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學目標
通過回憶、觀察具體實例,了解定義、命題、真命題、假命題的意義,結合具體實例進行交流與討論,會區分命題的條件和結論;經歷命題的分析過程,會判斷一個命題是真命題還是假命題,在交流中發展有條理思考和表達的能力,感受交流的重要性。
二、教學過程
1.情境引學
師:8、17、0、-6、2.4中,哪幾個數是偶數?
生:8、0、-6。
師:為什么說上面的三個數是偶數呢?
生:能夠被2整除的數是偶數。
師:上述有理數中,哪幾個數是鐘吾數(教師自己編想的一種數)呢?
生:什么是鐘吾數?
師:要想知道什么是鐘吾數,我們就要先知道這個名稱的含義或對它做出規定。下面,我們來給這個名稱(或術語)進行規定:既能被2整除,又能被3整除的數稱為鐘吾數。現在大家再做判斷。
生:0、-6。
師:像這樣的例子,你還能舉出來嗎?
……
【設計意圖】從學生熟悉、已知的“偶數”出發,再到未知的、陌生的“鐘吾數”,引發認知沖突,從而說明說理時要用到“定義”,得出學習“定義”的必要性。同時從多個例子的回憶與感知,讓學生觀察定義句式的特點,從而體會“名稱或術語”“描述或規定”的意義,并留有一定的思考與交流的時間,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
2.互動研學
【活動1】說一說(定義的探究)
問題1:請你判斷下列名稱的定義是否正確。
(1)“能使方程兩邊相等的未知數的值”是“方程的解”的定義;
(2)“由3條線段首尾依次相接組成的圖形”是“三角形”的定義。
師:同學們,我們除了要弄清“名稱或術語”的定義,還需要對一件事情作出判斷。接下來,我們一起探討與判斷有關的問題。
【設計意圖】在明確“定義”概念基礎上,分別從“數”與“形”兩方面給出兩組已學過的定義,一方面復習已學過的定義,另一方面,深化理解什么是定義。同時,問題1在問法上,有意改成判斷,讓學生體會對事情作出判斷,為引出“命題”埋下伏筆。
【活動2】辨一辨(命題的探究)
問題2:比較下列句子的表述形式,哪些對事情作出判斷?哪些沒有對事情作出判斷?
(1)0是偶數;(2)若a2=4,求a的值;(3)如果a2=4,那么a=2;(4)經過一點畫已知直線的垂線;(5)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6)等角的余角相等;(7)等角的余角相等嗎?(8)四邊形不一定是多邊形。
生:(1)(3)(5)(6)作了判斷,其余沒有。
師:我們把判斷一件事情的句子叫作命題。你能發現它們有什么共同的結構特征?
生:從形式上看,命題的表達形式多樣,有的較明顯,如寫成了“如果……,那么……”的形式;有的分兩段來表述,中間用逗號隔開;有的表述簡練等。從構成上看,無論如何表達,命題都由兩部分構成,即條件與結論。
師:對于不明顯的命題,如何找出條件與結論?
生:采取結構分析法與畫圖分析法,改寫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加以解決。
師:很好。在數學中,命題一般都由條件(題設)和結論兩部分組成,條件是已知事項,結論是由已知事項推出的事項。
【設計意圖】先通過形式化表述較為明顯的例子,再通過轉化思想,讓學生把握命題的構成。命題都由條件和結論兩部分組成,缺少其中一部分就不能構成命題。因此,教師可以明確告知學生,作為一個命題的兩部分,“條件和結論”缺一不可,對不明顯的例子可以先轉化,再判斷。
【活動3】議一議(真假命題)
師:上述(1)(3)(5)(6)4個命題作出的判斷正確嗎?
生:命題(1)(5)(6)都是正確的,(3)是錯誤的。
師:很好。對于(1)(5)(6)這些命題來說,如果條件成立,那么結論成立,像這樣的命題我們叫作真命題。那什么是假命題呢?
生:像命題(3)一樣,當條件成立時,不能保證結論總是正確的,也就是說結論不成立,這樣的命題叫作假命題。
【設計意圖】對問題2進行拓展延伸,自然過渡到“真命題、假命題”的學習中。教師稍作引導,學生自然生成新知。
【活動4】做一做(鞏固提升)
問題3:下列命題是真命題還是假命題?
(1)如果a是有理數,那么a2+1>0;
(2)若∠1+∠2=90°,∠3+∠2=90°,則∠1=∠3;
(3)若a2>b2,則a>b;
(4)垂直于同一直線的兩條直線互相垂直。
【設計意圖】問題的設置是從學生的已知經驗出發,由易到難,由數到形,層層遞進,最后一題還引導學生通過畫圖解決,讓學生充分交流各自的判斷方法,引導學生體會真、假命題的辨別,對本節課的新知能夠及時鞏固提升。
3.反思悟學
師:本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哪些內容?你又掌握了哪些新方法?
【設計意圖】對照板書內容,引導學生回顧學習歷程,采用“框架式”的小結,利于學生建構知識體系。
三、教學反思
“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但無論采用何種方法,以生為本,學為中心,方是根本之道,諸法之魂。走進課堂,面對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體,教師不能無視學生所呈現的生命信息。教師只有關注學情,愛滿課堂,適時調控,靈活選擇切實可行的方法,才會收獲好的教學效果。
1.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本節課,筆者通過情境引領、問題導學的方式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用自己編想的“鐘吾數”引起學生好奇心,讓學生產生認知沖突,激發探究“定義”的欲望,從而揭示定義的本質與作用,自然引出“命題”,進而喚起學生對命題探究的興趣與熱情。
2.建構完整知識體系
教學其實就是經驗與經驗的對接,是將教材中的間接經驗與學生的直接經驗對接,將成人的知識經驗與兒童的知識經驗對接,將抽象的學術經驗與直觀的生活經驗對接等。本節課筆者從“數”與“形”兩個方面設計問題,通過已有知識與經驗的回顧,實現新舊知識的“對接”,為定義與命題的學習提供了豐富的認知素材,奠定了深厚的心理感知基礎,較好地形成了新的知識經驗與知識結構。但學生對表述不明顯的命題,找出條件與結論還有點困難,即使改寫成“如果……,那么……”的形式,也還是有語言組織不到位等現象,這些還需要教師多采用實例啟發學生理解概念,真正把握命題的結構,從而建構起真實的、完整的、科學的知識體系。
3.為“思維之旅”引線搭橋
學生學習數學是在經歷“思維旅行”。每一節課的經歷對學生來說,都是學習生涯中寶貴的人生財富。好的課堂教學對師生的影響是久遠的,這就要求教師教學時,在關注學生的基本活動經驗,考慮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的同時,要能以問題為平臺引導教學,問題的設置與解決應層次分明,拾級而上,以“點”為根,以“線”貫穿,以“過程”訓思維,以“思想”提能力。本節課以“認偶數,說理由”為起點,目標直指“定義”,然后回憶諸多“定義”,溫習已學,內化認知,深化概念理解,接著又依托“定義”的作用之一“判斷”,實現目標——命題的學習。此時,又分三個步驟“慢慢道來”:第一步,解決什么是命題;第二步,對命題結構加以分析;第三步,針對判斷的正確與否,進行真、假命題的探析。教學不是急于求成,而是“一波三折”,關注過程,授之以漁,讓學生學會分析(問題分解法、畫圖分析法、關聯分析法等)。此外,教師應注重多用啟發式的語言,讓學生“聽、說、讀、寫、畫、思”等,循循善誘,引發學生思考,得出結論。學生經歷了探索過程,就能在知識慢生長過程中,體會到學習的快樂。
(作者單位: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王官集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