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現代官僚制功能缺陷的再審視

2024-09-15 00:00:00趙春雷
理論導刊 2024年9期

摘 要:幾乎所有公共機構現今仍未擺脫現代官僚制,但現代官僚制在應對重大災害上具有功能缺陷:災害的突發性要求公共機構進行前瞻性準備,但官僚制例行公事、終身任職、去人格化等特征抑制官員的風險意識和主動精神;災害的危急性要求公共機構快速反應,但官僚制照章辦事、權力本位、層級節制等特征使其難以快速行動;災害的受關注性要求公共機構運作透明規范,但官僚制的封閉性、非民主性等特征不利于公共機構規范透明運作。盡管如此,在目前尚未找到更佳替代模式的情況下,應在重新認識現代官僚制的基礎上,將它的一些固有特點轉化為應對重大災害的優勢,并從思想、機制、技術等方面對公共機構進行現代化改造,提升公共機構應對重大災害的能力。

關鍵詞:現代官僚制;重大災害;功能缺陷

中圖分類號:D0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24)09-0047-07

引言

進入21世紀,全球性或地區性重大災害時常發生,給全世界或當地人們的生命、健康和財產造成了巨大損失,在此背景下,如何提升公共機構應對重大災害的能力就成為世界各國面臨的重要課題。而直到今天,幾乎所有公共機構仍或多或少地具有現代官僚制的特點。因此,要提升公共機構應對重大災害的能力,就不能忽視官僚制組織模式與重大災害應對工作之間的契合性問題。辯證來看,現代官僚制在應對突發重大災害時既能發揮積極作用,也存在消極功能,從提升公共機構應對重大災害能力的角度而言,有必要探明現代官僚制在應對重大災害上的功能缺陷并找到恰當的解決策略。

現代官僚制是指由韋伯(Max Weber)發現的建基于“合理—合法”型權威之上的組織模式,區別于建基于其它權威之上古代官僚制。不過,西方人對官僚制(為表述方便,文中所言官僚制在未予特殊說明時皆指現代官僚制)弊病的指摘早在韋伯以前就開始了,格里姆(Baron de Grimm)在1764年就指出當時法國存在“循章辦事”的官僚?。?]9。實際上,韋伯也指出了人類存在隨著官僚制的應用而陷入“理性的牢籠”[2]的風險。之后,學者們主要從四個視角繼續挖掘官僚制的功能缺陷:一是政治學視角,強調官僚制具有很強的封閉性,這使它成為一種“反民主的力量”[3]。二是社會學視角,認為官僚制的去人格化導致組織被看作沒有情感的機器,官員被看作缺乏自主性的“機器上的齒輪或螺絲釘”[4],組織的整體運作要求犧牲掉“較卓越成員的個性”[5],從而導致官員人格發生扭曲[6]251-252。三是經濟學視角,認為官僚具有“經濟人”特征,首先追求自身利益而相對“忽視公共利益”[7],帶來諸如“預算最大化”[8]51、“尋租”[9]等現象。四是管理學視角,認為官僚制的特征易導致組織規模膨脹[10]、官員不勝任[11]、墨守成規、響應速度低下[12]等問題,產生無法快速行動或創新的僵化問題[13]168,缺乏應對新問題的靈活性,最終成為“死亡的軀殼”[1]9。

盡管當前有關官僚制功能缺陷的研究成果已非常豐富,但往往立足于官僚制理論本身,由理論演繹出官僚制的一般功能缺陷,缺乏對官僚制在特殊情境中功能缺陷的系統性考察。鑒于此,本文將官僚制置于重大災害應對的具體情境之中,系統地探究它在這種情境中的功能缺陷并提出應對之策,以期深化對官僚制的認識。

一、重大災害對公共機構應對行動提出的要求

本文所言“重大災害”是指主要由自然因素引發的一定范圍內對大量人員的生命、健康和財產造成重大損失的突發事件,如高強度的地震、重大傳染病、大型海嘯等。由于重大災害往往給公私利益帶來巨大損失,因此相關公共機構尤其是政府應承擔起應對重大災害的責任。需要說明的是,公共機構的應對行動包括災前預防、災中應對、災后重建三項基本內容,受篇幅限制,也為使探討的話題更聚焦,本文僅探討公共機構的災中應對行動。雖然重大災害多種多樣,但它們的發生具有一些共同特征,相關公共機構須依據災害發生過程的特征有針對性地應對,才能確保應對行動的有效性。結合本世紀國內外已發生的重大災害的共同特征來看,公共機構的應對行動應符合以下要求。

(一)災害發生視角:災害的突發性要求公共機構進行前瞻性準備

重大災害發生的時間和地點目前尚無法準確預測,它們的發生往往出人意料,因而具有突發性。災害的突發性意味著社會從正常狀態到危機狀態之間缺乏足夠長的過渡階段,如果等災害發生后再謀劃應對之策,往往錯過最佳應對時機。因此,盡管災前無法預測災害的發生,但相關公共機構仍有必要進行前瞻性思考,平時就做好應對重大災害的準備工作,這主要包括三個方面。

第一,儲備應急物資。重大災害突發往往意味著全社會在短時間內會消耗或使用超出正常需求量的特定物資。例如,重大傳染病發生后需要大量防護用品,大型地震發生后需要大量破拆器具,重大水災發生后需大量抽排水設備……如果災害發生后再增加相關物資的采購或生產,往往難以在短時間內跟上物資需求增加的速度,導致災害爆發初期全社會范圍內出現相關物資的短缺。要防止這一問題出現,穩妥的方法就是提前做足相關物資調配的準備工作。

第二,制定應急預案。重大災害的應對需要社會各方力量的參與和各種資源的投入,要確保應對行動有序開展,不僅需要明確各參與方的具體責任和各種資源的歸屬,還要對它們進行有效協調和合理分配,如果等災害爆發后再做這些工作,往往耗費較長時間,影響應對工作的開展。因此,為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相關公共機構應在充分溝通的基礎上提前制定科學的應對預案,明確責任和配置資源,確保各方能在災害發生后依據預案快速采取行動。

第三,保持危機意識。重大災害具有突發性意味著它們在未來隨時都可能發生,雖然相關公共機構在平時可為應對災害儲備物資和制定預案,但這些工作并非一勞永逸,因為社會總處于不斷發展變化之中,隨著時間的推移,新的救災資源、技術和方法會不斷產生。公共機構應根據情況的發展變化,及時更新應對災害的物資儲備和預案,并不斷檢驗物資和預案的有效性,持之以恒地做好應對重大災害的準備工作,這就需要相關公共機構在平時保持危機意識,做到居安思危。

(二)災害損害視角:災害的危急性要求公共機構快速應對

重大災害發生后大量人員的生命或健康會處于高風險之中,如果不在最短的時間內給予救援,往往帶來大量人員傷亡的嚴重后果。而且,應對行動越遲緩,不僅傷亡人員會越多,傷者的受損害程度往往也越高,由此凸顯出重大災害發生所造成事態的危急性。重大災害的危急性對相關公共機構的干預行動提出的要求主要有三個。

第一,盡早介入。重大災害的危急性意味著相關公共機構越早進行干預,就越能減少受災群眾的生命和健康損失,甚至會減緩一些災害的發展進程,抑制災害的影響范圍。例如,如果在傳染病未擴散前就實施有效防控,就可將它控制在較小的范圍內,病毒感染的人數越少,造成的生命和健康損失就越小。因此,公共機構應在重大災害發生后盡可能早地采取干預行動。

第二,加快運轉速度。重大災害的危急性意味著時間就是生命,應在最短的時間內幫助受災人員脫離險境,因為救援行動持續時間越長,有的人處于險境中的時間也越長,他們的生命和健康發生損失的概率就越大。而要盡可能地縮短應急干預的時間,相關公共機構通常需要打破常規運行狀態,大幅提高運轉效率,確保自身運轉能跟得上其他機構的快節奏和高強度,爭取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災害救援和控制工作。

第三,大幅增加應急服務供給。重大災害發生會導致大量人員的生命、健康或財產處于危險中,他們需要獲得及時的救治或救助服務(以下統稱為“應急服務”),而此時應急服務的需求數量往往會超出平時供給的最大數量。在此情況下,要滿足劇增的應急服務需要,僅僅通過加速公共機構運轉的方法往往并不能解決問題,還需通過其他途徑大幅增加應急服務供給,例如,發生重大傳染病時快速修建臨時醫院等。

(三)災害外部效應視角:災害的受關注性要求公共機構運作規范透明

重大災害會帶來諸多外部影響,從影響公共機構應對行動的角度看,最主要的外部效應就是公眾的關注。由于重大災害往往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對公眾心理造成巨大沖擊,他們往往站在公共利益立場上,希望災害能得到有效應對。因此,他們在關注災害本身的同時,也會關注公共機構的表現。在此情況下,相關公共機構就易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公共機構的公共屬性決定了他們一旦受到公眾關注,就須滿足公眾的合理期待。

一方面,行動過程要公開透明。重大災害發生后,許多社會成員都關注公共機構應對災害的狀況,希望了解相關信息,尤其是為救災提供捐贈的人更是希望能及時得到反饋。如果公眾無法及時獲得足夠真實的相關信息,不僅可能導致小道消息滿天飛,而且相關公共機構也易招致公眾的批評,降低公眾的配合度,進而增加應對災害的難度。因此,公共機構在應對重大災害時必須保持公開透明,讓公眾及時、全面了解災害應對工作的進展。

另一方面,應對行動要高效規范。在現代信息社會中,互聯網的廣泛應用以及現代通訊工具的普及不僅提升了公眾的信息獲取能力,也使公眾也可便利地在網絡上發表并傳播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如果公共機構應對重大災害缺乏效率或欠缺規范,一旦被公布于網絡,相關信息會快速傳開,對公共機構形成強大輿論壓力。因此,為防止在重大災害應對行動中陷入被動,公共機構應盡量保證自身應對行動高效且規范。

二、官僚制應對重大災害的功能缺陷

重大災害對相關公共機構的應對行動提出了特定要求,只有符合這些要求,才能確保應對行動的有效性。但直到今天,幾乎所有公共機構仍未擺脫官僚制組織模式。理論上講,官僚制的一些組織特征可能會對公共機構采取應對行動產生負面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抑制公共機構為應對災害進行前瞻性準備

官僚制組織模式滋長了官員的惰性,進而抑制其為應對未來重大災害做前瞻準備的積極性。

第一,官僚制的例行公事抑制公共機構進行前瞻性準備。官僚制具有效率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官員通過重復處理相同或類似問題,不斷熟悉日常事務的處理方法,經過長時間重復,在工作上逐漸由生手變成熟手。但“任何從事日常事務工作的機構都容易陷入例行公事”[14],最終會形成官僚組織運行的慣性。由于公共機構所處環境相對穩定,官員通常無需對工作方法做出大幅調整,這樣的狀態長時間維持,往往使他們滿足于安穩的工作狀態而忽略未來的風險,公共機構應對未來的積極性就“被官僚機構例行公事的單調乏味所取代”[15]。

第二,官僚制的職務常任抑制公共機構進行前瞻性準備。官僚制執行官員“終身任職”[16]1101,只要個人無過錯,即使組織整體運作出現大問題,通常也不用成員個人承擔責任,這往往使其“政治責任感缺失”[17],無需過多考慮未來突發狀況對組織的影響。在此情況下,風險意識和災害意識通常也就非常淡薄。而為整個組織運作承擔責任的政治領導通常都有任期,在一定時間內組織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他們往往更看重創造短期即見成效的政績,而不愿拿出大量資源為應對長遠風險做準備。

第三,官僚制的去人格化抑制公共機構進行前瞻性準備。非人格化是官僚制的基本特征之一,它意味著官員“不過是一部無休止運轉的機器上的一個小齒輪,這部機器為他規定了一條實質上是固定的行進路線。官員受托執行專門的任務,通常不可能由他,而是由最高層開動或制動機器”[16]1127,也即官員在公共機構中通常只按上級意志行動,缺乏足夠的自主能動性,易處于被動應付的狀態。在此情況下,他們更傾向于將自身看作社會問題的解決者而非預防者,缺乏為未知重大災害主動做好準備的積極性。

(二)不利于公共機構在災害發生后做出快速應對

官僚制組織模式不僅不利于調動組織成員為應對重大災害做準備的積極性,也不利于公共機構在重大災害發生后做出快速應對。

第一,官僚制要求照章辦事不利于公共機構快速反應。法理型權威是官僚制的基礎,它生成和存續的基礎是正式規則。就此而言,正式規則在官僚組織內擁有最高權威,官員實施的任何行為必須有規則依據,否則就會受到相應懲罰,這使得官員一般嚴格按照規則操作。嚴格遵照規則辦事可防止官員借組織權威侵害公共或他人的利益,但由此產生的強化效果可使官員將“作為手段的規則變成最終目的”[18],產生教條主義和拒絕改革的“惰性”[13]196,即使環境發生了變化也會盡量維持原有的行為模式,出現凡勃侖(Thorstein B. Veblen)所說的“訓練有素的無能”[6]299等問題,典型地表現為“一旦發生偶然事件,既定條件改變,習慣于墨守成規的行政人員便會反應遲鈍”[19]。

第二,官僚制奉行權力本位不利于公共機構快速擴能。官僚制中的官員享有“特別突出的重要權力地位”[16]1131,而且權力越大個人收益往往越多,于是,“追求個人功用最大化”[8]35的官員傾向于壟斷手中的權力。在官僚組織因事設職而無法快速大規模增加工作人員的情況下,公共機構要想快速增加應急服務供給,除加速自身運轉外通常只有兩種選擇:與其他主體分享權力和引入先進管理技術,前者可借助其他主體增加應急服務,后者可加快事務處理速度從而增加應急服務,但前者帶來的權力分享和后者帶來的組織結構調整都會削弱官員的權力,這往往使得他們缺乏推進分權改革和技術革新的積極性,無法建立起快速增加應急服務的多元渠道。

第三,官僚制強調層級節制不利于公共機構快速行動。官僚制內部存在嚴格的權力層級結構。在這一結構中,“權力不平衡地集中在上層”[13]13,并且“官員典型地由上級權威任命”[16]1099,由此形成“高級職務監督低級職務的上下級隸屬體系”[16]1096,下級的權力、地位、晉升、獎懲等事項都與上級密切相關。在此情況下,為了贏得上級認同和規避自作主張帶來的風險,下級往往選擇嚴格按照上級意志行事,久而久之,就會形成“過度遵從的結構”[6]302。而如果凡事由上級做出決策,會使相關決策信息的傳遞距離相對較長,拉長決策時間,有時使處于底層的公共機構難以對突發的災害采取快速行動。

(三)阻礙公共機構運作的透明化與規范化

正式組織都具有相對獨立性,表現為與外部環境之間存在較為清晰的邊界,組織邊界的作用之一就是阻隔內部特定信息的外泄,而官僚制則提升了公共機構的信息壟斷能力,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公共機構運作的透明化,而透明度不高,公共機構運作的規范性就難以保證。概括而言,官僚制阻礙公共機構運作的透明化與規范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官僚組織的封閉性阻礙公共機構運作的透明化與規范化。官僚制傾向于官員任職終身,組織內部人員相對穩定,與外部環境間的邊界非常清晰,這樣的組織結構有助于促生官員群體相對獨立的利益,“維持并擴張自身的行政地位和權力”[20]。而官員的行政地位與權力建立在壟斷特定組織信息的基礎上[21],于是,官僚組織“總是傾向于排斥公眾,盡可能隱蔽它的信息”[16]1132。同時,公務機密作為“官僚制的特殊發明”[16]1132,可被用作“對幾乎任何事情進行保密”[16]1132的借口,使保密事項“大大超出這些受功能性保密動機驅使的領域”[16]1132。在此情況下,官員易脫離公眾監督實施非規范化操作。

二是官僚制的非民主性阻礙公共機構運作的透明化與規范化。官僚制中官員通過考試任用等非民選方式產生,也即官員之所以獲得任命,不是因為他們代表了選民,而是因為他們符合崗位要求,這種強調專業要求而忽視選民意見的做法與“普選產生官員的形式‘民主’原則存在沖突”[16]1101,再加上官員在其權限內可自主作出決定,無需經過民主決策,因此,民主治理與“官僚制的‘統治’是格格不入的”[16]1130。由于官員不用直接對民眾負責,也就可以規避民眾監督,這為他們壟斷相關信息和非規范化操作提供了機會。

三、彌補官僚制應對重大災害功能缺陷的策略

從官僚制理論設定的組織特征看,官僚組織在應對重大災害方面存在功能缺陷,這些缺陷在國內外公共機構應對重大災害的過程中均有所顯現。例如,2005年美國“卡特里娜”颶風造成1300多人死亡,白宮對此發布調查報告指出,聯邦政府存在“救援反應遲緩”等問題,該問題產生的原因是政府部門“缺乏計劃、組織和領導不力以及應急管理人員經驗不足等”[22];2021年鄭州“7·20”特大暴雨過后,國務院災害調查組認定鄭州市存在“市政府及有關區縣(市)、部門和單位風險意識不強,對特大災害認識準備不足、防范組織不力、應急處置不當”等問題[23]。一旦公共機構應對重大災害出現功能問題,往往會造成不可估量的損失。公共機構要避免出現功能問題就需要對自身進行改革,但現實中的組織改革能否幫助公共機構擺脫官僚制理論設定的功能失調的“宿命”呢?要回答這一問題,必須在對官僚制進行再認識的基礎上,對公共機構進行現代化改造。

(一)全面理性地看待官僚制在應對重大災害中的作用

現在是“一個官僚制度備受責難和鄙視的時代”[24],盡管個別學者竭力為官僚制辯護[25],但更多學者則做出了猛烈批評,認為官僚制是“一種不可能根據其錯誤來糾正其行為的組織”[26],應該將其“解構”[27]“超越”[28]或“擯棄”[29]。盡管如此,人類尚無法建構出“一種在整體上能取代官僚制并具備像官僚制那樣完備的特征鮮明的占主流的組織形式,都沒有改變官僚制仍作為一種主要的組織形態和基礎的事實”[30],一些批評官僚制的學者也認為現代社會不能擺脫官僚制[31],這意味著現階段人類仍需與官僚制共處下去。在此情況下,為使公共機構在未來能更好地應對重大災害,需要對官僚制持更具建設性的看法,更加全面理性地看待官僚制在應對重大災害中的功能。

第一,官僚制現今仍是應對重大災害的重要組織模式。在官僚制出現以前,其它組織模式(如家長制等)曾作為主流組織模式被廣泛應用,但隨著社會發展,人類對自身活動的組織模式不斷進行批判、改造和選擇,最終官僚制發展成為一種“持久性的存在”[32],成為今天主流的組織模式。人類之所以如此選擇,是因為相對其它既往和既有組織模式,官僚制的理性化程度最高,在組織大規模群體活動方面可達致最起碼的效率,再加上現階段人類尚未找到更好的替代組織模式,所以直到今天,官僚制的“核心原則和特征并沒有受到根本的挑戰”[33],甚至“所有試圖削弱官僚制的努力,往往都會導致它進一步強化”[34]。在此情況下,可選的策略只能是盡最大可能彌補官僚制的缺陷,以盡可能地防止它們在應對重大災害時出現功能問題。

第二,公共機構具有相對于官僚制理論的獨立性?,F實中,盡管公共機構具有官僚制的基本特征,但其建立和運行幾乎不以官僚制理論為指導,原因主要有三個。一是公共機構中許多官員不了解官僚制理論,由于公共機構中大量人員并未接受過專門的社會科學教育,根本不知何為官僚制理論,也就不可能用該理論指導公共機構的建設和運行。二是官僚制是韋伯等人對當時已存在的官僚組織基本特征的概括,主要具有解釋功能,指導實踐的功能非常有限,公共機構難以用官僚制理論指導自身建設和運行。三是官僚受到反官僚主義輿論的波及在現代社會中帶有貶義色彩,所有公共機構都忌諱與“官僚”一詞沾邊,因此即使熟悉官僚制理論,官員通常也不會有意識地用官僚制理論指導組織的建設和運營。這意味著現實中公共機構的建設和運營相對獨立于官僚制理論,由理論推導出來的官僚制的功能缺陷并不必然出現在每個公共機構身上。例如,發生自然災害后,有些公共機構應對不力,但也有一些公共機構表現出色,這說明現實中的官僚組織可以在恰當的條件下迅速做出適應性調整,在應對重大災害時展現出足夠的彈性和靈活性[35]。

第三,公共機構應對重大災害能力的強弱并不取決于官僚制,而取決于運用官僚制的人。面對重大災害時,現實中官僚組織的效能呈現出差異性,有的表現較差,有的表現較好,這說明一些公共機構在應對重大災害時表現不佳的主要原因不是因其采用了官僚制,而是因其未正確地應用官僚制。盡管官僚制的功能缺陷在應對重大災害時會或多或少地暴露出來,但人們在暴露出的缺陷面前可發揮主觀能動性及時予以彌補。如果能夠及時彌補公共機構的功能缺陷,推動公共機構適應時代、環境、技術的發展變化及時做出調整,那么公共機構在面對重大災害時就可更加高效地予以應對。

(二)將官僚制的固有特點轉化為應對重大災害的優勢

唯物辯證法不僅認為任何事物都可一分為二,而且認為兩個方面在一定條件下可相互轉化,在看待官僚制應對重大災害的功能上也應如此。鑒于此,為提升公共機構應對重大災害的能力,應在更充分發揮官僚制責任明確、政令統一、專業管理等優勢的同時,盡量創造條件將官僚制一些可能不利于應對重大災害的特點轉化為應對重大災害的優勢。

一方面,將照章辦事轉化為對重大災害的依規行動。進入新世紀以來,各國在應對重大災害的過程中取得了不少經驗和教訓。在此情況下,每個國家有必要總結已經或正在發生的重大災害的發生衍化規律,吸收他國應對的經驗和教訓,建立健全應對重大災害的規則體系,并隨著新的經驗教訓的獲得、新的應對方法和技術的出現、未來預測準確度的提升等及時對規則進行更新,盡量使規則能夠有效應為未來的各種意外情況。在災害應對規則日益完善的情況下,無論平時還是災害突發時,公共機構都可依據既定規則采取應對行動,避免應對工作陷入慌亂,由此,官僚制照章辦事的優勢也就得以發揮。

另一方面,借助科層結構傳導公共機構改革的動力。官僚通常具有抗拒改革的惰性,因而公共機構改革的啟動通常需要外部力量的驅動。實際上,驅動公共機構改革的動力最初往往來自不滿意的公眾,由于政治領導人需要對公眾負責,因此官僚機構改革通常由政治領導人直接發起。針對重大災害應對中公共機構暴露出的問題,國家頂層設計可站在宏觀層面謀劃長遠戰略,并為實現長遠戰略推動公共機構改革。在決定推動機構改革的情況下,可借助層級節制的組織結構一層層向下傳導改革的推動力,通過改革提升公共機構應對重大災害的能力。

(三)公共機構適應重大災害應對的需要進行自我改造

官僚制理論只描述了官僚組織應具備的基本特征,并未限定組織結構和運行的全部細節,這意味著公共機構可在維持既有基本結構和運行模式的情況下進行自我改造,以彌補自身的功能缺陷。針對本世紀以來各國在重大災害應對中暴露出的問題,結合現代管理理念、最新的應急管理理論和當代科技的新發展,公共機構的改造應著重從三個方面推進。

第一,思想改造。官僚組織的運行狀況最終取決于運用官僚制的人,而人的行為又主要受其思想引導。因此,要彌補公共機構在應對重大災害上的功能缺陷,就必須對其官員進行思想改造。從優化公共機構運行角度看,應以最新的現代管理思想幫助官員確立起責任意識、奉獻精神、終身學習理念等,使其有積極性也有能力推動組織革新和發展,確保公共機構以最佳狀態參與重大災害的應對。從應對災害的直接需要來看,要通過普及相關災害知識幫助官員確立起并保持重大災害隨時可能發生的危機感,使他們居安思危,為應對未來的重大災害做好心理和物質上的準備。

第二,機制改造。針對本世紀以來在重大災害應對中暴露出的主要問題,公共機構需著力優化的機制主要有四個。一是重大災害防備機制。各機構根據自身在災害應對中擔負的責任,在科學預測基礎上制定恰當的應對預案,同時做好充足的物資、人員和服務儲備,并根據社會變化及時更新方案和儲備,確保在發生重大災害時可從容應對。二是加速運行機制。在保證服務質量的前提下,通過優化業務辦理流程、縮減業務流轉環節、設定業務辦結時限等方法加快事務處理速度,在平時就保持公共事務處理的高效率,確保在危急狀態下做出快速反應。三是全流程信息公開機制。將災害應對所有環節的信息全部實時上網公開,并建立健全信息反饋機制,及時聽取公眾意見并改進工作。四是應急服務快速增加供給機制。建立并維持與非政府主體的伙伴關系,借助民間或市場力量增加應急服務供給。

第三,技術改造。從應對重大災害的角度看,當前可引入且有必要引入的新技術主要有三種。一是現代智能辦公技術?,F代智能辦公技術已相對成熟,公共機構應在積極引入的基礎上,適應這類技術應用的要求調整組織結構、工作流程、職位設置和人員配備,以提高自身運行效率。二是區塊鏈技術。雖然區塊鏈技術目前尚不成熟,但它的初步應用已顯現出其在數據共享方面的廣闊前景,公共機構可利用該技術與各方共享災害應對信息,提高自身透明度。三是現代物流倉儲技術、現代運籌學、控制論等理論在物流管理中的應用優化了物流倉儲過程,節省了物流成本和時間,由于一些公共機構承擔著救災物資的儲備、分配、運送等工作,引入現代倉儲物流技術,可實現相關物資的高效倉儲和快速配送。

參考文獻:

[1] 馬丁·阿爾布羅. 官僚制[M].閻步克,譯. 北京:知識出版社,1990.

[2]馬克斯·韋伯.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M]. 康樂,簡惠美,譯. 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182.

[3]戴維·畢瑟姆. 官僚制:第2版[M]. 韓志明,張毅,譯. 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116.

[4]彭新武. 官僚制:批判與辯護[J]. 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5):60-67.

[5]J.S.密爾. 代議制政府[M]. 汪瑄,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89.

[6]羅伯特·K.默頓. 社會理論和社會結構[M]. 唐少杰,等譯. 南京:譯林出版社,2008.

[7]姜爾林. 西方現代官僚制的困境及中國實踐的啟示[J]. 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8(6):101-106.

[8]威廉姆·A.尼斯坎南. 官僚制與公共經濟學[M]. 王浦劬,等譯. 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4.

[9]BUCHANAN J M. Rent-seeking and profit-seeking[C]//BUCHANAN J M, TULLOCK G. Toward a theory of the rent-seeking society. College Station: Texas A & M University Press, 1980:3-15.

[10]諾斯古德·帕金森. 官場?。ㄅ两鹕桑跰]. 陳休征,譯.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2:1-12.

[11]勞倫斯·J.彼得,雷蒙德·赫爾. 彼得原理[M]. 閭佳,譯.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 2007:4.

[12]何哲. 科層官僚制的困境與人類新時代的行政體系構建[J]. 新視野,2018(3):73-79.

[13]安東尼·唐斯.官僚制內幕[M].郭小聰,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14]中央編譯局. 國際共運史研究資料:盧森堡專輯[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98.

[15]理查德·貝拉米. 自由主義與現代社會:一項歷史論證[M]. 毛興貴,等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42.

[16]馬克斯·韋伯. 經濟與社會:第2卷[M]. 閻克文,譯.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

[17]葉笑云. 現代政治的困境及其“救贖”:析韋伯的政治家“責任倫理”思想[J]. 道德與文明,2013(2):91-98.

[18]孫宗鋒,孫悅. 組織分析視角下基層政策執行多重邏輯探析:以精準扶貧中的“表海”現象為例[J]. 公共管理學報,2019(3):16-26.

[19]劉軍強,謝延會. 非常規任務、官員注意力與中國地方議事協調小組治理機制:基于A省A市的研究(2002~2012)[J]. 政治學研究,2015(4):84-97.

[20]戴維·比瑟姆. 馬克斯·韋伯與現代政治理論[M]. 徐鴻賓,等譯.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72-73.

[21]馬克斯·H.布瓦索. 信息空間:認識組織、制度和文化的一種框架[M]. 王寅通,譯.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0:354.

[22]白宮發表“卡特里娜”颶風調查報告[N]. 經濟參考報,2006-02-25(03).

[23]河南鄭州“7·20”特大暴雨災害調查報告公布[N]. 人民日報,2022-01-22(05).

[24]馬駿,葉娟麗. 西方公共行政學理論前沿[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80.

[25]查爾斯·葛德塞爾. 為官僚制正名:一場公共行政的辯論[M]. 張怡,譯. 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

[26]CROZIER M. The bureaucratic phenomenon [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4:32.

[27]戴維·約翰·法默爾. 公共行政的語言:官僚制、現代性和后現代性[M]. 吳瓊,譯.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286.

[28]張康之. 超越官僚制:行政改革的方向[J]. 求索,2001(3):32-36.

[29]戴維·奧斯本,彼德·普拉斯特里克. 摒棄官僚制:政府再造的五項戰略[M]. 譚功榮,劉霞,譯.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14.

[30]竺乾威. 官僚化、去官僚化及其平衡:對西方公共行政改革的一種解讀[J]. 中國行政管理,2010(4):47-50.

[31]張乾友.權力還是價值:官僚制何以持久存在?[J].探索與爭鳴,2023(1):81-89.

[32]HUMMEL R P. The bureaucratic experience:Fourth Edition[M].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1994:ⅷ.

[33]段嘯林.重新發現官僚制:西方公共行政理論對官僚制的再思考[J].公共行政評論,2015(5):129-153.

[34]GRACBER D. The utopia of rules: on technology, stupidity, and the secret joys of bureaucracy[M]. London: Melville House, 2015:9.

[35]張桐.官僚制是一個僵化結構:官僚制結構的彈性與擴張[J].公共管理與政策評論,2019(2):53-61.

【責任編輯:雨蕙】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精品福利视频| 天堂在线视频精品| 播五月综合| 永久免费无码成人网站| а∨天堂一区中文字幕| 日韩天堂视频| 99视频精品在线观看| 亚洲最猛黑人xxxx黑人猛交 | 一级片免费网站| 黄色a一级视频| 欧美视频在线第一页| 国产青榴视频| 99热线精品大全在线观看| 欧美视频在线观看第一页| 97精品久久久大香线焦| 成年看免费观看视频拍拍| 国产人人乐人人爱| 国产乱人激情H在线观看| 亚洲乱码视频| 国产欧美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AV男人的天堂| 野花国产精品入口| 欧美激情第一欧美在线| 亚洲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图片| 亚洲成a人片| 五月丁香在线视频| 幺女国产一级毛片| 国产精品成| 高清乱码精品福利在线视频| 亚洲人网站| 在线国产你懂的| 国产自视频| 国产一区亚洲一区| 一级毛片中文字幕| 精品国产成人a在线观看| 日本精品影院| 国产精选自拍| 中国一级毛片免费观看| 久久国产精品娇妻素人| 99热这里只有精品久久免费| 免费一级毛片不卡在线播放| 免费av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免费高清毛片| 亚洲欧美在线看片AI| 久久一本精品久久久ー99| 天天干天天色综合网| 亚洲va精品中文字幕| 亚洲第一天堂无码专区| 国产成人调教在线视频| 亚洲永久免费网站| 久久精品国产999大香线焦| av一区二区无码在线| 456亚洲人成高清在线| 婷婷午夜天| 特级aaaaaaaaa毛片免费视频| 97色婷婷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亚洲欧美日韩动漫| 国产一在线|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视频| 成人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热线99精品视频| 成人精品午夜福利在线播放| 日本成人不卡视频| 欧美午夜视频在线| 91啦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国产一区| www欧美在线观看| 国产真实乱了在线播放| 午夜精品福利影院| 怡春院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日本午夜精品一本在线观看| 国产一级在线播放| 亚洲黄色成人| 亚洲日韩在线满18点击进入| 成人免费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国语对白| 国产精品密蕾丝视频| 国产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青青久视频| 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 国产丝袜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下载| 亚洲精品卡2卡3卡4卡5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