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蘊含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初中文言文閱讀教學是培養學生文學素養、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在現實教學中,初中文言文閱讀教學往往存在重文言解析、輕歷史文化背景講解的現象,導致學生對文言文的理解停留在字詞句層面,難以深入領會文言文背后的歷史文化內涵。為此,筆者嘗試以統編語文教材七(上)《〈論語〉十二章》拓展教學為例,探討如何在初中文言文閱讀教學中融入歷史文化元素,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
一、場景觀照:關聯地方文化
筆者所在的常熟是先賢言子故里,素有“道啟東南,文開吳會”的美譽。針對學生對傳統文化了解不深的情況,筆者在《〈論語〉十二章》教學過程中,講述孔子與言偃的故事,帶領學生了解《論語》的背景知識,并設計以下學習環節:
導入,教師展示PPT課件:言偃對后世的影響。
師:剛才我們回顧了先賢言偃的相關情況,現在我們再看《論語》這部書,請同學們結合歷史書或課外閱讀的知識來向大家簡單介紹一下你所了解的《論語》小知識。
【設計意圖】作為言子故里的常熟,其歷史、習俗、地方傳說等都蘊含深厚的儒家思想,與《論語》的內容緊密相連。學生對言子、言子故居及言子墓等都耳熟能詳。教師將這些元素與《論語》教學結合后,學生可以更深入地認識家鄉的文化根源,從而培養對地方文化和傳統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感,激發學習興趣和動力。同時,教師引導學生在學習和理解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結合現代社會文明的需求和變化進行新的解讀,也能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
二、浸潤體驗:還原語錄情境
在《〈論語〉十二章》教學后,筆者摘選孔子與言偃的對話,設置相關情境,組織學生學習討論,并結合相關專題研討活動進一步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加深對《論語》的學習和理解。
屏顯:
1.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2.子游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爾乎?”曰:“有澹臺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于偃之室也。”
3.子游曰:“子夏之門人小子,當灑掃、應對、進退則可矣。抑末也。本之則無,如之何?”
子夏聞之,曰:“噫!言游過矣!君子之道,孰先傳焉?孰后倦焉?譬諸草木,區以別矣。君子之道,焉可誣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提供譯文進行對照,學生記錄重點詞匯和句子解釋,并主動提出疑問。教師在學生理解原句大意的基礎上,組織學生還原語錄體對話情境,進一步討論孔子和子游的某些觀點在現代社會是否適用。如子游說自己發現澹臺滅明是個人才,緊跟著向孔子說出兩條理由:一是行不由徑;二是非公事,未嘗至于偃之室。子游看到了澹臺滅明恪守周禮,是一個內心有原則的人,澹臺滅明與上司交往只限于公事,說明其內心光明正大,不巴結逢迎。這樣的品質無論在古代還是在當今社會,都是難能可貴的。
【設計意圖】動蕩不安的春秋戰國時期所強調的禮儀、道德、仁愛等價值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生活于此時期的言偃對社會現實和人生意義有著深刻的認知和體驗。當時各種思想蓬勃發展,如道家、墨家、法家等,言偃師承孔子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思想體系,進而為吳文化的后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資源。上述關于言子的生平與思想由于年代久遠,學生不易深入理解,因此筆者通過設置語錄體情境還原、探討其思想內涵在當代的意義等研究性學習環節,柔化了教材理論知識的硬度,拉近了學生與言子、孔子及《論語》的距離,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
三、實踐延伸:走向探究深處
開展言子思想研究有助于挖掘和傳承地方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幫助學生了解儒家學說在江南地區的傳播與發展,更深入地領會儒家學說的內涵與價值。筆者以“走近言子”為主題,組織學生完成研究性學習任務:
【學習目標】
1.了解言子生活的歷史背景、文化環境,深入研究其思想內涵和道德觀念。
2.探討言子對后世的影響,特別是對儒家學派和江南文化的發展貢獻。
3.提高學生對言子文化的認識,引導學生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研究內容】
1.言子生平研究:通過查閱歷史資料,了解言子的家族背景、成長過程、政治生涯和治學功績。
2.言子與儒家學派:分析言子的道德觀念、教育理念、政治主張等,探討其與現代社會的聯系。
3.言子與江南文化傳承:了解言子文化在當地的發展狀況,探討言子對江南地區文化傳承發展的貢獻,分析其對后世的影響。
【研究方式】
1.實地考察:參觀常熟地區的言子遺跡,如言子故居、言子墓等,了解當地傳承言子文化的實際情況。
2.小組討論:分組進行討論,針對研修內容進行深入探討,分享學習心得。
3.案例分析:選取與言子相關的歷史事件、故事進行分析,探討其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4.撰寫報告:結合所學內容,撰寫關于言子研究的微報告,提高研究能力。
【設計意圖】言子文化思想作為常熟地區的傳統文化資源,歷經千年,形成了深厚的文化積淀。筆者和學生的專題研究性學習圍繞《論語》和儒家思想組織展開,教師通過設計關于言子思想的專題研討活動,不僅增強了語文學習的多樣性與趣味性,而且幫助學生更深入地了解家鄉,這種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將激勵學生在生活中更加積極地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論語》中提出的仁、義、禮、智、信等價值觀念和人生態度,對于現代社會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教師通過設計融合地方歷史文化元素的課堂教學,引導學生更直觀地理解這些思想,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并將其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
綜上所述,將地方歷史文化元素融入文言文教學具有深遠的意義和重要的作用。這種教學方式不僅可以豐富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為初中文言文教學提供借鑒和啟示。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熟市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