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旨在深入探討新媒體環境下黨史文化傳播的內在價值、所面臨的現實挑戰以及可行的突破路徑。通過綜合運用文獻分析、案例研究和理論歸納等方法,文章發現新媒體為黨史文化傳播提供了新的渠道和更廣泛的受眾,顯著增強了傳播效果。然而,新媒體環境的復雜性和多元性也給黨史文化傳播帶來了一系列挑戰,包括專業性新媒體平臺創新不足、與傳播受眾缺乏互動以及黨史文化的核心價值引領作用弱化等問題。為應對這些挑戰,文章提出一系列具體建議:首先,應加強專業性新媒體平臺的建設與創新,注重內容的深度和系統性策劃,同時結合新媒體特性創新形式,以提升用戶體驗;其次,提高傳播過程中的互動性和受眾參與度,充分利用新媒體的互動性優勢,建立有效的反饋機制,引導受眾深度參與;最后,進一步強化黨史文化在新媒體傳播中的核心價值引領作用,深入挖掘黨史文化的精神內涵和價值觀念,以正確的歷史觀引導受眾。科學實施這些策略,有助于更好地傳承與弘揚黨史文化,引導公眾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和價值觀,進而增強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
關鍵詞:黨史文化;新媒體技術;傳播效果;現實挑戰;突破路徑
中圖分類號:D239;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13-0056-05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4年度河南省軟科學研究項目“新媒體環境下黨史文化傳播效度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42400410324
新媒體的迅速發展與廣泛應用,引發了信息傳播領域的巨大變革。然而,新媒體環境的錯綜復雜,也為黨史文化的有效傳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黨史文化不僅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史的珍貴記錄,還是我們黨寶貴的精神財富。這種文化不僅連接了歷史與未來,還是凝聚社會共識的思想紐帶、激發愛國情感的催化劑,也是重要的紅色基因載體。新媒體時代,提升黨史文化傳播效度的重要性愈發凸顯。鑒于此,深入研究新媒體環境下黨史文化傳播的內在價值、現實困境以及可能的突破路徑,對于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具有深遠的學術意義和實踐價值。
新媒體環境下,文化傳播愈發顯現出對媒介的依賴。以往,黨史文化主要依賴文字和圖片傳播,然而在新媒體技術的推動下,其傳播載體發生了深刻變革。如今,黨史文化不僅能通過文字、圖片等傳統媒介形式傳播,還能借助視頻、音頻、互動游戲等多元化新媒體渠道展現。這一變革不僅拓寬了黨史文化的傳播路徑,更擴大了其受眾范圍,使更多群體能夠接觸、了解并深入感受黨史文化的深厚內涵,從而極大地提升黨史文化的傳播效果與影響力。
(一)拓寬傳播渠道
“媒介就是插入傳播過程中,用以擴大并延伸信息傳遞的工具。”[1]在傳統媒體時代,黨史文化的傳播主要依賴報紙、電視、廣播等有限的載體,傳播范圍受到較大限制。隨著新媒體的崛起,黨史文化的傳播渠道得到拓寬。
首先,社交媒體作為新媒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其強大的用戶基礎成為黨史文化傳播的新領域。通過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平臺,黨史文化內容能夠以圖文、視頻等多種形式呈現,迅速吸引大量用戶的關注和轉發。這種裂變式的傳播方式,使黨史文化在短時間內能夠覆蓋更廣泛的受眾群體,為黨史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其次,短視頻平臺以其短平快的特點,成為黨史文化傳播的新陣地。短視頻平臺具有將紛繁復雜的歷史材料壓縮為易于接受的碎片化內容的獨特優勢[2]。其時長一般為幾分鐘,甚至以秒計,無疑大幅降低傳播受眾的時間成本,極大地激發用戶對黨史知識的學習興趣,提升用戶參與度和分享意愿。
最后,在線直播作為一種新興的表達形式,為黨史文化傳播提供了新的可能。憑借即時性、互動性及大范圍覆蓋的特點,在線直播能夠迅速聚攏大量觀眾。這種直觀、生動的傳播方式,能夠增強受眾的參與感和體驗感,提升傳播能效。
(二)擴大傳播受眾
新媒體以其獨特的傳播特性,極大地拓寬了黨史文化的覆蓋面,使黨史文化能夠觸及更廣泛的社會群體。這一變化不僅增強了黨史文化的社會影響力,還為其傳播帶來了更深遠的內在價值。
首先,新媒體受眾覆蓋面廣,不受地域、年齡和職業等因素的限制,任何人都可以通過新媒體平臺輕松獲取黨史文化信息[3]。這種新興傳播方式打破了傳統傳播模式的局限,使黨史文化能夠跨越時空的障礙,觸及每一個有了解意愿的個體。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的普及,使無數智能手機用戶成為潛在的黨史文化學習者。
其次,新媒體的互動性特點使傳播受眾的主動性更強。在新媒體的互動環境中,黨史文化的傳播活動已逐漸轉變為一種雙向、多向的溝通過程,依托新媒體平臺提供的留言、評論、分享等功能,受眾能夠直接向傳播主體或其他受眾提出問題、發表意見和態度,形成多層次的互動模式。
最后,新媒體的個性化推薦算法也為黨史文化的精準傳播提供了可能。個性化推薦算法通過精準鎖定用戶的閱讀偏好,實時跟蹤其互動行為,運用機器學習和用戶畫像技術對海量數據進行智能分析,以此掌握用戶的喜好特征,并據此推送相關的黨史文化內容。這種精細化的內容分發機制,不僅能有效定位黨史文化的傳播受眾,還能夠增強傳播受眾對黨史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三)強化傳播效果
新媒體以其多元性、個性化和即時性等特點,為黨史文化的傳播注入新的活力,顯著強化了傳播效果。這不僅體現在受眾的參與度和接受度上,還體現在黨史文化在全社會范圍內的深入影響和傳播廣度上。
首先,新媒體的多元性使黨史文化的傳播更加生動有趣。在新媒體環境下,黨史文化內容以視頻、圖文、H5等不同形式呈現[4]。隨著受眾參與度的提高,黨史文化內容的傳播力顯著增強。
其次,新媒體的即時性使黨史文化的傳播更加迅速有效。在數據層面,新媒體平臺能夠實時監測用戶互動情況,并快速評估黨史文化內容的受歡迎程度,并據此調整傳播策略。這種數據驅動的傳播模式,確保了傳播內容與受眾需求的即時匹配。例如,在抖音和快手等短視頻平臺上發布視頻,能夠通過觀看次數、互動比率來定位受眾的興趣點,并以此為依據優化后續內容的推送方向和形式[5]。
新媒體提供了豐富的交互手段,為修正信息傳播中的偏差提供了便利。黨史文化傳播主體通過實時監控社交媒體上的輿情,及時發現并回應錯誤解讀或質疑,防止錯誤信息的擴散。
新媒體不斷發展,以其獨特的傳播方式和廣泛的覆蓋范圍,為黨史文化的傳播提供前所未有的機遇。但與此同時,新媒體環境的復雜性和多元性也給黨史文化的傳播帶來了一系列現實挑戰。這些挑戰不僅涉及技術層面,還關乎內容創作、平臺運營以及受眾認知等多個維度。
(一)專業性新媒體平臺創新不足
在新媒體環境下,專業性新媒體平臺在黨史文化傳播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然而,目前市場上專注于黨史文化傳播的專業性新媒體平臺數量相對匱乏,且多數存在創新不足的問題。具體而言,這些平臺往往簡單地“將報紙、雜志等出版物上的內容照搬至新媒體平臺”[6],缺乏針對新媒體特性的深度整合與創新呈現。
從內容策劃來看,一些新媒體平臺在黨史文化的傳播上缺乏深度和系統性。為獲取更多的用戶關注和點擊率,有的在策劃時更關注內容的娛樂性和即時性;有的為了適應用戶的閱讀習慣,對內容進行縮減;有的為了追求經濟效益,甚至不惜歪曲歷史。這些做法不僅弱化了黨史文化的權威和教育意義,還可能對黨在基層群眾心目中的形象產生負面影響。
在形式創新方面,一些新媒體平臺缺乏創意和想象力。盡管新媒體為黨史文化傳播提供了豐富多樣的形式,但仍有諸多平臺尚未有效利用這些新興技術和創意方法,以至于內容表現形式過于單一,缺乏吸引力和說服力[7]。一些平臺仍舊依賴傳統的圖文結合形式,鮮少通過視頻、交互式圖表或者數據可視化等手段生動呈現黨史文化。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黨史文化傳播的深度和廣度。
此外,用戶體驗也是影響新媒體平臺傳播效果的重要因素。如故宮淘寶[8]、“會寧大會師”微信公眾號[9]等,在豐富內容與提升用戶參與度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在提供貼合用戶期待的體驗上尚存不足。面臨的挑戰在于如何優化用戶界面(UI)設計,改善用戶交互(UI)流程,并確保內容質量與服務品質滿足用戶的多元需求。
(二)互動性不足
互動性是新媒體的顯著優勢之一,然而在黨史文化的傳播實踐中,這一優勢往往未能得到充分利用。目前,多數新媒體平臺在傳播黨史文化時,忽視了與受眾的有效互動和反饋機制的建立,導致傳播效果受限。
許多新媒體平臺習慣采用傳統的單向傳播方式呈現黨史文化內容,即平臺發布內容,受眾被動接收。這種單向傳播方式難以滿足受眾對互動性和參與感的需求,更難以有效傳承黨史文化所蘊含的深厚價值。受限于平臺功能和運營策略,很難基于受眾反饋信息有效調整和優化傳播內容,使得傳播效果得不到實時反饋和及時改進。
受眾對黨史文化內容有一定興趣,但新媒體平臺往往未能找到將這種興趣轉換為深度參與的有效機制。實際操作中,盡管一些新媒體平臺嘗試通過添加評論、點贊、轉發功能來實現雙向互動,但往往只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內容探討和交流,無法滿足受眾對思想交鋒和理論探究的需求。
新媒體平臺對受眾需求有所忽視。“隨著經濟快速發展,科學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受眾展現出更為多元的精神文化需求。”[10]黨史文化傳播理應根據受眾的興趣、需求進行精準推送和提供個性化服務。然而,新媒體平臺提供的互動功能難以全面覆蓋受眾的多元需求,導致傳播內容與實際需求脫節。
(三)價值引領作用弱化
在新媒體語境下,信息的繁雜性和娛樂化傾向愈發顯著,這在一定程度上對黨史文化的價值引領作用構成挑戰[11]。部分新媒體平臺在追求點擊率和關注度的過程中,往往過度關注表面形式而忽視黨史文化的深刻內涵和價值。
新媒體時代信息繁雜,受眾容易迷失在海量信息中。數據顯示,在每天產生的新媒體內容中,有深度的黨史文化內容所占比重遠小于娛樂和社會熱點信息。通過算法為受眾提供個性化推送服務,導致他們更多地接觸到即時滿足需求的輕松娛樂內容,而非要求深入思考和感悟的黨史文化內容。分析數萬條微博推送內容后發現,輕松娛樂類內容的平均點贊數和轉發數遠高于黨史文化類內容,說明后者在受眾中的傳播力和引導力確實存在被弱化的情況。
新媒體平臺的算法推薦機制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價值引領作用。對比幾個主流新媒體平臺,發現與黨史文化內容相較,娛樂性內容更易獲得較高的用戶互動頻次,因此更容易被算法推薦系統捕捉,實現快速傳播。反觀黨史文化內容,其深度和嚴肅性導致用戶自發互動次數遠低于輕松娛樂的內容,進而降低了它們在用戶信息流中出現的頻率。這樣的算法推薦機制直接影響了黨史文化核心價值觀傳播的廣度與深度。研究還發現,用戶遇到黨史文化內容時,在評論區深入討論的概率顯著高于其他類型內容,盡管它們的初期傳播范圍相對較小。這表明,如果新媒體平臺能夠調整算法機制,不只基于用戶的即時點擊反應,而是賦予重要文化內容更多的推薦權重,可能會有效增強黨史文化內容的價值引導作用。
新媒體時代,黨史文化傳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如何有效利用新媒體平臺,創新傳播方式,強化傳播效果,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具體而言,加強專業性新媒體平臺的建設,深化黨史文化的內涵挖掘與呈現,是強化傳播效果的關鍵所在。同時,增強新媒體平臺的互動性,提升受眾的參與度和體驗感,也是增強黨史文化傳播影響力的重要手段。此外,強化黨史文化的價值引領作用,確保其在信息繁雜的新媒體環境中占據主導地位,更是推動黨史文化新媒體傳播深入發展的核心任務。因此,需要不斷探索和創新,以更加科學、系統的方式推動黨史文化在新媒體時代的有效傳播。
(一)加強專業性新媒體平臺建設
專業性新媒體平臺作為黨史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其在強化黨史文化的傳播效果、拓展傳播深度和廣度方面扮演著關鍵角色。特別是在當前新媒體環境日趨復雜的情境下,這些平臺如何更有效地傳播黨史文化,成為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課題。
首先,必須認識到專業性新媒體平臺在黨史文化傳播中的核心價值。它們不僅為受眾提供精準、全面的黨史文化信息,還拓寬了黨史文化的傳播渠道,大幅提升了其社會影響力。這種影響力不僅體現為傳播范圍的擴大,還體現在對受眾認知、態度和行為的深遠影響上。為了充分發揮這些平臺的作用,應該鼓勵和支持更多具備專業性和創新性的新媒體平臺參與到黨史文化傳播中。這些平臺需要具備深厚的黨史研究背景和豐富的媒體運營經驗,能夠深入挖掘黨史文化的內涵,同時結合現代社會背景,以富有創意和吸引力的方式將黨史文化呈現在受眾面前。
其次,專業性新媒體平臺在運營過程中應注重創新。這種創新不僅體現在內容的選擇上,還體現在傳播形式的創新上。例如,結合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以及人工智能(AI)等先進技術,“推進內容、形式、方法的創新,不斷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12],可以開發出獨具特色的傳播模式,為受眾帶來沉浸式學習體驗。這種體驗方式能夠更直觀地展現黨史文化的魅力,從而吸引更多受眾的關注和參與。在創新的同時,也要堅守黨史文化的核心價值,確保傳播內容的準確性和權威性。這就要求專業性新媒體平臺在運營過程中,既要追求傳播效果的最大化,又要嚴格遵守黨史文化傳播的倫理和規范,堅決抵制任何歪曲、丑化黨史文化的行為。
最后,政府和社會各界應給予專業性新媒體平臺充分的支持和保障,包括資金、政策和技術等多個方面。資金上,可以通過政府投入與社會資本相結合的方式,為平臺的建設和發展提供穩定的資金來源;政策上,應出臺有利于專業性新媒體平臺健康發展的法規制度,為其提供良好的法治環境;技術上,可以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提高平臺的傳播效率和互動質量,從而提升受眾的參與度和滿意度。
(二)提升互動性和參與度
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新媒體平臺在黨史文化傳播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為了更有效地傳遞黨史文化的核心價值,強化受眾對黨史的理解和認同,新媒體平臺應著重提升互動性和受眾參與度。
互動性是現代傳播理論中的一個核心概念,指的是傳播過程中傳播主體與傳播受眾之間的信息交流與反饋。在新媒體環境下,提升互動性不僅能夠增強受眾的參與感和歸屬感,還能有效強化黨史文化的傳播效果[13]。因此,新媒體平臺需要精心設計互動環節和活動,以吸引更多受眾參與。
首先,平臺可以通過問答、討論、投票等多種形式,引導受眾積極參與黨史文化的學習和傳播。在問答環節,可以邀請黨史專家或學者進行在線解答,針對受眾的疑問進行詳細解釋,這樣既能拓展互動深度,又能深化受眾對黨史文化的理解。同時,通過投票決定黨史文化主題的網絡直播內容,可以讓受眾直接參與傳播內容的決策過程,從而提高他們的參與度和滿意度。
其次,利用新媒體的即時性特點,平臺還應構建起有效的反饋機制,及時回應受眾的反饋和疑問。在微博、微信等主流社交平臺上,可以設立專門的互動欄目或客服通道,收集并回應網民對黨史文化的咨詢和疑問。這種即時的互動方式能夠確保傳播主體與受眾之間的有效溝通,進一步增強受眾的參與感和歸屬感。在執行過程中,新媒體平臺可采用智能客服輔以人工審核的模式,確保對受眾問題的及時回復和準確解答。同時,運用大數據分析技術,歸納和總結受眾關心的問題,以便更有針對性地開展黨史文化傳播活動。例如,根據受眾的搜索熱度和討論話題,可以策劃相關的專題講座或在線問答活動,邀請黨史專家深入解讀,從而顯著提升受眾的參與度和滿意度。
值得一提的是,直播和短視頻平臺如抖音和快手等,也可以成為黨史文化傳播的有力工具。通過這些平臺播放黨史文化主題的直播活動,并利用彈幕功能與觀眾實時互動,不僅能夠吸引更多年輕受眾的關注,還能有效增強傳播的趣味性和互動性。
(三)強化價值引領作用
新媒體時代,黨史文化的傳播尤為重要。黨史文化不僅是中國共產黨奮斗歷史的珍貴記錄,還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新媒體傳播中,必須始終強調黨史文化的價值引領作用,通過深入挖掘其精神內涵和價值觀念,引導受眾以正確的歷史觀認識過去、理解現實、展望未來[14]。
首先,在新媒體平臺傳播黨史文化時,應深入挖掘其中的精神內涵和價值觀念。黨史文化蘊含豐富的革命精神、愛國情懷和時代價值,這些都是引導受眾正確看待歷史的有力指引。通過提煉黨史文化的精神內核,以生動的案例和感人的故事,向受眾傳遞其深刻內涵和價值意義,不僅能夠增強受眾的歷史認同感,還能激發他們的愛國情懷和責任意識[15]。為了更有效地提升黨史文化的價值引領作用,新媒體平臺還應強化正面引導和主題教育。通過定期發布黨史知識測試、優秀黨史學習案例分享等內容,引導用戶自覺學習和傳播黨史文化[16]。這種正面的引導和教育方式,不僅能夠加深受眾對黨史文化的認知和理解,還能培養他們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
其次,在新媒體傳播黨史文化時,應注重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將黨史文化與當前發展現實緊密結合,可以讓受眾在實際生活中深刻感受到黨史文化的魅力和價值。這種結合需要拓展內容深度和廣度,例如,結合時事熱點和社會關切,將黨史文化知識與現實生活案例相結合,通過深入淺出的解讀和剖析,讓受眾更直觀地理解黨史文化的現實意義和社會價值。
最后,新媒體平臺在傳播黨史文化時,應始終保持嚴謹的歷史觀和正確的價值導向。在追求傳播效果的同時,更要注重傳播內容的真實性和準確性。通過加強歷史研究和現實觀察,確保所傳播的黨史文化內容符合歷史事實和價值觀念,從而引導傳播受眾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和價值觀。
新媒體時代,黨史文化傳播處在一個既充滿機遇又面臨挑戰的時間點。本文深入剖析新媒體環境下黨史文化傳播的內在價值、所面臨的現實難題,以及可行的突破策略,旨在為黨史文化的有效傳播提供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導。
通過嚴謹的學術研究,發現新媒體技術為黨史文化的廣泛傳播開辟了新的天地。新媒體的即時性、互動性和全球化特性,顯著增強了黨史文化的傳播效能,使其能夠跨越時空界限,深入影響社會各階層。這不僅體現了新媒體在黨史文化傳播中的獨特優勢,還彰顯了其在社會文化構建中的重要地位。然而,復雜多變的新媒體環境也帶來了一系列挑戰。專業性平臺創新乏力、互動性不足以及對黨史文化核心價值的忽視等問題日益凸顯。
為此,本文提出一系列應對策略:加強專業性新媒體平臺的創新建設,增強傳播的互動性,以及重塑和強化黨史文化的核心價值。這些策略旨在有效應對新媒體時代的挑戰,推動黨史文化的高效、精準傳播。
展望未來,研究將繼續關注新媒體與黨史文化傳播的融合發展,不斷探索新的傳播模式和路徑。本研究旨在為黨史文化傳播的理論與實踐貢獻綿薄之力,期待未來更多學者加入這一領域的研究,共同推動黨史文化的繁榮發展。
參考文獻:
[1] 肖際唐,肖祥生.論新時代黨史文化傳播[J].毛澤東思想研究,2018,35(5):129-133.
[2] 李琴.短視頻在新媒體中的運用[J].新聞文化建設,2024(4):26-28.
[3] 陳晨,黨一邦.網絡文化傳播的特點與影響[J].文化產業,2020(17):73-74.
[4] 蘇煒,段雨旋.網絡新媒體的新型傳播功能分析[J].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3,28(3):36-39.
[5] 周璐.淺析新媒體背景下短視頻助力主流媒體發展路徑[J].傳播與版權,2023(17):41-43.
[6] 周嬋.黨史文化的新媒體傳播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0,4(1):68-69.
[7] 周穎.新媒體背景下大學生黨史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路徑研究:以廈門高校為例[J].吉林教育,2023(32):37-40.
[8] 袁大紅.故宮文創的品牌傳播方式研究[J].傳媒論壇,2023,6(11):55-57.
[9] 許憲隆,劉純.新媒體時代紅色文化傳播載體的功能與方式選擇:以寧夏同心紅軍西征紀念園為例[J].青海民族研究,2022,33(2):1-6.
[10] 丁智慧,李欣宇,管明龍. 5W傳播模式下紅色場館黨史教育功能開發路徑探析[J].中共太原市委黨校學報,2024(1):53-55.
[11] 高利.新媒體時代高職院校黨史教育高質量教學策略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4,15(6):189-191.
[12] 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J].新長征,2021(5):4-13.
[13] 鄧喆,張麗君.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新媒體黨史學習教育宣傳的特點、經驗與優化[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3(12):146-153.
[14] 王衛才.新時代網絡新媒體生態現狀分析及其治理研究[J].南陽理工學院學報,2022,14(3):77-81.
[15] 孫玉梅.淺論加強黨史文化載體建設的價值著力點[N].山西科技報,2024-02-20(B07).
[16] 張嘉欣.媒介融合視域下網絡文化傳播的特點與影響研究[J].文化產業,2022(13):1-3.
作者簡介 涂俊禮,副教授,鄭州衛生健康職業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與管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