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時代的發展,素質教育逐漸受到重視,對學生人文修養的提升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美術作為高中階段的重要學科,是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能幫助學生進一步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本文對高中美術教學中傳統文化的實際應用展開研究與分析,為我國美術教學的高效開展指明道路。
關鍵詞:高中美術 中國傳統文化 人文修養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4.08.041
我國歷史悠久,傳統文化豐富多樣,凝聚了人民群眾的智慧。在高中美術教學中,教師應對我國傳統文化積極挖掘,幫助學生了解更多的中國傳統文化,樹立民族精神,進一步提升學生的人文修養。本文從人文修養與美術教育之間的關系、高中美術教學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的必要性、高中美術教學中利用中國傳統文化提升學生人文修養的策略、傳統文化在高中美術中的傳承與創新這四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人文修養與美術教育之間的關系
“人文”一詞可追溯到《易經》:“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而“修養”一詞則在《憶江南》詞中出現,儒家認為,修養多是指完善的人格;道家認為,修養是指修身養性,培養學生正確的為人處世的態度以及高尚的品格。人文修養可謂是每一個學生應具備的基本品質,其中涉及個人與社會,個人與自己,個人與國家,個人與集體,自己與他人的關系。美術是一門人文學科,美術教育又被稱之為審美教育,是審美與教育的融合,凝聚著濃郁的人文精神,對完善人格,陶冶情操,提高學生道德修養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國傳統文化以人文修養,人文精神為追求,講求天人合一,重視內心健康,塑造美好品格,高中美術學科以傳統文化為載體,促進學生人文修養全面提升。
二、高中美術教學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的必要性
隨著素質教育的推行,美育成為一項重要的教育內容,在小學課程體系中,美術作為一門主要學科,有利于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綜上,在高中美術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可有效落實美育要求,滿足弘揚與傳承民族文化的需求,喚醒學生迷失的心靈。
1.有效落實美育要求
高中美術課程是一門具有人文性的學科,主要表現為多樣性,基礎性,選擇性,其主要任務是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培養學生愛好美術的情感,完善人格。《論語》中提出“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孔子認為藝術與審美活動對于精神活動作用顯著,而“游于藝”“樂以教和”則是對人的全面發展提出的要求。近現代畫家徐悲鴻、張大千、劉海粟的作品中都體現出做人的道理。
2.滿足弘揚與傳承民族文化的需求
針對外來文化進入,我們應當將傳統文化放在首位,并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中國傳統繪畫對藝術精神給予了充分強調,追求完善的人格與品格,與之相應的傳統藝術也應當以真、善、美為宗旨。
3.喚醒迷失的心靈
孟子曰:“仁,人心也;義,人路也。”他認為仁才是人的本心,義則是人的大道。因此,在高中美術教育中融入傳統文化,有利于學生精神家園的建設,從而追求感性與理性的和諧發展。
4.促進傳統藝術與現代藝術融合
在歷史的傳承中,各種藝術思想不斷融入,形成了頗具現代風格的藝術表達手法。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負面思想對人們的創造力發展產生了一定影響。在這種發展背景之下,教師應將傳統文化不斷滲透其中,促使其形成正確的藝術觀與價值觀,對于藝術保持充分的敬畏之心,對現代藝術進行正確解讀。
三、高中美術教學中利用中國傳統文化提升學生人文修養的策略
在高中美術教學中如何利用我國傳統文化來提升學生的人文修養成為一個備受關注的話題,一方面應對傳統文化部分進行充分挖掘,營造良好的美術新課堂、合理創設人文情境、注重美術實踐滲透傳統文化,激發學生的藝術潛力,建立多元化評價機制,從而達到提升人文修養的目的。
1.營造良好美術新課堂
為了提升學生的人文修養,在高中美術教學中應將傳統文化有效融入其中,在日常教學中對傳統文化進行充分挖掘,有側重點地備課,采取多種教學手段來放大傳統文化內容,將人文情懷滲透其中,提升學生人文修養。
在美術課堂教學當中,教師應以傳統文化與其他民族文化的不同點為突破口,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充分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例如,在《中國玉器欣賞》教學中,教師可將歷史上著名的玉器欣賞引入到課堂當中,并對相關的典故進行講解,最后升華到“君子比德于玉”,告知學生應當重視人格品質的高度。另外,關于玉石的分類,真偽的鑒別、玉器的價值等相關內容應提前讓學生搜集整理,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
2.合理創設人文情境
與此同時,學生還應參與到高中美術課堂教學中,置身于人文氛圍,從而達到修身養性的目的。在美術鑒賞課上,為了加深學生對于美術作品的理解,與作者形成良好的情感共鳴,教師應對學生耐心指導,對有關情境進行合理創設。例如,在《中國古代山水畫》教學中,教師可以《高山流水》古箏曲來導入,并從古詩詞出發對祖國的大好河山進行描繪,促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我國的傳統文化,有效拓展學生的視野。如:教師在對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的《千里江山圖》進行鑒賞時,以古典音樂導入,營造濃郁的古韻氛圍,該作品由北宋王希孟所創作,畫面細致入微,有層巒起伏的群山,有煙波浩渺的江河,另外還有茅庵草舍、水榭亭臺、漁村野市等靜景穿插其中,有趕集、游玩、駛船、捕魚等動景,動靜結合恰到好處,該作品集北宋以來水墨山水之大成,表現出青年畫家嚴謹認真的生活態度。盡管《千里江山圖》歷經千年之久,但其畫法依然清晰可辨,將中國畫色彩之美表現得淋漓盡致。
3.注重美術實踐中滲透傳統文化
在高中美術教學中,教師應當重在實踐,為學生創造更多的實踐性機會,鼓勵學生參與其中。例如,教師可舉辦一些美術講座活動,帶領學生參觀美術館,通過這種活動拉近學生與藝術作品之間的距離。同時,教師還可利用課外活動來創辦工作坊或社團活動,如山水畫工作坊、民間工藝美術社團、書法社團、陶藝工作坊等。因此,在美術教學中,教師應選擇最能體現傳統文化活動的內容,并對學生加以鼓勵,提高學生的參與度。例如,在民間工藝美術社團中,教師可安排風箏制作活動,在整個制作當中學生可潛移默化地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從而提升人文修養。
4.激發學生的藝術潛力
為了提高學生的人文修養,激發學生的創作靈感,應將情境教學手段應用其中,從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為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教師可采取多種有效手段,營造輕松,愉快的教學氛圍。例如,在《線條的巧妙利用》這一內容的教學中,教師可采取網絡資源為學生呈現多種風格的作品,并對線條特點進行總結,通過這種方法不僅能幫助學生深入體會到線條的運用技巧,還能掌握到繪畫技巧,增加對繪畫作品的理解。
與此同時,學校應組織教師開展業務培訓,改變“一刀切”的傳統教學局面,對教學方法不斷創新,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效培養教師的專業技能,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常言道“藝多不壓身”,只有自己具備較高的素質才能為學生提供更優質的教學。
5.采取多樣化教學模式
課堂教學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在高中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實際特點選擇合適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美術課程的開設可培養學生鑒賞美的能力,從而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為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教師應采取多種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美術教學中,教師可提前指導學生了解作者的創作背景,組織學生課后搜集相關資料、書籍等素材,形成合作小組,使其意識到作品中蘊含的人文價值,在這種愉悅的教學環境中感受美術鑒賞的趣味性。例如,在對《蒙娜麗莎》這一作品進行講授時,教師可讓學生在課后對相關材料進行搜集與歸納,對繪畫作品創作的背景加以了解,鑒賞蒙娜麗莎端莊的姿態和神秘的微笑等,最終認識到作品體現的人文精神。
事實上,達·芬奇這一作品與其他西方作品存在較大的差異,主要體現在達·芬奇對透視點的把握及應用上,在《蒙娜麗莎的微笑》這幅作品中,達·芬奇對人物的手臂進行了細致處理。這種教學模式能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美術鑒賞能力,強化學生的人文素養。在高中美術教學中,可通過借鑒西方杰出畫家的高超技藝來增強作品的感染力與表現力,將人文主義精神全面貫徹其中。人文主義精神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為凸顯該精神,還需通過有效的對策達到目的,拉近我們與西方作品的距離。
6.建立多元化評價機制
在高中美術教學中,為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應對建立多元化評價機制,對學生進行鼓勵,讓學生產生成就感。在多元化評價工作中,可采取學生自評、教師評價、學生互評等方法,對于學生表現突出的方面應及時鼓勵,并提出努力的方向;針對需要改進的地方,應教授學生正確的處理方法,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形成,重視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
四、傳統文化在高中美術中的傳承與創新
近年來,傳統文化在高中美術教學中得到了有效運用,為了促進傳統文化在美術教育中更好地傳承與創新,還應對相關要點引起重視。主要體現在深入理解文化的傳承與創新、對世界多元文化與本土文化進行正確處理、選擇教材中相應的切入點、強化教師的人文素養和教育意識。
1.深入理解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為了促進傳統文化更好地在美術教學中得到應用,首先應結合時代的發展趨勢有效開展創新,只有這樣才能為傳統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因此,在高中美術教學中,教師應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含義,同時,還應引導學生對藝術作品進行自主賞析,加強對繪畫作品的了解,從而形成獨特的審美體系,奠定自身的風格。在一定程度上,教師應以學生的思維能力為落腳點,鼓勵學生對藝術進行追求,加強學生對我國美術傳統文化的了解,為后續繪畫技巧的學習奠定基礎。
2.正確處理本土文化與世界多元文化
文化是時代發展的產物,同時也是一種具有獨特魅力的藝術表達形式。在高中美術教學中,教師應對本土文化與世界多元文化之間的關系進行正確處理,加強對不同時期美術作品內涵的理解;與此同時,教師還可采取多種教學方法,幫助學生理解中華傳統文化,對不同藝術表達形式表示尊重。例如,在美術鑒賞教學中,教師可采取文化比較法,對西方風景畫,中國山水畫的區別與特點進行比較區分,從而掌握不同作品的藝術表現風格與方法,加深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知,形成獨特藝術風格,同時激發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陶冶學生的情操。
3.選擇教材中的相應切入點
為促進傳統文化在課堂教學中的滲透,還應對教材切入點進行合理選擇。例如,在對《中國民間美術》開展教學時,教師可指導學生開展小組合作教學,加強對我國傳統文化的進一步了解,如剪紙、年畫、皮影戲、中國結、風箏、刺繡等,在此基礎上,教師應指導學生設計制作剪紙、風箏、年畫、泥哨等,通過學習來強化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形成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在賞析美術作品時,還應將傳統文化融入其中,由于不同作品中反映的文化特點各有差異,在賞析作品時,應當抓住機會,幫助學生深入感受傳統文化的精髓。例如,林風眠的《魚鷹小舟》、齊白石的《蝦》、潘天壽的《露氣》等,幫助學生進一步領略中國畫創作特點,從而感受美學的真諦。
4.增強教師人文素養和教育意識
教師作為高中美術教學中的主要實施者與組織者,同時也是引領學生走入藝術殿堂的引導者,教師的素質水平直接影響到美術課堂教學的效果以及學生的發展,因此,在高中美術教學當中,教師應對自身素質不斷強化,進一步增強人文教育意識,將其滲透到教學活動的各個方面,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對傳統教學方法及時創新改變,對繪畫技巧重點傳授,同時,教師還應意識到人文素養的重要性,將其放在第一位。為達到教學目的,教師可利用課外時間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將具有人文精神氣息的教材應用到美術教學當中,感染學生,進一步提升藝術鑒賞能力,強化學生的審美能力,同時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此外,學校管理部門應發揮自身的作用,為教師素養的提升以及人文意識的強化創造更多的機會。
在高中美術教學中,我們應當長期關注學生對傳統文化知識的學習與探索,選擇合適的切入點選擇適當的教學內容,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傳統藝術的地位與價值,有效激發學生對美術藝術的熱愛,更好地傳承與弘揚傳統文化。
總的來說,將中華傳統文化融入高中美術教學中對于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意義深遠,教師在高中美術教學中應積極挖掘教材中的傳統文化資源,采取多種多樣教學手段,促進學生文化修養的形成,充分發掘學生的藝術潛力。
綜上所述,人文修養可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一旦形成,將會伴隨人的一生。高中階段是塑造學生正確價值觀、人生觀的關鍵時期,將傳統文化融入美術課堂中,不僅能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品質,還能提升藝術修養、文化底蘊,充分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為我國美育的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陳謹《廣府滿洲窗玻璃藝術在高中美術教育中的應用與成效——以〈流光溢彩〉單元教學為例的文化探索與視覺創新研究》,《考試周刊》2023年第45期。
[2] 鄭林妍《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美術單元教學設計探究——以中國畫為例》,《高考》2023年第25期。
[3] 劉正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浸潤美育課堂——合肥三十五中校本美術課程實踐探索》,《西藏教育》2023年第8期。
(路剛,1974年生,男,漢族,山東茌平人,大學本科,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高中美術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