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爾扎克,厲害嗎?很厲害。
他是19世紀法國偉大的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家、現(xiàn)代法國小說之父。
巴爾扎克一生寫了91部小說,塑造了2472個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合稱《人間喜劇》,被譽為“資本主義社會的百科全書”。
在《人間喜劇》中,他描繪了從拿破侖帝國、復辟王朝到七月王朝這一時期的法國社會,作品呈現(xiàn)了不同階層、不同職業(yè)、不同的活動場所,使其成為一個由兩千多個人物構(gòu)成的廣闊的世界。他所塑造的人物——高老頭、葛朗臺、高布賽克、拉斯蒂涅、呂西安、貝姨、伏托冷等等,幾乎已經(jīng)成為文學史上不同類型資產(chǎn)階級代表人物的樣板形象,看巴爾扎克的小說,就像在看社會百態(tài)。
巴爾扎克的作品完美嗎?并不。
英國作家毛姆在《書與我》中提到過,巴爾扎克寫作技巧極差,喜歡走極端。所以在閱讀巴爾扎克的小說時,我們都是一邊驚嘆于他構(gòu)建的世界,一邊容忍他的缺點。
巴爾扎克的文字粗糲,但這種粗糲就是巴爾扎克在某些方面強有力的原因。他的小說滿懷激情,甚至滿懷癡情。
人們一般認為,高雅的文學會為我們治愈癡情,就像托爾斯泰,看完以后,感覺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說:我們的凡俗在作品中得以凈化。但在巴爾扎克的小說里,我們的感受卻完全相反。我們的癡情得到了釋放與滿足,只有一種無與倫比的暢快感。
就如徐葆耕在《西方文學十五講》中描述的那樣,“你在閱讀巴爾扎克作品時,會覺得像一個很笨拙的農(nóng)婦在生火,她想把柴火點著,但是柴有些潮濕,老是點不著,弄得屋子里到處是濃煙,嗆得人想從這個房間里退出來。就在這時候,砰的一聲,柴火點著了,火光映紅了半個天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