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試題追問“P是導致Q的唯一原因(條件)嗎”
這類試題已暗示了P是造成Q的原因,這一點無須否定;要思考的是,P是不是造成Q的唯一原因(條件),還有沒有其他原因(條件)。材料中通常會有“僅僅”“只是”等提示語。下面三道題屬于此類追問。
人們愿意積極主動地接受挑戰,只是因為能從中獲得樂趣嗎?(上海市青浦區2024年二模卷)
人們走進藝術世界,僅僅是為了滿足耳目之娛嗎?(上海市奉賢區2024年二模卷)
提出一個新名詞,有時能幫助破解難題;然而在實際生活中,解決難題似乎并沒有那么簡單。(上海市黃浦區2024年二模卷)這道題的表述可以轉換為:“想要在實際生活中解決難題,能僅僅靠提出新名詞嗎?”
青浦區題,先回答:人們愿意積極主動地接受挑戰,(是因為)能從(挑戰)中獲得樂趣。為何?答曰:接受挑戰,應對挑戰,在積極主動的應對中,人的潛力能被激活;潛力被挖掘后,在激烈的爭斗中,人能通過戰勝對手獲得樂趣;這種樂趣支撐了人接受挑戰的信心、勇氣,讓人不畏懼困難,勇往直前。
再回答:人們愿意積極主動地接受挑戰,并非總是因為能從(挑戰)中獲得樂趣。為何?答曰:人們愿意主動接受挑戰,可能是基于對自我的保護,認為主動應對勝過被動逃避,也可能是基于自身的責任和擔當精神,或者對公共事務的義務,還可能是因為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想在挑戰中鍛煉、提升自我。
最后表達觀點:人們愿意主動接受挑戰,原因很多——可能基于原始的好斗心理,可能是為了從應對挑戰中獲得樂趣,也可能基于責任、義務,以及對個體和群體的保護,還有可能是積極應對與挑戰形成了正向的聯系,即不斷應對挑戰,不斷提升能力,從而不斷獲得樂趣。
奉賢區題,先回答:走進藝術世界,確實是為了滿足耳目之娛。因為能否帶來耳目之娛是對藝術高下的判斷標準之一;藝術本身就有娛樂功能,走進藝術世界,怡情悅興,享受視聽之娛,信可樂也;藝術的審美功能,最直接的體現就是能滿足耳目之娛,如音樂、繪畫、雕塑,其審美價值均建立在滿足耳目之娛的基礎上。
再回答:走進藝術世界不僅僅是為了滿足耳目之娛。因為藝術還有認識功能,人們可以通過欣賞藝術去了解某個流派的歷史、某個藝術品代表的時代精神,走進藝術世界,也是為了理解藝術所表現的真實的倒影;藝術還有教育功能,對藝術作品的欣賞,與藝術世界的共情,能讓人獲得潛移默化的影響,在這一層面上,其功能遠遠超出了滿足耳目之娛,在心靈、精神上都能給人帶來巨大的收獲。
最后表達觀點:人們走進藝術世界,最開始可能是為了滿足耳目之娛,但藝術世界的可貴之處正在于其能通過耳目之娛,給讀者(觀眾)的心靈帶來影響,在審美、認識、教育等方面對讀者(觀眾)產生全面、深刻、持久的作用,其功能絕不僅僅止于滿足耳目之娛。
黃浦區題,先回答:提出一個新名詞,有時能幫助破解現實生活中的難題。因為提出新名詞(如新質生產力),主要帶來的是觀念的更新;而觀念的更新,是有效行動的前提,沒有正確的思想引導,許多努力可能只是緣木求魚;重視新名詞,重視新思維,是面對現實困境的創新與突破,是創造者對復雜處境的前瞻性處置。
再回答:提出一個新名詞,并非解決現實難題的唯一方法。因為提出的新名詞是否符合現實,還需要在實踐中檢驗、修正,只有那些經過實踐檢驗的新名詞,才能引領人們去破解現實生活中的難題;解決難題不僅需要新觀念,還需要其他條件,如具體的路徑、有效的方法、頗有成效的措施、典范的案例參考等,不能停留在對名詞概念的討論上。
最后表達觀點:提出新名詞,可能會帶來新思路,這是“創見”的可貴之處,它可能帶來思想的革新,引導我們選擇正確的道路;但一個被提出的新名詞,即使是天才的設想,也需要在現實中檢驗、修正;就算是經過檢驗后是正確的、能指引方向的新名詞,也只是為破解難題提供了方向;真正解決難題,還需要具體的思路、切實的方法、親身的實踐、艱苦卓絕的努力,等等。
寫作這類作文題時不能否定原判斷,而要對原判斷進行修復、補充,使之完善。
3.試題追問“P1比P2更能導致Q嗎”
有些試題在表述中似乎出現了三個概念,實際上是將前提概念分為兩個下屬概念,即將P分為P1和P2。如有試題問:一秒鐘就能看清一件事本質的人,與花了半輩子也看不清的人相比,前者一定會有更好的命運嗎?我們要將兩個下屬概念“一秒鐘就能看清一件事本質”與“半輩子也看不清一件事本質”合并為一個上位概念“能否迅速看清一件事的本質”,這是前提。結論是“會有好的命運”。試題追問的是:“迅速看清一件事的本質”是不是“會有好的命運”的前提條件?
面對這類試題,建議寫作的思路是:分析兩個表示前提的子概念與表示結論的概念之間的關系。下面四道題屬于此類追問。
有人說,真正的發現之旅不在于找尋新的天地,而在于擁有新的眼光。(上海市浦東新區2024年二模卷)
減少憤怒發生的機會并控制憤怒情緒,比充分表達憤怒更好嗎?(上海市靜安區2024年二模卷)
有人說,在前行的路上,地圖的作用優于指南針。對此你是否認同?(上海市松江區2024年二模卷)
當我們遭受重大人生挫折時,重要的是認清客觀現實,還是安撫自己心理?(上海市寶山區2024年二模卷)
浦東新區題,先回答:真正的發現之旅在于找尋新的天地,而不在于擁有新的眼光。為何?因為尋找新的天地,主要是開展新工作、開拓新領域、開創新紀元;尋找新的天地,意味著人類要不斷超越,不斷前進;自然科學領域的發現,物質層面的革新,往往都是發現新的天地,只有開疆辟土和創制新產品,才稱得上是新的發現。
再回答:真正的發現更在于擁有新的眼光,而不是一味找尋新的天地。為何?因為人類一面向前突飛猛進,一面必須頻頻回首;我們觀察舊事物,也能發現新道理;審視舊道理,也能產生新理解;對舊事物進行省察,人的眼光、心靈可以賦予舊事物以新的意義;在新的眼光中不會誕生新事物,但是會誕生新的感受、新的認知,這也是人類豐富心靈、開闊視野的方法。
最后表達觀點:一方面,人類要邁開腳步,勇往直前,開創新的領域,不斷有包括科技發現在內的新的發現,給世界帶來現實的福利;另一方面,人類也要不斷回首,回望已有的文明,從中找到新的光彩和光芒,照亮我們繼續前行的路。
靜安區題,先回答:減少憤怒發生的機會并控制憤怒情緒,比充分表達憤怒更好。為何?因為要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減少發怒的機會并控制情緒十分必要;人與世界相處總會有摩擦和沖突,控制憤怒的情緒有利于我們對事物進行理性判斷;充分表達憤怒是不成熟、缺乏修養的表現,不利于有效地表達自己。
再回答:有時候,充分表達憤怒比控制情緒更重要。為何?因為充分表達憤怒,比藏著、憋著憤怒的情緒更有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充分表達憤怒,是一種人生態度,是對準則、底線的堅守;充分表達憤怒,有時表現的是一個人的勇氣、擔當,沖冠一怒、拍案而起是勇士對邪惡的有力反抗。
最后表達觀點:是控制憤怒情緒還是充分表達憤怒,可能要考慮因何而怒。如果僅僅因個人名利之爭產生怒氣,最好要減少憤怒的產生、控制發怒的情緒,否則這種怒火的發泄只能暴露自己的狹隘、偏執。如果是為了公共利益受到損害而產生的怒火,對不公平、不公正的邪惡行為的憤怒,我們則要充分表達。對邪惡的不憤怒有時就是與惡同流合污甚至是助紂為虐。
松江區題,先回答:地圖比指南針的指路作用更優。為何?地圖更清晰,顯示了我們要行進的路,也顯示了其他路徑,讓我們更容易判斷、選擇;指南針只是一個方向性的指示,沒有具體路徑的指引,可能會導致我們繞路、走錯路甚至走回頭路。當然,地圖更適合路徑清晰的城市街區和相對發達的鄉鎮道路。
再回答:有時候,指南針比地圖的指路作用更優。為何?指南針顯示了永恒的南北,無論道路多么彎曲盤旋,甚至在根本沒有成熟道路的地方,我們憑借指南針前行,就不會弄錯大的方向;地圖會顯示前行道路上的許多具體路徑,也會有許多不相干的道路和各種標記迷惑我們,不如指南針一目了然。基于以上判斷,指南針更適合叢林、沙漠等地方。
最后表達觀點:當有地圖的詳細指引時,我們要借助地圖的功能,比較、發現抵達目標的最優路徑;當地圖不夠完善、路況極其復雜時,我們要借助指南針,鎖定正確的方向,不至迷路。
這道題中的“地圖”“指南針”可以是隱喻,前者表示眼前的、具體的職業選擇指導,后者暗示了人生大的方向。如果在辯證分析過程中,對這兩個概念有揭示內涵的分析,文章層次會更加豐富。
寶山區題,先回答:遭受重大人生挫折的時候,認清現實比安撫自己心理更重要。為何?因為認清現實,分析遭受重大人生挫折的現實原因,才有可能找到問題的癥結;直面問題,好比清洗潰爛的傷口,用手術刀切除腐爛的肌肉是痛苦的,但這是恢復肌體健康的必經路徑;安撫自己心理,舔舐傷口,是為了更好地修復,但僅靠心理安撫,很難讓人從挫折中找到改變的力量,對真正、徹底解決問題于事無補。所以,認清現實更重要。
再回答:有時候,遭受重大人生挫折的時候,安撫自己心理更重要。為何?人在遭遇重大挫折時,最需要的不是獲得人生道理(很多人懂得很多人生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不是對現實的清醒分析,而是首先讓自己從心理困境中解脫出來;深層次心理需求未得到滿足,人很難在現實層面去改變自己;平復心理創傷,讓內心平衡,人才有可能獲得信心、勇氣,再去面對客觀現實。所以,遭受重大人生挫折的時候,安撫自己心理更重要。
最后表達觀點:有些內心強大、心理修復能力強的人,重大的人生挫折無法摧毀他的心理。對他們而言,認清客觀現實更重要,因為他們面對的是如何突破現實困境的問題;那些被重大的人生挫折打垮的人,更重要的可能是先安撫自己的心理,心靈得到了修復,人才有力量面對現實的強大壓力。
這類試題給出了兩個前提條件,要求我們進行對比,分析哪一個前提條件對造成結果更重要。實際上,不同的情境下,結論不同。即因果論證中強調的,有常態判斷,也要特別關注非常態判斷。如寶山區題,遭受重大的人生挫折,常態下認清客觀現實更重要,但對于特殊人群,可能心理撫慰更重要。
4.試題探究“只有P才Q嗎”及其他
不同于上述的幾種分類情況,楊浦區2024年二模卷顯示了新的設問方式。
有人說,只有懷著一顆空白之心,才能夠獲得想象的靈魂。對此,你是否認同?(上海市楊浦區2024年二模卷)
其他試題對材料中的前提概念與結論概念未做任何限定,只有楊浦區題給出了限制詞“只有……才……”,顯示了“懷著一顆空白之心”是“獲得想象的靈魂”的必要條件。
我們回顧一下,必要條件推理的兩條規則是:①非P,則非Q ;②Q,則P。而這并不意味著:P,則Q(這是推理規則)。因此,不能以“懷著空白之心,就能獲得想象的靈魂嗎”來反駁原材料(P,則Q)。
認同原材料,則意味著:①不懷空白之心,就不能獲得想象的靈魂;②能獲得想象的靈魂,一定懷著空白之心。
否定原材料,即認為P并非Q的必要條件。否定①,意味著不懷空白之心,也能獲得想象的靈魂;否定②,意味著能獲得想象的靈魂,未必懷著空白之心。
先回答:認同,即(只有)懷著一顆空白之心,(才能)獲得想象的靈魂。為何?莊子云:“虛室生白。”就是說只有心中保持虛靜,不為欲念所蒙蔽,方能在清澈澄明的境界中,覓得真理;唯有減輕各種信息帶來的重負,想象的翅膀才可能借助靈感的風自由翱翔;心里充塞的東西愈多,便愈容易瞻前顧后,左支右絀;輕裝上陣,才有機會給靈魂想象的空間。
再回答:否定試題給出的判斷,即P并非Q的必要條件,意思是不懷空白之心,也能獲得想象的靈魂,或者,能獲得想象的靈魂,未必懷著空白之心。為何?同類觸發、相似聯想,是想象產生的前提;想象之花植根于經驗的泥土,內心擁有更多的信息、經驗,有利于想象的生發;內心空白、空無一物,缺乏植根的土壤,想象的枝葉也會枯萎。
最后表達觀點:想象的靈魂有時偏向于靈感的爆發,有時得益于經驗的積累。我們強調保持空白之心,是要求擺脫已有經驗的束縛,這種空白并非空無一物、一無所有的無知之空,而是建立在舊有知識上的“坐忘”,它追求的是來自直覺的頓悟,是以瞬間的靈感迎接想象的降臨。實際上,在現實生活中,想象的靈魂也常常青睞那些必要知識、經驗積累和相似聯想。
(上海市浦東新區2024年高考二模作文題)
有人說,真正的發現之旅不在于找尋新的天地,而在于擁有新的眼光。對此,你怎么看?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看法。
要求:(1)自擬題目;(2)不少于800字。
64分
放出眼光尋天地
上海市浦東復旦附中分校高三(5)班 陸天瑜
指導老師:鄧肖楊
蘇軾曾語:“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泵鎸ν蛔鶑]山,以不同的眼光觀之,會有不同的發現。與此異曲同工,有人認為真正的發現之旅不在于找尋新的天地,而恰恰在于擁有新的眼光。
擁有嶄新眼光的意義不可否認。新的眼光意味著新的視角,意味著基于更新過的認知與思維來洞察外物。
一方面,新眼光使得人們在原有天地中對同一事物產生更豐富的認識,發現其中被人忽視的側面。川端康成寫“凌晨四點鐘,看到海棠花未眠”,用審美的眼光觀物,無香而使人傷神的海棠竟也有生機盎然的一面;芥川龍之介熱愛所謂“云的光影,竹的搖曳,雀群的鳴唱,行人的臉孔”,以欣賞的眼光觀世界,無味瑣事中亦有意趣。
另一方面,“真正的發現之旅”并不單指步入世界發現外物,亦指入乎其內發現自我。用新的眼光返照自身,發現自我,升華對自我的認識,是更深層次的“發現”。
但有些人實則將“找尋新的天地”與“擁有新的眼光”對立了起來,單純找尋新天地而不擁抱新眼光,還是帶著原有的認識來觀察世界,自然難以得到新發現。
然而,我不禁發問:倘若我們不去找尋新的天地,將自己困囿在一方天地中卻不向外開疆拓土,如同井蛙拘于虛、夏蟲篤于時般,我們真的還能擁有新的眼光嗎?況且,僅僅擁有新的眼光而不從新天地中汲取新見解,補充、完善、升華認識,我們又何以找到新發現呢?
實際上,“真正的發現之旅”之所以被稱為“旅”,恰恰是因為那是一條漫長而向外延伸的旅途,是一路前行、一路找尋新天地、不斷形成新的眼光、不斷獲得新發現的旅途。擁有新的眼光與找尋新的天地并非二選一的單項選擇題,我們可以兼用之。
何以兼用?在我們現處的天地中擁抱新的眼光,比如用欣賞的、審美的或是更有情懷、更崇高的目光,在那片我們已熟知的天地里發現未曾被人洞見的事物內涵;而后帶著新的眼光,大膽地走出去,在新天地中發現未知的事物,開辟全新疆土,尋求新的發現。如此循環往復,我們就會踏上真正的發現之旅。
再進一步,其實“發現”有時并非目的,“穿花尋路,直入白云深處”的過程足以令人欣喜。
放出眼光,“浩氣展虹霓”,由此,方是真正的發現之旅。
以蘇軾《題西林壁》詩中耳熟能詳的名句引出材料探討的話題——真正的發現之旅在于擁有新的眼光。自然、貼切、新巧。
肯定擁有新的眼光的意義,并對其進行簡單的概念界定。
對擁有新的眼光的意義展開闡釋——使人們對同一事物獲得更深刻、更豐富的認識。川端康成的“海棠花未眠”和芥川龍之介關注生活中的瑣事的例證,恰切而典型,在有效論證觀點的同時,也為文章增添了文采和詩意。
論述推進一層,轉而對“真正的發現之旅”進行界定——發現外物和發現自我。在發現自我這個層面上,擁有新的眼光會帶來自我認識的升華。這一段的論述有深度、有新意。
宕開一筆,對材料中提及的“找尋新的天地”和“擁有新的眼光”兩者之間的關系進行辨析。
“然而”一詞,承上啟下,迅速轉向“找尋新的天地”對“真正的發現之旅”意義的論述。
扣住“旅”字的內涵,對“真正的發現之旅”進行再認識,從而亮出自己的觀點——“擁有新的眼光”與“找尋新的天地”共同構成了“真正的發現之旅”。
具體闡釋在“真正的發現之旅”中,如何將“擁有新的眼光”和“找尋新的天地”兼而用之。
進一步對“發現”一詞展開思辨——“發現”有時并非目的和結果,而是過程。
結尾用簡潔詩意的語言重申觀點,回味雋永。
64分
入乎其內,出乎其外
上海市浦東復旦附中分校高三(1)班 杜沁桐
指導老師:鄧肖楊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曾言:“詩人對于宇宙人生,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這句話于發現之旅亦有啟發意義,故有人說,真正的發現之旅不在于“入乎其內”找尋新的天地,而在于“出乎其外”擁有新的眼光。
以常識觀之,找尋新天地的過程似乎就是發現之旅。人們遨游于世界中,發現新事物、新概念、新規律,充盈著自己的發現之旅。
然而,世界的無限性決定了我們的發現之旅是無窮無盡的,若局限于找尋新天地這一基本探索方式,只會在“亂花漸欲迷人眼”的紛繁世界中迷失找尋的方向。此外,這些被找尋到的“新天地”僅能帶給我們見聞上的積累,猶如信息的堆砌,不能真正推動發現之旅。
由此可見,真正的發現之旅不在于找尋新的天地,而在于擁有新的眼光。發現——本質上可以理解為人類深化認知的過程,于發現的過程中,人們逐步打破常規思維,去理解、擁抱新事物。正如蘇軾在《石鐘山記》中探尋石鐘山名字的由來,得出了眼見為實的道理。其發現的真諦不在于聆聽到的“鐘聲”,而在于發現真相之后悟得的人生哲理。因此,真正的發現之旅更應擁有的是“出乎其外”的新的眼光,不斷更新對這個世界的認識。
更進一步,唯有擁有新的眼光,我們才能于發現之旅中更清晰、更辯證地去探尋這個世界。當我們以新的眼光去發現時,其底層邏輯實則是我們認知思維的改變。我們不再以單一、老舊的視角去看待事物,而是多角度、多層次地欣賞它們、理解它們,從而使發現之旅具有更高層次的價值與意義。
可是,反觀當下,不少人拘泥于固化的眼光,以“理應如此”的態度發現新事物,遇到不符合其認知邏輯的事物便置之不理,遇到符合其認知邏輯的事物便欣然接受。這些人看似在不斷尋找新的天地,豐富自己的認知,實則早已掉入思維定式的陷阱中,故步自封。
所以,我們更需要“出乎其外”的新的視野,不斷打破自我的認知,豐富我們認識事物的視角,方能在真正的發現之旅中找尋到真正的新天地。
當然,我們在“出乎其外”后,又須重新“入乎其內”,以新的眼光在新的天地中不斷探索,獲得新的發現。
開宗明義——真正的發現之旅,在于“須入乎其內,又須出乎其外”。王國維的這句話用在這里,深刻而適切。
本段從一般意義上分析,人們認為真正的發現之旅在于找尋新的天地,有其合理性。
承接上一段,指出將發現之旅局限于找尋新的天地是不合理的認知。
順理成章地得出“真正的發現之旅”的內涵——在于擁有“出乎其外”的新的眼光。
更進一步論述,擁有新的眼光,究其根本意味著認知思維的改變。
在當下語境中思考擁有新的眼光的現實意義。
歸納總結,鮮明地亮出觀點。
最后一段,升華主旨,指出在具有了新的眼光后,再去找尋新的天地,才是發現之旅的最主要途徑。首尾呼應,結構完整,論述嚴謹。
(上海市金山區2024年高考二模作文題)
一個人知道得越多,是否意味著越容易做出判斷?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的思考。
要求:(1)自擬題目;(2)不少于800字。
64分
做沉著而智慧的判斷者
上海市浦東復旦附中分校高二(5)班 黃夕洲
指導老師:鐘孫婷
時間洪流中,人類對于知識廣博的追求從未停止。過去,文人追求“讀書破萬卷”;而如今,作為社會衡量人才的尺度,“復合型人才”也被時時提起。似乎一個人知道得越多,越能成為智者,從而越容易做出判斷。
我們不得不承認,知識的廣博的確利于我們做出判斷。一方面,通過涉獵廣泛的知識,我們得以獲得看待事物相對廣闊的視角,在這一情況下,我們不再是出演被操控的人生之劇的“楚門”。另一方面,“知道得越多”也意味著我們擁有更多做出判斷的方法。
但是,知道得越多,真的越容易做出判斷嗎?
從程度上看,“知道”與“深入了解”不同。若所謂“知道”不過淺嘗輒止,面對“判斷”時也只能支支吾吾、不知所言,那我們如何將“知道”付諸實踐,并運用其做出合適的判斷呢?
同時,“容易”與“合適”也不能完全等同。事實上,我們常常發現,要做出合適的判斷并不輕松。托爾斯泰經由長期的社會生活,才意識到自己應該選擇以何種視角來寫作;在我們的生活中,合適的判斷也少不了反復的試錯。
有時,無知與空白于判斷而言反而可能是一種幫助。選擇面的窄化減少了判斷所需的時間與成本。我們成為《美麗新世界》中被廣播教化的人類,因為知識的淺薄,判斷被簡化為言聽計從,我們不需要大費周章地翻找適合未來的判斷。但可悲之處在于,我們亦不自覺地為選擇系統所掌控。也就是說,一味追求判斷的容易將會把我們引向更渺茫的前路。
更進一步,當我們將判斷進行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的區分,就會發現知識面的寬廣與“好”的判斷并不是直接的因果關系?!度A爾街之狼》中的貝爾福特同時擁有著金融領域的極高天分與低下的道德標準。而知識與道德不成正比的現實也并非只存在于名利場之中。
此刻,我們必須反問自己:必須通過拓寬知識面,才能做出更好的判斷嗎?實際上,重要的并不是知識與判斷兩者之間的關系,而在于判斷行為的主體,即人本身。知識的獲取,應該成為人逐漸完善自我過程的一部分,而判斷亦需要人的主觀能動性才得以成立。判斷也不會停留在做出決定的那一刻,而是一直前進,直到下一次知識的獲取。
請讓我們成為一個沉著而智慧的判斷者。
引論,從過去與當下兩個時間維度,指出人類對知識廣博的追求在時間維度上的普遍性。
2~3段,從判斷的視角與方法兩個角度,指出獲取知識利于人們做出判斷。
4~5段,對題目中可能存在爭議的“知道”“容易”二詞展開分析,辨析“知道”和“深入了解”以及“容易”與“合適”之間的區別,指出知識的局限性。
指出就“容易”而言,“無知與空白”反而更有益于做出判斷,進而分析一味追求“容易”可能導致的后果。
對“判斷”進行分類,分為“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指出尤其在道德層面上,廣泛的知識面與“好”的判斷之間無必然聯系。
更進一步,消解判斷與知識的矛盾對立,關注統合兩者的主體——人的發展,并從人的主觀能動性出發,點明判斷并非靜態,應指向更遠的求知之途。
64分
在所知的星辰下
上海市浦東復旦附中分校高二(5)班 蔡凌寒
指導老師:鐘孫婷
現實中,人們在拿不準自己的判斷時,往往會求諸更多的知識和方法。那么,一個人知道得越多,是否就越容易做出判斷?
面對紛至沓來的不確定性,我們出于對未知的不安,常常試圖從外界尋求確定感,以支持自身對事物的認識與判斷。在這個人們將科學理性奉為圭臬的時代,知識、信息成了人們趨之若鶩的確定標的。
誠然,掌握更多知識可以提升我們分辨與判斷事物的能力。在更高的認知境界中,先前被無知之霧籠罩的事物一一呈現其本真面目,世代積累的經驗為個體的判斷提供指引,在更清晰、廣闊的視野中,我們似乎都成了運刀嫻熟的庖丁,時刻給出“切中肯綮”的判斷。
可是,哈姆萊特對復仇的猶豫不決真的是出于所知甚少嗎?處于信息時代的我們又為何會隨著知識的增長,反倒如歐·亨利小說《天上和地下》中看似博聞的偽哲人那般,對事物淺嘗輒止繼而陷入持續的疑惑與迷惘中?
盡管所知的增多確實可以讓我們做出相對準確的判斷,但這并不意味著判斷變得易如反掌。首先,現代社會“諸神之戰”導致了信息的多元化,觀點的相悖及價值觀的沖突早已屢見不鮮。這些信息如“亂花漸欲迷人眼”,讓我們更難做出判斷。
其次,知識本身也有其時空的局限性,一味依憑外界的知識做出的判斷本就根基不穩。在知識更新日益加快的當下,人們縱然編織了看似完善的評判體系,也往往無法適應短暫、偶然的現實變化,這些變化又會使人在質疑中寸步難行。
當人處于相對無知、經驗缺乏的狀況時,會更趨向于依據自身的本能和直覺來做判斷。這樣固然不夠準確,卻減少了瞻前顧后的猶疑,也留下了寶貴的試錯經驗,恰恰為日后更輕松的判斷奠定了基礎。而當代所知頗多的人們卻常常自恃已尋得“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判斷憑據,以致產生思維惰性,實則不利于自身形成遠見。
康德曾言:“人類不成熟的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經別人引導就缺乏運用自己的理智的決心和勇氣?!蔽覀兊乃贿^是判斷的依據,對其擷取選用尚需我們作為主體做出決斷。
知識的廣博,未必導向判斷的輕易,也可能導向謙卑與審慎。深知自我知識存在邊界與局限,判斷時才會保持審慎的態度,對外界的聲音心懷謙卑。如此,我們不再執著于一己專斷。一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洞見人性幽微后學會以復調式寫作傾聽多樣聲音;蘇格拉底用“我所知道的唯一的事情是我的無知”將人引向愛智者的境界,維護人們正當判斷的自由。
也許,我們不應執著于判斷之易,而要勇于擔負起判斷之重。明智的判斷者應當擁有做出決斷的勇氣以及不與世浮沉的分辨力,還應懷有足夠的謙卑,利用人類知識的積淀,煥發自我判斷的光輝。在所知的星辰下,我們仰望繁星,亦心懷尺度。
由現實中人們的一般做法,引出論題。既勾連日常生活,又有與材料對話的意識。
第2~3段,分析人們尋求更多知識的原因和其起到的正面作用。
以哈姆萊特為例,質疑所知甚多與能快速做出判斷是否存在必然關聯;又以歐·亨利《天上和地下》為例,指出在現代,知識的增多反而使人難以做出判斷,引出下文對此的歸因。
第5~6段指出現代社會中存在的信息多元、觀點相悖、價值觀沖突等現象,聯系知識本身的時空局限,據此分析為什么所知增多反而讓人難以做出判斷。
對比兩種情況:一為知少而快速決斷,二為知多而自傲、懶思,肯定前者。
點明在判斷形成的過程中,“所知”作為“依據”的作用,并指出主體決斷力的必要性。
指出“知多”未必指向“判斷的輕易”,應該導向心態上的謙卑與思維上的審慎,而非專斷,如此方能做出更好的判斷。
對上述內容總結,點明“判斷之重”要比“判斷之易”重要。發出做一個“明智的判斷者”的倡議。
(編輯:葛杰 汪玉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