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的要求,當前語文教學活動要開展跨學科學習任務群活動。具體來說,要整合多學科內容,拓展課內外、學內外的學習資源,開展形式多樣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學習語文、運用語文,提升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素養。跨學科學習已經成為新時期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
跨學科學習解決了傳統語文課堂中教學手段單一的問題,可以引導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來理解課文,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審美能力、創造能力。
(一)提升綜合素養
傳統的分科教學在確保學科專業性的同時,不可避免地出現學科壁壘,有的教師對自己專業外的認知比較欠缺,這樣難免會影響學生的知識視野。在跨學科理念下,某課內容涉及跨學科知識時,教師在教研活動中可以提前和相關學科教師“取經”,所謂“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期增加課程容量,培養學生綜合素養。
(二)增加學習興趣
基于年齡特征,小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很難長久集中,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適時運用多種教學手段,不斷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讓學生的學習興趣點不斷增加。跨學科學習中,科學、歷史、音樂、美術等多學科知識的引入,可以不斷激發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點,使得課堂精彩頻現。
(三)培養創新思維
創新思維可以幫助學生大大提升發現問題、提出方案、解決問題的能力。跨學科學習中涉及的案例研討、問題觸發、思維提升、解決方案等,給學生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和平臺,使學生有機會從不同學科角度、調動多方既有資源、運用不同的思維方式,在和同學、老師的交流碰撞中,分享自己的經驗,交流自己的困惑,提升學生表達、反思、總結、思考等能力,從而培養創新思維。
跨學科學習作為一個新生事物,在實踐過程中難免面臨一些困境。
(一)參考資料匱乏
目前,小學語文跨學科綜合實踐活動唯一的資料只有教材,其余各學科的資源需要語文教師發揮主觀能動性,根據班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所教內容,靈活選用。一旦遇到班級學生變化、教材改動等情況,之前所做準備就要隨之改變,具有較強的不確定性。和傳統的分科教學不同,跨學科教學對專業知識、材料搜集、信息提取、資源整合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綜合運用各種軟硬件,擴充資料庫,增加資料源,整理有用資料,提高備課的效率和質量。
(二)學科壁壘較重
在語文跨學科綜合實踐活動課中,教師的理解能力、參與程度不盡相同,對于陌生學科知識之間如何建立起聯系并從整體把握,還要控制好本學科知識的落腳點,這些都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科壁壘是目前限制專業教師進行跨學科教學的最大障礙。跨學科教學不是對其他學科點到即止,而是要從其他學科角度提煉出有用信息來完成本課學習目標并做到“以我為主”“兼收并蓄”,否則就容易陷入主次不分的境地。這就要求教師做到一專多能,自我更新。
學科壁壘還有一個表現,那就是教師在對其他學科知識的分辨、選擇上,容易“眉毛胡子一把抓”。我們常見到這樣一種情況,面對跨學科學習活動,小學語文教師靠自己的力量無法完成如此龐大的任務量,所以難免需要其他學科教師的參與。在團隊研討過程中,針對所討論主題,其他科目教師會基于其專業知識,提出若干參考建議。每個學科教師提出三五個建議,那么所有教師所提建議加起來,也許會有好幾十條建議。每節課的容量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吸收其他科目教師的意見并不忘本學科的教學目標?這需要教師提高分辨能力,才能在打破學科壁壘的時候做到游刃有余。
(三)課堂紀律不佳
課堂秩序散亂、教學目標無法達成是引入跨學科教學后很可能會面臨的問題。小學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分散,特別是引入學生感興趣的跨學科知識(比如漫畫、影片等)后,表面上看上去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點被點燃,人人都在熱火朝天地討論,但是這也會導致課堂紀律變差,學生的心思不在課堂上,而且課堂教學任務難以完成。這對教師的課堂掌控能力提出了很大的挑戰,要求教師在目標預設、任務設置、課堂秩序等方面有清晰的認知,做到教學任務心中有定數、秩序散而不亂、課堂亂而有主線、主次任務分明,引導學生在輕松活潑的氛圍中完成教學任務。
筆者以部編版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二篇精讀課文《鄉下人家》為例,談談跨學科學習在小學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的應用心得。
第一單元主題是“純樸的鄉村,一道獨特的風景,一幅和諧的畫卷”。本單元主要讓學生通過學習,感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幸福畫面,培養學生熱愛家園、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本單元語文要素為:1.抓住關鍵語句,初步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2.寫喜愛的某個地方,表達出自己的感受。“表達與交流”的目標為觀察周圍世界,寫下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
具體到《鄉下人家》這一課,學科核心能力為:抓住關鍵語句,體會課文表達的對鄉村生活的熱愛和贊美之情。跨學科能力為:依托課文,整合各個學科知識,進行基于生活、個性表達、合作創新的課堂項目化實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筆者融合音樂、科學、美術等學科,最后把落腳點放在語文學科的表達與交流上,努力提升學生核心素養。具體來說:
(一)融合音樂學科
上課伊始,我向學生拋出問題:“親愛的孩子們,你們有沒有人老家是鄉下的?(有沒有人去過鄉下?)”“你們還記得鄉下一年四季的景色是怎樣的嗎?”“你們最喜歡鄉下的什么風景?”這些問題引起了大部分學生對鄉下生活的回憶。于是,我打開課件,背景音樂播放的是經典鄉村音樂《春野》。在舒緩優雅的音樂聲中,我對學生說:“我們現在聽到的是經典的鄉村音樂。請大家一邊聆聽這優美的音樂,一邊和老師一起朗讀課文,走進鄉下人家的生活吧。”
在學生初讀課文后,PPT播放鄉下人家生活場景的幾個場面,然后引導學生直奔中心:“同學們,鄉下人家,不論什么時候,不論什么季節,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接下來,關閉音樂和PPT,緊抓“獨特”“迷人”來統領教學任務。
音樂的引入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審美情感,涵養學生的高雅情趣,有利于學生通過聆聽音樂來想象鄉村迷人的景色。在音樂的使用上,需要注意兩點:首先,背景音樂要選擇經典的輕音樂,不能選擇太過嘈雜喧鬧的音樂,這不利于課堂教學秩序的維護;其次,背景音樂要為課堂教學服務,千萬不能喧賓奪主。如若選擇歌詞拗口、節奏猛烈的音樂,會分散學生注意力,不利于師生課堂朗讀,而且音樂長度要適度,避免戛然而止,分散學生的課堂注意力。
(二)融合科學學科
《鄉下人家》涉及很多植物的生字、生詞,還有四季變化的景色特征描寫,基于此,我在課前給學生布置了預習任務,結合自己身邊有特色的季節植物,結合科學課程中《四季時令來,繁花次第開》學到的知識,用上網查找或者咨詢親友的方式,了解植物的科學知識、文化背景、花語情感等,做一張簡單的小卡片,帶到課堂上和同學們分享交流,并說說你喜歡它的原因。
進入教學環節,學生紛紛拿出自己實現準備好的小卡片(如圖1),和同學交流自己對這個植物的多方面了解。筆者適時根據課文,讓學生根據課文中的“時令”“樸素”“華麗”等關鍵詞,給所選植物分類,從而在潛移默化中解決本課難點:通過分析一個詞或者一句話,體會作者的心聲,表達自己的感情。

要實現語文課堂的既“活”又“實”,使學生在真實情境中表達真我,就要緊扣課文,延展學科,立足生活。只有找到學生和作者共同的感情依托,創設真實生活情境,才能培養學生理性表達、辨別能力等核心素養。
(三)融合美術學科
涂涂畫畫是孩子的天性,美術作品能形象地表現出文字所不能描述的美,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鄉下人家》這篇課文本身就是很美的圖畫,加上課初筆者出示的鄉下人家的PPT,學生心中早就有了自己的答案。于是,筆者鼓勵學生用10分鐘時間,參考課文內容,把自己心中的鄉下人家畫出來,課堂時間有限,不需要有太多色彩涂繪,只要能表情達意即可。
這一下子把學生從字詞句中拉了出來,課堂氣氛更加活躍,學生的創作熱情被點燃,雖然有的孩子沒有鄉下生活經驗,但是我鼓勵他們根據自己在影視劇中看到的形象以及自己的想象,大膽地畫一畫。于是,有的學生趁此機會,趕緊溫習完課文后開始畫畫,渴望從中得到一些啟迪(學生畫作如圖2所示)。

雖然學生作畫時間比實際預留時間多了幾分鐘,但是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了許多。筆者借點評畫作的機會,不失時機地指出課文中的關鍵字“獨特”“迷人”的含義,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體會文本的畫面感,以及自己畫作有何“獨特”“迷人”之處,實現單元學習任務中“感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幸福畫面”的教學任務。
(四)落實寫作任務
本課的另外一個教學難點是,通過學習這篇課文,嘗試應用學到的方法寫一篇有關鄉村生活的作文。在沒有進行跨學科學習之前,部分學生在進行這個寫作任務時,寫出來的作文空洞無物。跨學科學習之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更加深刻,對作者所述情感有了感同身受的觸動,于是,筆者布置了《難忘鄉下》的課后作文,引導學生按照空間順序、時間順序來寫一寫,同時盡量運用好詞好句,就有了這個優美片段:
鄉下人家一般都會在自己的小院里養一些家禽和家畜,如雞、鴨、貓、狗等。但是今年暑假,我們家來了一位新成員——大白鵝,成為村里獨一無二的“寵物”。
這只大白鵝是回老家時,姑姑送給我們的禮物,她說吃鵝蛋能長高。回家時,爸爸把鵝放在一個大紙箱里,在紙箱上挖了個洞,把鵝頭露出來,然后把箱子放進了車的后備廂。因為天氣炎熱,一路上,每到一個服務區,我們都要把鵝搬下車,不停地給它喂水,防止它中暑。一路上,我和弟弟每次聊到開心處,都會問:“鵝、鵝,你同不同意?”這時,它都會發出那既不像雞又不像鴨的鵝叫聲“噶、哦”作為回應,我們開心極了。所以,我就給它取了個響亮的名字——“鵝太太”。
正如前文所說,跨學科知識紛繁復雜,執教者要有定心、定力,不能被亂花迷了眼,最后的落腳點一定要在本學科的學科任務上。本節課中,筆者在運用多學科知識后,緊緊地抓住“表達與交流”的目標,落實單元語文要素,提升學生核心素養。
小學語文跨學科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承擔著“以文化人”的育人導向,凝聚著提升核心素養的期盼。小學語文教師要因地制宜、因生施教,科學設計跨學科綜合活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探究能力、思辨能力,以提升學生綜合素養。
【本文系重慶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一般課題“基于學科融合的區域小學勞動教育課程開發與應用研究”(課題批號:K22YG141662)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