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強調大力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確保學生在校內學足學好。《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強化學科實踐,基于真實情境,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推進綜合學習,探索大單元教學、開展主題化、項目式學習等綜合性教學活動,讓學生能舉一反三、融會貫通,促進知識結構化。基于此,筆者對“‘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項目式學習的策略研究”的課題進行了探索研究。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數學項目式學習旨在構建高效課堂,減負增效,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從而讓學生具備全球視野、有效溝通能力、自主學習能力、數理邏輯能力、深度閱讀和有效寫作力、分析和批判性思維、團隊合作和領導力 ,真正實現五育并舉。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強調“做”中“學”、“學”中“做”,以學習為中心,以實踐為主線,學生在完成項目任務的過程中構建知識體系,積累實踐經驗,培養學習能力。“雙減”政策背景下的項目式學習就是在真實或模擬的情境中,整合課程資源,將碎片化的、封閉的課程內容轉化為系統化、開放性的項目設計,充分利用碎片時間、課后時間,通過綜合組織、開放時間、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讓學生參與完成與真實生活密切相關的學習任務,充分利用最優化的學習資源,在實踐活動中體驗吸收、探索創新,從而獲取較為完整的數學知識,形成專門的實踐技能并獲得有價值的實踐能力。在完成課程項目任務過程中,豐富了學習過程,積累了學習經驗,構建了學科知識體系,培養了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具體而言,“雙減”政策背景下的小學數學項目式學習具有以下四個特征:
(一)真實情境性

小學生的年齡小、控制力差,沒有真實生動的學習情景,掌握知識是被動的。如果能讓學生參與到知識形成的過程中,才能使學生掌握到“學得會”、“搬得走”的知識體系和學習能力。“雙減”政策背景下的小學數學項目式學習就為學生創設了真實生動的情境,讓學生在新情景中能積極主動地在課堂內外動手操作、交流合作、自主探究,構建生成學科知識,這些知識不再是過去那種客觀的、靜態的、普遍的,而是呈現出情境性、交互性、實踐性的特質。只有在真實具體的情境中學到的知識和培養的能力才是帶得走的知識和能力。 項目式學習就是讓學生在學習和理解知識時不能簡單地以概念的形式學習,而是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充分經歷學習過程,在學習活動中自己去悟,以真實情境問題引導真實學習,學生親身經歷學習活動,真實可信、可感,學生在真實情境中能激發出學習興趣,促使學生主動積極參與,認真思考,深刻感悟。
(二)具體任務性
這里的任務是在一定時間內,圍繞一項學習任務完整地完成數學實踐活動,而不是完成內容之間毫無關系的碎片式學習。在“雙減”政策背景下的小學數學項目式學習中的任務就是指項目背景、項目來源、驅動問題、問題解決,目標素養等具有實用性價值,具有一定的完整性和系統性,不是零散碎片、單項片段式的數學學習任務。項目式學習可以多元化的任務模式,也可以結合教學進度與學生的學習情況靈活開展項目任務教學活動,項目任務可以根據學生的個性、愛好、教學目標提煉,最終目標是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從而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三)知識整合性
小學數學項目式學習主要是對數學課本知識的整合、數學課程與其他學科資源的整合、傳統學科與跨學科學習的整合,數學實踐與社會實踐的整合,構建以量感為核心的大單元、主題式、項目式的課程體系,緊緊圍繞相關的數學概念和數學技能開展項目主題教學,注重知識的橫向、縱向聯系,使學生能夠在不同知識點之間建立一個完整的數學知識結構網絡。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數學,加快學生對數學基本概念的理解、對數學思想方法的掌握,對數學特有的思維方式的感悟,對數學美的鑒賞,以及對數學精神的追求。經過項目式學習對知識的整合,學生會用數學眼光觀察真實世界,會用數學思維思考真實世界,會用數學語言表達真實世界。
(四)學生實踐性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數學項目式學習就是在課堂內外能夠為學生提供具體的真實情境,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自然地展示自己,教師在設計真實驅動問題時,要用具有挑戰性、真實性的問題情境驅動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實踐和思考中,學生經過收集整理、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相互評價完成特定任務,讓學生在解決數學真實問題中經歷真正的數學實踐,親身經歷解決完整的數學問題過程,真正踐行在“做”中“學”,讓學生親身感受學習數學過程中的快樂與艱辛。
實踐是學科認識的基礎和動力,也是認識的檢驗標準和最終目標。小學數學項目式學習就是立足學科實踐的一種育人方式,特別是小學生學習數學更應該以真實驅動問題為情境,以具體的項目驅動任務為載體,以自己動手實踐活動為主線,整合課程內容和教學資源,可以大單元教學,也可以主題化、項目式教學,圍繞“大”項目中的驅動問題設計“小”項目的數學實踐活動。通過觀察、實驗、調查、設計、分析、交流、策劃等流程,讓學生制定項目計劃,提出要解決的問題,探究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最終解決問題。只有親身經歷知識產生的過程,書本上的知識才能變成被學生理解的、能讓學生解決問題的知識。另外,小學數學項目式學習還強調團隊合作交流,強調在完成項目任務時能夠克服困難,經得起挫折和失敗。小學數學項目實踐活動不僅要求教師必須傳授數學知識,還要建立起數學知識體系,在指導學生完成項目任務的過程中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具體可分為六步:
(一)確立數學項目活動主題
項目活動主題要具有一定的感召力、吸引力、統攝力,有了項目活動主題就有了學習的目標和方向,項目式學習依托數學教材內容編排,結合學生的年齡特點、經歷的生活實際和學習的真實世界,找到學習內容與小學生生活的契合點,確定數學項目活動主題。讓學生在實施項目活動主題的過程中掌握數學知識,增強數學能力,拓寬數學視野,拓展數學思維。
(二)研究數學項目的學習內容
解決數學問題是開展項目學習的動力,小學數學項目學習根據課程內容體系,在“雙減”政策背景下,以問題解決為出發點研發項目任務,也要有數學方法策略問題,緊緊聚焦“要學什么”“為什么要學”“怎么去學”“要學到什么程度”,來確定數學項目學習內容,學習內容要融合數學概念、數學思想、數學思維、數學能力。
(三)制定數學項目學習計劃實施方案
學習主題和學習內容確定好后,要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引導學生認真制定項目實施方案,在制定方案的過程中讓學生對方案的可行性進行客觀合理的分析研判,特別要求方案的制定要以減輕學生學習負擔、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為基準,以綜合實踐活動為原則,以解決數學問題為對策,項目主題任務真實,目標合理,實施形態豐富,活動評價有效,還要注重開展跨學科實踐,制定切實可行的實施策略與建議,嘗試將新知識融到項目主題學習活動中,不僅是對學生已有知識和能力的檢查和鞏固,還有利于培養學生參與、辨析、反思、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核心素養,促進小學數學育人方式的變革。
(四)展開數學項目實踐活動
小學數學項目學習是以數學實踐活動為載體,以“雙減”為主線,綜合運用數學學習方法與學習策略,學生根據項目計劃,在教師的引導下以收集資資料、整理數據、動手操作、小組合作、自主探究、相互交流、完成作品等方式開展實施項目活動。在項目式學習實施過程中,教師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設計者、引導者,引導學生在自主實施項目任務的過程中剖析知識難點,親自進行信息檢索、邏輯推理、批判性思考,照亮學生探索的路,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空間,讓學生自主查閱資料、自主分析問題、自主解決問題,在小組合作中展開激烈討論,經過學生動手操作、模擬實驗、合作交流,親手揭開知識的面紗。
(五)展示評價項目學習成果
數學項目式學習是否能順利開展,學生的學習效果怎么樣,需要學生及時做出自我評價和教師的客觀實際評價。評價過程也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提高數學能力的過程,學生要全面精準、客觀公正地評價學習效果。評價過程不僅能反映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水平,而且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參與數學項目式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特別是在成果展示中,學生能夠利用信息技術、精準語言,通過報告、手抄報等方式,圖文并茂地展示自己的項目成果,總結實施項目過程的經驗,為以后項目式學習提供有效參考。
(六)反思總結項目活動
學生通過完成項目的標準來自我評價,并結合教師的客觀評價進行反思與改進,也是非常重要的環節。教師通過反思及時調整教學策略、改進教學方法,來適應不同學生的需求和教學環境的變化,只有不斷地反思與改進,才能讓小學數學項目式學習,在“雙減”政策背景下真正做到減負增效,五育并舉,提高數學質量,發揮項目學習優勢,讓學生能在高效課堂中獲得更多有用的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方法和自主學習能力,從而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和綜合能力。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數學項目式學習的作業要優化設計,真正讓學業負擔減下去,教學質量提上來,作業增效不增量,學生減負不減質。高質量的作業設計可以幫助學生及時鞏固知識,提高教學實效,能讓教師精準發現問題,靶向治療問題,及時查漏補缺。具體而言,作業設計可以有以下幾種:
(一)設計綜合實踐類的作業
這類作業要貼近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社會環境,讓學生能綜合運用數學知識、技能開展問題探究和解決問題。設計要有一定的挑戰性,讓學生以思考為核心,以興趣為紐帶,以解決問題為途徑,以掌握知識為目標,激發學生自主探究、小組合作探究的欲望,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真實探究、收集整理、調查報告中提高數學能力及數學核心素養,真正實現及時鞏固、減負增效、五育并舉。
(二)設計生活化的作業
鼓勵學生面向日常生活和大自然,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在實際生活的感召下自主探索各種各樣的數學知識、數學問題,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真正學習數學、運用數學,解決數學問題,這樣不僅讓學生體驗了真實生活中的數學,還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實用性,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激發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設計反思類的作業
小學數學項目式學習要求學生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特別在“雙減”政策背景下更要設計減量增效的,具有典型性、針對性的作業,作業量要少而精,可以舉一反三、質疑問難、自我反思,引導學生在知識檢測后讓學生進行自我反思、總結歸納,對知識進行個性復習和鞏固。
(四)設計學生表達型的作業
數學核心素養要求學生要會用數學語言表達項目任務的真實實踐過程,因此小學數學項目式學習要多設計用數學語言表達的作業,讓學生感悟數學語言的優美與準確,養成用數學語言進行表達交流,形成跨學科知識的運用和實踐能力。
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數學項目式學習就是要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激情,提升教師課堂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真正做到減負增效、五育并舉,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拓寬學生視野,提高學生的有效溝通能力、自主學習能力、數理邏輯能力等多種能力,促進小學數學教學向主體性、創造性、實踐性方向發展。
【本文系山西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立項課題“‘雙減’背景下小學數學項目式學習的策略研究”(課題編號:GH-23019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