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重磅披露,“北溪”疑云再起。“北溪”天然氣管道被炸近兩年后,德國媒體不久前關于該國調查情況的最新爆料,使這一爆炸案再次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
烏克蘭軍方“抗令”炸了“北溪”?
不久前,多家德國媒體報道,德國檢方以涉嫌“實施違憲的破壞行為和制造爆炸”為由,于今年6月對涉嫌參與炸毀“北溪”天然氣管道的一名烏克蘭潛水教練發出逮捕令。據悉,這名男子此前一直生活在波蘭,其本人否認參與了“北溪”天然氣管道爆炸案,但波蘭檢察官辦公室表示嫌疑人于7月初離開波蘭返回烏克蘭。德國媒體報道,德國檢方還鎖定了另外一男一女兩名嫌疑人,兩人也都是烏克蘭潛水員,但目前尚未對兩人發出逮捕令。
無獨有偶,美國《華爾街日報》也刊文披露了與“北溪”管線爆炸案有關的一些細節。報道稱,這項計劃由時任烏克蘭武裝部隊總司令瓦列里·扎盧日內負責。2022年5月,在俄羅斯對烏克蘭展開“特別軍事行動”僅僅數月之后,烏克蘭軍事官員與商界人士在聚會中有了炸毀管線的想法。有6個人直接參與這項破壞行動,所需費用約30萬美元,經費有人私下資助。他們租用了一艘懸掛德國國旗的“仙女座”號帆船,行駛到目標區域后潛入水中,對管線安置爆炸物。報道引述烏克蘭官員說法指出,澤連斯基一開始也同意這項計劃,但美國中央情報局得知后要求他放棄實施,澤連斯基隨即下令停止行動。然而,瓦列里·扎盧日內無視該命令,仍繼續推進并完成了這項計劃。
不論是誰炸了“北溪”,一個不爭的事實是,烏克蘭針對“北溪”的戰略焦慮得以緩解。
針對2021年9月完工的“北溪2號”,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曾將其描述為“危險的地緣政治武器”,稱俄羅斯將以此來打擊烏克蘭和東歐國家。烏總統府顧問奧列克西·阿里斯托維奇也表示,“德國總理默克爾在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2014年克里米亞事件)面前堅持了7年,但最終她放棄了烏克蘭的利益,轉而投向俄羅斯”。在“北溪”管道開通前,烏克蘭每年向俄羅斯收取的天然氣“過境費”約15億-30億美元,占烏克蘭財政收入的4-7%。
嫌疑人逃脫:是失誤還是縱容
消息一經披露,便引發多方外交混戰。烏克蘭方面首先否認。扎盧日內現任烏克蘭駐英國大使,他對此矢口否認,表示對這項行動一無所知,并強調針對他的指控都是“純粹的挑釁”。烏克蘭國家安全局的一名高級官員也否認烏政府與此次破壞活動存在任何關聯,并表示澤連斯基“沒有批準在第三國領土實施任何此類行動,也沒有發布相關命令”。烏總統辦公室顧問波多利亞克也否認這一說法,強調烏克蘭沒有從爆炸事件中獲得任何戰略或技術優勢。
此事還引發了德國與波蘭之間的外交糾紛。由于德國在6月就發布了針對嫌疑人的歐盟逮捕令,而波蘭7月初將其放走返回烏克蘭,德國聯邦情報局前局長奧古斯特·漢寧以此為由指責波蘭故意阻撓調查,稱波蘭可能與烏克蘭之間達成了秘密協議,參與破壞“北溪”管道。波蘭檢察官辦公室則表示,是德國自己的失誤導致波蘭當局未能逮捕嫌疑人,德國方面未在申根系統中輸入嫌犯相關信息,導致申根系統在逮捕對象出現時沒能發出警報。
俄羅斯更關注幕后黑手
俄羅斯則借機對美國和德國大加指責。俄駐美大使安東諾夫8月16日表示,他不相信烏克蘭會在沒有美國默許的情況下襲擊“北溪”,這是美國試圖將責任推卸給烏克蘭,俄羅斯將查明并懲罰襲擊事件的真正幕后黑手。俄常駐聯合國副代表波利揚斯基也稱,美媒正試圖轉移人們的注意力,以掩蓋真正肇事者。
8月19日,俄方正式向德國提出對“北溪”管道爆炸事件進行調查的要求。俄外交部第三歐洲司司長奧列格·佳普金說,德國和其他國家必須履行聯合國反恐公約規定的義務,而鑒于德國媒體長期散播“北溪”爆炸肇事者與任何國家無關的觀點,當前德方將一名烏克蘭嫌疑人列入通緝名單的做法,可能導致在沒有確定真正幕后指使的情況下結案,俄羅斯不能容忍這種情況的發生。
德國:關于“北溪”的300個問題
此事也在德國政壇內部引發波瀾,在野黨頻頻就此對政府施壓。德國原左翼黨副主席薩拉·瓦根克內希特呼吁聯邦議院成立專門的調查委員會,澄清德國政府在“北溪”爆炸案中所扮演的角色,尤其是德國政府對爆炸計劃的了解情況?!叭绻聦嵶C明德國當局提前知道了這次襲擊計劃,那么德國政壇就會出現世紀丑聞?!?/p>
極右翼政黨選擇黨聯邦發言人艾麗絲·韋德爾表示:“北溪的爆炸據稱是澤連斯基下令的,而不是我們所認為的普京。對我國造成的經濟損失應該由烏克蘭承擔?!表f德爾要求停止任何給德國納稅人帶來負擔的援助款項。
俄羅斯關于幕后真兇的看法,也在德國政壇找到了“知音”。選擇黨議員歐根·施密特稱:“對于我們提出的有關‘北溪’爆炸案的300多個問題,聯邦政府要么沒有回答,要么閃爍其詞。政府回避這個話題,一方面是想繼續耗下去,另一方面是為了轉移人們的注意力。關于‘仙女座’號的描述令人難以置信,它給人一種虛假線索的印象,目的是分散對真正肇事者的注意力?!?/p>
總體來看,德國政府在這一事件上反應謹慎,以避免影響與烏克蘭的外交關系。關于此事是否會影響德國對烏克蘭的援助,德國政府副發言人沃爾夫岡·比希納說:“這兩件事之間沒有關系?!北认<{說,這并不會改變俄羅斯正在對烏克蘭“打一場違反國際法的侵略戰爭”的事實。
反對“北溪”:美烏在同一戰壕
“北溪”天然氣管線是連接俄羅斯和德國的海底天然氣管道系統,橫跨波羅的海,能夠將俄羅斯的天然氣直接輸送到歐洲。2022年9月,“北溪1號”和“北溪2號”兩條天然氣管道在瑞典和丹麥領海發生爆炸并嚴重受損,至今仍未重新投入使用。
盡管“北溪”的建設初衷是為了增強歐洲能源供應的穩定性,但復雜的地緣政治環境使得該項目面臨重重困難。反對“北溪”天然氣管道的聲音主要來自美國和一些中東歐國家。美國認為,“北溪”項目會加深歐洲尤其是德國對俄羅斯天然氣的依賴,增加俄羅斯在歐洲的政治和經濟影響力,使俄羅斯能夠將能源供應作為施加政治壓力的工具,削弱歐洲的能源安全。更重要的是,“北溪”項目會損害美國能源行業的利益,尤其是當時的特朗普政府將能源出口視為美國經濟增長的重要手段,如果成功叫停“北溪”項目,能使歐洲購買更多的美國液化天然氣。
“北溪”管道開通后,烏克蘭經濟損失巨大。不僅如此,對烏克蘭、波蘭等中東歐國家來說,“北溪”項目更是俄羅斯地緣政治戰略的一部分。通過繞過中東歐國家直接向西歐供應天然氣,俄羅斯削弱了這些國家在歐洲能源網絡中的戰略地位,使它們在應對俄羅斯時更加孤立和脆弱。尤其是對于處在戰爭困境中的烏克蘭來說,“北溪”項目投入運營會使其失去天然氣過境地位,進而削弱其在與俄羅斯沖突中的談判籌碼。
可以說,在反對“北溪”的問題上,美烏身處同一戰壕。
目前來看,關于“北溪”爆炸案的調查距離真相還有一定距離。抓直接嫌疑人難,挖“幕后黑手”更難。尤其是在俄烏沖突背景下,德國在一群朋友中尋找破壞者,俄羅斯在一群敵人中尋找真相,似乎都不那么容易。
(摘自《光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