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版)年》(以下簡稱“新課標”)明確提出了“三會”,即: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偰繕嗽谛W階段主要表現為11個核心素養,而“幾何直觀”就是其中之一。在“數與代數”領域,幾何直觀的內涵表現為:建立形與數的聯系,構建數學問題的直觀模型。很明顯,數形結合屬于“三會”中數學眼光的范疇,目的是借助數形結合,直觀理解所學的數學知識及其背景。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要滲透數形結合思想,讓學生利用數形結合方法分析問題,把握問題的本質,明晰思維的路徑。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在小學“數與運算”主題中,數形結合思想(建立形與數的聯系,構建數學問題的直觀模型)具體應用及在教學中的滲透策略。
數形結合思想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是指將數與形通過相對應與轉化來解決數學問題。數形結合可以使復雜問題變簡單,抽象問題變具體。除了“圖形與幾何”領域,數形結合思想在“數與代數”中也有非常廣泛的應用。教學中滲透數形結合思想,有助于學生直觀理解所學數學知識,把握數學知識的本質,明確分析、解決問題的路徑。
從數學學習初始,我們就時時刻刻都在與數形結合相遇,因為它涵蓋了“數與運算”中數的認識和數的運算兩大板塊。下面來看看具體表現。
(一)數的認識
數學是一門抽象的學科,數是對數量的抽象。要理解數這個大家庭中不同數域的實際意義,對抽象思維還處于萌芽、發展階段的小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難度。因此,教材將抽象難懂的數概念,無論是整數、小數、分數,都按照在實際情境中認識數、體會數產生的必要性,遵循“實物—圖像—符號”表征數字內涵的思維發展歷程,借助數一數、擺一擺、分一分、畫一畫等實踐操作活動,幫助學生理解計數單位、數位、位值制及位數,從而建立起抽象的數和現實中數量之間的關系。這一過程中,既初步形成了數概念學習的模型,積累了學習經驗,又初步幫助學生建立了數感和符號意識。
1.整數
對自然數的認識,經歷著“逐個點數(shǔ)”(認識較小的數)到“以群計數(shǔ)”(認識較大的數)的過程。為了表示點數結果,創造了表示數(shù)的圖形、符號、數字,實現了由數量到數的抽象。數的認識,歸根結底是計數單位的認識。教材中對計數單位“一、十、百”的認識,除了有小棒等具象化的實物,還有“一、十、百”的小正方體計數單位模型,“千”的認識則直接呈現的是小正方體的計數模型。經歷直觀形象的幾何計數單位模型與數的對應,學生輕而易舉地建立起對自然數的認識,對計數單位的理解,為后面小數、分數學習提供了模型和經驗,同時為數的比較、運算打下了堅實基礎。
對負數的認識,教材同樣創設了生活情境,借助溫度計這個載體,直觀表達出零上溫度、零度與零下溫度,讓學生經歷負數的產生過程。借助溫度計的直觀形象,學生很容易理解零上、零下溫度的實際意義,進而為后面生活中的負數意義的理解做好鋪墊?!罢摂怠币徽n則通過海拔高度示意圖及生活實例等典型的“形”讓學生對負數意義的理解更深入。
歸根結底,整數概念的本質就是數(shǔ)出來的,數(shǔ)的是計數單位的個數。
2.小數


3.分數
分數與小數相同,是從分配物體的需要出發,都是在不夠分到“1”的情況下出現的。教材中運用了不同模型幫助學生理解分數的意義。三年級教材中分蘋果、分餅是用面積模型的“部分—整體”表示分數的第一層含義;五年級教材中用紙條度量數學書的長和寬,是從長度模型表示分數的度量意義,即任何分數都可以看成是以分數單位為計數單位進行量數(shǔ)的結果。度量意義實際上更能體現分數作為數本身的意義,通過面積、長度等直觀模型,豐富學生對分數意義的認識,同時在涂一涂、折一折等實踐操作活動中,逐步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同樣,在探索分數基本性質的過程中,改變過去利用商不變規律的做法,從幾何直觀的角度,采用數形結合的方法,注重觀察直觀圖和畫圖等活動,鼓勵學生從直觀角度去探索發現,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分數單元內容,就是抽象的數與直觀的形結合的典范。試想,離開形,我們還能通過什么載體如此淺顯易懂地理解分數的意義呢?
4.數軸
對于數的認識,數軸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作為認識數的工具,可以讓抽象的數有形可依,讓不同的數域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清晰的幾何解釋。借助數軸認識數,學生可以直觀地體會數的順序和大小關系,很容易發現數字系統的內部結構,對數的概念的建立有很大幫助作用。同時,數軸也是學習數運算的“形”的載體:“順著數”相當于加法(乘法),“倒著數”相當于減法(乘法)。
(二)數的運算
1.整數四則運算
小學階段,加減乘除四則運算意義的理解都是借助于直觀的“形”幫助學生建構起來的。鑒于低段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無論是一年級加減法意義的理解,還是二年級乘除法意義的建構,教材都是借助直觀圖、計數模型通過“合起來、分出去”幫助學生直觀理解運算的意義,采用圈一圈、畫一畫等操作活動,探索算法,明確算理,體現新課標“建立形與數的聯系,構建數學問題的直觀模型”的理念。
2.小數四則運算
教材中對于小數四則運算算理的探索,基本上是創設購物情境,首先結合人民幣意義來探究算法,其次是結合小數的意義(面積模型)來探究算理。即:將一個正方形平均分成10份、100份,通過含有不同計數單位的個數加減,得到運算結果;小數乘除法則是經歷將面積模型圖先等分、再等分,得到新的計數單位及計數單位的個數。學生在模型圖上經歷分一分、涂一涂的探索過程,將抽象的算理轉化為具象的幾何圖形,化難為易,化隱為顯。
3.分數四則運算
分數加減法的意義和算法,教材除了安排豐富的折一折、涂一涂等實踐操作活動外,還借助面積直觀圖讓學生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很輕易地將分數與相對應的形聯系起來,理解起來比較容易。
分數乘除法的意義和算法的理解,相對要抽象很多。教材借助直觀模型或面積模型的“形”來描述、分析問題,同時結合操作活動,讓學生經歷操作、觀察、歸納等活動,并借助圖形的思維和方法來解釋分數運算,幫助學生理解并掌握其意義和算法,降低了難度。
(一)重視教材中含有數形結合思想的內容
縱觀小學階段“數與運算”主題中數的認識、數的運算兩方面學習內容,教材在編排中,結合學生學段認知規律和身心發展特點,遵循“實物—圖像—符號表征”的過程,將“數”的學習置于“形”的直觀中,促進學生理解“數”、運用“數”,以形促思,以形化數。因此,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利用教材內容,有意識地滲透數形結合思想,引導學生結合圖形(直觀圖、模型圖等)讀懂信息、整理信息,進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也就是說,讓學生通過“形”找出相對應的“數”、結合圖形分析“數”,使“數”更易于理解和記憶,從而引導學生感悟數形結合思想,掌握數形結合方法,明晰數學知識的本質。
例如,“萬以內數的認識”重點是對計數單位“百、千、萬”及十進制的認識,要重視利用方塊計數模型引導學生進行直觀感知,建立數(shù)就是數(shǔ)計數單位個數的認識。小數與分數借助“形”顯得尤為重要,基于其表達不滿“1”、不足1個計量單位的特點,重視利用長度、面積模型將其等分成不同份數并取其中若干份理解其意義。乘法模型建構時,注重畫直觀圖表達或在點子圖上圈出“a×b”;同樣,除法模型建構時,注重通過圈一圈直觀圖理解除法“平均分”及“包含除”兩種不同的意義。
(二)教學時讓學生在探索中體驗數形結合思想
教學中,要結合具體教學內容,抓住數學知識本質,重視學生自主探索,通過畫一畫、折一折、說一說等活動,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選擇合適的“形”與數結合起來,借助具象的圖形來認識來理解數學知識,明晰數學本質,并在探索過程中體驗數形結合思想,感受數形結合思想對數學知識形成及解決問題的重要意義。
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學時要遵循學生年齡及認知特點,滲透數形結合思想要從具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低段學生認知以形象思維為主,教學中要注重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運用他們熟悉的直觀的“形”感知“數形結合”,從而逐步歸納提升到理性認知,為抽象思維做準備。中段學生的抽象思維有了一定發展,教學中可以利用半形象半抽象的方式,將抽象問題轉化為具象的“形”,讓學生逐步體驗 “ 數形結合”。高段學生邏輯思維已發展到了一定程度,教學中可以采用抽象文字表述問題,借助圖形語言、符號語言分析理解問題,先“數”后“形”,感悟“形”的解釋、驗證,做到利用數形結合思想分析問題,把握問題的本質,明細思維的路徑。
例如,在“認識并感受‘千’”的教學中,要注重借助方塊模型認識計數單位意義及十進制。10“個”小方塊組成1“條”,表示1個“十”;10“條”組成1“片”,表示1個“百”;10“片”組成1“塊”表示1個“千”。同樣,“小數的意義”教學中,可以將正方形看作1“個”等分成10“條”,每“條”是0.1;1“條”等分成10“塊”,每“塊”是0.01。計數模型“個”“條”“片”“塊”的運用,既可以讓學生體會計數單位的意義及數位間的十進關系,還滲透了數形結合思想,發展了學生的數感。
又如,在“分數的基本性質”教學中,更能體現分數性質的做法是采用數形結合方法去探索。即同一圖形,先4等分取3份涂色,接著8等分、16等分,填寫涂色部分對應的分數;接著再用畫一畫、涂一涂的方式舉出這樣的例子,用圖形直觀地解釋分數的基本性質,簡單易理解。


綜上所述,數形結合思想是小學數學學科的一種重要思想,對學生數學學習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教師要重視含有數形結合思想的內容,教學中要滲透數形結合思想,引導學生采用數形結合方法把握數學知識的本質,明確解決數學問題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