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在冬日里前往西安的兵馬俑博物館的,那一天,狂風呼嘯,我腦瓜冰涼。我看到的景象,就是兩千多年前,東方列國的兵卒們看到的景象。
只有近距離觀察,我們才能透過那些兵傭的面孔,辨識個體之間的差別,就像我在盧浮宮看到的那些古希臘的大理石人像,那些花崗巖的腦袋,卻讓我在石頭的冰冷表面下,感覺到血的流動和肌膚的彈性。我感覺那些石像是有靈魂的、有感情的,甚至認為它們隨時可以開口說話。
人們普遍認為,秦始皇締造這支軍隊,是為了炫耀他無可比擬的人間權力。巫鴻先生在他的著作中說:“驪山陵中金字塔式墳丘是秦始皇個人絕對權力的象征。”
但是,一個問題出現了——假如秦始皇是為了突出他的個人權威,那為什么不干脆建造一個巨大無比的個人塑像,讓世人崇敬和瞻仰?
秦始皇決定打造幾乎與真人等大的軍人塑像,也不是(或者說不僅僅是)作為一種象征物代替活人來殉葬,更沒有一點藝術訴求,他是把這支泥制的軍隊看成一支真實、凌厲的軍隊,用來抵抗冥世中的一切頑敵。
在這支威武的軍隊背后,我看到了秦始皇的恐懼。這個不可一世的王,在三百尺深的地下——那個他從來未曾抵達的世界,竟然是那么虛弱、孤獨、沒著沒落。
其實,秦始皇從來都是一個沒有安全感的人,他后來掃六合、吞八荒的那種兇猛,還有他焚書坑儒的狠勁兒,都是抑郁型人格的反彈。他的優(yōu)越感和悲哀都同樣地突出。他用兇狠和血腥來掩蓋自己的虛弱與驚慌,以至于他在死后,還像一個嬰兒那樣需要保護。
秦始皇陵,無論它多么壯麗,它都不過是一件用來容納恐懼的容器。
陵墓有多大,他的恐懼就有多大。
(吳琳摘自人民文學出版社《故宮的古物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