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焦慮是一種基本的生存機制,從原始時代起就一直伴隨著我們。一旦遇到危險,就會觸發壓力反應,開始準備逃跑、躲藏或戰斗。
觸發戰斗或逃跑反應的,并不只有真實的威脅,還包括人們所感知到的威脅,即“憂慮”這一想法本身。
“擔憂”就是糾結于某些“萬一”會發生的情況。“擔憂”就是對威脅的感知——它讓人總是聚焦在所有可能出錯的事情上。歸根結底,焦慮的目的是幫助你集中注意力,并為接下來的行動攢足力氣。
焦慮是一種深層次的保護欲望,普遍存在于每個人的身上,心思細膩的人更容易焦慮,因此我們應該認識到焦慮是一把雙刃劍。焦慮可能會讓人感到不舒服,不過這也正是它存在的目的——它激勵你去采取行動,消除那些讓人不愉快的感覺。
比如說,當你手中的工作項目正處于沖刺階段,你可能會感到非常焦慮,但當這個項目結束后,焦慮感就消失了。因此,焦慮本身是非常重要的,它是一種促使你保護自己并完成任務的生理反應。
(丹丹摘自山東畫報出版社《焦慮的反面是具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