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江西省贛州市,有一道令人垂涎的客家名菜叫“炒東坡”。與名聲在外的東坡豆腐、東坡魚、東坡肘子、東坡肉、東坡茄子、東坡雞一樣,這道美食也與宋代大文豪、美食家蘇東坡有關。
炒東坡原本只是一道家常的炒豬大腸,因為蘇東坡當年在贛州期間每天都要吃,后人為了紀念他,便將這道菜稱作“炒東坡”,意指此菜耐人咀嚼,如讀蘇詞,意味深長。
蘇東坡一生宦海浮沉、奔走四方。相傳北宋紹圣元年(公元1094年),蘇東坡被貶后第一次來到贛州。除了游歷贛州山水風光、訪尋贛州風俗人情,蘇東坡更遍尋美食,這道晶瑩透明、清香撲鼻、色香味俱全的“炒豬大腸”,一下子就把蘇東坡深深迷住了,待建中靖國元年(公元1101年)第二次到贛州時,這道菜便成了他飯桌上必不可少的菜肴,他借這道菜帶給他的靈感還寫了不少詩詞呢。
炒東坡的主角是豬大腸,其有鰣魚之鮮而無鰣魚之刺,有秋蟹之飫卻無秋蟹之殼,是肥肉之佳鄰并無肥肉之皮毛,是精肉之良友但無精肉之塞牙。豬大腸加純堿、干淀粉反復搓揉,用清水沖洗干凈,剖開切成小段,用料酒、鹽、干淀粉上漿稍加腌制,即可入鍋烹調。
酸菜是炒東坡的另一主角,在贛州也叫醋果子或浸垵,家家戶戶四季必備。其做法十分簡單,在酸水中加入適量鹽、糖、八角、桂皮、甘草、白酒等作料,放入干凈的辣椒、蘿卜、豆角、藠頭、生姜等浸泡,待其入味之后即可用于配菜。酸菜色彩繽紛,酸甜爽脆,即使素炒也很開胃下飯。
在贛州當地,酸菜炒大腸幾乎家家會做,人人愛吃,其色澤素雅,口感滑嫩,大腸的肥腴加上酸菜的酸爽,既開胃又美味,是一道頗具地方風味的佳肴。
酸菜炒豬大腸,酸菜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有蔬菜的營養成分,富含維生素C、氨基酸、膳食纖維等營養物質,而豬大腸含有大量的蛋白質和鐵、鋅等微量元素,潤腸降燥,有一定的食療作用。整個烹調過程用料簡單,不用大醬重劑,講究火候,大火爆炒,主打一口酸爽,一口肥腴。據說炒東坡是客家廚師的“畢業考”,其口感爽脆才算及格。
酸菜炒大腸在贛州最為常見,還有一種做法就是霉豆子炒大腸。霉豆子是將煮熟透的黃豆裝進布袋子經自然發酵而成,是早前農村人家常備的下飯菜,更是日本納豆的“祖師爺”,存放時間越久味道越好,營養價值也很豐富。
霉豆子炒大腸講究同中求異,肥腸層次分明,霉豆玉潤珠圓,大腸小豆入玉盤,珠聯璧合。豬大腸和霉豆子都有獨特的“臭”味,兩者結合講究的就是一個“臭味相投”,這猶如長沙的臭豆腐因為那股臭味才是美味,安徽的臭鱖魚因為那臭味才成了佳肴一樣。
品嘗炒東坡有一種讀稗史筆記的感覺,不由想到蘇東坡的名言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不禁莞爾。生活亦是如此,赴得大飯店,進得路邊攤,也無風雨也無晴,率真隨性更淡然,這才是有滋有味、有情有趣的人生。
(江西 陸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