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媒體時代,網民話語權的強化構成了更為復雜的輿論場。信息過載、謠言傳播、輿論反轉和群體極化等現象充斥網絡,可能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的價值取向和行為判斷。大學生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個人成長成才和國家未來發展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高校熱點事件引發的網絡輿情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輿情的匿名性、難控性、無界性和傳播迅速等特點容易對大學生的價值判斷產生影響。文章采用文獻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研究高校熱點事件網絡輿情的發生機制和傳播特點,發現社會各界對高校的密切關注、社交媒體影響力的提升、大學生群體極化等現象與高校熱點事件網絡輿情的發生息息相關。結合具體案例分析發現,高校熱點事件網絡輿情對大學生價值判斷產生的積極影響表現在三個方面:提升大學生的思辨能力、增強大學生的責任感、拓寬大學生的視野。消極影響則表現為扭曲大學生價值觀;導致大學生出現恐慌心理,對高校產生信任危機;導致學生盲目跟風,造成非理性情緒波動。
關鍵詞:高校;熱點事件;網絡輿情;大學生群體;價值判斷
中圖分類號:G206;G6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13-0019-04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2年度黑龍江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項目(思政專項)“新時代大學生對熱點問題關注度的心理演變及教育引導機制研究”成果,項目編號:SJGSJ2022029
第5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92億人,較2022年12月增長2480萬人,互聯網普及率達77.5%[1]。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過不了互聯網這一關,就過不了長期執政這一關”[2]。大學生作為網民中受教育程度較高、思維活躍且與網絡有較強黏性的一個群體,社會閱歷尚淺,價值觀尚未完全成熟,面對網絡上紛繁復雜的觀點和言論時,容易喪失獨立判斷、思考的能力。高校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陣地,面對日益復雜化的網絡輿情生態,要深入把握高校網絡輿情生成和傳播規律[3],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高校熱點事件網絡輿情是指以學校、教師和學生為主體形成的某個事件在網絡上快速傳播,形成公眾輿論的焦點,公眾針對此事件所表達的內容和個人認知、意見、觀點、態度和情緒的集合體[4]。高校作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的搖籃,網絡輿情容易引起大學生的廣泛關注,而且高校網絡輿情通常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5]。
(一)社會各界對高校的密切關注是高校網絡輿情爆發的催化劑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表示,我國建成世界最大規模高等教育體系,在學總人數超過4430萬人[6]。大學生作為一個接受高等教育的群體,不僅數量較大,而且受關注度高。高校作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陣地和高等教育、科研機構,其中的工作涉及師生權益,會引起社會各界廣泛關注。
(二)社交媒體促進高校熱點事件網絡輿情擴散
隨著社交媒體的快速發展,網民數量幾乎覆蓋全部高校師生,網絡對大學生的影響越來越深刻。社交媒體作為多種信息、思想和聲音的集散地,對發生在高校的熱點事件引起的網絡輿論具有放大器作用。同時,社交媒體因信息傳播速度快、范圍廣,逐漸成為營造輿論氛圍和引導公眾輿論方向的重要平臺。一般情況下,高校熱點事件首先經過個人或網站披露,隨即引發大量網民關注,并由各大網站和社交媒體轉載及深度報道,迅速形成網絡輿情。社交媒體平臺的算法推薦機制使一些有熱度、有爭議的輿情信息被推薦給更多用戶。因此,社交媒體顯著推動了高校熱點事件向網絡輿情演化的進程。
(三)高校熱點事件網絡輿情的發生受大學生群體極化的影響
網絡輿情群體極化是指某一社會問題或熱點事件在網絡空間傳播的過程中,網民的觀點越來越極端化,最終產生極端言論和行為的網絡現象[7]。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強,并習慣于在社交媒體上表達個人立場和觀點。由于大學生的社會閱歷淺、認知方式趨近,因此在大數據和算法推薦等技術的推動下,容易價值觀相似,或對某些事件和問題的見解趨于一致。同時,這一群體內部具有很強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對外則表現出極強的排他性[8]。高校一旦出現熱點事件,處于相同網絡圈層的大學生就可能產生群體共鳴,迅速聚焦,引發更多網友關注,從而聚集更多持有相似觀點和態度的大學生網民,通過社交媒體平臺的評論、轉發等方式快速擴散。在此過程中,大學生更傾向于接納與自己觀點相近的信息,甚至出現極端言論,推動高校熱點事件網絡輿情發展[9]。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強全媒體傳播體系建設,塑造主流輿論新格局”[10]。新媒體時代,人人都可以是話題生產者、意見評論者、輿論傳播者,因此從輿情傳播主體來看,高校熱點事件網絡輿情的傳播離不開大學生這一網絡輿論場中的活躍群體。從輿情傳播的客體來看,新媒體快速發展帶來網絡交流自發性、匿名性、無界性、難控性和信息傳播快速性等特點,這些都為高校熱點事件網絡輿情的傳播提供了強大的助推力。
(一)高校熱點事件網絡輿情傳播的主體特殊性
教育部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6月15日,全國高等學校共計3072所。高校數量的不斷增加意味著高校網絡輿情傳播主體不斷增多。高校網絡輿情發生的主體通常是高校師生,而參與傳播的往往也是大學生群體。
新媒體時代,大學生作為互聯網原住民,熟悉并擅長運用各種社交媒體平臺。當與自身權益相關的問題未能得到妥善解決時,大學生更傾向于通過網絡表達訴求和獲取支持。由于大學生年齡結構差異小、行為習慣和心智趨同,因此容易對高校熱點事件持相似的觀點和意見,在網絡上形成話題聚焦,助推高校熱點事件網絡輿情發展。同時,因高校的特殊性,一些別有用心的組織或個人會為了謀求自身利益或宣傳個人觀點,蓄意捏造或夸大某些事件并大肆傳播,從而引發高校網絡輿情[11]。
(二)高校熱點事件網絡輿情具體傳播特點
首先,高校熱點事件網絡輿情傳播具有匿名性。網絡空間的虛擬性使人們在網絡空間的交往是一種匿名的、沒有時間和空間限制的交往。在網絡空間,人們能夠卸下防備、釋放情感、宣泄情緒,甚至肆無忌憚地發表言論。高校熱點事件通常涉及與大學生利益密切相關的問題,而網絡的匿名性為一些敏感話題提供了安全空間,這極大地增強了網民參與討論和表達的積極性,促進了網絡輿情的傳播。同時,網絡的匿名性降低了信息的可信度,導致虛假信息和謠言的出現。
其次,高校熱點事件網絡輿情傳播具有無界性。互聯網的出現打破了溝通交流的地域限制,社交媒體的盛行使各種信息、思潮、價值觀等在網絡上傳播。這意味著發布在網絡上的任何一個爭議性事件都有可能被無數網友評論、轉發,進而助推網絡輿情發展。
最后,高校熱點事件網絡輿情傳播具有難控性。隨著網絡信息化的快速發展和網民規模的不斷擴大,高校熱點事件經媒體發布后,能夠引發大量網友關注,短時間內傳遍互聯網,引發網絡輿情。此外,由于高校是培養人才的搖籃,因此西方敵對勢力容易借高校的負面事件煽風點火、造謠生事,對大學生進行意識形態滲透,加劇輿情傳播的復雜性和難控性[12]。
(三)高校熱點事件網絡輿情傳播速度快
社交媒體多對多的信息交換模式為信息發布者和受眾提供了便于溝通的平臺,同時網絡上的每個人都是潛在的信息發布者,因此新聞和熱點事件能夠突破地域限制,在短時間內引發廣泛關注。高校熱點事件經網絡媒體傳播,可瞬間擴散至全國各地,從而在短時間內掀起廣泛的討論,吸引各方注意,形成網絡輿情[13]。
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對個人成長成才和國家未來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價值判斷是價值觀形成的前提和基礎,是明辨是非、區分善惡的能力。正確的價值判斷能夠幫助大學生清醒地認識自己、理性地看待社會、辯證地看待事物。
近年來,一些高校熱點事件一旦在網絡上發布,便能引起多方關注,最終導致網絡輿情的發生。例如,2023年6月3日,澎湃新聞在微博平臺上發布的話題“4篇論文現同一劃痕鋼尺遭撤稿”,疑似論文研究數據造假,4篇論文中的3篇已經撤回,分別涉及吉林大學、蘭州大學第一醫院和青島大學附屬醫院。澎湃新聞發起微博投票“如何看待論文造假”,截至2023年6月30日,有1.6萬人參與,其中“論文造假已成產業鏈,必須嚴查”選項票數超過1萬。該話題在微博平臺先后經由23家媒體傳播,閱讀次數超2.4億,討論次數達2798次,共有663人參與原創。
(一)高校網絡輿情可以促進大學生思考,提升大學生的思辨能力
對于高校發生的熱點事件,大學生不僅會主動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還會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因此,應培養大學生的思辨能力,使其形成全面且理性的思考方式,提升分析和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如“4篇論文現同一劃痕鋼尺遭撤稿”事件引發的學術不端問題,反映出當前學術界存在的學術道德與誠信問題,能使大學生深刻認識到學術不端行為的嚴重后果,從而督促他們在學術研究中尊重知識產權,遵守學術規范,不斷提高自身素質,戒驕戒躁,對科研成果負責。
(二)高校網絡輿情有利于增強大學生的責任感
部分高校熱點事件網絡輿情可能涉及社會責任問題。大學生通過參與輿情討論,能夠了解事件反映的問題、矛盾和多數人的需求,激發他們的責任意識,使他們積極關注并參與到對社會有積極作用的議題中,為社會的進步作出貢獻。
“4篇論文現同一劃痕鋼尺遭撤稿”事件引發網友熱議,大量學生參與到此次輿情事件中,表達對此事的態度和立場,對學術不端行為進行批判,建議涉事高校對學術文章進行嚴格審查,強烈抵制學術不端行為。這彰顯出大學生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也為該事件的解決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三)高校網絡輿情能夠拓寬大學生的視野和獲取信息的途徑。
大學生關注高校熱點事件可以了解社會動態,認識不同的價值理念,能夠接觸不同地區、不同領域的思想,樹立包容、開放、多元的價值觀。在高校網絡輿情中,不同的觀點與聲音交匯,這就需要大學生學會自主思考、比較、分析、篩選,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批判思維和理性看待、處理問題的能力。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高校網絡輿情已經成為大學生獲取熱點信息和了解時事政治的重要途徑。受到廣泛關注的正向積極的事件能夠拓寬大學生的視野,為大學生樹立學習的榜樣。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高校熱點事件往往通過網絡迅速、廣泛地傳播,引起高校學生的關注,同時可能對大學生的價值判斷產生消極影響。以“鼠頭鴨脖”事件為例,2023年6月1日,江西某高校學生在食堂吃飯疑似吃出老鼠頭,南昌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工作人員核實后確認是鴨脖。由于網絡輿論持續發酵,6月10日,江西就“鼠頭鴨脖”事件成立聯合調查組。6月17日,人民日報在微博平臺發布聯合調查組認定飯菜中的異物為鼠頭,話題發布后,一日之內閱讀量就超2億次,討論達2.2萬次,共有85家媒體參與報道傳播。
(一)高校熱點事件網絡輿情傳播可能扭曲大學生的價值觀
網絡輿情傳播具有無界性、匿名性和難控性等特點,因此可能存在信息不對稱和信息過載的情況。網絡信息真假難辨,可能導致大學生受到誤導,無法了解事件的真相。他們可能被一些帶有偏見的觀點影響,從而作出失之偏頗的價值判斷。
例如“鼠頭鴨脖”事件,學生發布疑似在食堂吃出鼠頭的帖子后,學校官微發布經學生確認為鴨脖,隨后經市場監督管理局工作人員核實是鴨脖。但由于網絡輿情持續發酵,網民需要更可信的解釋,因此江西就“鼠頭鴨脖”事件成立聯合調查組,一周后通報認定飯菜中的異物為鼠頭,調查組同時發現學生吃出的異物于事發當日被涉事食堂工作人員丟棄。網民認為當事人受學校威脅才不得已承認鼠頭是鴨脖。與此同時,涉事學校禁止學生發表該校食品問題言論。在此事件中,相關部門失去公信力,容易對大學生造成心理創傷,導致部分大學生對相關部門產生信任危機,造成價值觀扭曲。
(二)高校熱點事件網絡輿情可能導致大學生出現恐慌心理,對高校產生信任危機
網絡輿情往往以夸張、煽動和負面信息為主。高校發生熱點事件后,謠言容易在網絡上迅速傳播,導致社會輿論失控,引發大規模的恐慌和擔憂[14]。這種情況下,大學生可能感到不安和焦慮,對高校產生信任危機。尤其是發生涉及高校安全的事件,可能強化大學生的恐懼感和焦慮感。例如,高校食堂“鼠頭鴨脖”事件,涉事食堂檔口幾乎沒有人再去吃飯,引起大學生對食品安全的擔憂,進而引發高校信任危機。
(三)高校網絡輿情可能導致學生盲目跟風,造成非理性情緒波動
網絡輿情往往帶有情緒化的特點,網絡情緒已成為輿情演變過程中的重要推動力量[15]。部分輿論通常以極端的情緒表達和煽動性言論吸引大量關注和討論。大學生正處于思想和價值觀的塑造期,心理尚不成熟,由于事件發生突然,輿論場信息體量大,因此容易受到外界輿論的影響,難以保持客觀的態度,無法理性思考,易受到輿論操縱,盲目跟風,出現非理性情緒波動。“鼠頭鴨脖”事件在網絡上引起熱議,其他高校學生受此影響,也會對自己所在高校的食堂產生食品安全焦慮,不少網友甚至表示已經對鴨脖產生陰影,不敢再吃鴨脖。因此,高校網絡輿情可能造成大學生非理性情緒波動,對大學生的價值判斷產生消極影響。
新媒體時代,各種社會思潮充斥網絡空間,意識形態安全面臨新的挑戰。高校是意識形態工作的前沿陣地,高校學生是網絡社交媒體的重要用戶群,正確引導高校熱點事件網絡輿情發展走向對于促進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維護校園和諧穩定,防范高校網絡意識形態風險具有重要作用。加強高校熱點事件網絡輿情管理有利于落實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維護高校網絡意識形態安全,有利于維護校園和諧。
因此,高校必須重視網絡輿情管理工作,把握熱點事件網絡輿情的發生機制和傳播特點,不斷加強對網絡輿情的監管,發現問題及時進行預警和正確引導。高校要及時了解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和現實需求,加強與學生交流,增強大學生對網絡的認知能力,引導大學生理性對待網絡輿情。高校應廣泛傳播積極、正面的熱點事件,引發大學生情感共鳴,增強網絡輿情對大學生的積極影響。此外,高校要以客觀、公開的態度應對負面網絡輿情,及時疏解大學生的非理性情緒,避免他們盲目跟風,降低網絡輿情對大學生的消極影響,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參考文獻:
[1] 第5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R].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24-03-22.
[2] 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N].人民日報,2021-11-17(01).
[3] 蓋青,朱瑞新.高校突發事件網絡輿情應對策略研究[J].中國高等教育,2023(Z2):67-70.
[4] 馬旭.高校突發事件網絡輿情傳播與演化研究[J].情報科學,2022,40(12):120-125.
[5] 王寧邦.大數據背景下自媒體時代高校突發事件網絡輿情研判與應對[J].云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21,15(1):134-143.
[6] 葉雨婷.我國建成世界最大規模高等教育體系[N].中國青年報,2022-05-18(01).
[7] 馮剛,黃淵林.大學生網絡輿情群體極化的成因與表征[J].思想教育研究,2021(9):93-98.
[8] 林春逸,劉冬妮.大學生網絡群體極化的形成原因、負面影響及引導策略[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2(22):65-68.
[9] 王哲,何飛.高校網絡輿情危機演化及管理機制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43(8):157-162.
[10]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4.
[11] 范五三,謝興政,官文娟,等.網絡原住民知識共享行為驅動因素的實證研究:以在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0(1):81-89.
[12] 王楠,王保華.治理視域下的高校網絡輿情應對策略[J].思想理論教育,2020(9):93-96.
[13] 羊悅.融媒體時代高校網絡輿情引導策略分析[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1,39(4):128-131.
[14] 李明超.高校網絡輿情的類型、特征及引導措施研究[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2023,25(2):69-73.
[15] 孫璐.新媒體時代高校網絡輿情引導機制探析[J].新聞愛好者,2021(6):91-93.
作者簡介 劉曉藝,研究方向:高校網絡輿情、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孫明哲,教授,哈爾濱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