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美術教材內容有所調整優化,但仍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果教師將教學重點放在教材上,并未進行適當的拓展和延伸,就會影響美術教學效果的提高,也難以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為了顯著提高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教師應開發更多的鄉土資源,增加美術教學的趣味性,讓學生在美術課堂中掌握更多的知識。
鄉土資源是一種具有較廣覆蓋面,并且涉及非常多知識的教學資源,將其應用到美術課堂中能夠有效促進教育的創新、改革和發展。鄉土資源不僅是我國勞動人民進行藝術創作的重要靈感源泉,還是美術課堂教學中的關鍵源泉。在我國漫長的發展過程中,不同的地區誕生了不同的文化,各地都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每一個地區都有各自獨特的景點、文化、傳統等,教師可將這些內容帶入課堂中,與學生一起進行多角度探究和分析,最終實現拓展學生知識面、提高學生美術素養的教學目的。
(一)加深學生對本土文化的了解
鄉土資源指的是每個地區中最具有特色的本土資源,其中不僅包括帶有地方特色的歷史文化,還包括各種各樣的名勝古跡。教師在美術課堂中加入鄉土資源,不僅可幫助學生多角度探究歷史文化的內涵,還能全方位感知地方藝術的美感,有效增強其藝術感知能力,為其進行美術創作提供必要的幫助和支持。一方面,高中學生開始接觸非常多的流行文化,對民間文化、傳統藝術的了解相對較少。如果教師能將鄉土資源加入美術課堂中,那么就能快速解決學生知識面較窄的情況,還能讓學生全方位感知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增強其文化自信心,使其主動承擔起發揚和傳播傳統文化的重要責任。另一方面,鄉土資源與美術課堂的融合可幫助學生探究本土文化的內涵,有效增強學生對家鄉文化的自豪感與認同感,使其更加熱愛獨特的民族文化、家鄉文化。
(二)豐富美術課堂教學的內容
在美術創作中,學生的靈感來源于日常生活,也是對日常生活的一種改編和創造。對于高中美術教學來說,鄉土資源的應用可顯著增強課堂的鄉土氣息,有助于打造出更加本土化、趣味化的美術課堂,也能有效激活學生的美術學習欲望。我國有五千年的發展歷史,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在我國,不同的地區擁有不同的風俗習慣、自然景觀、地域特色等。如果教師能在日常教學中加入這些內容,那么不僅可有效補充美術教材中缺失的內容,還能讓學生全方位感知和了解本土文化,當教師鼓勵學生自行篩選、搜集鄉土資源時,不僅能帶給學生更多的創作靈感,還能落實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有效促進美術教學的發展。
(三)契合新課程標準提出的要求
近些年,我國教育改革正在穩步開展中,各種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也在不斷落實中。在此背景下,新課程標準開始對鄉土資源的開發、挖掘和利用提出了一定要求,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需求以及教學內容篩選合適的教學素材,創新課堂教學方法,同時還要給予學生適當的鼓勵和引導,使其進行自主選擇,為其提供更加個性化的創造和成長空間。因此,在美術課堂中,教師應有意識地篩選多樣化的鄉土資源,積極開展具有地域特色的教學活動,逐步激活學生的學習興趣,從根本上保證美術課堂教學效果和質量的提高。
(一)分析教材內容,篩選鄉土資源
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不同的地區將會誕生不同的美術作品,而這些美術作品也會具有各自的特色。在美術課堂中,教師應當深入解讀美術教材內容,再從教材內容篩選更多相關的鄉土美術作品,逐步拉近鄉土資源和學生之間的距離。過去,教師往往采用較為固定的教學方式,只帶領學生分析、研究教材中的美術作品,并未進行適當的拓展和延伸,而這就會嚴重影響學生美術素養的提高。為了保證課堂教學效果的提高,有效落實新課程改革,教師必須篩選合適的鄉土資源,帶領學生全面認知和分析美術形式。
例如,在教學“主題一 文化與習俗——從‘泥土’中誕生的美”時,教師就要在課前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不僅要從多角度探究和分析教材內容,還要由此入手篩選出合適的鄉土資源,為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做好充足準備工作。該節課的教學目的就是讓學生感知鄉土文化、美術作品的多元化特征,尤其是探究傳統藝術中隱藏的藝術和歷史沉淀。我國各種美術作品都是寶貴的藝術財富,也是拓展學生知識面、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關鍵所在。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發揮多媒體技術的優勢,將其他地區的美術作品與本地的美術作品進行對比,帶領學生全方位感知多樣性的美,而這也是鑒賞教學的重要目標。
(二)分析美術作品,探究鄉土特色
在美術課堂中,教師不僅要明確鄉土資源的篩選方向,還要積極開展對比交流活動,帶領學生全方位探究傳統藝術形象和鄉土藝術形象之間的區別,使其全方位感知美的多樣性,逐漸形成良好的審美意識。例如,我國有非常多的傳統山水畫、人物畫的派別,不同的作者、藝術流派在創作時會呈現出具有極大差異的審美情趣。在創作過程中,有的藝術家采用寫實的方式,將重點放在描繪人物神態上;有的藝術家格外注重寫意,將重點放在藝術氛圍的營造上。地方風俗和文化之間存在的差異也會導致審美情緒之間的差異。因此,為了充分利用這些差異進行教學,帶領學生全方位探究獨特的鄉土美術作品,教師需要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全方位展現出各種藝術作品,讓學生在觀察交流、對比分析的過程中發現藝術形象和美術作品的差異,循序漸進地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造能力。
例如,在教學“主題二 程式與意蘊——中國傳統繪畫”時,該節課的目的就是帶領學生了解我國的傳統繪畫,包括風景畫、人物畫等。在正式教學前,教師需要全面分析教材中的藝術形式與鄉土藝術之間的相同之處和不同之處,利用差異對比的方式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在導入環節中,教師可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示幾個獨特的藝術作品,如《人物龍鳳圖》《游春圖》《寫生珍禽圖》等。同時,教師還要趁機布置學習任務:(1)認真分析以上的美術作品,分享自己從作品中獲取到的信息;(2)分析以上美術作品的特點、描述的場景、作者的思想情感等;(3)探究藝術家的創作靈感來源,了解不同時代的不同創作標準。以上任務可明確學生的學習和探究方向,使其在鑒賞美術作品的過程中獲取更多的信息。
在完成前期的鋪墊和準備工作后,教師就可利用多媒體技術展示本地博物館、藝術館中的美術作品,再要求學生完成之前布置的學習任務,從鄉土資源的角度進行探究和分析。當所有的學生都完成鄉土美術作品的鑒賞后,教師可趁機在屏幕上展示出一個表格,從創作靈感、人物形象、內容特點、創作風格、思想情感、文化內涵等角度進行一一對比和分析。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進行對比,有效填充表格中的內容,教師可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要求學生分析學習任務,從中提煉出更多的信息,讓表格的內容更加完善和豐富。
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不僅能從美術專業的角度分析各種美術作品,還能根據本地的發展歷史、風俗人情等分析鄉土美術作品,產生更多的感悟和體會。此外,表格的加入可進一步加深學生的印象,豐富學生的知識體系,使其全方位感知和體會我國傳統繪畫的魅力,掌握創作的方法和技巧。
(三)運用多種方法,創設教學情境
在教育改革背景下,情境教學法逐漸被應用到日常教學中,并取得較為理想的教學效果。對于美術教學來說,教師應認真分析教材內容,篩選合適的鄉土資源,再創設貼近鄉土資源的教學情境,帶給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體驗。
第一,利用實物資源,打造直觀情境。美術課堂與實物教具的融合,不僅可構建出更加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還能快速集中學生分散的注意力;不僅可帶給學生更加豐富的感性認知,還能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因此,教師需要秉承終身學習的意識,主動參觀藝術館、博物館,并與當地藝術家進行互動和交流,根據本地特色篩選出一些合適的藝術教具。例如,在教學“主題三 場域與對話——公共空間里的雕塑”時,教師就可尋找一些本地具有代表性、特色的小型雕塑作品,并帶到課堂中開展鑒賞活動,爭取快速集中學生分散的注意力。
第二,利用史料資源,打造故事情境。各種美術作品,其中都蘊藏著豐富多彩的人文內涵,尤其是那些經歷歷史洗禮的美術作品,其中不僅會涉及濃厚的藝術內涵和人文內涵,還隱藏著非常多生動有趣的故事。在利用鄉土資源創設教學情境時,教師就需由此入手,篩選出更多本地的史料、史實等,由此構建出更具吸引力的故事情境,讓美術課堂變得充滿生機、有血有肉。例如,在教學“第三課 絢麗的民間彩塑”時,教師就要提前了解本地的彩塑作品,利用多種方法搜集相關的歷史資料,并在課堂中構建出相應的故事情境,帶領學生全面了解本地彩塑作品的整個發展過程。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不僅可從歷史角度入手鑒賞美術作品,還能受到藝術的洗滌和歷史的震撼,最終實現美術核心素養的提升。
(四)開展校內活動,營造藝術氛圍
在美術教學中,教師應努力構建更加和諧、輕松的教學氛圍,打造更具有吸引力的教學情境,讓學生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培養其學習興趣。教師應盡可能讓學生體會成功的樂趣,增強自信心。基于此,教師應主動與學校進行互動和交流,圍繞近期的教學內容開展校內文化活動。校內文化活動主要包括兩種內容:
第一,藝術家走進學校。學校可提前與本地的藝術家進行交流,確定好來校開展校內文化活動的時間、主題等。學校需要在校內開展多樣化的講座活動、藝術品展示活動等,讓學生近距離觀察我國的民間美術作品,使其產生更多的感悟和體會,而這也能真正發揮鄉土資源在教學中的積極作用。
第二,校內美術創作大賽。在課堂中,學生能對鄉土資源有更多的了解和認知,也能在教師的幫助下掌握大量的美術知識和創作技巧。基于此,教師可積極開展校內創作大賽,鼓勵學生利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創造出更多帶有本地文化特色的美術作品。
(五)校外體驗活動,實現自我教育
在全新的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師應當靈活運用體驗式的教學方法,結合教學大綱、教學內容等開展校外實踐活動,讓學生在親自感知和體驗的過程中獲取美術知識,學會利用鄉土資源提高自身的美術素養。
第一,運用社區資源開展自由采集活動。社區資源包括非常多的內容,如身邊的建筑、街頭的廣告招牌、各場所中的文藝演出、公園等,而這些內容都可應用到美術課堂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對鄉土資源有更多的了解,有效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教師可布置恰當的學習任務,積極開展研究性的學習活動:在日常生活中尋找街頭上的標志、廣告等,也可了解本地的古建筑,包括涼亭、橋梁、古民居等;與本地社區進行交流,觀看本地開展的各種文藝演出,并根據近期的社會熱點、本地特色、傳統節日等設計文藝演出的舞臺,選擇合適的服飾,制作各種各樣的道具等。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應當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篩選更具有針對性和代表性的鄉土資源,再由此入手開展相應的教學活動,使其成為美術課堂的拓展和延伸,改變教學活動只能在校內進行的錯誤理念。
第二,開展校外趣味體驗活動。除了讓學生自行搜集具有代表性的鄉土資源外,教師還可利用課余時間帶領學生進行實地考察,從更專業的角度入手引導學生,使其在實地考察過程中獲取更多的知識。例如,在教學“第三課 豐富的雕塑材質之美”時,教師就可設計實地考察活動方案,帶領學生參觀、研究本地的雕塑作品,探究這些作品的藝術價值、科學價值和歷史價值,并尋找更多保護雕塑作品的方法和策略。教師需優化活動的過程:集中所有的學生,列好隊伍有序觀察;教師講解雕塑作品的歷史背景,介紹當時人們的文化意識和生產水平;各小組分工合作,觀察、分析并總結雕塑作品的特點;20分鐘的自由活動,進一步完善調查結果;在完成參觀后回到學校,共同整理資料筆記并進行集中匯總;各小組選出一名代表,集中展示本地雕塑作品的特點、文化內涵等。在這樣的課堂中,每個學生都能在分析鄉土資源的過程中獲取更多的知識、掌握更多的經驗,也能對鄉土資源有更多的了解和認知,從而產生良好的情感。
總而言之,為了增強學生對家鄉文化、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真正提高學生的美術核心素養,教師需要從多角度入手深入解讀教材內容,全面分析和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同時,教師需要篩選合適的鄉土資源,明確教學的方向;靈活運用鄉土資源創設教學情境,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積極開展校內活動,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精心設計校外實踐活動,帶給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體驗;積極開展對比交流活動,讓學生真正掌握知識,最終實現學生美術核心素養和創造能力的同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