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為新時代的課堂教學帶來了極大的便捷,多媒體已成為現代課堂教學中最常見的教學工具,為教學注入了新的動力與活力。隨著《義務教育教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的發布,在新課標視域下的初中數學教學中,將多媒體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有機結合,能有效提高數學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效率。本文以貫徹“促進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融合”的新課標理念為切入點,以推動和落實新課標理念為基本方向,以建構信息化智慧高效初中數學課堂為主要目標,立足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實際,探析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將多媒體信息技術與新課導入設計、新知教學設計、例題解析設計以及綜合活動設計相融合的信息化教學方法。通過對多媒體信息技術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靈活運用與開發實踐,旨在達到改革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方式,創新教學策略,以達到培養初中生數學核心素養的目的。
新課導入對高效課堂的建構與形成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新課標理念下,應用信息技術優化初中數學學科教學設計時,教師要靈活設計與制作精美而有趣的教學課件,并將其與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中的提問手段配合使用,轉變以往平鋪直敘、開門見山等的新課導入形式,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多重感官直接參與,激發思維的活躍度,以生動趣味的多媒體課堂導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為師生開展高效教學打好基礎。這是因為多媒體信息技術聲畫一體,圖文并茂,具有便捷直觀、生動有趣等特點,靈活運用于初中數學教學中,能充分刺激學生的多感官參與,變抽象為直觀,化難為易,同時增強課堂的生動性,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的積極性,是便捷而高效的課堂輔助教學工具。

在新課標視域下,探索信息技術與數學學科的融合路徑時,教師可從“數形結合”這一重要數學思想方法中提煉教學智慧,同時利用信息技術的動態性、直觀性和生動性提高數學課程教學的可視性和立體性。這樣可有效減弱學生對數學抽象性的抵觸和排斥情緒,同時豐富數學課堂教學內容和氛圍,促使學生直觀理解和內化所學數學知識。
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國家中小學網絡云平臺等平臺,為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了較為豐富而多元的學科教育資源,再加上許多教學軟件也為新時代背景下教師制作動態教學課件提供了模板與工具。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可以下載已有的動態演示教學資源,并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際進行修改、完善和創新,設計制作出適合自己學情實際的教學課件,將其靈活運用于課堂教學中,利用課件動態視頻的演示功能,切實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提升現代信息技術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應用率。
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級數學上冊“角的平分線的性質”一節的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探索角的平分線性質——“角的平分線上的點到角的兩邊的距離相等”這一定理時,教師就可制作與本課有關的動態演示教學視頻資源,在教學中用電子白板播放視頻,讓學生在觀看動態視頻演示中通過自主探究分析,深刻理解和把握角的平分線性質這一定理。
第一步,教師播放動態視頻,在白板中完整顯示用尺規作圖法作∠AOB的角平分線OC的動態過程,并利用放大鏡、提醒音效或視頻慢放等功能,將作角平分線的要點以更為直觀、清晰與立體的形式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充分理解和掌握用尺規作圖法作角平分線的步驟與要點,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運用尺規作圖,作角的平分線,學會實際作圖。

第二步,教師將動態教學資源中的圖像(圖1)高清放大呈現給學生,讓學生直觀地看到其中線段PE= PD,進而發出“OC上的任意點到OA、OB的距離相等”的猜想,并以證明其猜想為目的展開數學探究。
第三步,教師將學生合理劃分成幾個問題探究小組,讓各個學習小組利用白板中的“幾何畫板”工具,畫出∠AOB的角平分線OC,以及OC上的一個動點P。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對角平分線性質所發出的猜想,便會通過持續觀察“幾何畫板”不斷生成的線段PE與PD得到驗證,其數學學習效率以及對新知的內化吸收速率,自然也會因此而得到更進一步鞏固和提升。
初中數學中的典型例題,具有開闊中學生數學解題思維、培養學生解題能力,以及向學生滲透行之有效的數學解題技巧的多重教學功能。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初中數學解題教學中,教師要以數學教學價值的最大化與作用優勢為切入點,將更多有助于提高學生數學學習效率、發散數學解題思維與豐富數學解題技巧豐富的學習類App引入到課堂教學實踐中來,以此讓學生在運用學習類App查閱搜集與數學學習有關的學習資料及信息的過程中,梳理數學解題思路,強化解題思維,進而實現信息素養與數學核心素養的協同發展。

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級數學下冊“平行四邊形的判定”一節教學中,有例題“如圖(圖2)所示,?ABCD的對角線AC、BD相交于點O,EF是AC上的兩點,并且AE=CF。求證:四邊形BFDE是平行四邊形。”
學生在新課教學中已經學習過教材46頁的例題證明過程。在教學中,教師組織和引導學生認真思考與分析證明過程后,學生便充分理解和掌握了例題的證明方法,例題是應用了“對角線相互平分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這一判定定理。此時,教師就可順勢向學生提問:“除了例題的證明方法外,你們還有哪些方法可以證明圖中四邊形BFDE是平行四邊形?”及時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引發學生積極思考,探索和創新解題方法,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此時,教師就以滿足學生數學學習需求為切入點,將此題的其他證明方法留作當天的家庭作業,讓學生自主探究,找到新的解題思路和方法。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如果遇到瓶頸,可利用學習類App軟件掌握新的證明方法,如表1。學生的解題思路、解題視角與技巧等素養會在細致閱讀、審題分析與思考論證中得到相應提升。當然,在學生使用App學習的過程中,家長要做好手機管理。同時,教師要做好對學生探究性作業的檢查與反饋,如讓學生陳述證明思路,板演證明過程,避免學生出現囫圇吞棗或照搬照抄、應付檢查的現象。

綜合與實踐是構成義務教育數學課程學習內容的重要方面。初中數學課程中的綜合與實踐,多以項目式學習的方式展開,意在讓學生通過思考分析和處理指向某一問題解決的數學學習項目,學會從數學學科的角度上觀察分析、思考表達、解決和解釋社會生活中的各種實際問題,獲得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形成數學應用意識、創新意識及實踐能力。新課標視域下,應用信息技術引領學生開展數學綜合實踐活動,教師可充分運用線上教學平臺資源豐富、便捷高效、不受時空限制,及教學互動性強等特點,改進與完善項目式數學學習過程與方法。在引領學生變革及轉化數學學習方式的同時,更好地突出數學學科與其他學科在現實生活中的關聯性,體現數學學習的實踐性,促進學生學以致用。
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級上冊“軸對稱圖形”一節的教學中,各項目學習小組以導學案為依據,利用計算機繪圖軟件完成圖案的設計,形成數學項目作品后,教師可在線上組織學生進行項目作品的展評活動,并鼓勵學生將本組的項目學習過程制成幻燈片,配合設計理念的說明進行在線放映。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還可讓其他項目小組學生作為評委,以“送花”“點贊”等方式對彼此的項目學習過程和作品作出評價,在促進學生深入互動與交流探討的同時,讓學生通過完成本次項目式學習活動,形成對圖形的平移、旋轉以及軸對稱性質更為深刻的把握,并感知到數學學科的獨特魅力以及數學與現實生活、其他學科之間的緊密聯系,培養數學應用能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總之,教育信息化的蓬勃發展與持續應用,讓現代信息技術逐漸成為增添課堂教學活力、提高學科育人質量、引領教學方式變革的重要抓手與關鍵工具。在初中階段的數學教學中,教師要以新課標為指導,將更先進、更具智慧性的信息技術與初中數學教學緊密聯系起來,在增強數學學科吸引力與趣味性的同時,進一步提高初中生數學學習的主動性,提升數學課堂的參與度,使學生通過學習數學知識,探索數學問題,在數學學習實踐中形成適應社會需要的數學思維能力和數學應用能力,進一步培養和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