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6月11日,全國總工會發布大國工匠人才培育工程2024年擬入選培育對象公示,國網無錫供電公司電纜運檢中心主任何光華赫然在列。扎根電纜施工運維一線20余年,憑著對工作的無限熱愛,她事必躬親、執著創新、勇于突破,帶領團隊攻克世界性難題,全球首創高落差高壓電纜無損施工技術,并廣泛應用于電力、石化等行業,是無錫電纜工程領域公認的電纜“掌門人”。
1978年1月,何光華出生在江蘇省無錫市,從小就對電力相關工作充滿濃厚的興趣。每當父親何有鈞在家對電器進行“小改造”時,她不僅專心致志地在旁邊看,還會時不時遞上工具,眨巴著一雙明亮的眼睛,好奇地追問其中的原理。
在興趣的引領下,2000年,以優異成績從河海大學畢業的何光華,踏入無錫供電公司的大門,成為變電檢修工區電氣試驗班的一名普通電力工人。她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工作,不但主動請纓參與各種電纜搶修和改造項目,還常在遇到不懂問題時虛心向他人請教。時間一長,一句“師傅,請問……”成了她的口頭禪,專業技能在勤學苦練中得到提升。
b23a9f6ec9a1f188e2bca401aee36b4e2002年底,無錫供電公司組建了電纜工程公司,工作出色的何光華被調到電纜班。這個新成立的班組一共才8人,崗位不分輸電和配電。由于載流量大、故障頻發,大家幾乎每天晚上都有搶修任務。
“由于沒有故障探測車,要找出故障點十分困難,嚴重影響了服務效率?!弊鳛榘嘟M內唯一的大學生,何光華內心特別焦灼。為了緩解班組壓力,她主動站到保障安全生產運維第一線上,挑起負責車載式交聯電纜故障定位系統的科技應用項目的重擔。
外出調研、選型比較、設計方案、組織實施、持續改進……何光華帶領團隊夜以繼日地奮戰,終于在2004年8月順利完成項目并投入使用?!霸撗b置系統作為無錫供電公司電纜停電故障探測的主要裝備,已完成近千例電纜故障的‘診斷’工作。”何光華自豪地說。
這一創新發明的應用,讓何光華看到研發成功帶來的諸多好處:減輕人工勞動強度,提升工作質量和效率,為企業和社會創造效益。這些小小的成就感,讓她更加醉心于在工作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2009年,無錫開始敷設一條前所未有的巨型高壓電纜線路。電纜的最大截面積達2500平方毫米,1米長重約38千克,需要被精準無誤地放入地下15米的深井中。在如此深的地下敷設電纜并不容易。施工者往往要下蹲接電纜,且一蹲就是七八小時,容易落下腰肌勞損的職業病。而且這種敷設方法效率十分低下。
怎樣才能更省時省力地將電纜敷設到位呢?何光華冥思苦想著,試圖打破常規,尋找一種全新的解決方案。
有一回,工程車前往施工現場的路上,輪胎突然爆裂,打斷了行進的節奏。當同事忙著用千斤頂更換輪胎時,何光華的目光被這個簡單卻有力的工具深深吸引了,一個創新的火花瞬間被點燃——研制一個輕巧靈便、專用于電纜敷設的起重設備。
回到辦公室,何光華立馬投入緊張的設計工作中,通宵達旦地查閱資料,進行可行性調研,反復推敲設計方案……經過無數次的修改和完善,最終研制出電纜輸送液壓升降平臺。這一創新成果的問世,徹底改變了電纜敷設的傳統方式,大大提高了電纜安裝效率,有效降低了施工成本和安全風險。
創新永遠在路上,何光華每時每刻都在琢磨怎么改進設備、提高效率,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成了她創新的源泉。有一次,何光華的兒子過生日,丈夫特意準備了一瓶珍藏的紅酒。他輕輕地拿起開瓶器,隨著手腕轉動,開瓶器上的螺旋鉆頭漸漸深入,拔出瓶塞。正好看到這一幕的何光華深受啟發,自言自語道:“開瓶器的原理正好可以解決電力檢修工作中安全拆除電纜頭的難題呀!”她迫不及待地和丈夫分享自己的想法。丈夫笑著稱自己是她成功背后的男人。
受此啟發,何光華和團隊成員一頭扎進實驗室,對開瓶器的原理進行深入分析,研制出由調節手柄、絕緣桿、活動鋼抓和套筒頭組成的拆電纜頭的操作桿,成功解決了帶電拆解電纜封帽和堵蓋的難題。2010年,她被聘為國網江蘇電力技術專家,是當地電纜行業里最年輕的女專家。2011年,以她名字命名的“何光華勞模創新工作室”成立。
在工作中,何光華遇到過不少挑戰,她早就習慣了迎難而上。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高壓電纜日益成為城市的“電力主動脈”。然而,電纜施工中的損傷問題時刻威脅著城市的電力安全,每一次故障都有可能引發大面積停電乃至火災,尤其是在城市高落差、“幾”字形電纜施工中,接頭是業界公認的最薄弱環節,故障率高達50.8%。
“我們能否開創一條前所未有的體系化提升之路呢?”這個大膽而前衛的想法在何光華的腦海中醞釀成形,吹響了她帶領團隊沖鋒陷陣的號角。
不久后,何光華率領團隊毅然踏上這條充滿未知與挑戰的征途,開始電纜整段無損敷設技術研究。當時,電纜整段無損敷設屬于世界性難題,沒有前人的數據積累,沒有現有的模型公式,更沒有國際先例可借鑒,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不過,何光華和團隊不但沒有被這些困難嚇倒,反而孜孜不倦地為共同的目標而奮斗著。她們親赴工地實地勘察,收集一手資料,泡在圖書館的浩瀚書海里查閱資料,深入其他領域尋找靈感……
歷經數千次試驗,何光華終于發現一個令人震驚的事實:電纜每過一個轉彎,牽引力就要大1.4倍;整根電纜拉過來,牽引力就要大數倍。
為了實現“力的魔術”,何光華和團隊不辭辛勞地收集了上千個工程的基礎數據,在簡陋的工具大棚里一遍遍地模擬、調整、優化。由此,他們不僅建立了不同工況的弧形分段組合模型,還開發了復雜環境下的輸送機組響應同步控制系統,首創高落差高壓電纜三維精準同步敷設技術,保障了整段電纜同步均勻移動。
然而,何光華的追求并未止步于此。她深知,無損敷設只是第一步,無損固定和微小損傷檢測同樣重要。于是,她帶領團隊繼續攻堅克難,一個接一個地解決現場難題,最終建立一套完整的新工藝體系。
2014年,這一體系——何光華團隊成功研發的“高落差高壓電纜線路無損施工技術”在全球范圍內首次亮相,實現了高落差高壓電纜由“分段再接”向“整段敷設”的歷史性跨越,單段電纜長度從原本的三四百米延長至幾千米。
何光華團隊的研究成果填補了世界空白的技術,在2019年獲得一線產業工人的最高榮譽——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后來,這項技術不僅在石油、鋼鐵、化工等各行業得到規模化應用,還成功輸出到德國、俄羅斯、新加坡等國家,在海內外創造了11.2億元的經濟效益。
千百次彎腰只為挺起行業脊梁,無數次錘煉只為護佑光明,何光華的一項項科技創新成果讓電纜變得更智能,讓操作變得更簡單。2020年11月24日,她被表彰為“全國勞動模范”。
獲獎之后,何光華繼續探索創新。2021年,在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浪潮席卷全球之際,她再次引領團隊深入探索“高輸送容量可回收電纜系統”等新一代環保電纜關鍵運維技術及裝備的研究應用中。
為了加速研究進程,何光華的日程表被精確劃分到每一分鐘,她惜時如金。即便是在出差的火車上,她也常常是一只手握著手機,與另一頭的專家團隊視頻連線,另一只手翻閱著厚厚的資料,為攻克技術難關而努力。
“何主任工作起來太投入了,坐火車經常沒注意火車到站的廣播!”團隊成員張培倫說起小插曲,眼神里滿是敬佩。他說:“何主任是我們的榜樣,常帶著我們用智慧和雙手,為群眾送去光明?!?/p>
從事電力電纜施工及檢修工作20余年,何光華始終潛心鉆研崗位生產技術難點問題,從一名普通工人蛻變為新時代高技能創新型技術產業工人。她明白,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培養更多的創新型人才,才能推動整個行業發展。
“創新不會一蹴而就,需要我們不斷去嘗試。”是何光華常掛在嘴邊的話。在何光華勞模創新工作室里,她毫無保留地把自己的學識經驗與青年員工分享,把創新精神印刻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心里。
每次的項目研討會上,何光華都會提前準備好詳細的資料和案例,確保每位團隊成員都能深入理解問題的本質。她鼓勵大家勇于嘗試、勇于創新。為了提升團隊成員的實操能力,她特意帶領大家深入一線,從電纜的選型、敷設到檢測、維修,每個細節都一一講解,手把手教會大家如何識別電纜的故障點、如何運用先進的檢測設備進行精準定位。
在何光華的用心培養下,團隊成員不僅掌握了扎實的理論基礎,還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工作室已有核心成員20余人,一線技能骨干占比70%,獲省級以上技能人才占比30%,先后完成典型創新項目61項,國家發明專利27項實用新型專利42項。她的團隊造就多個“首次”和“首個”,成為新時代高學歷、高技能、創新型的新時代產業工人集聚地。
在培養人才的同時,何光華從未停止自身的成長。她積極總結多年經驗,編制專業專著9部,發表論文20余篇。其中《高壓電力電纜高落差敷設技術》等已作為技能培訓教材;創新提出的“電纜現場模塊化5S”操作法、“2+2”培訓操作法等已完成線上線下上萬人次的技能培訓;研發出的電纜仿真培訓系統在全國各地培養了超過3萬名電纜專項技能人才。
2022年,何光華被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授予“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2023年,她光榮當選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榮譽背后是沉甸甸的責任,當選全國人大代表以來,她認真履職,走訪調研,記錄下基層的各種急難愁盼問題,盡己所能發揮電力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的作用。2024年1月25日至26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人物·故事》欄目播出長篇人物紀錄片——《燈火背后的守電人·何光華》,讓她的工作日常走進觀眾的視野。
“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勞動模范”“全國三八紅旗手”“中國好人榜”……一長串的榮譽稱號背后,執著創新、勇于突破是何光華最鮮明的個人標簽。對于未來,她表示,科技發展日新月異,自己會持續學習了解新型技術,并不斷將之應用到電纜行業中,為守護好萬家、實現“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
編輯|孫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