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信息技術迅速發展,信息交流成本降低,全媒體傳播格局已然形成,涵蓋多種媒體形式和傳播手段,不同形態的媒介產品具備跨平臺矩陣傳播的基礎條件。隨著全媒體時代的到來,媒體行業邁入全新的發展階段。從紀錄片領域來看,全媒體模式給紀錄片制播體系造成巨大沖擊,當前面臨諸多亟待解決的難題,如紀錄片所占據的市場份額逐漸被直播、短視頻等媒介產品搶占,市場競爭進入白熱化階段。
為進一步挖掘全媒體時代紀錄片發展的潛力和空間,文章首先分析當前紀錄片制播體系面臨的問題,包括受眾心理發生變化、融合層次較淺、內容同質化等。然后闡述紀錄片在全媒體視域下的融合范式,具體從矩陣式傳播、創作微紀錄片、現代科技賦能三方面入手,為紀錄片制作提供樣本案例。最后,提出全媒體視域下紀錄片轉型發展路徑——從受眾視角出發、創新創作手法、轉變創作理念、注重視覺包裝、開啟市場化道路等。文章旨在嘗試打破紀錄片與真人秀綜藝節目等其他媒介產品之間的界限,不再從狹隘角度界定節目類型,從根源上解決紀錄片同質化嚴重與受眾審美疲勞的現實難題;同時要突破傳統紀錄片制播體系的束縛,使紀錄片重煥生機,在全媒體時代展現出新的傳播價值,探索紀錄片的可持續發展道路,使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
關鍵詞:全媒體視域;紀錄片;融合范式;制作傳播;轉型路徑
中圖分類號:J9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13-0113-04
(一)受眾心理發生變化
傳統媒體時代,媒體占主導地位,傳播渠道較為單一,受眾往往只能被動接收新聞信息,缺乏自主選擇權。進入全媒體時代,隨著傳播渠道、媒介產品類型和數量的持續增多,受眾掌握主動選擇權,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媒介產品。換言之,全媒體時代,受眾參與信息傳播的程度大幅提高,占據了主導地位。在此背景下,媒體必須貼合受眾需求來生產產品,以達到吸引受眾、提高收視率、強化傳播效果的目的[1]。制作紀錄片也應遵循這一原則。
(二)融合層次較淺
全媒體時代,紀錄片呈現出多媒體融合、多終端融合、多渠道融合的發展趨勢。多媒體融合是借助多種媒體形式進行廣泛傳播;多終端融合是在不同終端上重復開發利用紀錄片;多渠道融合是整合諸多傳播渠道,形成立體化傳播矩陣[2]。但從實際情況來看,紀錄片的融合效果并不理想,存在融合模式趨同、媒介種類單一、技術層面以外其他要素的融合進程緩慢等問題。例如,一些媒體機構針對紀錄片的制播分離機制不成熟,直接從電視臺購買播放版權,仍處于戰術性融合階段,僅在內容互動、營銷合作等層面合作,并未觸及所有權歸并統一等深層次問題。可將其視為一種“媒體互動”行為,理想狀態下的“臺網聯動”實質演變為“臺網聯播”[3]。
(三)內容同質化
一些媒體為了迎合受眾的碎片化閱讀和泛娛樂化需求,生產題材類型、內容流于表面的紀錄片,缺少對社會現實問題的記錄以及對主流價值觀的引導[4],內容缺乏厚重感與時代性。從受眾角度來看,進入全媒體時代,雖然紀錄片的類型、風格發生巨大變化,給人耳目一新的觀看體驗,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同類紀錄片不斷增多,最終會造成受眾的審美疲勞[5]。從媒體角度來看,盲目借鑒市場上成功的紀錄片,雖然可以在短時間內獲得一定的效益,但也會間接加劇市場惡性競爭,扼殺紀錄片行業多元化發展的可能性。
(一)矩陣式傳播
全媒體時代給紀錄片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強調以先進技術為支撐,新舊媒體實現內容深度融合,高效整合媒體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技術手段創作形式多樣、內容新穎的紀錄片。同時,在各種媒體的支持下建立紀錄片網站,基于閃聯協議,在諸多媒體終端傳播紀錄片,形成多層次、立體化的傳播矩陣,通過擴大傳播范圍,吸引更多流量[6]。
例如,江蘇廣播電視總臺攜手鳳凰視頻推出《你所不知道的中國》,作為國內首款全媒體模式運營的紀錄片節目,以“中國驕傲”為主題,通過多元視角展現神州大地的魅力。受眾可以通過電視頻道、網絡視頻平臺、網絡社交平臺等渠道收看節目,通過評論留言等參與互動。
(二)微紀錄片
全媒體時代,受眾的閱讀習慣發生變化,碎片化閱讀取代深度閱讀,受眾可以通過網絡平臺與移動智能設備獲取世界各地的新聞信息,對媒介產品的時長、節奏、話語風格提出更高要求[7]。面對全新的受眾需求,必須優化改進現有紀錄片制作模式,從現實生活中搜集素材,反映人們真實的生活狀態,再現某一生活截面或人物經歷,體現以點帶面、短小精悍的鮮明特征。
微紀錄片概念于2010年提出,央視網、搜狐、優酷等媒體陸續打造微紀錄片渠道,并得到相關政策扶持。近年來,微紀錄片逐漸被更多的受眾所接受,其憑借鮮明的特點與良好的傳播效果受到一致認可。早期的微紀錄片包括《故宮100》《資本的故事》。隨著媒體技術的發展,微紀錄片的制作模式日趨成熟,后期推出的微紀錄片節目的取材標準、拍攝方式、觀看體驗都發生了顯著變化[8]。例如,中宣部聯合央視于2018年推出的《如果國寶會說話》,單集時長控制在5分鐘,通過國寶來延伸講述背后蘊含的中國精神、價值觀念與審美體系,帶領受眾讀懂中華文化。該節目應用高清3D、平面信息采集、立體環繞音效等新興技術手段,給受眾提供了沉浸式的觀影體驗。
(三)現代科技賦能
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為紀錄片帶來了重大的發展機遇。在類型主題、文本內容相同的情況下,運用新媒體技術創作的紀錄片能給受眾帶來截然不同的觀影體驗。現代科技賦能的紀錄片可以引導受眾進一步探索節目場景,獲得震撼人心的視覺體驗。在現代科技的支持下,紀錄片的視覺效果得以優化,主要從展現微觀畫面的壯觀、奇觀兩方面入手。
展現微觀畫面的壯觀。轉變構圖方式,從常規的大全景構圖轉變為以近景、特寫以及中近景為主的淺景深構圖方式,利用大特寫畫面來取得理想的視覺效果,通過細節感染受眾[9]。例如,《舌尖上的中國》遵循突出畫面主體、省略冗長煩瑣信息的創作思路,采取貼近式拍攝方式,靈活運用大量微距鏡頭,清晰展示拍攝物體的肌理質感,使受眾跨越時空,獲得身臨其境般的體驗。
展現畫面奇觀。大力應用碎片式剪輯方式,針對相同主題、故事,穿插剪輯不同時空的畫面,通過組合諸多空間畫面來講述同一故事[10]。《舌尖上的中國》通過穿插蒙太奇剪輯方式,組合不同時空畫面,講述陜西、山西等地饅頭的做法、吃法與妙處,再現農作物從生長到被制成美食的過程。
(一)從受眾視角出發
全媒體時代,受眾選擇導向、選擇差異發生明顯變化,對紀錄片內容、風格提出全新要求。在受眾選擇導向層面,內容為主、渠道為輔成為主流。內容缺失是早期紀錄片面臨的首要問題,受眾更青睞觀看題材新穎、內容豐富的紀錄片。在受眾選擇差異層面,中青年受眾更傾向于通過新媒體平臺收看紀錄片。紀錄片口碑評分成為挑選紀錄片的一項重要衡量指標,通過打造良好的品牌形象可以吸引更多受眾。這要求紀錄片制作者在制作紀錄片時必須代入受眾視角,圍繞受眾需求來開展各項工作,采取尊重受眾習慣、鎖定目標受眾、開展口碑營銷三種措施。
尊重受眾習慣。既要圍繞受眾的閱讀習慣優化紀錄片的內容和形式,又要保留紀錄片權威、專業的核心優勢,向受眾提供篇幅較短、內容精良的新型紀錄片[11]。例如,根據受眾歷史觀看數據,了解不同受眾的單次觀看時長,壓縮紀錄片篇幅,將紀錄片時長從早期的45~60分鐘壓縮到10~20分鐘。篇幅較短的紀錄片具備在短視頻平臺上傳播的條件,這有助于增加受眾觀看紀錄片的途徑,擴大紀錄片的有效傳播范圍。
鎖定目標受眾。要運用大數據技術來繪制用戶畫像,從中定位觀念相符、審美喜好趨同的目標受眾,并根據目標受眾的需求制作并傳播紀錄片,進而培養一批忠實受眾[12]。
開展口碑營銷。制作團隊可在新媒體平臺與受眾互動,如宣傳節目物料、設置節目話題、不定期發起選題投票活動等,從而吸引受眾廣泛關注。可以利用優質內容來樹立品牌形象,引導受眾進行二次傳播,進而形成良性循環。也可以借助明星效應,不定期邀請明星、名人作為特邀嘉賓參與節目制作,通過明星來帶動粉絲轉發、推廣節目,提升節目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二)創新創作手法
受眾的需求和喜好直接影響紀錄片創作手法。全媒體時代,受眾的需求發生了巨大變化,他們對千篇一律、缺乏創新的紀錄片產生了審美疲勞。這要求紀錄片制作者積極創新創作手法。相關工作人員必須把創新創作手法作為推動紀錄片轉型升級的重要一環,具體可從創新主題、創新拍攝手段、創新敘事方式三方面著手。
創新主題。早期紀錄片主要選取宏大主題,具有敘事完整、宏觀理論具備相同內涵的特點,但與受眾的日常生活相距甚遠,缺乏沉浸感與代入感。全媒體時代,紀錄片選題應聚焦大眾的日常生活,從普通人視角出發觀察身邊人、身邊事。例如,《上海100》微紀錄片將城市生活中的人、事、物娓娓道來,講述上海城市建設發展期間的真實故事,以及人民照相館、華亭畫庭等令人懷念的城市標識,通過平常的生活場景勾勒上海的性格、氣質[13]。
創新拍攝手段。基于數字攝像技術創作更具質感的紀錄片,準備單臺或多臺數字攝像機拍攝視頻素材,并利用專業剪輯軟件進行二次加工,最終產出具備良好視聽體驗的紀錄片。隨著數字攝像技術的問世,紀錄片制作門檻降低,單人單機即可滿足基本制作條件,無須組建規模龐大的制作團隊。
創新敘事方式。紀錄片《中國夢365個故事》通過展現主人公的生活、工作狀態,把簡單而真實的夢想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深刻內涵相聯系[14]。該紀錄片采用不拘一格的敘事手法,契合“全民記錄”的時代精髓,減少敘事鋪墊部分的篇幅比重,開篇直奔主題,不依賴人物事件本身的懸念,而是采取蒙太奇手法快接組合大量短鏡頭,徹底顛覆紀錄片的敘事節奏。
(三)轉變創作理念
全媒體時代,早期紀錄片節目的創作理念不再適用。為增強紀錄片的市場競爭力,有效應對其他媒介產品發起的挑戰,制作團隊必須打破思維定式,轉變紀錄片創作理念。新的創作理念包括紀實性與藝術性結合、主題多元化、題材多樣化。
紀實性與藝術性結合。紀錄片并非單單記錄事件發生的全過程,而是通過藝術語言再現事件全貌,融入創作者的思想情愫,運用蒙太奇等藝術手法,讓受眾獲得藝術享受,引發其進行深入思考。
主題多元化。當前,受眾需求呈現出個性化特征,不同受眾的生活方式、審美喜好、閱讀習慣與價值觀念存在顯著差異,制作團隊要挑選形式活潑、接近受眾生活實際的選題。例如,《西單女孩》《中國阿甘》等紀錄片的成功就在于挖掘出平凡人生中的不平凡之處,引領受眾感悟生命、思考人生,使受眾在日常生活中找到人物事件原型,有效拉近受眾的心理距離,引發了情感共鳴[15]。
題材多樣化。當前,紀錄片題材類型持續增多,主流題材類型包括新聞類、自然環境類、歷史事件類、人文類以及科學文化類。制作團隊不應局限于單一類型的紀錄片,而是應嘗試制作各類紀錄片,以反映人民群眾的生存生活狀態、反映時代變遷為初衷,實現紀錄片內容多樣化,以此滿足不同受眾的個性化需求,給紀錄片的未來發展帶來更多可能性。
(四)注重視覺包裝
隨著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各類媒介產品的視覺沖擊力不斷增強,內容質量不斷提高,這也間接提升受眾的審美水平。缺少精美畫面和視覺沖擊力的紀錄片,將很難吸引受眾。因此,制作團隊必須注重紀錄片的視覺包裝,在制作過程中靈活應用數字技術、3D技術等新興技術手段,引導受眾進入故事場景,獲得沉浸式體驗。
數字技術包括水下拍攝、高速攝影、超大廣角拍攝等。運用數字技術可以實現非線性編輯,以數字信號的形式存儲全部素材,在計算機軟硬件環境的支持下編輯素材,做好配音等后期工作,反復選擇和剪輯所拍攝畫面,使紀錄片的畫面更加生動。例如,《國家地理雜志》《人與自然》都采取數字技術來拍攝畫面。3D技術以再現歷史場景作為應用方向,搭配應用主觀鏡頭、場景模擬、光影、聲音等多種表現手法,再現歷史事件的真實經過與相應場景,紀錄片畫面氣勢恢宏、生動形象,極具視覺沖擊力。
(五)開啟市場化道路
如今,多數紀錄片依賴政府部門的專項撥款,所取得的實際經濟效益甚至無法覆蓋制作成本。基于此,紀錄片開啟市場化道路,以價格機制作為市場核心要素,勢在必行。一方面,推行制播分離制度,網絡視頻平臺與電視臺聯手提高紀錄片采購價格,通過投入更多資金來加快紀錄片發展步伐;另一方面,著手構建多元化的營收模式,重點增加紀錄片的渠道收入與廣告收入,如在短視頻平臺等傳播剪輯加工后的紀錄片,或攜手新媒體平臺制作全新的紀錄片。B站陸續制作的《眾神之地》《不止考古》《歷史那些事》等多部紀錄片,就利用會員付費收入來覆蓋紀錄片的制作成本。
(六)紀錄片與真人秀創作融合
紀錄片與真人秀節目存在的共性特征,為二者融合創作奠定了基礎。真人秀節目問世之初,業界并未將其歸類為新型電視節目形態,而是將其稱為“建構紀錄片與‘紀實肥皂劇(Docusoap)’”。真人秀與紀錄片均以追求真實理念、提倡記錄性拍攝手法為創作理念,搭配跟拍、搶拍、抓拍等拍攝手法,禁止打斷事件進程,強調真實性與現場感。同時,二者的觀看體驗存在一定的差異,紀錄片負責紀實性呈現歷史事件,真人秀是真實再現假定情境,介于虛構節目形態與非虛構節目形態之間。
對紀錄片、真人秀的融合創作,既可以保留紀錄片的精髓,又可以向受眾提供不可預知的節目進程與結局,勾起受眾的觀看興趣。以堅持真實創作、突破題材桎梏、年輕化記錄語態作為融合創作方向。真實創作是將真實屬性作為作品底色,雖然節目嘉賓在規定情景下遵守規則、完成給定任務,但節目過程中的表現、觀點具備現實邏輯,向受眾傳遞嘉賓的真情實感,在保證內容客觀真實的前提下,巧妙融入真人秀元素,并不會解構紀實類作品的真實本質。突破題材桎梏是將真人秀明星思維和紀錄片節目形態加以融合,以明星嘉賓為核心,把嘉賓完成挑戰任務作為選題策劃,引導明星的粉絲凝聚形成“媒介社群”,達成擴大節目受眾范圍、增強娛樂屬性的效果。以騰訊視頻出品的明星紀實真人秀節目《奇遇人生》為例,節目主旨為“用探索世界的方式探索自己”,主持人與嘉賓去全球各地旅行,嘉賓暫時離開工作崗位,在旅途中展現自己真實的一面,體驗、觀察不同的生活方式,獲得全新的感受。而B站自制的寵物醫療觀察類真人秀《寵物醫院》,以人和寵物的情感依存關系作為表現題材,節目內容與年輕受眾的真實生活息息相關,引發強烈的情感共鳴。年輕化記錄語態是創作者主動迎合新生代受眾的收看習慣,調整節目時長、拍攝手法與互動方式,采取網頁交互設計方式,有機結合紀實性照片、音視頻、文本等要素,或運用VR技術創作VR紀錄片。
全媒體時代的到來,給紀錄片的制作與傳播帶來了巨大機遇和挑戰。因此必須樹立正確的轉型發展理念,在深入分析成功案例的基礎上,完善紀錄片融合范式,堅持走從受眾視角出發、創新創作方法、轉變創作理念、注重視覺包裝、開啟市場化道路、紀錄片與真人秀創作融合的轉型路徑,才能促進紀錄片更好地發展。
參考文獻:
[1] 王怡冰,劉汶汶.全媒體視域下紀錄片的融合范式與轉型[J].中國報業,2023(19):84-85.
[2] 龐貴祥.全媒體時代下微紀錄片創作傳播研究[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17.
[3] 方秀蓮.新媒體環境下的紀錄片創作[D].揚州:揚州大學,2011.
[4] 蘇煜雅.從受眾視角探析中國紀錄片媒介融合實踐的困境與突破[D].南京:南京大學,2018.
[5] 張燁.媒介融合視域下對新媒體紀錄片技術美學的考察[J].當代電影,2022(3):73-78.
[6] 牛光夏,成亞生.新媒體時代紀錄片的融合范式與轉型路徑[J].電影藝術,2020(3):120-125.
[7] 王雷.新媒體視域下紀錄片創作教育生態重構探究[J].新聞前哨,2024(4):61-63.
[8] 管美娜.新媒體視域下紀錄片的敘事策略分析[J].記者觀察,2023(30):136-138.
[9] 肖安吉.新媒體視域下主流紀錄片敘事與傳播研究[J].藝術評鑒,2023(14):111-116.
[10] 李墨芬.融媒體視域下微紀錄片的融合發展與美學創新探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2,13(24):186-189.
[11] 王成東.融媒體視域下中國紀錄片的發展特點與趨勢展望[J].新聞世界,2022(9):55-59.
[12] 李小雙.新媒體視域下互動微紀錄片的敘事特征探析[J].國際公關,2020(11):7-8.
[13] 仲恒.紀錄片《人民的選擇》:宏微觀融合視域下的敘事話語與傳播范式[J].電影評介,2022(12):85-88.
[14] 鄧笠懿.融合創新視域下雙語微紀錄片的國際傳播研究:以《非遺有新人》為例[J].傳媒,2024(1):56-58.
[15] 謝雨新,邱澤輝.媒介融合時代微紀錄片的文化內涵和節目模式研究:以《“字”從遇見你》為例[J].傳媒論壇,2023,6(21):71-74.
作者簡介 曹春光,主任記者,研究方向:紀錄片。