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爾扎克有多厲害?
他是百科全書式的作家,還被稱為“文學上的拿破侖”。
他是手術刀、交響樂、工筆畫、杠桿和大炮般的存在,似乎看透了整個世界。他懂得一切人心,擁有一切知識,掌握一切陰謀陽謀,也充滿了無人能敵的力量。
但是這位現實主義大師,文學上的大元帥,卻只能在他的《人間喜劇》里指揮千軍萬馬,他一次次拐彎,一次次沉沒,一次次拿自己的天才開玩笑,居然把自己也活成了一幕人間喜劇。
巴爾扎克大學畢業后按照家庭規劃,本該一步步向律師、審判官進軍,同時找一個條件優越的姑娘結婚。
可是他工作沒幾天,就對他那個專制而哀愁的母親說,他不想做律師了,要當作家,這把他母親氣壞了。任何缺乏安定根基的生活方式都是父母的仇敵,巴爾扎克的母親認定了兒子是在自殺,于是就使出渾身解數來阻止他。
然而巴爾扎克的心被魔鬼抓走了,他母親的勸導、哭泣、哀求、威脅、震怒通通沒用。于是最終,他母親只好與他達成協議:為期二年,若無成績,立馬回來做人。
這已經是最大的讓步,巴爾扎克答應了。那一刻,他就像他筆下那位野心勃勃的貴族青年拉斯蒂涅一樣,早已在俯視巴黎,站在它的頂端了。
然而他先得從《驢皮記》的主角瓦朗坦,和《幻滅》的主角呂西安開始,經受人世間最大的貧困煎熬,和誘惑考驗。
1819年,19歲的巴爾扎克如愿以償,終于踏上了他獨一無二的征途。
他母親引以為羞,對外說兒子去南方親戚家養病去了,然后就在巴黎為他精心挑選了一間出租房。
房子臟亂暗差,生活費壓到最低,這是她摧毀、挽救兒子的唯一辦法,也是她信心滿滿的大招。
巴黎是一個充滿無限魅惑的都市,專門為年輕人制造夢想,也專門埋葬夢想。萊斯堤居爾街9號是一個牢房,沒有人不想越獄而逃,但大多數人會被徹底制服。這其實不只是巴爾扎克的起點環境,欲望戰場,也屬于所有起點普通,懷揣夢想的年輕人。反正不是你將它打倒,就是你被它打倒……
總之,巴爾扎克那時每月一百二十法郎,一天四法郎的生活費,包括房租、吃飯、穿衣、出行、紙筆、燈油、煤火等等所有費用。他每天一個蘇一個蘇地精打細算,也會入不敷出,陣陣哀嚎。金錢在那時就已經在他身上打上深深的烙印了,也難怪他一再要將這種種貧寒、困窘,寫到小說里。
《驢皮記》里,那個奮斗的青年所住的房屋,所遭遇的一切,所有過的夢,都是他自己的。
那張可以即時滿足任何愿望的驢皮,是巴爾扎克的掙扎擠壓出來的,而這部小說,是關于大部分人生的寓言。
成功都是要付出代價的,每一個愿望的實現,都會讓生命縮短。人不一定會成功,成功往往與年輕無緣。有幸成功了,人老了,能夠享受的時候沒機會,有機會享受的時候已經沒能力享受。
《幻滅》里,呂西安也住過這樣的房屋,有過這樣的生活,但這個虛榮輕浮的才子,并沒能堅持到底。
能夠堅持下去的只有德·阿泰茲那種,而德·阿泰茲就是巴爾扎克。他們有才能,有意志,他們是攻陷欲望碉堡的英雄,理想之國的拿破侖。
巴爾扎克是能夠把苔蘚看成花朵,把呼吸不花錢的空氣當作快樂,一趴到桌子上,就只有筆下世界才是真實世界的。但是巴黎到底是座誘惑之城,巴爾扎克又是崇尚貴族生活熱愛金錢的,這注定了他將成為雙面人。
巴爾扎克為母親和生活所迫,非常拼命,他一開始就迫切想寫出點什么來。但是一年半過去,他寫的一部戲劇和一部小說,都沒人理。
1820年年底,他母親終于發出了最后通牒:你必須在1821年1月1日前搬離那個破舊的出租屋,結束這場鬧劇。
這無疑意味著巴爾扎克的生活費就將被掐斷,他如果還要干下去,那就只有自己去掙錢。于是巴爾扎克人生中的一個重要節點就來了。
巴爾扎克在那期間,認識了一位不入流的作家,此人是專門拼湊通俗小說的。他告訴巴爾扎克,你之所以這么倒霉,是因為野心太大,把文學當成了了不起的玩意兒。所以,咱倆合伙干吧,你寫,我賣。
巴爾扎克心中的文學,本來是極其神圣的,他最渴望的事,是把他的名字刻到最高的文學殿堂。但是那時候,巴爾扎克顧不得了。
他真就接受建議,開了一家小說制造工廠,只是不肯簽署真名。
巴爾扎克驚人的寫作速度在那時就已經彰顯了。
他的小說制造工廠,只有他一個人,但那是一條流水線。他精力充沛,拼命三郎,一天能寫三四十頁,三天能用掉一瓶墨水,用壞十幾個筆頭。
他生產的小說源源不斷,而且還都非常好賣。因為一本能賣八百、上千法郎,這弄得他母親都高興起來,不但不再反對,還高高興興做了管理員。以至于巴爾扎克真把它當成一門生意了,還想自己單干。
巴爾扎克出賣自己,據說斷斷續續有十個年頭。他當時到底生產了多少“罪惡”的小說,就是他自己也不清楚。由于他后來還堅決不認,歷史學家們就只好亂猜。
巴爾扎克當年如果好好干,發家致富絕無問題,但他到底有龐大的野心,是為了實現獨立自由而戰,所以他有一天就又回來了。
只不過他早期的粗制濫造,文風不端,給他帶來了諸多印記,以至于有些后遺癥,他一輩子都沒法改掉。
即便他比任何人都認真,都拼命,一部稿子要幾百次地修改,甚至為了一點小毛病不怕賠錢、白干,一定要從印刷機上撤下來。
巴爾扎克出賣自己,浪費天才,就要遭受懲罰,但是他在他那輝煌的、無可匹敵的文學生涯中,還是要一再拐彎、出賣、浪費。
他其實一輩子都活在懲罰之中。
巴爾扎克善良、樂觀、精力驚人,有人說他帶著野豬般的神氣,有人說他像一尊大炮。
但他也身短、腿短、體胖、笨拙,看不到優雅,找不到美感。早期的巴爾扎克曾經非常靦腆、自卑、敏感。
他是集中了他父親那種什么都不在乎的天性,和他母親那種小布爾喬亞的氣質。
巴爾扎克當初出賣自己,也因為不夠自信。他自信的建立,不是因為錢和成功,而是因為一個足以做他母親的貴族夫人。
德·柏爾尼夫人是巴爾扎克的初戀,巴爾扎克后來稱她是母親、朋友、伴侶、家人、顧問,是她給了自己一切,讓自己成了作家。
德·柏爾尼夫人讓巴爾扎克得到溫暖,有了自信,他一輩子都充滿感激,曾經在許多作品上寫上:“謹以此獻給德·柏爾尼夫人。”
這也導致巴爾扎克一直不喜歡年輕女人,他認為:“四十歲的女人愿意為你做一切事,而二十歲的女人則什么都不想做。”
巴爾扎克的話不是沒有道理,而且他從事的第一個商業活動,如果沒有德·柏爾尼夫人,根本就干不成。
巴爾扎克太想發財了,他第一次投身商業,是因為一位出版商告訴他,出版經典作品單行本一定財源滾滾。于是巴爾扎克立刻興奮起來。
關于這段經歷,偉大的茨威格為偉大的巴爾扎克寫傳記時曾說:“他那時只想找到一條出路,并不在乎目的與手段。如果機會巧的話,他也可能成為一個人口販子、投機者、銀行家什么的。把他引向狹窄文壇的,不過是機會而已。”
這算是把巴爾扎克看得透透的。
巴爾扎克一旦動心,想象力立刻開掛,他早就略過過程,飛到了輝煌的結局。等他落地時,他才會發現自己缺這缺那,沒錢。
巴爾扎克做事,也總往最大里想,而且也總是心急。反正他是天生的藝術頭腦,他每一次失敗,都可以往這上面找。
我們從他的第一次投資開始。
巴爾扎克因為沒錢,起先只能入點小股。但是不久后,因為其他三個合伙人忽然撤資,他就只能一個人接盤。
巴爾扎克要一個人發財,就只能先去找錢,這一次,德·柏爾尼夫人為他簽署了三張支票,他自己也借來一點。
巴爾扎克一開始印的是《拉封丹全集》,他沒等第一本賣出去,看看情況,就又出了《莫里哀全集》。
結果,他到了年底,就只賣出二十多本。后面就是一再降價,也賣不出去。最后竟負債一萬五千法郎。
可是巴爾扎克怎么會接受失敗呢?他越失敗,就越想成功,這就像他后來在手杖上刻的那句名言:我將粉碎一切障礙。
巴爾扎克經過這次經商,發現一個問題:錢都被印刷商、供應商、經銷商賺去了,所以我何不開一家印刷廠呢?自己寫書,自己印刷,錢都是我的!
他可不管他對印刷一竅不通,沒王家執照,沒場地沒機器,更沒錢投資。
這其中最大的難題當然還是錢,但是巴爾扎克能借啊!所以這一次,德·柏爾尼夫人就又做了冤大頭,就連巴爾扎克的父母都破天荒地給了支持。
巴爾扎克那張善于畫餅的大嘴厲害極了,而且他父母對做實業并不反對,德·柏爾尼夫人又是真正愛他的人。
于是1826年6月,巴爾扎克的印刷廠就開張了。
值得表揚的是,巴爾扎克拼勁十足,他日夜呆在印刷廠,一切親力親為,這次好像還很懂得迎合市場,比如印刷一些“長生藥”廣告,及如何還債的秘籍之類。
但是巴爾扎克畢竟還是藝術家,文學作品仍舊要印,他也沒好好想一想以前錯在哪,于是這麻煩就一個個又來了。
巴爾扎克印刷的文學作品還是賣不動,可原料、紙張、房租、工人工資等等都是要錢的,于是時間一長,他又搞不下去,最后被逼無奈,就只好來了個超低價轉讓。
老天爺為了搞人,一開始總會先讓你干起來,順利幾下,以便讓你窟窿更大。而當你失敗的時候,他就會禍不單行,屋漏偏逢連夜雨。
所以巴爾扎克最慘的是,等他為了幾項轉讓跑去收錢時,人家還破產清算了,連本帶息全部泡湯。而供應商們一看到巴爾扎克的廠子危險,就都來堵門,賒賬的事想都別想。
因此,巴爾扎克的印刷廠只干了一年就停擺了,或者要宣布破產,或者要私人之間處理,也就是債主協商。
可巴爾扎克還是不甘心,他決定再開一個鉛字鑄造廠來挽救。
巴爾扎克當時購買的是新發明,他早就預見到這將引發新的技術革命,但是正當他起步的時候,他的合伙人突然宣布退出。而這個有錢人的退出,導致債主們又一次上門逼債。
這時,德·柏爾尼夫人再次緊急出手,但她的幫助并沒讓巴爾扎克支持多久,因為供應商已經不信任巴爾扎克了。
他一切都要現款,還面臨各種逼債,最終還是要宣布破產。
德·柏爾尼夫人為了不讓巴爾扎克蒙羞,專門請了一個親戚出來幫忙清理債務。她的親戚很能干,他首先把巴爾扎克驅逐出清理隊伍,然后就基本把各方面打理到最好。
這個結果就是:出資最多的德·柏爾尼夫人,得到了一個不值錢的鑄字廠,其他的都被買走后,巴爾扎克欠了德·柏爾尼夫人和父母等人十萬多法郎。
這如果用茨威格的話說就是:巴爾扎克19歲前什么沒有,但不欠別人的。29歲還是什么沒有,但欠了別人好多錢。所有信任他的人都蒙受了重大損失。
最有意思的是,巴爾扎克經營的一切到了別人手里,都起死回生,蒸蒸日上,就像他當初預想的那樣。
巴爾扎克經營印刷廠這些事,后來都被他寫到小說里了,《幻滅》既是他著名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的親身經歷。
巴爾扎克經商失敗后,只好又回到書桌上來了,但他那時候也不得不東躲西藏,跟債主和法院執行人玩游戲。
茨威格說他因此最了解貧困的殘酷,卑賤中的丑惡,和潛伏在人心中的力量,并由此區別于雨果那些浪漫主義作家,是有道理的。
巴爾扎克是位極端的樂天派,這種結局換了別人都會被打倒,但他只是覺得他又可以重新開始了而已。
他雖然負債累累,但那是別人的錢,幾乎不像是真事,那不可能把他壓死。
巴爾扎克當然是有粉絲的,他之后在一個粉絲的幫助下隱藏起來,人家還借給了他貴族姓氏。
那個地方只有德·柏爾尼夫人等有限幾個人知道。
巴爾扎克那之后也變得奢侈起來,尤其喜歡家庭擺設和收集古董。負債累累,會讓人不再在乎花錢,那是有錢就花掉的節奏。
奇怪的是,巴爾扎克此時也越發相信他在文學上能有一番偉業了,再也不肯寫不入流的東西。他從這個時期起,真正認真起來,寫東西找資料全力以赴,寫完了反復修改,哪怕耽誤掙錢。
于是巴爾扎克這一生的雙面性就更加顯著起來。
一面是,巴爾扎克在1831年30歲的時候,終于成了德·巴爾扎克。他比誰都拼命,比誰都有才。他創作了大量驚人的作品,幾乎每一部都暢銷世界。
一面是,他變得更愛錢,更能花錢,他還更加想娶到一個最富有的貴族女人。
文學本來是足以拯救他的,可他非要動不動胡搞亂搞。他是一面要在文學上無人匹敵,一面也活在熾烈的世俗欲望里。
巴爾扎克一生都在征服。征服文學,征服金錢,征服貴婦。
他在全球有一個龐大的高端的女性粉絲團,也有過不少情人,他為了著名的德·韓斯迦夫人,還曾舉債遠征過天寒地凍的俄羅斯。
但韓斯迦夫人一直在跟他做游戲。她一面陶醉于一個著名作家的追求,一面愛惜聲名地位。她并非柏爾尼夫人那種犧牲類型,也不見得真懂得巴爾扎克。大多數女人愛巴爾扎克,是因為巴爾扎克“最懂”她們。
巴爾扎克在浪費時間的同時,依然寫了大量小說。在賺取了巨額版稅的同時,依然一次次負債。他只能讓小說中的人物正確行動。
所以這位天才中的天才,就沒法好好珍惜自己,他接下來,就還要繼續搞下去。
巴爾扎克曾經辦過一份《巴黎時報》,幾乎全是自己搞。但那一次他還是債臺高筑,以至于他不得不提前把家里值錢的東西搬走,還在新住處設置了口令,和逃走的暗門。他那期間跟執達吏的斗智斗勇,就跟他筆下的著名歹徒伏脫冷一樣,他為此還經常哈哈大笑。
巴爾扎克有一次被抓住拘留了,但他在牢房里,在喧嘩的環境里,照樣寫作。
巴爾扎克在國外受到特殊優待,在國內則不被那么尊崇,他最大的優待是得到一張桌子。
巴爾扎克靠賒賬支撐的華麗生活,也是他負債的原因之一。他1836前的債務本來都被一位伯爵夫人清理,但他很快又回到了原地。
情人們的崇高奉獻對他其實不見得是好事,因為他一輕松,就什么都忘了,就又想折騰出點事來。
巴爾扎克的各種投資,其實都是經過認真計算的,接手他生意的人也都證明了他方向的正確。但他真不是經商的人,也或者說是命運的安排。
1837年,巴爾扎克聽說羅馬有個地方因為技術落后,礦渣里留存著大量白銀,就又開始眼冒金花。
他首先請人考察、化驗,但別人只是敷衍,于是他就只好自己去了。
他去了找錯地方,沒見到一粒白銀,還差點丟了性命。錢很快用完,他只好垂頭喪氣地返回。可是二三十年后,那里成立了公司,一片繁榮,一切都跟他預見的一樣。
巴爾扎克借錢去的,失敗讓他又背上了一筆債務,但他回來后,除了繼續寫作,還開始了新的投資。
他買了一大片地,雇了好多人施工,打算建一所偉大的莊園,靠種植時令水果蔬菜,甚至巴黎沒有的水果發家。這很有點超前。
但是他太鋪張了,每天花樣翻新,以至于干不下去,又被追債。
那一次他又賠了十萬多法郎,情人也終于失望。
巴爾扎克后來還進軍戲劇,但戲劇并非他的專長。人們慕名而來,失望而去。國王因為他的作品犯忌,還下令禁止。
政府私底下倒是給了他五千法郎作為補償,但他高傲地拒絕了。
巴爾扎克接下來又辦起《巴黎評論》,照樣失敗,他唯一的功績是發現了司湯達。
司湯達那時還沒人注意,他其實一輩子都不被人重視,評論界提到他,也只是說,那是一個愚蠢的人寫了幾本破書。
但是早已世界著名的巴爾扎克卻說,只有司湯達才是他的勁敵。
巴爾扎克是第一個發現司湯達,并給了他崇高美譽的人。巴爾扎克胸襟廣闊,不只是對司湯達這樣,他不管生活上如何,卻始終認為自己在為后人寫作。
這個寫出了整個時代,甚至是所有時代的偉大作家,最后倒是真達成心愿,娶了富有的貴婦韓斯迦夫人。但是那場婚禮過去沒幾天,他就去世了。
1850年8月17日夜里10點,巴爾扎克去世時只有母親守在身邊,他的夫人早去睡下了。
22日,大雨傾盆,巴爾扎克的葬禮在大雨中進行,大仲馬、雨果、法國文化部長等前來執紼。雨果在悼詞中說:
“我們剛剛下葬在墓地中的這個人是一個舉國哀悼的偉人……”
巴爾扎克去世時51歲,他正式從事嚴肅寫作頂多20年,也就是其他文體不算,瞎忙活的時間不計,沒次數的修改不計,一年要寫四五本純文學小說。這樣一位豐產的奇才不但空前,大約也將絕后。
巴爾扎克再也不用躲債了,當然也不會再去追逐。他勝于天才,敗于現實,死于勞累,留下了一座永遠的豐碑。
世界應該慶幸他沒有發財,或者早早娶到一位有錢的貴婦。
因為他如果沒有這些欲望,這些磨折,或許也成不了這樣的作家。這就像茨威格說的:
“現實的折磨是他永恒的動力。……他在現實中沒有得到的東西,在作品中表達得淋漓盡致。”
(摘自微信公眾號 “九鴉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