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新課標Ⅰ卷)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題。
材料一:


必備知識
文言文斷句方法及語法知識,如連續出現兩次的實詞“降”、實詞“浣”“滌”、連詞“以”“而”的含義等。
答案解析
A D F
【解析】本句應斷為:為將而降,降而為之效死以戰,雖欲浣滌其污,而已緇之素不可復白。
A處兩“降”連用,構成頂針的修辭,表示兩個緊承的事件,即“為將而降”(身為將領卻投降敵軍)又“降而為之效死以戰”(投降后又為敵軍效力死戰),因此應當斷開;B處“為之”是“效死以戰”的狀語,不能斷開;C處“以”是表目的的介詞,中間亦不能斷開;D處敘述事實的語義已經結束,以“雖”重新領起分析這一事實的句子,應當斷開;E處“浣滌”是一個同義復詞,意為“洗滌”,中間不能斷開;F處“而”與前文“雖”構成一個表轉折關系的復句,中間應該斷開;G處“已緇之素”意為“已經染黑的白布”,語意連貫,不應斷開。
2.下列對材料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壯,認為……豪壯,意動用法,與《老子》“不貴難得之貨”的“貴”用法相同。
B.親,父母,可偏指父或母,與《孔雀東南飛》“我有親父兄”的“親”意思不相同。
C.“彼之不死”與《愛蓮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的“之”用法不相同。
D.迨,等到,與《項脊軒志》“迨諸父異爨”的“迨”字意思相同。
必備知識
“壯”“親”“之”“迨”等詞語的含義或用法。
答案解析
C
【解析】C項解說錯誤,“彼之不死”的“之”是助詞,用于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的“之”用法與它相同。
3.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李陵擅長騎馬射箭,受命在酒泉、張掖訓練軍隊。李廣利出擊匈奴時,李陵請求以少擊眾,率五千步卒深入單于王庭,王夫之認為這是“自炫其勇”。
B.李陵遭遇單于三萬人馬,奮力作戰,單于震恐,召八萬人圍攻李陵,李陵率軍殺敵數千。對于李陵的戰功,司馬遷稱贊他雖敗猶榮,而王夫之則未置一詞。
C.李陵投降后,武帝大怒,司馬遷竭力替李陵辯白。王夫之認為,司馬遷這樣做的原因,是擔心如果不及時為李陵掩飾罪過,就會損害李廣的聲譽。
D.武帝誤信李陵幫助匈奴訓練軍隊,誅殺李陵家族,其實幫助匈奴的是李緒。王夫之認為,即便滅族之禍可以歸罪于李緒,李陵的罪責也無可推卸。
必備知識
文意理解題答題技巧:①逐句勾畫文本,區分表述異同;②判斷事件關系,優化邏輯思維。
答案解析
C
【解析】“是擔心如果不及時為李陵掩飾罪過,就會損害李廣的聲譽”錯誤,原文第二段“遷之為陵文過若不及,而抑稱道李廣于不絕,以獎其世業”的意思是:司馬遷替李陵掩飾過錯好像來不及,而又竭力稱贊李廣,不斷地稱頌李廣的家世功業。所以“擔心如果不及時為李陵掩飾罪過”與“損害李廣的聲譽”不存在因果關系。因此選擇C。
4.把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愿得自當一隊,到蘭干山南以分單于兵,毋令專鄉貳師軍。(4分)
(2)李陵曰“思一得當以報漢”,愧蘇武而為之辭也。(4分)
必備知識
文言文翻譯的方法;“得”“當”“鄉”“得當”“愧”“辭”等詞語的含義;判斷句、省略句等句式。
答案解析
(1)(我)希望能自己率領一隊人馬,到蘭干山南面去分散單于兵力,不要讓(他們)專門攻擊貳師將軍的部隊。
【解析】得:助動詞,表示情況允許,能夠、可以。當:主持,引申為率領。鄉:同“向”,向著,趨向,引申為攻擊,“鄉”后省略了賓語“匈奴”。
(2)李陵說“想找到一個適當的機會來報效漢朝”,這是在對蘇武感到愧疚而找的托詞罷了。
【解析】得當:適當的,此處形容詞作名詞,指合適的機會。愧: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感到慚愧。辭:名詞作動詞,粉飾、遮掩。
5.王夫之強調李陵“大節喪,則余無可浣也”,材料一有哪些事實可以支持王夫之的觀點?請簡要概括。(5分)
答案解析
①李陵打仗失敗后即投降匈奴;②與降將衛律一道成為單于的左膀右臂;③率領大軍追擊漢軍。
【解析】1.首先,要理解王夫之“大節喪,則余無可浣也”一句的意思。
李陵投降匈奴,已經喪失了一個漢軍將領的節操,故稱“大節喪”。“余無可浣也”緊承上一句“已緇之素不可復白”,即“已經染黑的素絲不可能恢復白色”,因此李陵“大節喪”,投降之罪無可辯白。
2.其次,考生需要從材料一中找出支持王夫之這一觀點(“大節喪”)的史實,即李陵如何投降匈奴以及投降后又有何舉動,并進行概括。
找出①“四面射,矢如雨下,士卒多死,不得行。陵曰:‘無面目報陛下!’遂降”,即戰事失敗李陵便投降匈奴。
找出②“衛律常在單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議”,即李陵與衛律一起為單于出謀劃策。
找出③“匈奴使大將與李陵將三萬余騎追漢軍,轉戰九日”,即李陵率領軍隊和大漢作戰。
要注意“李陵教單于為兵以備漢軍”是公孫敖所言,之后有“既而聞之,乃漢將降匈奴者李緒,非陵也”的澄清,因此不能作為李陵“大節喪”的證據。
1.試題材料:以組合文本取代單一文本
此次的文言文閱讀由兩則材料組成。
材料一節選自《資治通鑒·漢紀》。《資治通鑒》為編年體史書,主要呈現人物事件,重在記敘。材料二節選自王夫之《讀通鑒論》卷三。王夫之出生于明萬歷年間,經歷了明清易代,入清后嚴守氣節,以遺民自處,早年從事過抗清斗爭,晚年隱居著述。《讀通鑒論》就是其在閱讀司馬光《資治通鑒》的基礎上寫就的一部讀史筆記,其體制基本為針對《資治通鑒》中記載的某一歷史事件發表議論,因而也是一部視野廣博的史論著作。本題所選取的是“遷史為李陵文過”一條,王夫之主要批判的,是司馬遷為李陵投敵的罪名進行粉飾,在相關論述中,王夫之敘及了自己對李陵降匈奴的認識。所謂“大節喪,則余無可浣也”的論斷,與王夫之著述的背景和他的經歷密切相關。在儒家傳統思想中,變節違背了“忠”的理想,于道義有虧。而由明入清,明之文官、將領主動降清者不可勝數,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投降是否不義竟然存在可討論的空間,這對于忠于明廷同時又出身儒學世家的王夫之而言,是不可以接受的。所以,他對于李陵、司馬遷的嚴厲批判,不僅出于他對氣節的看重,也是他試圖借古諷今,強烈批判那些投降清朝又自我粉飾的“貳臣”,以達到正人心的效果。
兩則材料在內容上深度關聯,做到了史料與史論的有機結合。
2.教考銜接:以課內文言文銜接高考真題
相較于單純的人物傳記類選文,組合式的文言文材料往往會帶來一定的閱讀難度。但選文均聚焦李陵,與高中教材關聯緊密,涉及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課文《蘇武傳》、普通高中必背篇目《報任安書》,故而讓考生在面對陌生化的文本與題干時,依然保有熟悉感,閱讀理解難度有所降低。
此外,第2題的考查內容與初中學段學習的《愛蓮說》、高中學段學習的《老子》四章、《孔雀東南飛(并序)》、《項脊軒志》相關聯。關聯文本橫跨初、高中學段,以高中為主,文本朝代涉及先秦、漢代、宋代、明代,文體主要涉及散文、樂府詩等。因此,考生在復習迎考時,需回歸教材、關注經典,夯實文言文基礎,構建知識網絡,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
(編輯: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