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甘肅、四川、陜西三省交界處的康縣,被西秦嶺山脈緊緊環繞,這雖然讓康縣保留了更多的原始森林美景,但是重重大山的阻隔,也讓這里經濟發展速度緩慢。
好蜂蜜產在山深處
劉鴻飛,土生土長的康縣人,大學畢業后回到家鄉。當他看到家鄉大面積的土地因為無人耕種而荒蕪時,就想著能不能種上些東西,至少不要讓地荒著。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調研考察后,他成功地將油用牡丹項目引進康縣。在推廣種植油用牡丹的過程中,他走遍了康縣每個村莊,這也讓他發現了藏在康縣大山深處的又一農特產品——土蜂蜜。
“我們縣林草覆蓋率高,蜜源植物種類繁多,這里生態環境優越,沒有工業污染,養蜂條件得天獨厚。幾乎每個村都有農戶養蜂,蜂蜜質量也都較高。”劉鴻飛介紹。
他還了解到蜜蜂養殖不與糧爭田、不與民爭糧,用工少、見效快,大量養殖蜜蜂還可促進農作物提質增效。但當地都是傳統的棒棒巢養殖方法,技術落后、產量低,加之沒有統一的標準和品牌,以及地理位置偏僻的原因,導致當地蜂蜜產品銷售不佳。
鑒于這種情況,他萌生了成立蜂業協會的想法。“只有在行業協會的帶領下才能規范養殖技術、統一質量標準,給大家提供技術服務和進行信息交流,才有助于康縣蜂業快速健康發展。”劉鴻飛說道。
劉鴻飛牽頭成立了康縣蜂業協會,編寫了《秦巴山區中蜂養殖指南》,組織開展養蜂技術培訓,為當地蜂農搭建交流學習的平臺,協會會員從最初的數十人迅速發展到260余人。
商海無涯誠作舟
行業協會成立后,通過技術培訓,康縣蜂農的養蜂技術迅速提升,養殖過程也得到了有效規范。“我們的養殖指南中不僅有養殖技術,還明確要求不能用白糖等代替蜜源,同時一年只取一次蜜,就是為了確保康縣的蜂蜜是真正的‘土蜂蜜’。”康縣蜂業協會會員陳義品說。
康縣全年蜜源植物豐富,在協會的帶領下,當地蜂農始終堅持以自然蜜源養蜂,配合先進規范的養殖技術,蜂蜜質量得到了有效提升。
產出好蜜只是第一步,如何讓更多人喜歡吃康縣蜂蜜才是更大的挑戰。為了提升康縣蜂蜜的影響力,劉鴻飛提出,聯合全縣蜂農,統一打造康縣蜂蜜品牌。
此后,他與一批康縣大學生和回鄉創業青年共同成立了康縣鴻泰農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流轉土地1000余畝,栽植各類蜜源植物600余畝,建成了觀光體驗蜂場和一家年生產3000噸蜂產品加工廠。
加工廠建成后,劉鴻飛提出,加工廠可為蜂農免費加工蜂蜜。“以前蜂農取蜜后沒有經過再加工就直接售賣,不能保證蜂蜜產品質量統一,我們加工廠通過精濾、脫水、滅菌,可使蜂蜜品質保持一致,這樣可以避免個別不達標產品影響整個康縣蜂蜜口碑。”他說。
目前,公司注冊了“西秦嶺”“隴原蜜都”“約酒蜜”等14個商標,申請“蜂蜜養生茶”和“約酒蜜”2個專利,逐步壯大康縣蜂蜜產品。
2019年,劉鴻飛瞄準電商市場的巨大潛力,建成了300多平方米的電商扶貧服務驛站和網紅直播間,組建了康縣網紅電商營銷團隊,把康縣特色農產品通過網絡直播、電商等方式推廣到全國各地。新冠疫情防控期間,公司通過線上線下銷售,產品銷售額達500多萬元。
智能化破解老大難
眾所周知,蜜蜂作為典型的群居動物,由一只蜂王、少數雄蜂和大量工蜂組成。養蜂人都知道,蜜蜂對環境敏感,養殖過程中常常因為各種原因發生蜜蜂飛逃,這給蜂農養殖管理帶來了巨大的困難。
“蜜蜂飛逃后,蜂農常常要漫山遍野尋找蜂群,這不僅是時間的消耗,更是對蜂農體力和精力的消耗。”劉鴻飛說,在經歷幾次蜜蜂飛逃后,他就想:“如果有那種能及時識別飛逃并阻止的蜂箱就好了。”
想法萌生之后,他便帶領團隊研究可行性,并聯系了專業公司進行智慧蜂箱的設計、生產。2020年7月,他們拿到了第一批智慧蜂箱并投入試用。
“智慧蜂箱箱門處設有紅外線感應裝置,能識別每分鐘蜜蜂進出數量,若短時間內有大量蜜蜂飛出,達到飛逃數量標準,蜂箱門會自動關閉,從而阻止更多蜜蜂飛出。”他介紹,“由于蜂王往往是最后出巢,這樣就能及時將蜂王留住,只要蜂王還在,飛走的蜜蜂就會回來。”
此外,智慧蜂箱還連接了智能管理平臺,能在蜜蜂飛逃的第一時間通知管理人員,便于管理人員及時處理。
“智慧蜂箱不僅能防止蜜蜂飛逃,對蜜蜂分群也有很好的助推作用。”康縣鴻泰農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員工黃鳳琴說,“當一個蜂群產生新蜂王后,新老兩個蜂王需要‘分家’,老蜂王會帶領一部分蜜蜂飛離。老式蜂箱很難發現蜜蜂分群,而智慧蜂箱則能及時通知管理人員,由管理人員依情況適時處理。”
如今,隨著需求的細化,智慧蜂箱還增加了溫、濕度管理系統和質量、聲音、氣體監測系統,以及GPS定位信息系統,管理人員可在手機、電腦等上實時查看并進行管理。
隨著電商事業的不斷發展,公司還推出了網上認養的功能。消費者通過網絡認養蜂群后,即可通過線上平臺實時查看智慧蜂箱中蜂群的情況,每年蜂群產出的蜂蜜由公司加工后快遞到家,實現線上云養蜂,讓好蜂蜜看得見。
目前,康縣成立中蜂養殖專業合作社115家,蜂蜜加工龍頭企業2家,養殖中蜂6.88萬箱,年產蜂蜜達600余噸。
(摘編自中國農網 作者:楊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