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融媒體時代,新聞報道呈現出傳播多元化、敘事故事化等特征,新聞可視化成為當前新聞行業的熱點話題。文章主要探究如何利用可視化來優化新聞報道,以期為新聞可視化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參考。文章采用文獻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首先分析可視化對于優化新聞報道的重要性,明確可視化新聞報道的類別,發現可視化具有提升新聞生產率和傳播率、拓展新聞報道深度與廣度以及推動新聞行業發展等重要作用。基于此,文章在綜合分析可視化新聞報道發展現狀的基礎上,從新聞內容、報道形式以及受眾交互三個方面入手,提出新聞報道優化策略。具體來說,在新聞內容上,要選用優質選題,關注新聞深度與廣度,注意新聞的故事敘事性;在報道形式上,要選用適宜的可視化形式,擴展視覺傳播形式;在受眾互動上,要重視受眾的沉浸式參與和分享性。此外,文章還探討了新聞可視化發展的潛在問題。盡管可視化極大地優化了新聞報道的質量及傳播效果,但并非所有新聞都適用可視化技術,只有把握住新聞的真實性原則,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堅守新聞應有的深度,抵制虛假新聞、失實新聞等,新聞可視化才能保持長久的生命力。
關鍵詞:可視化;新聞報道;新聞內容;受眾交互;新聞深度
中圖分類號:G212;TP1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13-0004-04
當前,主流媒體已進入深度融合發展的攻堅期,新聞報道逐漸表現出傳播多元化、敘事故事化等特征,這預示著未來的新聞報道或將朝著可視化方向發展。可視化是一種新型新聞報道模式,簡單來說,就是以數據為核心,以信息為支撐,通過可視化手段實現跨媒體新聞報道,從而使受眾更快、更好地理解新聞內容。
新聞可視化不僅強調新聞固有的真實性,還優化了新聞的視覺美感。數字化時代,新聞報道可視化早就不局限于在新聞中加入視頻、圖片等直觀的可視化元素,而是開始追求將數據信息等以文字為載體的元素轉化為可視化材料,以增強新聞信息的可讀性[1]。
相較于傳統新聞報道,可視化新聞豐富了新聞報道的表達方式,創新了新聞報道的傳播結構,提升了新聞報道的傳播觸達率,整體上提高了新聞報道的傳播質量與傳播效率。
目前,常見的可視化新聞報道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圖片、視頻、直播等本就可以直接呈現的新聞。這類新聞早已存在,且具備專業的存儲傳播介質和屬性分類,夯實了新聞報道可視化發展的基礎。另一類則指的是政策文件、數據、時間線、時空場景等無法在現實中實時呈現的新聞,此類新聞是當前新聞報道可視化發展的主要動力,也是當前新聞報道可視化發展優勢的集中體現者[2]。
(一)有助于提升新聞生產率和傳播率
相較于傳統新聞側重內容挖掘的做法,可視化新聞將重點轉移到了數據呈現上。基于可視化手段,將數據等較為抽象的新聞內容變得生動有趣,一方面賦予了新聞清晰的邏輯和完備的結構,另一方面豐富了新聞傳播的感官體驗,最終達到吸引受眾眼球、擴大受眾范圍的目的。例如,在進行多類數據比較時,可視化新聞不再采用繁復的文字敘述,而是采用動態折線圖處理數據,使數據增減情況一目了然,這正是新聞生產率提升的表現——省略大量文字描述,其減少了新聞生產所耗費的時間,節約了相應的時間成本[3]。此外,通過動態折線圖,數據所包含的信息得以精準、快速地傳遞給受眾,這便是新聞信息傳播率提升的表現。
(二)有助于拓展新聞報道深度與廣度
新聞報道有一個常常被忽略的要素,即新聞環境,也可理解為新聞背景。新聞環境作為解讀新聞事件發展脈絡的關鍵,對拓展新聞報道的深度與廣度具有重要作用。在傳統新聞報道中,新聞環境以文字敘述為主,倘若描繪過少,則難以發揮新聞環境對新聞報道的支撐作用;倘若描繪過多,便會顯得枯燥啰唆,影響新聞報道的整體觀感。傳統新聞報道在新聞環境上的著力受限,在挖掘新聞深度和拓展新聞廣度上也面臨阻礙[4]。
然而,新聞報道的可視化讓新聞環境擺脫了尷尬。可視化新聞將原本枯燥乏味的文字、數據等轉換為“有聲有色”的動態圖或視頻[5],既節約了新聞報道的“空間”,也大幅提升了新聞報道的可讀性和趣味性。據此可知,可視化新聞是新聞環境得以發揮自身優勢的關鍵,而隨著可視化新聞相關技術的日益精進,新聞環境也獲得了更多新聞從業者和受眾的關注,這又拓展了新聞內容的深度和廣度。
此外,當前的可視化新聞報道表現出較強的交互性,開始逐步探索交互敘事路線,這種交互敘事可以在拓展新聞報道深度與廣度的同時,增強新聞的說服力與敘事效果,加深受眾對新聞內容的印象,達到增強用戶黏性的效果。
(三)有助于推動新聞行業發展
新聞同可視化技術的融合程度日益加深,新聞可視化已成為新聞行業發展的方向之一。在數字時代,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大數據技術等新興技術的飛速發展,新聞報道方式愈加多元,如今已經出現了AI新聞、AR新聞等新型新聞報道模式[6]。新聞行業面臨重大改革,邁入轉型階段,全媒體發展成為新聞行業的主論調。全媒體大環境下,人們逐漸養成了碎片化的閱讀習慣,偏好個性化服務,這為新聞行業未來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形式豐富、視覺沖擊效果強、能夠實現實時交互的可視化新聞必定成為新聞報道的主要形式之一。目前,主流媒體如人民網、新華網等已經開設了可視化新聞報道專欄,大量可視化新聞借由新媒體得到了廣泛傳播[7]。從行業發展環境來看,新聞可視化發展具有可行性。
基于大數據技術、人工智能技術等新興技術成長起來的可視化新聞,有效融合了文字、圖片、視頻等元素,構建起直觀、立體、可讀性強、生動形象的認知網絡,從而達到拓展新聞深度和廣度的目的。結合可視化新聞報道發展現狀,要優化新聞報道,應從新聞內容、報道形式以及受眾交互三個方面入手。
(一)從新聞內容入手
新聞報道可視化對增強新聞內容可讀性具有重要作用。換句話說,新聞報道可視化可以將新聞內容重構為更易理解、更生動有趣、更具交互性的內容,以便受眾進一步解讀新聞內容。從這個角度來看,新聞報道可視化實際上是一種信息呈現方式[8]。因此,可視化視角下,要想進一步優化新聞報道,就必須確保新聞內容優質,并在此過程中凸顯可視化技術保障新聞內容優質的作用。
要確保新聞內容優質,首先應確保選題優質。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新聞內容的質量取決于新聞內容的價值,而新聞內容的價值有時要受到新聞選題的影響。一個好的選題,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新聞報道的可讀性與傳播效果。大數據時代背景下,融媒體表現不俗,這為信息傳播提供了巨大助力。如今是信息爆炸的時代[9],一篇新聞報道要想吸引受眾眼球,可以借助敘事故事化技巧,采用具有故事感的標題,創設視覺語境,構建交互敘事場景。此外,新聞報道應盡量選用社會熱點或與受眾密切相關的話題,并確保選題具備較強的可挖掘性和獨特性,以提升新聞報道的吸引力。例如,人民網2018年推出的可視化新聞《當監察法遇上孫悟空》,不僅選用時下頗受關注的“監察法”話題,還引入了“孫悟空”這一神話人物,通過故事化的敘事方式激發受眾觀看興趣。該新聞一經推出,便引起了轟動,反響熱烈,廣受好評。值得一提的是,因選題新穎,該新聞不僅吸引了本就關注監察法的群體,還獲得了一批《西游記》粉絲的青睞,有效擴大了新聞報道的受眾范圍。可見,一個好的選題對可視化新聞來說至關重要。只有做好選題工作,才能為整個新聞報道奠定堅實基礎,確保新聞報道的整體質量。
要想確保新聞內容優質,還要關注新聞的深度與廣度。從相關調查結果來看,當前大多可視化新聞作品主要利用可視化技術進行信息傳播和數據分析。換句話說,這些作品僅僅側重數據的收集與整理,雖然看似拓展了新聞的深度與廣度,但忽視了數據背后的潛在社會價值[10]。大數據時代,在創作可視化新聞時,應利用數據挖掘技術挖掘那些隱藏在海量數據中的有價值的信息,由此進一步拓展新聞內容的深度與廣度,凸顯新聞的社會價值。
此外,還需要注意新聞的故事敘事性。為了增強新聞趣味性,優化新聞傳播效果,新聞報道逐漸表現出敘事故事化特征,即通過故事化敘事方式,巧設懸念,采用特定敘事節2e3cc4745ac4a2fa2d626bb7fac6b6280a05706885120d1a653727b5be2d4c30奏,將新聞事件拆解為生動有趣的故事,從而激起受眾閱讀興趣,引發受眾情感共鳴[11]。推動新聞可視化發展,應當進一步放大新聞敘事故事化特征,采取交互敘事技巧,構建交互敘事場景,將受眾引入新聞敘事的角色設定,建立敘事結構,達到多角度、全方位的敘事效果,以突出新聞核心視覺要素,讓受眾在既有敘事環境下完成與內容的互動,優化新聞內容的傳播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在構建交互敘事場景時,應當把握好視覺語境的創設工作,可采用VR技術、3D技術等數字可視化技術模擬場景,增強場景真實感,一方面激發受眾參與興趣,另一方面優化受眾參與體驗[12]。
(二)從報道形式入手
要提升可視化新聞的質量,必須豐富報道形式,從而優化可視化新聞報道的閱讀體驗。總體來說,豐富可視化新聞報道形式的途徑主要有二:一是選用適合的可視化形式,二是擴展視覺傳播形式。
首先,選用適合的可視化形式是豐富可視化新聞報道形式的關鍵,也是增強新聞趣味性和可讀性的重要保證。目前,較為流行的新聞可視化形式包括數據地圖、時間軸、圖解新聞、視頻動畫等,應當根據新聞報道的敘事特點及需求來選用適合的可視化形式[13]。例如,數據地圖能夠將地理空間同數據信息關聯起來,展示更深入的信息,因此,其多用于展示數量、呈現趨勢和關系等方面。央視和百度于2014年推出的“百度遷徙地圖”就是頗具代表性的數據地圖。又如,圖解新聞重在將較為復雜的信息、數據等轉換為圖表、圖形等更直觀的形式,從而增強新聞內容可讀性,優化新聞傳播效果,所以其在經濟數據、社會趨勢報道等方面應用較廣。澎湃新聞在2022年推出的《政府工作報告》圖解新聞作品就是典型代表。
當然,總體來看,當前應用范圍最廣的可視化形式當數視頻動畫,不論是具有敘事感的新聞事件,還是略顯枯燥乏味的現象解讀,均可通過視頻動畫的方式來增強其可讀性,激發受眾觀看興趣。經濟日報推出的《“數說70年”數據新聞可視化系列短視頻》便是基于視頻動畫這一可視化形式創作的優秀作品,獲得了第30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
其次,視覺傳播形式的擴展同樣能豐富新聞報道形式,這對增強可視化新聞報道的直觀性及趣味性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可以說,可視化新聞之所以能夠取得與傳統新聞報道不同的表現效果,主要依托可視化新聞的視覺傳播形式。多樣化的視覺傳播形式讓可視化新聞具備良好的視覺效果,極大優化了受眾閱讀體驗。而視覺傳播形式要想實現擴展,則需要依靠交互性傳播技術[14]。
因此,應當推動交互性傳播技術在可視化新聞報道中的應用,綜合運用H5、網頁交互、AI、AR等工具,為新聞視覺傳播提供技術支撐,推動視覺傳播形式的擴展。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5G時代,VR技術作為兼顧沉浸式、交互性、聯想性等傳播特征的新興技術,能夠為可視化新聞增添體感傳播的功能,倘若應用得當,將大幅優化可視化新聞的受眾閱讀體驗。目前,主流媒體已經進行了一定嘗試,如央視就在其客戶端推出了VR頻道,反響良好。可以預見,未來的AR技術必然成為擴展新聞傳播形式的重要技術,相關從業者應當對其予以重視。
(三)從受眾交互入手
應當明確的是,受眾對新聞報道可視化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這意味著在利用可視化技術優化新聞報道的過程中,受眾應當作為一個重要參考元素。新聞報道的受眾往往有特定的新聞內容需求,對于新聞報道,他們既有知曉需求,也有傳播、交互等需求,因此不少受眾將信息的直觀性、可視性等視為評價新聞報道質量的重要標準。可視化新聞報道的交互性順應了當前新聞媒體的社交化發展趨勢,在基于可視化優化新聞報道之時,應當關注新聞報道受眾的行為特征,由此從受眾角度實現對新聞報道的優化。
首先,當前可視化新聞報道受眾的主要行為特征之一,便是沉浸式參與[15]。這表明此后的可視化新聞報道應當重視受眾參與度,在激發受眾參與熱情的同時,盡可能增強受眾在參與過程中的愉悅感與滿足感。隨著社交媒體的興起,新聞行業競爭日益激烈,新聞受眾的需求也與日俱增,受眾不再僅僅關注新聞內容本身,還開始重視新聞內容的交互性、傳播性及討論價值等。一般來說,具有良好視聽效果、優質審美體驗以及多樣化互動方式的可視化新聞會更受受眾青睞,而這恰是提高受眾參與度并由此實現新聞意義的關鍵。因此,此后的可視化新聞一方面要重視利用技術打造具象化場景,在可視化交互設計上迎合受眾需要,另一方面還要選擇適當的新聞選題及故事敘事方式,優化受眾感官體驗,增強新聞真實感,提升可視化新聞報道質量。
其次,當前可視化新聞報道受眾的主要行為特征還包括分享性。社交媒體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逐漸占據重要地位,大量新聞移動客戶端應運而生,媒介矩陣也成為新聞行業的熱點話題,受眾在瀏覽新聞時,除了自己獲得愉悅體驗,還常常出現分享舉動,這其實也是受眾交互的另一種表達方式[16]。受眾的主動行為不僅可以強化新聞傳播效果,還具有拓寬新聞受眾范圍、提高新聞影響力的作用,因此,新聞工作者應當關注新聞受眾分享性這一行為特征,在生產可視化新聞時,有意識地選擇可供受眾分享與交流的選題,并在新聞中留出可供討論的熱點問題,從而激發受眾分享欲望,促使受眾發揮主觀能動性,甚至推動受眾進行“二創”。例如,人民日報曾推出的作品《中國父親圖鑒》,以敘事手法講述了男主父親走失、男主艱難成長的一系列故事,引發了眾多網友的感慨,一時之間成為不少網友的“淚目神作”,不少網友在轉發新聞報道的同時,制作了自己同父親的故事。諸如此類利用視覺元素來傳達情感,從而引發受眾共鳴的可視化新聞報道充分考慮了受眾分享性行為的特征,并實現了對其的良好運用,最終取得了極為不錯的傳播效果。
在數字時代,新聞行業正經歷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可視化、短視頻和交互性成為新趨勢。可視化新聞的崛起尤為引人注目,對新聞報道的質量和傳播效果產生了深遠影響。然而,隨著新聞報道形式的日益復雜化,我們也必須警惕符號過度生產可能帶來的意義扭曲問題。
具體而言,可視化新聞報道將原始信息采集轉化為精致的可視化符號,但這也可能引發新聞虛假和失實等問題。隨著受眾參與性的提升,有時新聞的真實性卻被犧牲。同時,在泛娛樂化和消費主義的影響下,新聞的個性化逐漸被大眾性所取代,人們越來越偏好碎片化閱讀和淺層思考。新聞的深度和廣度變得模糊,而視覺沖擊逐漸成為評判新聞報道質量的主要標準。這無疑是一個需要警惕的現象。
新聞從業者必須認識到,雖然感官刺激和視覺效果對于提升新聞報道的吸引力至關重要,但可視化新聞的核心價值并非僅在于提供視覺盛宴。技術驅動的新聞生產方式可能帶來嚴重后果。因此,在推進新聞可視化的過程中,我們必須堅守新聞報道的真實性原則。
當前,新聞可視化的發展是行業需求和市場選擇的結果。然而,我們必須明確,并非所有新聞都適合可視化處理。在推進新聞報道可視化的同時,我們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只有這樣,新聞可視化才能獲得長久的生命力。
參考文獻:
[1] 陳海霞.數字時代下新聞報道的“變”與“不變”:以AI新聞報道為例[J].視聽,2024(3):135-137.
[2] 孫曉菁.新聞編輯運用新媒體技術的研究[J].中國傳媒科技,2024(2):56-59.
[3] 王永帥.新媒體背景下可視化新聞報道作用及實踐路徑探析[J].傳媒論壇,2024,7(1):97-99.
[4] 黨李丹,駱貴.媒介形態變化視野下主流媒體全國“兩會”報道形式創新研究[J].新聞愛好者,2023(12):25-27.
[5] 王玉琦,薛佩宜,李懿.由“介入”到“互動”:時政新聞可視化敘事的優化策略探析[J].傳媒論壇,2023,6(23):4-7.
[6] 陳立,李翀.融媒體中可視化新聞的構建與創新發展策略[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3,7(33):58-61.
[7] 剡文鑫.全媒體時代新聞傳播可視化探究[J].中國報業,2023(21):108-109.
[8] 袁星潔,何欣宇.數據可視化報道的人文價值創新[J].新聞戰線,2023(20):59-61.
[9] 劉佳.論可視化新聞的視覺之美[J].新聞研究導刊,2023,14(18):106-108.
[10] 李夢媛.敘事式可視化在數據新聞中的應用[J].西部廣播電視,2023,44(17):112-114.
[11] 向雯.新媒體環境下紙媒新聞可視化研究[J].中國報業,2024(2):198-199.
[12] 張瑋.新媒體時代可視化新聞報道的提升策略[J].傳媒,2024(3):61-63.
[13] 郭梅.新聞編輯在數據新聞和可視化報道中的作用[J].新聞文化建設,2023(22):121-123.
[14] 嚴璐.大數據時代新聞采寫新趨勢:數據新聞可視化[J].電視技術,2023,47(8):88-90,94.
[15] 郭金金.可視化、情感化、碎片化:主流媒體二十大報道的多元敘事實踐[J].新聞論壇,2023,37(3):25-27.
[16] 劉暢.新媒體背景下新聞報道可視化實現路徑[J].西部廣播電視,2023,44(8):16-18.
作者簡介 王瑞穎,編輯,研究方向:新媒體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