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多年的發展史,其間孕育出大量優秀的傳統文化。目前,中華文化在全世界有著相當高的認可度與普及度,是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精神支柱。要想更好地傳承并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要從小學做起,在小學日常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的相關元素,對小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對此,本文專門探討小學古詩詞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路徑,首先闡述小學古詩詞教學中傳統文化滲透的現實意義,接著分析小學古詩詞教學中傳統文化滲透的主要原則,然后指出當前小學古詩詞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合理的滲透路徑,希望為小學古詩詞教學的正常開展以及傳統文化的滲透與傳承提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 古詩詞教學 傳統文化 滲透路徑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8.001
伴隨著新課改力度的持續加大,教育部門對小學古詩詞教學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古詩詞教學是非常重要的一項教學內容,同時也是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渠道。如果語文教師的古詩詞教學水平比較高,便可以幫助小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科思維,深入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與價值,促進小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綜合提升,因此,對小學古詩詞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進行研究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小學古詩詞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現實意義
1.有助于培養小學生的文化興趣
隨著素質教育的開展,對小學古詩詞教學的方法與內容都提出了相應的要求,除讓小學生掌握基礎鑒賞能力之外,還要對小學生的文化素養進行重點培養和提升。在小學生語文學習中,古詩詞閱讀與賞析屬于必須具備的一項基礎技能,在古詩詞教學中,語文教師需要對教學要求和內容加以明確,然后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古詩詞課堂教學進行有機結合,使小學生對古詩詞形成更深刻的了解和認知,拉近彼此的距離。除此之外,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元素和內容,有助于培養并提升小學生的文化興趣,使小學生對古詩詞逐漸產生好感,在學習中變得更加自覺主動,這樣不但可以幫助小學生形成系統性的思維,還能提升小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2.對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熏陶
對當前小學古詩詞教學的整體開展情況進行分析,可以看到盡管教學水平正在不斷提升,然而古詩詞課堂教學氛圍并不夠濃厚,語文教師對教學氛圍的營造并不重視。因此,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內容,可以將課堂教學內容與傳統文化更好地結合在一起,為課堂教學提供輕松的學習氛圍,使小學生更快地融入傳統文化的學習環境之中,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和人文教育的核心思想,不斷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
3.幫助小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
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育的關鍵時期,該時期也是形成“三觀”的重要階段,因此,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語文教師要重視傳統文化的滲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具體來說,在課堂教學中需選擇合適的傳統文化元素進行滲透,傳統文化的內容要與小學生的智力水平與接受能力保持吻合,才能使小學生充分感知中華傳統文化的價值與魅力,引導小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在此基礎上不斷培養并提升小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4.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
語文教材中的大部分文學作品都有自身的美學價值,文字功底相當深厚,也蘊含著作者的寫作背景以及對家庭和國家的熱愛。李白、杜甫等詩人留下了大量的詩篇,對當時的國家現狀進行描述,對國家的繁榮昌盛給予贊美,對國家危亡給予深切的憂慮,從這些內容中都可以看出作者的家國情懷。因此,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內容,可以讓學生了解作者所在的時代背景,深刻感悟作者的家國情懷,培養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與自信心,讓他們在未來成長的道路上肩負國家建設的重任,砥礪前行。
二、小學古詩詞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主要原則
1.教學規劃要與小學生的心智發育特點保持一致
隨著新課改的實施和不斷推進,傳統的教學模式已不再適用,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語文教師需要將小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凸顯出來,結合小學生的心智發育特征合理選擇傳統文化的內容,然后設置具體的教學目標。在安排教學內容時需要遵循相應的順序,比如從簡單到復雜、從易到難,按照次序進行古詩詞教學。一般來說,小學語文教材里面的古詩詞名篇擁有大量與傳統文化有關的內容,包含著作者不同的思想感情,其中一部分傳統文化內容理解起來難度較大,作者在作品中表達的情感相當復雜。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進行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時,需要對傳統文化的相關元素和內容進行重點講解,然后找到與古詩詞主題對應的部分,同時還要兼顧小學生的心智與理解能力,在課堂講述過程中做到有所偏重,注意邏輯順序。比如,在學習古詩中著名的愛國詩篇《示兒》時,語文教師除向小學生講解詩中包含的家國情懷之外,還要注意盡量少講解當時宋金之間的民族矛盾以及作者陸游當時被反復打壓的經歷,防止對傳統文化教學產生不良影響。
2.多科普傳統文化的內容,講細講活還要講真
小學生的認知能力有兩大特征。首先,小學生的思維不成體系,同時又相當活躍,另外,小學生的想象力相當豐富。這就要求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內容時,語文教師一定要注意直觀描述,不能太過隱晦,這有助于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不至于因注意力分散而影響課堂教學進度。要想完成該目標,在傳統文化元素滲透時,語文教師不能僅僅點到為止,也不能只是簡單進行概括,而是要確保傳統文化元素符合歷史的真實事件,然后利用文學的方式進行描述,將特定時期的傳統文化元素講活講細。
例如,講解著名詩人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時,語文教師在滲透傳統文化元素時需要注重深挖與重陽節有關的元素和內容,可以將不同時期重陽節的風俗習慣進行對比,讓小學生了解不同時期的重陽節所體現的文化差異,幫助小學生了解不同時代的民風和民情。
三、小學古詩詞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存在的問題
1.缺乏傳統文化的教育意識,行動不積極
隨著中華傳統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國人的文化自信也隨之提升。眾所周知,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有大量與中華傳統文化有關的元素和內容,通過古詩詞的講解學習可以讓小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產生更深刻的認同和了解。不過,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有的語文教師對傳統文化教育缺乏有效認知,在課堂教學中不會主動滲透與傳統文化有關的內容,甚至直接忽略。也有的語文教師平時口號喊得比較響,然而在具體實踐過程中卻沒有開展持久有效的行動。
2.缺乏傳統文化底蘊的積累,教學中信心不足
眾所周知,小學古詩詞中與傳統文化有關的元素非常多,對此,小學語文教師需要進行深入了解并精心提煉,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逐漸積累豐富的文化底蘊,才能取得預期的教學成果。然而,現實中有的語文教師平時不注重積累傳統文化知識,不知道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內容;即便有的語文教師來自歷史或者漢語言文學等專業,然而在傳統文化知識方面了解較少,導致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缺乏信心,難以實現預期的教學效果。
3.不注重學生情感的遷移體驗
任何古詩詞里面都包含有詩人的時代立場以及情感和價值取向,同時也能體現出不同詩人的思維模式、語言習慣與文化精神,傳統文化的滲透有助于記錄中華傳統文化的內容,使優秀文化得以傳承并發揚。在小學古詩詞教學過程中,不少語文教師面對復雜難懂的字句時,往往選擇逐字逐句翻譯的方式,將其直接翻譯成白話文,然后向學生進行講解。除此之外,很多語文教師都喜歡讓學生背誦和記憶古詩詞內容,平時做一些填空題或者古詩詞的注釋題目。事實上,以上這些教學方式比較傳統,將古詩詞翻譯成白話文之后導致詩詞的情感和美感直接喪失,對小學生領會其中的感情和意境將帶來很大限制,不利于小學生古詩詞學習水平的提升。
四、小學古詩詞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路徑
1.堅定立場,發揮古詩詞文化育人的功能
在小學古詩詞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需要堅定知行合一的立場,使古詩詞的文化育人功能更好地發揮出來。具體來說,語文教師在思想上需要清醒認知古詩詞與傳統文化融合的價值和意義,對兩者的融合給予高度的認可,同時對于那些侵蝕傳統優秀文化的行為進行抵制。在實際行動中,語文教師需要對古詩詞承載的文化品質與思想、作用與功能進行深入分析,然后通過引導與擴展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體驗,通過這種途徑提升小學生的文化自覺性和感知能力。
例如,學習四年級上冊古詩《雪梅》時,要想將梅花這一典型意象在傳統文化中兼具的教育功能更好地發揮出來,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上就要使用不同的方法,比如讓小學生進行群文閱讀,學會舉一反三。在講解完《雪梅(一)》之后,及時向《雪梅(二)》進行延伸,或者通過《雪梅(一)》拓展其他類似的古詩詞,比如宋代著名詩人王安石的名作《梅花》以及偉大領袖毛主席的《卜算子·詠梅》,通過古今的聯系和對比,對梅花的精神以及其中蘊含的民族感情進行充分挖掘,以此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精神,學習梅花自身堅貞不屈的品質,不斷提升小學生自身的道德情操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2.理論與實踐結合,豐富自身的傳統文化底蘊
要想確保小學古詩詞教學取得預期的成果,語文教師還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經過大量的實踐錘煉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與專業素質,不斷豐富自身的傳統文化底蘊。在教學過程中,對于不同年代古詩詞中包含的傳統文化特質進行充分挖掘,然后通過以點帶面的方式對傳統文化進行提煉和升華;與此同時,語文教師還要掌握傳統文化教育的契機,對其中的教學內容進行取舍,不斷調整并優化教學方式,努力解決好教學中的一些難點和問題,防止傳統文化教學被淡化或者被虛化。
以五年級上冊的《泊船瓜洲》為例,這首古詩的作者是著名詩人王安石,語文教師首先需要向小學生介紹王安石的生平事跡,讓學生了解王安石和江蘇之間的聯系;然后向學生展示詩中一些字詞的用法,比如“綠”字所要表達的感情以及文化姿態,然后與學生共同探討其中的寫作手法,讓小學生了解中華民族戀鄉思鄉的感情。最后,語文教師還要打破傳統教學模式的限制,在教學過程中幫助小學生了解詩人寫作的目的和意境,讓小學生充分領悟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讓小學生形成家國之情,對家鄉和祖國充滿熱愛。
3.注重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結合
中華文化經歷了數千年的洗禮,實現了去偽存真,傳承至今的都是豐富寶貴的優秀傳統文化。由此可知,中華文化始終都在不斷向前發展,并非保持固定不變,對此,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語文教師要注意以古鑒今,注重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之間的結合,不但要尊重歷史,同時也要對不同文化給予認可。
例如,在講解三年級下冊《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這首古詩時,語文教師首先可以讓學生了解重陽節的一些風俗習慣,比如古人如何過重陽節以及現代人如何過重陽節,充分感知節日風俗習俗方面發生的改變,讓學生了解古代與現代重陽節文化和風俗方面的差異;同時,幫助小學生賞析詩人王維如何表達并抒發思鄉的情懷,比如遍插茱萸、登高望遠,然后引導小學生學習現代著名詩歌《我的思念是圓的》《鄉愁》中的思想感情的表達方式,幫助小學生了解古人和現代人對于家國情懷以及中華文化認知的共同點和差異之處,不斷領悟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價值和巨大魅力。
4.及時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和狀態
小學古詩詞教學具備文化育人的重要功能,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教學質量,同時也要注意提升小學生的學習效率。在實際教學開展過程中,語文教師需要充分考慮不同小學生的學習情況,然后合理設置課堂學習目標與任務。具體來說,五年級和六年級的小學生在傳統文化學習的內容上存在一些差異,比如,五年級學生學習的重點在于誠信和正義,六年級學生學習的重點則為民本與大同。
例如,在講解五年級下冊《清平樂·村居》的時候,為了讓小學生更好地了解詩人辛棄疾筆下的情語和景語,語文教師可以設置相應的問題,比如三個兒子中哪個兒子更可愛,以此可以將課堂教學結構支撐起來,幫助小學生更好地認識三個兒子的行為,了解寫景、敘事以及借景抒情等不同的寫作手法,以此更好地反饋學生的學習情況。
綜上所述,小學語文學習中,古詩詞教學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語文教師需要對其高度重視,在平時不斷豐富自身的傳統文化知識積累,對不合理的教學模式進行創新改革,通過新穎的手段,激發小學生的課堂學習興趣,使其充分感知并理解古詩詞中與優秀傳統文化有關的內容,感悟其中的價值與魅力,積極探索小學古詩詞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路徑,為小學生古詩詞課堂學習營造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不斷提升小學生的古詩詞學習能力以及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 彭建云《以情激趣,讓現代與傳統相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路徑探究》,《華夏教師》2023年第11期。
[2] 袁家程《語文教材中的美育教育滲透——基于統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教材的分析》,《齊齊哈爾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22年第6期。
[3] 上官云珠《我國近10年小學語文中傳統文化滲透的研究熱點及趨勢——基于CNKI和CiteSpace的量化分析》,《漢字文化》2022年第20期。
[4] 周玲《小學語文課堂中傳統飲食文化的傳播——評〈五味雜陳:中國傳統飲食文化〉》,《食品安全質量檢測學報》2022年第17期。
[5] 王浩《回歸母語:語文課程的文化育人轉向——對〈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三種文化的理解》,《教師教育論壇》202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