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聚焦做好“土特產”文章,著力構建以“甘味”公用品牌為統領,地方公用品牌為支撐,企業商標品牌為根本的三級融合、協同發展、互為支撐的品牌培育體系,實現了由“各自為戰”到“組團發展”“整體推進”。
在全國率先建設“甘味”省級農產品公用品牌,同步使用“甘味”標識、宣傳“甘味”品牌、講好“甘味”故事。
在打造提升農業品牌,做大做強“甘味”品牌上,我們重點在五個方面發力,做到五個堅持。
甘肅地處三大高原交匯處,從南到北分布8個不同的氣候類型區,海拔落差近5000米,擁有除海洋和島礁之外的全部地貌,具有光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干旱高寒、病蟲害發生少、環境承載力大的鮮明特征,是中華農耕文明重要發祥地和東西方農業交流的大通道。獨特的自然資源稟賦,造就了豐富的物種資源、鮮明的產業優勢。
近年來,我們在產業發展上堅持市場導向,緊盯國內外市場對天然有機、特色化、多樣化優質農產品需求快速增長的大趨勢,深入挖掘資源優勢,構建起以“牛羊菜果薯藥”六大產業為主導、眾多地域品種為補充的現代特色農業產業體系,打造了具有鮮明地域特點和文化特色的“甘味”品牌。
全省優勢特色產業面積達到4436萬畝,優質特色農產品持續批量供應能力穩步提升,已成為全國重要的“牛羊菜果薯藥”等特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
我們著眼農業品牌規范化建設和常態化培育,率先建立《甘味農產品品牌目錄》,嚴格準入、動態管理、定期核查,形成競爭機制。相繼出臺有關制度措施,建立“甘味”品牌建設聯席會議制度和工作專班,形成合力、定人定責、定期調度,培優創響區域公用品牌,做大做強企業商標品牌。確定品牌運營承接主體,培育和引進專業運營團隊,用市場化機制、專業化手段加大品牌體系建設。
組織開展全面調研,系統梳理品牌建設方面的成效、存在的問題,制定頒布《甘味農產品品牌培育管理條例》,修訂“甘味”品牌建設規范等系列政策文件,指導和規范全省農業品牌建設工作;加強品牌保護,嚴厲打擊侵犯農業品牌商標權、名譽權等違法行為;加快打造“甘味”品牌矩陣,著力培育一批在全國立得住、叫得響的頭部企業品牌,用品牌的力量打開甘肅現代農業發展新空間。
統籌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大力推廣有機肥替代化肥、水肥一體化、農藥減量增效等措施,開展農作物重點病蟲害綠色防控和專業化統防,夯實“甘味”特色農產品綠色有機底色。
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堅持“有標貫標、無標制標、缺標補標”,累計發布農業地方標準1400余項,建設抓點示范基地4793個,全省綠色、有機和地理標志農產品達到2290個。
堅持創新驅動增強發展動能。鼓勵支持基礎研究和核心技術攻關,加強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開發引進和試驗示范,促進農機農藝有機結合、良種良法集成配套,為“甘味”品牌體系建設提供堅實的科技支撐。加快農業新質生產力發展,探索利用互聯網新技術對傳統農業進行全鏈條的改造,支持信息化技術、智能化裝備、智慧農業發展,用現代手段為“甘味”農產品全產業鏈數字化轉型、品牌化營銷提供有效支撐。
著力構建完善產業鏈體系,培優扶強鏈主企業,打造規模產業集群。
獲批創建國家級優勢產業集群8個、現代農業產業園11個、產業強鎮49個,扎實推進“百萬職工消費‘甘味’農產品”行動,加力推動地區協作和地企合作,持續放大“甘味”品牌效應,讓廣大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更足。
連續舉辦“甘味”特色農產品貿易洽談會、“甘味”品牌高質量發展論壇和定西馬鈴薯大會、靜寧蘋果貿易大會、農民豐收節等活動,在央視投放“甘味”品牌廣告,聯合新華社開展“數說甘味”“甘味故事”宣傳;不斷豐富品牌文化內涵,聯合文旅廳發布《甘味旅游產品名錄》,講好“甘味”品牌故事,傳播“甘味”品牌獨特價值。
組建省特色農產品產銷協會和各專業協會,結合招商引資,國內組織開展“甘味入湘”“甘味入魯”“甘味入粵”等系列活動,在農交會、進博會、消服會、廣交會、蘭洽會組團宣傳推介,簽訂購銷協議,建立穩定供應關系。
在全國授權開設“甘味”品牌展銷中心55家(省外30家、省內25家),建成線上“甘味”電商平臺19個,“甘味”品牌企業年銷售額達到270億元,全省有170余種特色農產品遠銷100余個國家和地區,出口額連續兩年增幅達到兩位數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