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若要問炎炎夏日里什么最能解暑,莫過于一碗冰涼清爽的酸梅湯。近現代小說家張恨水曾說過:“一盞寒漿驅暑熱,令人長憶信遠齋。”熱浪翻涌的夏日總離不開酸梅湯的身影,僅一碗就能驅散人們周身炎炎的暑氣,留下一抹酸甜浸潤心間。
酸梅湯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與文化底蘊。相傳唐朝的時候,正值酷暑難當,長安一帶又逢旱災,恰有位姓蘇的醫師,經過反復鉆研最終用酸梅、山楂等藥材熬制出一種名為“蘇杏湯”的飲品,而后奉為至寶地獻給當時的皇上。由于酸梅湯具有酸甜的口感及解暑的特性,只要喝上幾口就能一解夏日炎炎的暑氣,皇上飲后對蘇醫師大加贊賞,并將“蘇杏湯”正式賜名為“酸梅湯”。從此,酸梅湯便在民間流傳開來。
酸梅湯的制作工藝考究,主要以烏梅、山楂、陳皮、桂花、甘草、冰糖等為原料熬制而成,有著清涼解暑、生津解渴的功效,被譽為夏日解暑的利器,千百年來深受人們喜愛。清代經學家郝懿行《都門竹枝詞》中的“銅碗聲聲街里喚,一甌冰水和梅湯”,描寫的就是街上小攤販支起涼棚,在日頭下叫賣酸梅湯的景象。早期的西安城內,也是這般景象:烈日下小販一聲聲的吆喝,惹得路人流連忘返,那一碗碗酸梅湯仿佛是路人的心頭好,人們駐足于涼棚前,執著于酸梅湯的酸甜爽口,怎么都不舍得離去。
記得小時候,烈日炎炎的日子里,奶奶總要在家中做一些酸梅湯備著。那時的她準備好烏梅、山楂、甘草等原料,再加上適量的水和黃冰糖,依次放到鍋中慢慢地熬煮。我趴在一旁好奇地看著。當奶奶將黃冰糖放入鍋中時,我歪著頭疑惑不解,問她:“奶奶,酸梅湯里為何加黃冰糖而不加白冰糖呢?”奶奶沒想到我會問她,愣了一瞬,思索片刻后耐心給我解釋:“白冰糖也好,只是黃冰糖的口感更佳,營養更豐富。”當時的我聽完后,只是懵懵懂懂地點頭,覺得奶奶說的話肯定有道理,說不定這就是酸梅湯好喝的秘密呢。
隨著時間一點一點流逝,鍋中酸梅湯顏色越發深,香氣也由淡變濃。多種原料的香氣凝結在一起,混合成另一種香氣,味道獨特且濃郁,伴著幾分甘草的清香與梅子的清甜。氤氳的熱氣升騰著,裹挾著這股濃郁的香氣,迫不及待地彌漫在整間屋子里,仿佛要將外面的炎熱隔絕開來。我不覺得熱,反而多了幾分喜悅,想著有酸梅湯的陪伴,這個夏天總算不那么難熬了。
盼著盼著,酸梅湯終是熬好了,我迫不及待地上前,央求奶奶給我盛一碗嘗嘗。奶奶沒答應,只是將鍋中的酸梅湯盛出來晾涼,接著放入冰箱中冷藏一段時間。這樣一番操作后,奶奶才盛出一碗酸梅湯給我,笑著說:“嘗嘗,這樣做出來的酸梅湯才能解暑氣!”
我將酸梅湯一飲而盡,果真如奶奶所說,酸甜中帶著幾分冰涼,猶如泉水流淌進我的心底,瞬間驅散了周身的熱氣,使我整個人變得清爽起來。奶奶瞧著我的樣子,不自覺地笑了。她一臉慈祥地說道:“好喝就再多喝一碗,喝完了奶奶再給你做。”我忙不迭地應聲道:“謝謝奶奶,您也多喝點。”她擺了擺手說:“你喝,奶奶喝涼開水就行,我家孫女要多喝點。”那時的我天真地以為奶奶不愛喝酸梅湯,后來才知道不是她不愛喝,而是怕我不夠喝。
如今的我早已長大,不再醉心于一碗酸梅湯,但每當夏日來臨時,我總會不自覺地想起那碗冰涼酸甜的酸梅湯。它就像一道清涼的風,輕輕拂過我的臉頰,浸潤我的心間。隨著奶奶的離去,我再也喝不到奶奶親手做的酸梅湯了,它是一段難忘的回憶,也是埋藏在心底里的溫暖,更是一碗濃得化不開的思念。
編輯|孫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