、社會不夠理解、職稱職務晉升難等困境,極易產生易怒、抑郁等心理問題,對學生管理和校園安全穩定造成影響。高校工會有關愛職工心理健康的職責,在幫扶職工方面也有自身優勢。數字時代的高校工會要搭建數字技術賦能平臺,持續探索對輔導員開展心理援助的途徑,滿足輔導員對優質心理服務的需求。
輔導員心理健康問題的負面效應
對個人成長和家庭生活造成影響。教育部2017年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明確輔導員九項工作職責:思想理論教育和價值引領、黨團和班級建設、學風建設、學生日常事務管理、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工作、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校園危機事件應對、職業規劃與就業創業指導、理論和實踐研究工作。實操層面,輔導員通常要24小時開機待命,通常要在突發事件后的第一時間趕赴現場,精神處于時刻緊繃的狀態。原本就疲于奔命,一旦遇到有精神障礙的學生,工作強度甚至堪比帶一個年級,而此種境況并不鮮見。個人精力總是有限的,高強度精神壓力狀態不可持續,否則長此以往可能導致情緒崩潰,對輔導員個人發展形成阻礙,也影響家庭生活。當前,信息傳播速度日益加快,輔導員的工作狀態早已不是秘密,有應聘者干脆放棄入職,筆者受組織部委派參加W校輔導員招聘面試,后續跟進時獲知兩名優秀男生最終選擇不簽約,固然有一線城市房價高等緣故,但輔導員工作壓力大、事項煩瑣也是不容忽視的原因。
對高校學生工作成效形成阻礙。長期心理負荷過載的情況,容易讓輔導員產生職業倦怠,心理健康受損。心理問題可能導致輔導員學習能力和認知能力下降,甚至陷入自我膨脹或自我懷疑的迷思和誤判。如果無法及時紓解,自卑、自我懷疑或情緒失控情況可能會增加,給學生工作事宜帶來負面影響。超大城市的高校輔導員還面臨著經濟壓力大、競爭性強等多重負擔,心理問題容易造成溝通不暢,進而導致合作意識下降、同事關系緊張,團隊項目難以推進,這不利于輔導員隊伍的穩定,會給學校整體工作帶來不良影響。
對師生關系和平安校園建設有負面作用。輔導員身處學生工作一線,倘若其長期陷入負面情緒,很難做好思政教育和價值引領等工作,無法在工作崗位站穩腳跟,工作效果也會大打折扣。不僅如此,還會引發師生矛盾、影響教學秩序,給學生帶來不良體驗。基于個體來講,輕微心理問題可通過心理咨詢紓解,嚴重的心理問題則可能導致精神疾病,需要心理醫生及時介入治療;從群體狀況而言,倘若輔導員團隊負面情緒較多,會對平安校園建設產生不良后果,這需要心理援助發揮作用。2008年國務院制定《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條例》,心理援助大規模進入民眾視野。高校要以有心理服務職責的工會為載體,對輔導員群體開展心理疏導,精準推進心理調適工作;篩查輔導員心理失衡等情況,降低輔導員產生心理障礙的風險,保障校園安全穩定。
高校工會針對輔導員群體給予心理援助的實踐路徑
黨委領導下的援助機制,黨政協同整合幫扶資源。當前輔導員心理問題屢見不鮮,亟須建立學校黨委領導下的援助機制,全校統籌謀劃教師心理服務事宜,工會、學工部等部門定期研判輔導員心理問題成因,通過數字化干預等技術手段,在心理援助方面補齊短板,避免輔導員負面情緒加重形成焦慮、偏執心理。從源頭上解決后顧之憂,為輔導員做好職業前景的制度設計和發展規劃,可允許高級職稱的輔導員轉任思政課、職業生涯規劃教師等崗位,堅守職級序列的可以暢通晉升六七級職員渠道,這是解決心理問題的有效保障。
輔導員是高校教師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保障其心理健康離不開行政工作部門的協同發力。當前《職業病分類和目錄》未涵蓋心理服務內容,但至少要鼓勵建立協調機構紓解輔導員的心理困境。心理援助資源往往分散在各部門,黨政協同要整合各方力量,支持工會開展心理援助,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方式賦能心理服務,改善輔導員工作環境;搭建跨部門心理援助平臺,優化職稱評審和考核方法,開發EAP項目(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幫助緩解情緒壓力,打通線下問診和線上支援的聯動,讓輔導員感受關懷。
工會和學工部門協同發力,搭建心理援助平臺。工會心理援助并不僅僅是心理咨詢服務,還涵蓋教職工的日常生活、教學科研工作乃至家庭關系協調。工會要協同學工部、校醫院等建立“心靈驛站”,采用線上預約或視頻對話等形式開展心理幫扶;針對輔導員的職業倦怠、心理焦慮等情況歸納分析,采取心理素質培訓、健康講座、面談咨詢等方式緩解壓力;將心理援助落到實處,用朋輩扶持等方法開展個案分析或團體服務,讓輔導員得到精神慰藉。
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建立師生心理援助熱線平臺,在疫情防控期間發揮了作用。坦誠而言,學生有心理問題可向心理咨詢室求助,這涉及校園安全等事宜,有相關硬性衡量指標要求;從可持續發展角度來講,要由教育主管部門和全國總工會攜手搭建教師心理援助平臺,干預方法要因地制宜、精準施策,力求做到介入時機恰當、涵蓋目標群體、傳導途徑有效,實現對教師群體心理健康狀況的持續追蹤,針對輔導員定期進行心理輔導和知識充電,以緩解壓力問題。雖然工會也常常面臨人手不足等困境,但采用信息化手段可以克服時空阻隔,通過心理援助給輔導員帶來陽光和關愛,使之緩解焦慮情緒,把心理問題扼殺在搖籃里。
定期開展輔導員心理疏導,團隊建設溫暖人心。2011年發布的《中華全國總工會關于進一步推進工會幫扶工作常態化長效化的指導意見》指出,“加強心理幫扶和人文關懷,為職工群眾提供多元化服務”。這為高校工會開設心靈康復工作室、設置心理咨詢等提供了政策依據,為輔導員減壓提供便利。北京市總工會在《關于做好2024年度在職職工心理關愛服務工作的通知》中要求,“與黨建、工建、團建等有效融合,助力職工成長、促進組織發展”,并設置首都職工心理咨詢熱線、開展現場心理咨詢、供給線上心理測評等。工會要與學工部門聯合對輔導員心理進行監測,及時緩解工作壓力,尤其是對應激事件進行心理疏導,幫助輔導員度過心理危機。同時,援引專業力量,與北京大學醫學部、北京師范大學等有心理資源的單位建立聯系,定期組織輔導員接受心理疏導,讓替學生排憂解難者有舒緩壓力的渠道,避免心理負荷過載。
生命要保持喜樂,這也是人類本應有的狀態。建構全國總工會、行業(或省市)工會、學校工會、院系分工會四級心理援助團隊,體現工會組織溫暖。工會干部要學習心理知識,增強心理療愈能力,讓輔導員心理得到安慰。一旦輔導員遇到意外或突發事件,要組成專項團隊進行整體協調,避免采用誰的學生誰負責或抽簽攤派等僵化方式,實行壓力共擔而非讓某個輔導員獨自硬扛。通過團隊協作讓輔導員有心理依托,形成輔導員之間的幫扶機制。心理服務要實現普惠效果、發揮溢出效應,工會組織積極參與社區心理咨詢服務等事宜,彰顯高校服務社會的責任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