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起點即人的生命。蘊含生命意義的思政課應是充滿人性溫情和滲透力,并據此激勵個體不斷自我超越、實現個性化成長的場域。指向生命整全的“大思政課”,則是通過進一步調度多元主體和社會資源的優勢,構筑具有在地化、全景式、具身化特征的“育人大生態圈”,以幫助個體實現生命意義的高度整合、真正“成人”。做好指向生命整全的“大思政課”,要打造好以下三類課堂。
關注個體,構筑身心協同的起興式課堂。教育本身是打開生命的過程?!按笏颊n”的生動展開,要回到以學生為起點和中心,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以及學習的漸進性特點,采用體驗式、關懷性和貼近性的導入方式,喚醒其身心潛能,涵養生命意蘊、提升生命自覺。
一是將生命教育和個人優勢相結合。在思政課主渠道,要改變以往思政課的“硬融入”做法,可借用興發手法,以古代詩歌的人文化成法鋪陳關聯超越名利的豁達心態,還可以用繪畫舞蹈音樂等審美教育實踐生發學生對自然、社會的理解感知,達成對生命內涵的自我對話和個人價值的理解深化。
二是使生命教育和個人訴求相吻合。在日常育人環節,結合智慧思政數據庫的學生畫像反饋,根據學業困難、經濟困難、社交困難和就業困難等不同群體學生的分類問題,設計生命議題和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在模擬實踐中破解困難、挑戰自我,強化韌性生命品質。
三是將生命教育和專業教育相融合。推動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同向而行,將生命教育有效融入專業課程和育人環節。一方面突破時空阻隔,打造虛實結合的沉浸式多場景體驗教學。另一方面強化分層分類的具象化生命教育,引導學生實現從知識本位到生命本位的學習轉向。
轉向他人,共創交往互啟的自驅式課堂。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交互的過程。過去思想政治教育過于偏重知識存儲教育,唯有改變單向度、獨白式、灌輸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激發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交往中生發的創造力和自驅力,彰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實踐性。
首先,在師生交往中的互啟共創。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教育的進步,教師從傳統的知識傳遞者轉變為顧問型陪伴者、課程活動的共創型參與者。教育工作者的人格魅力、導學功力等會對學生的人格產生積極的影響,通過對話討論、教學相長和診斷反饋,啟發學生思維和延展個人優勢,激勵和鼓舞學生不斷強化自驅、超越自我、激揚個性。
其次,在朋輩對話中的創生新知。通過學生間的線下交往,引導學生對話交流,平等地理解生命他者的生存狀態和價值訴求,反觀拓展自身的生命內涵。此外,通過數字技術支撐的線上線下混合式交往,讓學生群體形成成長共同體,交流催生生命智見。
走向未來,點亮反思超越的生成性課堂。教育要促進人與生活的持續向善發展。思想政治教育承擔著鑄牢精神之基、培育時代新人的重任,必須引導受教育者完成個體生命的價值建構和意義塑造,從自身實際出發,自主判斷、舉一反三,持續累積掌握各項技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
首先,要激發教育機智,聚焦實際問題生成“情境教學”。大小課堂均為一個流動變化的情境,教學可能發生在任何時刻。教案為教師的共性教學行動提供遵循,而偶發情境則取決于教育者臨場的教育機智與智慧并創生個性化的導學價值。思政教育工作者要保持教育敏感性,帶領學生回歸到生活世界,挖掘生命價值意蘊,發展出因情因勢因人采取針對性教育行動的教育機智。
其次,要搭建師資矩陣,鍛造生機盎然的“課程范式”。辦好“大思政課”,關鍵在教師,要統籌內外師資,建立健全特聘、兼職教師制度。校院領導干部可以開展“生命安全第一課”和大型“藝術思政沙龍”;輔導員和專業老師可以策劃建設主題工作坊。結合課程教學或職業規劃議題,不定期邀請不同領域代表人物“走進來”開展對話教學。連通線下實境課堂和線上虛擬課堂,突破時空局限,以多終端更新模式打造“大思政課”的智慧新樣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