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科學家曾通過對學生的大腦進行掃描監測發現,當學生處于好奇心被激發的狀態時,他們腦中的尾狀核會被激活,尾狀核里密集分布著傳遞多巴胺的神經元,而多巴胺正是愉悅感的來源之一。換言之,好奇心能夠使人感到快樂。
然而某機構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雖然有80%的人認同好奇能帶來快樂這一觀點,但只有20%的人認為自己擁有好奇心。隨之而來的疑問是: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好奇心都去哪兒了呢?
請結合生活經驗,談談你的想法。
好奇不僅是人的天性,更是文明的源頭之一。人們因好奇而思考,因思考而行動,因行動而推動生活與世界的發展變化。小孩子總是生活在好奇之中,然而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對外界的探索欲望卻在逐步減少,好奇心也日漸萎縮。
這種現象背后的原因無疑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尤其值得人們深思的,或許是網絡高度發展帶來的巨大影響。
首先,當下的人們獲取信息的成本越來越低,獲得答案的方式越來越便捷多元。似乎沒有什么問題不能通過搜索引擎或人工智能來解決。在這種“得來全不費工夫”的便利之下,人們很難體會到好奇驅使的探索過程帶來的成就感。
我們常常用“信息爆炸”來形容當下,人們甚至無須主動去好奇,信息的洪流已經將人淹沒。然而,這些信息往往紛雜無序,需要人們耐著性子仔細篩選。在如今快節奏的社會中,好奇需要付出的時間成本,事實上在無形中殺死了好奇心。因為現代人已經足夠繁忙,忙著工作,忙著學習,忙著生存,很難再為好奇心付出額外的時間與精力。
其次,互聯網還放大了好奇心的負面反饋。無論是網購、用餐,還是旅游,人們越來越關注網上其他人的評價。往往在看完這些評價后你發現,你心心念念的“詩和遠方”,也許正是某人渴望逃離的瑣碎日常。還沒等你去親自體驗,看了評價,好奇的濾鏡已經碎了一地。于是,越來越多的美好與幻想正在經歷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所謂的“祛魅”過程:褪去魅力光環,露出一地狼藉。失望多了,人們也就不得不學著降低期待,“戒掉”好奇。
“祛魅”這一概念,確實源于馬克斯·韋伯的社會學理論。但在韋伯那里,“祛魅”應該被理解為“祛除魅惑”“祛除魔力”,而不是文章里所認為的“褪去魅力光環”。
原來這個“魅”是魅惑或者魔力的意思,看來我們確實很容易用錯。那這里的魅惑或者魔力具體又是指什么呢?
這里所謂魅惑或者魔力,主要是指神秘力量和神圣事物對人類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在以前近代科學還未發展的時代,人類對于世界的認識還不夠全面,因此在世界范圍內,人們普遍相信神秘力量的存在,追求與神秘力量的聯結,并且傾向于為許多現象賦予超自然的解釋。比如在西方中世紀時期,宗教神秘主義者們相信神創造萬物,人則要完全摒棄理性的認知方式,通過祈禱、冥想與齋戒這些內在的修行,接近神的本質。他們認為,人在生活中的種種遭遇都是神的恩賞與懲罰。因此,人的終極價值不在于按照自我意志行事,追求現實世界的幸福,而是在于追求精神上的完美,實現人與神的合一。而在中國,流傳至今的儺戲、貼門神、掛符紙等習俗,都源自古代早期社會人們將疫病與鬼神作祟聯系在一起的認識,這種認識也屬于“魅”的一種。
我們現在知道這些都是非理性的認知方式,而韋伯就是用“祛魅”這個概念來描述現代社會到來后神秘主義和超自然觀念消除的過程,以及文化知識世俗化、理性化與科學化的趨勢。
那么來自神秘主義的魅惑和魔力是如何被祛除的呢?
這就要歸功于文藝復興與啟蒙運動了。文藝復興將人們從對神的絕對信仰中解放出來,確立了“人”的主體地位,幫助人們將視線重新轉向對人性與現實世界的關注,為祛魅奠定了基礎。文藝復興引起人們對自然界的重新認識,又推動了近代科學的發展,哥白尼的“日心說”、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達爾文的進化論等理論相繼提出,讓人們得以更加理性地看待世界。而18世紀的啟蒙運動則更為激進地批判了宗教愚昧與封建專制思想,否定迷信的、超自然力量的存在,鼓勵人們用理性來分析和解釋社會,進一步推動了祛魅的進程。自此,西方社會實現了現代化轉型。
通過祛魅,人們消除了自然的神秘性,因而可以用更加客觀的眼光來看待自然,也就能夠用更加理性化的手段來研究、探索宇宙與世界。同時,神性的消退強化了人對自我主體性的認識,讓人類相信自身能夠通過科學的方式改變世界。在這雙重因素的作用下,祛魅后的世界,科學技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這也是世界進入現代以來為何能夠發展迅速的原因之一。
我明白了?!办铟取本褪蔷芙^訴諸某種神秘莫測的力量,強調用科學、理性的方式來認識世界。那么在我們已經完全擺脫了神秘主義的魔力的現在,“祛魅”一詞是否已經失去了意義?
并不是這樣,實際上,“祛魅”一詞在當下的社會中仍然適用。在韋伯賦予它的意義的基礎上,現在這一概念發展出了更寬泛的含義,不再局限于神秘性的消解,而是泛化為人們對事物的重新審視和理性評估。它的應用范圍從社會學領域拓展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常常會聽到別人說,“我對某個事物祛魅了”,這很可能是在表達“我更加理性地認識了這個事物”。而在如今科技高速發展,人們普遍追求效率至上的社會中,科學技術對人的異化、工具理性導致的人的功利化等現象,又促使人們對現代化進行反思。祛魅推動了世界的現代化轉型,而在高度現代化的當下,現代性本身也進入了一個祛魅的過程。
1.《現代性》
祛魅對世界的影響也并不總是積極的,它還會造成價值多元化和信仰體系的解體,使人變得越來越工具化和物化。如果想要進一步了解祛魅導致的問題,不妨讀一讀當代作家汪民安的《現代性》?!艾F代性”這一概念是在人們與非理性的迷信或宗教信仰占主體的中世紀全面決裂的背景下產生的,涉及政治、經濟、文化、觀念等各個層面。
汪民安的《現代性》是一本關于現代性的入門讀物,篇幅很短,但是它借助多位不同歷史時期的哲學家的思想,介紹了現代社會的發展和沖突,從另一個角度梳理了現代社會如何通過祛魅摧毀了舊世界的神性倫理,轉向金錢至上的世俗利益。
汪民安在書中寫道:“在現代都市主導性的標準化的貨幣經濟中,都市人只能按照嚴格的數字換算方式行動,這樣才能抵御多樣性和可變性帶來的困擾。以前,人和人之間個性式的富有特色的交往,現在蕩然無存……這些敏于算計的都市人,越來越表現出克制、冷漠、千篇一律的退隱狀態。人們的分明個性在不斷地消失。而且,都市中物質文化的主宰,都市中壓倒性的勞動分工使個人越來越孤立?!边@不正是我們當今生活的真實寫照嗎?
2.無聲電影《大都會》
《大都會》是德國導演弗里茨·朗于1927年拍攝的一部科幻電影。電影的故事發生在就當時而言尚屬于遙遠未來的21世紀,舞臺被設置在一座充滿幻想感的“大都會”。在這座未來的都市中,城市被劃分成截然區隔的兩部分:上層到處是高聳的摩天大樓、高架橋等現代化建筑,是一座“永恒花園”,純然一派先進發達的圖景;而下層則是維持上層運轉的永不停止的機械,服務于這些機械的工人終日在暗無天日的地下工廠中勞作。
在這樣被機器操控的城市中,人被徹底物化。在地下工廠工作的工人被視作城市這座巨型機械中的部件,喪失了自己的姓名,只留下代號。相應的,他們失卻了個性、情感、思考與追求,在機械叢林中麻木地從事著重復的勞動。而居住在上層的統治階級則被利益所吞噬,成為金錢的奴隸,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完全為利益交換所取代。
該電影充分展現了利益至上的技術社會中人性的缺位,揭示了祛魅后信仰缺失的高度現代化社會的種種怪象,透露出20世紀初人們對祛魅后果的警惕和對現代性繼續發展的懷疑。這部電影對后來包括《銀翼殺手》《星球大戰》《終結者》在內的諸多科幻電影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編輯: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